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诗风为什么会盛行呢,原因竟然出在这个制度之上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15:40:11

唐朝诗风为什么会盛行呢,原因竟然出在这个制度之上

还不知道:唐朝诗风为什么会盛行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是诗歌,唐诗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对世界上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唐诗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诗体形式的运用,还创造出了风格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裁,这对格律音韵有着严格要求的新诗体,将中国的诗歌语言文化艺术,推到了一个历史上成熟的巅峰。

唐朝诗歌文化的鼎盛,离不开唐代无数优秀诗人的作品,但为什么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唯独唐代的诗人独领风骚呢?这与唐代的取士方法有关。

古代的取士方法,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汉时的“察举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九品中正”的取士方法已不太适合统治的需求,于是隋文帝杨坚首创“分科举人”,到杨广时期,科举取士制度正式成为国策,隋灭后,唐朝沿用了隋的科举制,并在隋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以进士科为重,明经科次之。

“进士及第”是当时读书人最大的荣耀,无数的读书人寒窗十年,就只是为了一朝“及第”,一来可以光耀门楣,二来一展胸中抱负或解决生活困顿的问题,而唐朝时,进士科主要考的就是诗赋,所以唐朝科举也有“诗赋取士”之说。基于这个原因,唐朝诗风的盛行就不难理解了,如《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中载:“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声病”,就是诗歌韵律上的毛病。所以在唐代,往往有诸多“白首穷诗”的读书人,一生究诗研赋,只为考上个进士,这倒让很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在这蹉跎的岁月里,被创作了出来。

唐时的考进士,比之明经科,难度可是为历朝之最,所以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曾多次不第,甚至连“诗圣“杜甫,在考时也是名落孙山,可见难度之高。除了两位外,更有无数才学出众的唐代才子纷纷落榜,这也是为什么留存的唐诗作中多存郁郁之意的原因了。

唐时科举难考的问题主要还是出自科举制度上,唐朝的科举并没有采取“糊名“制,士子考试前可以公开推举,谓之“通榜”。而考进士的士子,往往会将自己的作品递呈给朝中有声望的人看,称为“温卷”,像韩愈,在科举期间就曾多次给宰相上书自荐,考官会根据考生的社会名望和才德作为取士时的参考。

这样的科举制度,让许多出身不好,或名声不显的读书人,科举之路异常坎坷,如杜甫,虽然身后获得诺大的名声,但在当时却是名声不显,所以导致仕途不顺,一生穷困潦倒,连儿子都被饿死。而杜甫的诗作,虽然多发忧国伤民之情,但骨子里散发而出的,主要还是自身难展一身抱负,以图回报国家之心罢了。

再如唐诗《己亥岁二首》的作者曹松,一生研诗备考,却无一中第,直到71岁高龄,碰上了皇帝心情不错,才下旨选拨一些出身贫寒,参加过多次科举没有考中的考生,特赐“恩榜”,才最终成为了进士。当时同榜的五人中有二人已经超过了七十岁,剩下的三人也都过了六十岁,于是这次的放榜就被时人称为“五老榜”。

“五老榜”谓之当时的佳话,但实际上,这更像一种讽刺,曹松当年被授校书郎,后迁任秘书省正字,但如此风烛残年,那堪劳累,及第次年曹松便逝去。

曹松在唐代无数杰出的诗人中名气并不算显赫,但他在科举路上蹉跎一生所作的《己亥岁二首》,却是唐诗中的杰作,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千古名句。曹松一生都在科举路上蹉跎流浪,因生活在底层,也见多了穷苦百姓的苦难,再加上屡考不第,心中自然难免存有怨愤,“凭君莫话封侯事”是讽刺当时的镇海节度使高骈的诗句,高骈因镇压黄巢有功,被封渤海郡王,在曹松眼里,高骈之流不过是“功在杀人多”而已,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中深深流露出来的厌恶和愤恨。

唐朝的诗风因科举而鼎盛,又因环境而变化,所以盛唐诗歌多是意气风发之作,而中晚唐诗歌,因为战乱和朝政的腐败,往往胸怀抱负的有志之士,却不得所用,一生流浪坎坷,因而诗歌的表现变得内敛沉郁,多有愤怒讥讽之作或显露厌世归隐之心,正如晚唐著名诗人韦庄,从“平生志业匡尧舜”,到后来的“又拟沧浪学钓翁。”这是大多数晚唐诗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真实写照。

诗歌在所有朝代都是主流文体,为何唐朝能那么出名?

因为在唐朝的时候,诗歌正好是处在于一个诗歌变革的一个发展阶段,再加上唐朝当时非常推崇诗歌的推行,所以说让诗歌在唐朝这个年代发展的非常快,唐朝诗歌不管是从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内容,相对之前的内容来看更加的丰富,而形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在唐朝的时候,因为诗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非常著名的作家,比如说谢灵运,而从形式方面来看的话,诗歌拓展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说开启了近代诗。

唐朝的时候,诗歌在朝廷也受到了推崇,所以说很多文人在创造的时候,会更多的把自己的希望或者说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写在诗歌里面,所以大家在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能够从中体会到非常舒适的体验,而且根据我们中国以往审美情趣来看的话,这些诗歌更多的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唐朝的时候,正好是近体诗和古体诗都非常盛行的一个时期,所以这就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就写出了非常多优秀的诗句。

在唐朝的时候科举项目也是非常的多,主要是为了朝给朝廷选拔出非常多优秀的人才,当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进士,在科考的时候,除了要考一些当下朝廷治理的一些东西,其次还要考虑诗词歌赋,诗当时在唐朝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不会写诗的话,可能很难高中。

在唐朝门人们都非常喜爱创作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自己,而且也是为了通过创作诗歌来结交更多的文人,如果说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可能会得到皇帝下诏,这可以说是一个捷径。

论述唐诗发展的概况及唐代诗歌走向高峰的原因

唐 诗 的 发 展 分 为 初 唐 、 盛 唐 、 中 唐 、 晚 唐 四 个 时 期 。
[1]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 描 写 田 园 风 光 和 个 人 的 田 园 生 活 , 诗 风 疏 淡 质 朴 。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 两 位 诗 人 是 沈 佺 期 和 宋 之 问 。 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 的 发 展 方 向 , 为 盛 唐 诗 歌 高 峰 的 到 来 铺 平 了 道 路 。
[2]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 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 “ 吴 中 四 士 ” 。
[3]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有出现繁荣景象。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韩孟诗派与新乐府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标榜“ 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有刘禹 锡 、 柳 宗 元 、 李 贺 等 。
[4]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
原因:唐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革,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诗突破了六朝后期诗作大多束缚于玄言、山水、宫体,或抒写个子失意苦闷的的小圈子,广泛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与地方动乱,边塞战争及民族习俗,都市生活同田园风光,以及礼教、门第、爱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况等,其概括的广度和表现出来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把庶族寒门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唐诗的主要创作群。庶族文人一般来说视野比较开阔,其中部分文人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顿,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比较近接触和联系,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唐诗的繁荣,同唐代社会思想比较解放也有密切的关系。唐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时又需要协调内部矛盾以利于长治久安,所以在意识形态方便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政策,对儒、释、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有时还允许和鼓励人们对时政展开批评;这对于解除时人的思想束缚,促进诗歌创作的自由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诗的兴盛,也是唐代文化艺术普遍繁荣的产物。当时文化的相对普及和诗歌群众基础的扩大,给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种文艺形式的充分发展,也给予诗歌多方面的影响。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以及佛经、变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后诗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倾向,而曲子词的兴起,又给晚唐温、李一派诗歌开拓了用新境界,还有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会作用到诗歌身上。   唐代的巨大成就,还是唐代诗人们多方面地批评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开始到唐代,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无不为唐诗所充分吸收,体现了唐诗集大成者的风貌。   当然,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并非一味的兼收并蓄,于其中仍有所扬弃。对六朝诗歌中某些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尤其是对齐梁陈宫体诗的不良影响,唐初百余年间的几代诗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基本上挣脱了旧的束缚,开拓了新的局面;不过在否定和改造旧风气的时候,也不排斥其中有用的文字技巧;这也是唐诗能够跨越传统大步前进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