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集“王侯将相”于一身的人共有三位,看看他们都是谁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武能出将,文可入相,是古代无数读书、习武之人的夙愿。其中,历史上一人全任“王侯将相”四个位置的人,只有三人,可谓是人中龙凤,在当时也必然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韩信
韩信为汉初三杰,由于其用兵如神,被后世尊为“兵仙”。萧何月下追韩信后,令刘邦开始意识到到韩信是一位了不起的将才,刘邦斋戒沐浴,择选吉日,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为汉王攻下了大片领土。
公元前206年,韩信被封为左丞相,率兵伐魏。但是刘邦手下,汉初时,百官之长并不是左、右丞相,而是“相国”。相国这一职位原称“相邦”,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此职位,比如吕不韦。后来秦始皇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便废除,刘邦为汉王时再次设立,因避刘邦名讳改“相邦”为“相国”。丞相一职本来的作用就是辅佐相国处理公务,相当于副手。汉初时,同期相国只能有一位,丞相可以有多个。公元前204年井陉之战,韩信率3万汉军击败赵军20万,但由于“信任危机”,刘邦夺了韩信兵权,拜韩信为“相国”,韩信成了西汉的第一位相国。
尽管韩信被夺了兵权,那也是暂时的,仗还是得多仰望这位兵仙来打。韩信一连灭了魏、赵、代、齐等诸侯王,立下汗马功劳,但开始“膨胀”起来,他上书给刘邦,认为齐国很乱,刚刚平定,希望有个人能做“代理齐王”来暂时统领此地,而他举荐的代理齐王便是他自己。这当然令刘邦不爽,因为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他急须各路将军前来支援,而韩信此时却想的是称王的事情。幸亏张良、陈平劝导:此时汉军不利,无法阻止韩信称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封他为王,以防叛乱。刘邦想想确实说的没错,便假装地对使者说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刘邦派遣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并让韩信调兵攻楚。后来垓下之围,韩信再次立下大功,给了项羽最后一击。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再一次攀升,第二次入营夺了他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将韩信调离了自己的发迹地。
刘邦击败相遇后,尽管夺了韩信兵权,但是对他还是不放心,假借“天子外巡”的名义来到楚国,实际上是想讨伐韩信。韩信本来就不是很想谋反,又觉得自己无罪,便亲自去拜谒刘邦,刘邦便趁机把韩信给绑了,韩信无奈地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感慨。回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降其为“淮阴侯”,于此,韩信成了历史上第一位“王侯将相”集一身的人物。后来,陈豨谋反,韩信由于托病未随高祖亲征,被怀疑有通敌之嫌。萧何于是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害。一代神将、国士无双的英杰就此陨落,终究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二、曹操
曹操在众人的印象中,常常是魏王和丞相两个身份令人影响深刻,其实他也有将军和侯爵两个身份。
在十八路诸侯伐董时,曹操代理奋武将军,这是个高级的杂号将军。建安元年,曹操迎回汉献帝,曹操被拜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当时袁绍是曹操的最大对手,袁绍十分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曹操当时兵马,完全不是袁绍的对手,为了平息袁绍的不满,便索性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自己则做了个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高级的正牌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建安十八年,一统北方的曹操功勋卓著,但野心渐起。汉献帝畏其权势,不得不封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由公爵进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帝诏可不拜,行天子仪仗,名为魏王,实权同皇帝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曹操害怕留下千古骂名,始终没有敢走出代汉自立的那一步,而由其子曹丕完成了称帝的大业。
三、司马昭
司马昭虽然均任“王侯将相”四职,但相比韩信和曹操的话,还是略逊一筹,毕竟韩信和曹操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司马昭则多依赖于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二人的基业。魏帝曹叡时期,司马昭子凭父贵,被封为新城乡侯。大将军曹爽伐蜀时,司马昭随同一起,被任命为“征蜀将军”,虽然是个杂号将军,但位居三品。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以大将军的职位抚政,权势之大比司马懿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司马师病逝,司马昭则接任了兄长大将军这一职位。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国。10月,魏军捷报频传,魏帝曹奂将春秋时期晋国故地方圆七百里加封给司马昭,进位魏公,加九锡,并拜司马昭为相国。公元264年,曹奂加封司马昭为晋王,这时的司马昭和当年的曹操一样,权力和皇帝相当,但始终未能篡位,都是由儿子完成。
如果广义上的“王侯将相”,那么人数就不止三位了。比如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他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然不是“宰相”之称,但是位同宰相。安史之乱时,郭子仪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大元帅一般由皇子担任,当时由唐肃宗长子李豫担任)收复了洛阳和长安后,被封为代国公,比侯爵还高一级,后来又再次加封为汾阳郡王。再比如另一位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名将李光弼,也曾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至中书令(位同宰相),被封为魏国公(后改封郑国公)、临淮郡王。二人都称得上是“王公将相”,但唐朝削相权,采用“群相制”,很多职位都相当于宰相,不像秦汉时期,丞相(相国)为百官之长。而郡王不是一等爵,其上还有亲王,唐朝亲王则多由皇室成员担任,二人爵位等级上相比韩信、曹操、司马昭应该是有所差异。但无论如何评说,能集“王公将相”于一身的人,绝对是人中之俊杰,当世之楷模。
喜欢玩手游的朋友们都知道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一个英雄叫韩信,估计大家都搜过它的出装也搜过大神梦泪使用它的视频,也有人因为它而得到了野王的称号,确实这个英雄当之无愧的厉害。可是大家了解历史上的他么。历史中的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是灭了西楚霸王的汉初三杰之一,更是能屈能伸,刚正不阿的军事家,谋略家,当时被同时冠以王,侯,将,相的称呼都不为过的一位传奇人物。
都说寒门出孝子,寒门出名人,韩信年幼时家贫,而且不仅家中贫困,他的父亲还走的早,留下他母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可不幸的事情总是一件接一件,不就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他只能一个人闯荡,常常连饭都吃不上,那天偶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漂洗白纱,也因妇人怜悯他,给他带了十几天的饭,从此韩信就说以后出息了会报答他。其实韩信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他给他母亲下葬的时候就把坟堆垒的特别高,因为他觉得将来肯定能有出息,向着未来越挫越勇。
确实他后来在项羽手下做事,处境变好了一些,可是项羽自己就是一名武将,再加上他不懂得知人善用,带着江东老汉的固执,所以韩信即便场场战争都没有败迹,但也并没有受到重用,最终他抱着一腔热血投靠了刘邦的阵营。刘邦知人善用,在那里他给了韩信绝对的军事领导权和施展身手的场地,韩信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从他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就能看出来,他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而是一个步步为营有自己想法和算计的人。
终于在他的设计和谋略之下才有了项羽四面楚歌的情况,他功高震主,西汉的天下一半多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就连最棘手的项羽也是在他的谋略的部署之下才一击拿下。毕竟当时西汉的江山刚刚稳定,刘邦不会给自己留下这个隐患,大家知道,自古以来,皇帝都特别提防自己手下的人夺权,尤其是这种战功赫赫又在朝堂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臣,所以韩信的死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当然对于刘邦这个爱惜人才的人来说,能这么快的对韩信下杀心也是因为那次韩信在刘邦危机时刻没有及时伸手救助,反而是向刘邦讨要了一个齐王的称号才施以援手,这样的做法让刘邦很没有安全感。可是这也是人之常情,征战这么久只为求得一丝天地,最终刘邦没有主动出面杀害韩信,记载的反而是吕后召韩信回后宫最终用麻袋和竹签杀死了他,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韩信的军事领导能力和用兵谋略方面当真无人能敌,他飒爽英姿五尺枪,当的起"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他有着在沉默中爆发的力量,也有着独孤求败的苍凉,更有着满腹的军事和谋略,可最终还是败给了朝堂上的权利之争,但他的一生确实值得更多人去歌颂的。
1、淮阴侯韩信,西汉开国第一将,集王侯将相于一身,因其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无双国士?。用兵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赞,时人评其?功高无二,略世不出?。刘邦之西汉有韩信半功,后有《兵法三篇》留世,为后代兵家敬仰。
2、兵圣孙武。春秋时期吴国统帅,后世尊其为兵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武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曾在柏举之战中以三万破二十万楚军,创造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著有巨作《孙子兵法》,为世界兵家必读之物,被誉为?兵学圣典?。
3、武安君白起,芈姓,白氏,白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并且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名列武庙十哲
4、卫国公李靖,字药师,汉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兵家四圣”是指中国古代兵家中四位战略家和军事家,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历代史学家对“兵家四圣”有不同说法,总结起来一共有七种:第一种是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第二种是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第三种是兵祖吕尚、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第四种是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帝师王翦,第五种是兵祖吕尚、兵圣孙武、隐圣黄石公、谋圣张良,第六种是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兵仙韩信,第七种是人屠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武圣岳飞。在这七种说法中,大将占了六位,故称此六位为“兵家四圣六大将”。
第六将:武圣岳飞 (1103-1142)。南宋抗金第一将,“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军事统帅,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北宋末年投军,与金军进行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后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杀害。宋孝宗为其平反,追谥武穆,又追谥忠武,封鄂王,被后世尊为“武圣”。
第五将:战神李靖 (571年-649年),唐朝开国、开疆大将,封卫国公。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朝开国开疆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一生指挥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论著颇多,病逝后李世民为他举行国葬,其墓仿西汉卫青、霍去病,建成燕然山、积石山形状,“以旌殊绩”。李靖去世后常显灵为百姓解厄,百姓立庙将其奉为“战神”。
第四将:兵仙韩信 (约前231年-前196年)。西汉开国第一将,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集王侯将相于一身,是继孙武、吴起、白起之后的杰出军事家,“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早年受“胯下之辱”,后投项梁、项羽,不被重用,又投刘邦,仍不被重用,经萧何举存方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军事才能得以发挥,取关中、平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的20万援齐楚军,随后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先拜相,又封齐王,西汉建立后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第三将:帝师王翦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国统一六国的主战将,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秦始皇尊其为师,故为“帝师”。
第二将:人屠白起 (?-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秦昭王时期征战六国,歼灭六国之军百余万,有“人屠”之称,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战功赫赫。在中国历史上,白起是继孙武、吴起之后的优秀统帅。可到最后,白起却被秦昭王赐死,到死都不知道犯了啥罪。
第一将:亚圣吴起 (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军事家、大将,有“中华第一名将”之称,一生从无败迹,载入《资治通鉴》,为史上最为优秀的常胜将军。早期投笔从戎,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千里土地,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12次不分胜负。与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吴起最后在楚国遭到贵族嫉恨,贵族围攻将其乱箭射杀。论用兵,孙武第一,吴起第二,孙武为兵圣,吴起为亚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