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谢叔方获太子提携,为何还将太子妻弟打死

以史为鉴 2023-06-27 15:23:50

谢叔方获太子提携,为何还将太子妻弟打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谢叔方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太子李建成为笼络齐王李元吉,大力提携其部属亲信,见谢叔方为人正直、群众基础好,于是破例提拔他为长安尉,主管京城治安。如果换作常人,必然感恩戴德、竭力报效,而谢叔方非但没有投桃报李,反而多次冒犯李建成。

谢叔方上任不久,李建成妻弟的一个车夫喝醉了,明知危险,李建成妻弟却仍让他驾车。马车途经一个人口密集的岔路口时,辕马(马车中靠近前轮的马)突然双目圆睁,昂头嘶鸣,醉意朦胧的车夫不但没刹车,还扬起马鞭狂抽辕马,导致辕马狂奔,碾死一个小孩。由于事发突然,李建成妻弟也被甩出车外,受伤昏厥。谢叔方接到手下报告,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当场就把李建成妻弟和车夫羁押起来。

李建成听说此事,马上派心腹找到谢叔方,称妻弟是“无心之过”,要谢叔方立马放人。但李建成心里也没底,因为他太了解谢淑方的为人了。

刚打下京城时,李建成手下的一个亲兵趁乱私闯民宅,大肆抢劫财物,结果被执勤的谢叔方发现,当场抓了起来。亲兵的同乡忙向李建成报告,他知道犯事的亲兵曾在战场救过李建成的命,李建成绝不会不管。可当李建成亲自找到谢叔方,请他对亲兵从轻发落时,谢叔方不但没顾太子的“佛”面,反而下令将亲兵斩首。

李建成明知谢叔方不好说话,但为了妻弟免遭惩罚,还是表示情愿多出些金银抚恤死者家属。谢叔方听后斩钉截铁地说:“这个车夫酒后驾车绝非一次,屡教不改,这次酿成大祸,主仆均有大罪。车夫当斩首,主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说完,谢叔方即刻命人斩了车夫,将李建成妻弟当众打了50大棍。李建成妻弟养尊处优惯了,加上刚摔伤,哪经得起这般痛打?仅仅打了二十几下,就只见进气不见出气了。站在一边观刑的李建成立刻要求减刑,谢叔方照打不误。50大棍打完,李建成妻弟便气息微弱,很快身亡。

人们都以为谢叔方这回摊上大事了,但李建成并没找他算账,因为知道他素有清廉之声,长安百姓对他简直“如事严父”,找个由头将他治罪不难,却不免遭世人唾骂。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谢叔方作为齐王旧部协助李建成出兵平叛。后来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非但没因谢叔方是李建成的人就赶尽杀绝,还大力提拔了他。直到贞观末年,谢叔方才卸任广州都督。可见,谢叔方能平安终老既得益于清廉之声,也离不开公平待人的处世之道。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

唐朝初年有个让人一直不太理解的现象。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只是秦王。但是,李世民身边全都是能臣名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等,简直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别的不说,光是凌烟阁中的二十四功臣,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但是,李建成的身边,则几乎没有什么文臣武将。稍微有一点名气的,也就是魏征。而魏征出名,还是在他后来跟了李世民之后。武将中比如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都能是二流角色。要是没有去仔细研究“玄武门政变”这段历史,我们几乎就不知道他们。

这里就奇怪了。明明李建成才是太子,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去投奔太子,将来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而李世民只是秦王,要是投奔李世民,将来不但不可能飞黄腾达,很有可能连汤也喝不到一口。李建成当了皇帝以后,他一定会忌惮拥兵自重的李世民,一定会削藩。只要削藩,李世民手下的人,都会跟着倒霉。

如果中途转去投奔李建成,一方面会被别人批评不忠,另一方面,依然不会受到李建成的重视。总之,只要跟着李世民,将来李建成当了皇帝,李世民身边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文臣武将,而且还都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文臣武将,却不投奔李建成,却要投奔李世民呢?

难道当年他们就已经知道了,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李建成自己当皇帝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玄武门政变”只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李世民才做了这件事。如果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不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是已经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杀兄篡位”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发生。

那么,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李世民是打江山的那个人。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李建成主要是在长安坐镇,处理朝廷的事情。而李世民则主要是去南征北战,消灭那些在隋末割据一方的诸侯李密、刘黑闼、窦建德、王世充等人。因为是这样一种情况,实际上前往投奔李建成的人才是并不多的。因为李建成那里没什么事做,呆在李建成身边,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大官的可能性就不大,除非你能成为李建成的心腹。但是,哪有那么多机会成为太子的心腹呢。所以一般只会去投奔李世民,谋求建功立业。除了主动投奔李世民的,还有很多人才,是李世民与上面那些诸侯们作战的过程中,从战场上俘获过来的。

比如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徐世勣等等。既然是俘获过来的,他们自然只可能跟着李世民,不可能跟着李建成了。还有,李世民在留用人才的时候,非常在乎一个人的忠贞问题。比如同样是俘获过来的,他对待尉迟敬德和对待单雄信,就不一样。

他认为单雄信是个不忠的人,而尉迟敬德是纯臣,是忠臣。因此,他把尉迟敬德留在身边,并重用他,而杀掉了单雄信。这样一来,实际上留在李世民身边的,都是一些既有本事,又忠贞不二的人,他们自然不可能中途去投奔李建成了。

其二,李建成身边的人没有得到表现才干的机会。也许李建成身边的人,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是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可惜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展现的舞台,因此,就算有能力,也没有表现出来。比如上面提到的冯立、谢叔方、薛万彻这样的将领,毕竟他们是参与过“玄武门政变”,打击过李世民的。虽然李世民并没有为难他们,但是,肯定也不可能重用他们,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们。

既然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们,他们自然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在历史上就没有留下什么事迹了。李建成身边唯一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并且有大才干的人,也就是魏征。魏征之所以脱颖而出,应该说是得益于魏征的性格。

因为他敢于指出李世民身上的缺点和错误,而李世民为了留下“善于纳谏”的好名声,也容忍他。李建成身边的其他文臣,就不敢这样大胆,他们也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了。总之,由于李世民身边的大臣,有非常好的岗位,又获得了锻炼。而李建成身边的大臣,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两类人的结局,自然就不一样了。(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为什么太子李建成身边没有什么顶级的文臣武将呢?

李建成身边的顶级文臣武将,其实并不比李世民少,甚至还要出众!

我们先说武将,在李建成被杀后,东宫的将领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依然率军反攻秦王李世民,并打得秦王府军队几乎招架不住,还杀死了支持李世民的将领敬君弘、吕世衡。

危急时刻,尉迟恭扔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东宫、齐王府的军心遂大乱,这几个人才无奈接受失败的事实,然后选择了逃亡。后来李世民不仅称赞他们为真义士,还把他们都招降到自己麾下。

薛万彻投降李世民后,受到李世民前所未有的重用,并成为贞观年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世民晚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其中这个万彻,正是这位薛万彻。

我们要知道,秦王府出身的骁将尉迟恭、秦琼、程咬金都不能位列李世民心中当世三大名将之列,而原东宫出身的薛万彻却可以,由此也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还有冯立,他是李建成的心腹小弟,李建成死了,他继续与李世民顽抗到底;大有一副我生是太子建成的人,死是太子建成鬼的架式。

后来冯立归顺李世民后,盖棺定论就是童叟无欺的忠义之士。而且他还在二十四史中,被列在《忠义传》中,这是一种什么规格的肯定,大家可以想象。

李建成还有一位心腹小弟,叫做李安俨,他在李建成死后,也是依然与李世民玩命到底。最后被李世民俘虏了,李世民就说,你能这样忠于我哥哥,肯定也能这样忠于我,于是就让他负责自己的安保工作,并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信。

后来贞观十七年后,太子李承乾想造反,于是特意收买了这位李安俨。而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直接惊得浑身冒汗,因为太子承乾要造他的反,还把李安俨这种关键人物收买了,那还了得?

当然,最后李安俨因此被杀,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就变得无法与前面两位相比。

说完武将,我们再来说文臣,最知名的当属魏征和王珪,这两位都是太子建成的铁杆亲信,而且都曾积极鼓动太子建成火并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斥责魏征说,你为什么一直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面对李世民的斥责,人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并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而是告诉李世民,如果太子建成愿意听我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今天的事了。

看到魏征这种气势,李世民自然不敢再责问魏征,更不敢试图让魏征低头。因为这样一问一答下去,李世民有可能会下不了台的。因为魏征这种人,肯定是死,也不会输掉自己气场的。所以,李世民马上换了一种求贤若渴的面孔,开始对魏征各种拉拢。而后来魏征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我多说了。

王珪呢,比魏征还要猛,他一直都是公开怂恿李建成与秦王争斗,以至于被唐高祖李渊点名批评,并因此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因为在唐高祖李渊看来,李建成、李世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就是因为王珪等人从中挑拨。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召回王珪,并对王珪表达了自己的求贤若渴之情。

虽然后来王珪的知名度,不及魏征,但在李世民时代,他的地位之高,一点也不逊色于魏征。

最简单而言,王珪在贞观二年就是大唐宰相了。更主要的是,王珪和魏征一样,都是以直言敢谏,刚正不阿闻名于世。

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王珪的地位,李世民非常宠爱魏王李泰,因此要求公卿将相见到魏王李泰,都要下拜。但魏王李泰见到王珪从来都是行弟子之礼,而王珪见到魏王李泰,也总是摆足了老师的谱。而李世民也告诉魏王李泰,你对待这位王先生,应该就象对待我一样。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五个人,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李建成的实际影响力、东宫的整体实力,远不是靠薛万彻、冯立、魏征、王珪等几个人撑起来的。

因为,李建成的太子府中,光从四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有近三十个!至于下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员,就更是多的数不胜数。魏征在东宫系统中,不过是一个正五品的太子洗马,王珪的太子中允,也只是个正五品职位;冯立是正四品将领、薛万彻是从四品将领。

换句话说,他们这些牛人在李建成手下,除了冯立之外,其他人几乎都排在十名之外,尤其是魏征和王珪,都排到了三十名之后。只不过,因为李建成成为失败者,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展露自己的风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


1.C(嘉奖赞赏)
2.C(A都是表转折;B都是介词,表处所;C①表承接,于是;②表方式,趁着;D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用。)
3.D
4.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5.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你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你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李世民一箭射死李自成,为何还要将其头颅砍下?

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褒贬不一,毕竟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手段并不光明,而且为了稳固政权杀了自己的手足,这就让人觉得李世民非常的残忍。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明明一箭射死了李建成,结果还要将李建成的头颅砍下来,所以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的这个行为感到不解。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呢?

首先就是为了震慑李建成的手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首领已经无力生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下的人远远少于李建成的手下,所以想要获得胜利,根本就不适合打攻坚战,只有采取出奇制胜的妙招。因此李世民就先擒住李建成,并砍下李建成的头颅,举起来,让李建成的手下都能看到,让他们不要再反抗了。

其次就是以此来威胁李渊。李渊在当时还是皇帝,所以李世民对李渊献上李建成的头颅,让李渊明白自己想要登上皇位的决心,毕竟一个连手足都能斩杀的人,说不定为了登上皇位更有可能做出一些丧心病狂的行为。传达出这样的意图后,李渊最后也妥协了,主动退位成太上皇,以此保全了性命。

最后就是昭告天下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只有将李建成当做是乱臣贼子,才能掩盖住李世民能登上皇位的不光彩行为,然后让天下人信服。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皇权变得稳定,阻止有人以此为名义出现谋反的行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