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藩势力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康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皇帝,文武双全,在管理皇朝方面,出现空前的繁荣,在打仗方面也彰显远见和谋略。
康熙图片
清康熙年间,三藩势力强大,手握重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撤藩势在必行,那么这三藩究竟是谁?又从何而来呢?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股势力合成三藩。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三藩镇守的省份,权利远远超过当地官员,并可以掌控当地的军队和税收。
那么为什么会有三藩这种权利很大的势力呢?原来,清朝入关后,八旗的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清朝不得不利用明朝投降的将领来平定及镇守南方,平定需要有军权,镇守也需要有军权,三藩所率领的军队,是八旗之外最中重要的朝廷兵力,随着抗清起义军的失败和南明小朝廷的覆灭,三藩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归老辽东,留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考虑到三藩手握重兵,势力强大,恐与国家不利,而当时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儿子都在京城,便不顾群臣反对,下旨撤三藩。吴三桂表面配合撤藩事宜,实际上却是与其党羽密谋起兵造反。当年的十一月,吴三桂起兵叛乱,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反清复明”并致书平南王、靖南王,随后,平南王、靖南王、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和提督李本深等反叛。
三藩平叛进军路线
之后吴三桂出兵攻下湖南常德、澧州、岳州、长沙等,紧接着广西孙延龄、四川罗森及吴之茂、台湾郑经等接连响应,短短数月之内,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六省丢失,更糟的是,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一时清朝上下,人心惶惶。
康熙十五年,王辅臣战败,战事发生巨大改变,因为郑经占据福建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投降,随后尚之信也投降了。此时,清兵开始集中兵力进攻长沙,吴三桂等派兵固守,战事相持不下。
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秋,吴三桂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但相对吴三桂来说,威严不够,是以叛军群龙无首,众心瓦解,再无回天之力。此时,清军趁机发起进攻,湖南、贵州、广西、四川逐渐收复,胡国柱、吴世璠等节节顽抗,时逾两年,最终以吴世璠自杀,余终投降而告终。
历史上三藩之乱来势凶猛,历时八年,最终被平定,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提高了抵御外敌的能力,为后期清朝解决边疆问题奠定基础。
是交通问题,补给问题。还有就是三藩之乱不是普通的叛乱 三藩有根据地有精兵,而清廷不光要调动军队还要注意边境的戍边问题。 一方面以民族大义口号 另一方面涉及清廷内部满汉的问题。平叛对于清廷不可能真的举全国之力,所以真实作战的部队没那么多。 总总之下才打了那么久
1673年,明朝叛将平西王吴三桂因为不满清廷裁撤三藩,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在云南起兵造反。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等也先后树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在与吴三桂叛军的八年战争中,清朝廷最先起用顺承郡王勒尔锦,任命他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大军进驻荆州(湖北江陵)讨伐吴军。勒尔锦与吴三桂隔江对峙,八年时间不敢过江一步,直到吴三桂病死后,才渡江攻取常德。朝廷命令他西征重庆,他竟然自请解除职务,不愿再战,康熙只得将他免职并革去郡王的爵位。
1674年,清朝廷任康亲王杰书(勒尔锦的堂叔父)为"奉命大将军",经略浙江、福建。杰书不但任由台湾郑经军攻占海澄,而且大军龟缩在浙江境内两年,军事上无能、胆怯到了极点,后来受到了和他的侄子勒尔锦一样的处罚。
吴三桂铜像
清朝廷派往江西两个亲王:简亲王喇布和安亲王岳乐。喇布同勒尔锦、杰书一样,贪生怕死、畏缩不前,所部自然没有战斗力。而"定寇大将军"岳乐却是很能打,也很敢打。他的部队先后攻下了安福、都昌、萍乡等地,1677年,岳乐军攻入湖南,扭转了当时清军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岳乐军攻城略地的主要力量不是清军的"八旗军",而是汉军的"绿营兵"。"绿营兵"是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他汉兵,参照明军原来的建制,以营为单位进行重新组建,为了区别于八旗的黄白红蓝四色,以绿旗为部队的标志,因此称为"绿营兵"。全国"绿营兵"的总兵力有六十六万人左右,分别受当地的总督、巡抚、提督等的节制领导。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初期,投降过来的蒙人、汉人,都编入"满八旗"内。随着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等前明军将领的加入,组建了汉军。汉军最初分为两翼,进而分为四旗,最后随着多尔衮的入关发展成为"汉八旗"。同时以察哈尔、喀喇沁蒙人为主的部队被编为"蒙八旗"。
满、蒙、汉二十四旗的部队总人数不到二十万,这些兵力无法占领明朝的广大疆土,满清朝廷主要是依靠吴三桂、洪承畴、耿精忠等明朝降将攻灭的朱家江山。
八旗兵的盔甲
吴三桂起兵时的兵力有三十万人,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兵,战斗力强悍。福建耿精忠手下有15万军队,广东尚之信手下也有10万人以上。八旗军从兵力和战力上都未必是吴军的对手,打垮吴军主要力量就是当时的"绿营兵"。
李之芳、佟国正、福建的姚启圣、四川的周有德、平凉的赵良栋、甘肃陕西的张勇、王进宝等人率领绿营兵,经过艰苦鏖战,将吴三桂和他的党羽各个击破,将三藩的属地划归清朝廷直接管辖。
绿营兵的基干部队,是明军在南京投降的二十多万和在九江投降的十几万人。比如张勇原来在明朝名将左良玉麾下任副将,在九江投降清军。
张勇善于领兵打仗,他在顺治时期,就屡立战功。吴三桂叛乱时,王辅臣派人招降张勇,不仅被他拒绝,使臣也被公开处死。张勇非常懂得用人,名将赵良栋、王进宝都是由他举荐,独当一面参与平叛的。
昆明金殿
赵良栋原是陕西绿营守备,吴三桂反叛时已经升任天津总兵,在张勇的举荐下,和西宁总兵王进宝一起,协助图海平定了凉州的王辅臣。随后,清军分四路进军四川。1679年,赵良栋由甘肃入陕西,占领了汉中,进而陆续占领成都、西昌,从陕西一直打到了昆明。
赵良栋在昆明会和了贝子彰泰的四十万大军,而此时昆明城内的吴军只有五千人。彰泰按兵不动,不敢主动攻城,并劝说赵良栋不要轻举妄动。赵良栋得到城内吴军情报后,率先攻城,彰泰不得不领军配合,很快攻下了昆明城,消灭了吴军的残余势力。
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
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义军及南明政府的反
抗,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官降将,使之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工作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
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
要武力,在入关后替清朝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之后,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
朽政权也垮了台。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
给吴桂三等去镇守。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三蕃之外,还有孔有德的势力存在。孔有德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自杀于桂林,其子也为李定国所杀,
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其藩兵定制有53个佐领,一佐领有甲士二百,系五丁
出一甲,计有壮丁五万余,此外又有绿旗兵一万二千人。这些军队都是其私属,将领皆其死党。其军事
实力是极其雄厚的,兵数总计不下十余万。因此,清廷对之颇存顾忌,一切不敢过问,假以专制云、贵
二省的一切大权。当时清廷所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吴三桂可以随意
题补官吏,号曰“西选”。凡朝廷所选文武官到云南,吴三桂即派人加以收买,使之卖身藩下,以为己
用。吴三桂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七百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
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
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吴三桂欲效
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
三桂一样,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
地称霸。
三藩各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其势力已尾大不掉,严重威胁着清政权;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
兵饷两千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清廷沉重的负担。因此,清廷不能不考虑撤藩的问题。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这时尚可喜首请归老辽东,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继续留镇
广东。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即命其父子率属下兵丁家小同撤。吴三桂、耿精忠闻之,也奏请撤藩,目
的在于试探清廷的态度。当时朝中大臣畏惧吴三桂的武力,多数人都不敢主张应允。而康熙帝则毅然作
出决定,吴、耿二藩也一齐全撤。
撤藩之令既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
易衣冠,发布檄文,倡言“兴明讨虏”,呼清皇帝为满酋。吴三桂想以恢复明朝作幌子,以收拾人心,
但其背叛明朝的行为早已昭人耳目,所以恢复明朝的旗帜并不能骗人,不但得不到广大汉族人民同情和
支持,甚至连明朝尚存遗老也无人出来理睬他。不过,吴三桂的发难,也鼓动起一个很大的反清浪潮。
吴三桂军以破竹之势,由云、贵直冲湖南,长驱至岳州,湖南全省尽为占有。吴三桂又分军犯四川,四
川提督郑蛟麟、巡抚罗森、总兵谭宏及吴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
省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兵锋甚锐,一时响应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广东有总兵刘进
忠、平南王尚之信;在广西,有将军孙延龄,在陕西有提督王辅臣;在湖北,襄阳有总兵杨来嘉;在河
南,彰德有总兵蔡禄。这样一来,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
火弥漫十数省。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
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动地位。
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领地区,乃转而
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
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
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相反,康熙帝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
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
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
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
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
清。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
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起兵六载,年已六十七岁,为排除胸中苦闷,乃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
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是吴三桂穷蹙绝望的表现,未几即忧愤成疾,这年八月病死。吴三
桂一死,其势即土崩瓦解。清军得到吴三桂水师将领林兴珠的献策,乃击败吴应麟,攻下岳州。以后占
据四川,进攻云贵,主要也是依赖汉将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力量。康熙二十年(1681年)
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
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