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献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西南一代,历史上有3个人物的宝藏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末清初的农民领袖张献忠、清朝的平西王吴三桂、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
这3个人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不仅手握重兵,其收集和抢掠的财富更是富可敌国。
在这3个历史人物中,关于张献忠的宝藏,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的历史资料中,都有详细记载,而且标明了其宝藏的埋藏地点:四川彭山县江口镇。
张献忠宝藏考古现场
其中,清朝历史学家所编写的《蜀碧》一书,描述的十分清楚: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攻击,张献忠防不胜防,导致运宝船队大败,千船金银沉入江口江底。
由此可见,张献忠的宝藏并不是特意埋藏,而是在战乱中被击败后,无奈沉入位于江口镇的岷江之中。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370余年来,到江口寻找张献忠宝藏的人不胜枚举。
据《彭山县志》记载:清朝顺治年间,为了充实国库银两,顺治皇帝曾让地方官员组织过一次大规模打捞,张献忠的部分宝藏被打捞上来交给了朝廷。
至于到底打捞上来多少宝藏,一直是一个谜。
张献忠的宝藏真正大白于天下,是从2005年后开始的。当时,当地在修建饮水工程时,意外从岷江河堤上挖出一根被挖空的木头,里面出现了大量银锭。
张献忠宝藏中的银锭
这次发现,让一些盗宝贼盯上了江口镇,导致大量珍贵文物不断流失。为了抢救张献忠留下来的文物,考古人员决定对其进行抢救性挖掘。
经过多次论断后,考古专家于2017年和2018年,对江水采取“围堰筑堤”的方式,直接将江水抽干后,进入江底寻找张献忠的宝藏。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江水抽干后,河底下的真金白银随处可见,尤其是大量黄金,经过370余年的江水冲洗后,闪闪发光。让考古专家和围观人员惊叫不断,直呼张献忠太富有了。
张献忠宝藏中的金封册
那么,这些宝藏就证明是张献忠的吗?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那就是张献忠攻入四川后,在成都创建“大西”政权,自己登基称帝时,册封嫔妃所用的金册。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的抢救性挖掘,一共出土了42000余件珍宝,真正让神秘的张献忠宝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张献忠的宝藏被开启了,那么,吴三桂和石达开的宝藏呢?难道也仅仅是一个传说吗?这些,有待考古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延安肤施(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家庭。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入蜀,在成都称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权。
对于张献忠,成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有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又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
在明末清初时期,有两件关于宝藏的传闻,一个是李自成的宝藏,一个是张献忠的沉银,得到一个就可以成为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那这两个宝藏究竟是不是真的呢?从历史记载看来,应该是确实存在的。
首先是李自成的宝藏。话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
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 ;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
另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而从李自成搜刮天下金银到灭亡,时间极为短暂,这么庞大的一笔财富,显然是是不可能迅速消耗一空的;于是有人传言,李自成在败退的时候,担心带着这么庞大的财富不利于迅速逃离,就是就将这堆积如山的财富偷偷藏了起来,待日后反攻回来的时候再将这批金银取出来;却不料一败再败,知道藏宝地点的核心人物都战死了,因此李自成的藏宝之地也就成了一个迷。
也有人说,其实李自成很聪明,并没有将这么庞大的财富统一埋藏,现如今广东韶关乐昌的文史工作者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乐昌也有李自成宝藏。2001年,坪石镇遭遇暴雨袭击。肆虐山洪竟从一座深山中的凑云仙庙附近冲出了大量的银锭、银元等物,“足有数十斤之多”。附近村落大量民众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找到的银物。
但是,其实自始至终,李自成的宝藏,始终都只是存在猜测而已,并没有真正被证实,至少,乐昌的宝藏,也有人猜测是曾国藩等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后,将掠夺来的财富偷偷运至乐昌一代,进行掩埋。
第二件就是张献忠沉银宝藏,明清两代所著的史料中确有张献忠千船沉银的记载。据《蜀碧》记载:“献忠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大败,千船金银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蜀难纪实》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后来部队遭到阻击,江船阻塞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彭山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张献忠的沉银,《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如今,在有规模的科考挖掘下,当年名动一时的张献忠沉银宝藏,已经陆续和大众见面,很多都被搬进了博物馆。
张献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人物。他不但是农民军领袖,而且有许多奇闻异事流传,日前他的很多历史传闻都得到了证实,沉银就真实发生过。
说起张献忠,他的的资历比李自成。明末农民军分为13家,张献忠乃是与高迎祥平起平坐的13家领导人之一,李自成则只是高迎祥的部将。1644年8月,张献忠占领成都,3个月后,他在成都称帝,建号大西。那么张献忠为何要沉银呢?
称帝后不久,李自成进京,张知道自己日子不久了,就杀了许多官员,为自己预留了一条后路,带领极少数亲信,把历年所积的财富运出四川,准备到两湖或江南一带隐姓埋名做个大富豪。乘船出发至泯江,遭遇杨展伏击,引燃了张献忠的大船。由于岷江河道狭窄,张献忠的大船前后上千只首尾相衔,无法骤退,加上杨展部又从两岸用枪铳击打,张献忠的这支庞大船队,几乎被烧得一干二净,“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
剩余的金银不方便带,为此,他招集大批工匠,在锦江上修筑了一条大堤,使得锦江断流。在断流的河道内,他下令挖了一些几丈深的洞穴,“将所余蜀府金银铸饼及瑶宝等物”沉入洞中并盖上土石。尔后,扒开大堤,锦江复流。如此一来,大量金银财宝都沉入江中。至于参与工程的匠人,悉数处死。张献忠的意思很明确,我带不走的,其他人也不要想得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7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耶律大石为什么没有回到辽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