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和燕昭王为何没能攻下楚国齐国?败在哪里?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担任统帅,率领吴军和唐、蔡两个诸侯国的联军讨伐楚国(吴国第一谋臣伍子胥和兵圣孙武俱在军中),吴军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国境内没有了成建制大规模的军队抵抗,于是吴军分兵掠地,准备长期占领并进而将楚国吞并。
然而,楚国臣子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国出兵助楚复国,击败吴军,此时,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吴军新败,而阖闾滞留楚国,乘机率部回吴国而自立为吴王。阖闾闻知此事,当即便率军返回吴国,攻击夫概——阖闾伐楚,又回到了原点。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名将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首先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军主力,接着顺利攻克齐国王都临淄,齐湣王出逃,燕军分兵五路,以期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燕军仅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
可惜的是,燕军止步于即墨城下五年之久,最终被田单反击挫败,齐军乘胜大举反攻。由于齐国民众痛恨燕军的暴行,纷纷响应,帮助齐军打击燕军,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收复沦陷的70余城——燕、齐两国的态势,同样又回到了战事爆发前的起点。
吴王阖闾和燕昭王,分别是两国国君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指挥吴军和燕军的伍子胥、孙武和乐毅都是战国名将,战争发起之时又都联合了其他诸侯,声势浩大,可谓风头一时无两,为何最终都功败垂成呢?
笔者以为,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没有从争霸天下的大局来看待两国之间的战争,从而没有认真权衡其他诸侯国的态度;第二,采取了错误的策略。
其实,从战国中后期各国间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秦、齐、楚三国既是疆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处在第一阶层,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阖闾伐楚之时,春秋最强的晋国权力已经落入公卿之手,陷入分崩离析的边缘)。而在三国之中,秦国属于深谋远虑的典型,采取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同时尽量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手,绝对不允许其做大,故而派兵帮助楚国复国,和后来参加攻齐联盟,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假如吴国吞并和楚国,燕国吞并了齐国,那么吴国和燕国将比原来的楚国和吴国更加强大,并且都跟秦国接壤,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联军攻齐,楚国假借救援为名,杀死齐湣王,还顺势夺回此前被齐国夺去的国土,陈兵边境,虎视眈眈,同样是不想燕国坐大。而秦、魏、赵早早撤军,既有相互提防的考虑,也有让燕国火中取栗的意思。
吴国和燕国,都属于疆域和人口上的双料小国,并且都地处边陲,虽然暂时在军事上获得了暂时的优势,但资源限制了这种优势难以持久的,想采取鲸吞的策略,一口吃个胖子,是非常困难的。此外,楚国和齐国,都是西周最初获封的诸侯国,历史悠久,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文化,百姓对强加的外来征服在内心是抵触的——乐毅任上将军期间,对占领的齐地采取怀柔的措施,但等到骑劫在即墨城下失败之后,齐国各地立刻群起响应田单,便足以说明问题。
故而,两国正确的策略应该采取逐步蚕食,先借助军事上的优势,将接壤地区,民俗相近的地方吞并过来,完全同化之后再继续扩张。其实,纵观整个秦国的扩张历史,基本上就是上述步骤的反复,从而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在诸侯眼皮底下,具备了鲸吞的实力。
既不能看清大势,又不具备鲸吞的实力,把战争旷日持久地拖下去,最终当然是自己先崩溃了。
燕国能够几乎灭亡齐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齐国几乎被灭国的直接导火索是齐国吞并宋国。根本原因是齐国为了争霸扩张,四处树敌,威胁到了各个国家的利益。
齐国从齐威王时期开始积极参与中原地区国家的争霸扩张当中,与魏国打了两次大战,并且都取得了胜利,使得魏国元气大伤,把魏国从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的宝座上拉了下来。齐威王之后,齐宣王继承了其积极参与扩张争霸的策略,齐国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到了齐闵王时,齐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齐闵王即位时,齐将匡章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从此楚国不得不依附于齐国。之后在相邦孟尝君田文的策划下,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并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
燕国趁齐国空虚偷袭齐国,齐军回师大破燕军。孟尝君被齐闵王忌惮被迫流亡后,在其之后岁月里,其一直致力于与齐国做对。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立为西帝,并尊齐闵王为东帝,约为五国伐赵,齐闵王没有同意,但这却引起了赵国的担忧。之后齐闵王,组织山东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昭王去帝号。在失去共同的敌人后,齐、赵、魏的矛盾公开化,这个矛盾就是富饶的宋国。最后齐国击败了赵魏两国,成功吞并了宋国,但也失去了三晋、楚国的支持。
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国力达到了巅峰,这引起了各国的忌惮。在燕国复仇之心和秦国弱齐之心地推动下,五国约定伐齐,以乐毅为上将军率领联军攻齐,齐闵好大喜功,命令在济水防守将领主动出击导致兵败,齐军大败后,乐毅遣散各国军队,独自率领燕军攻齐,连下七十多座城池,最后被燕国打得几欲灭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城。虽然最后田单复国,但齐国实力大损。
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之后,如何才能有效占领,真正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呢?
孙武与伍子胥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孙武认为,楚国太大了,一口吃不下,得分步骤来。兵以义动,方为师出有名。当年楚平王任用谗贪,杀害忠良,废了太子建,我们兴兵来到这里,就是个义举,是来讨公道的,不是来当暴徒的。如今楚国已经破了,就应该把跟在伍子胥身边的那个小孩,也就是太子建的儿子熊胜,把他搬出来,立为楚国的新国君。楚国人都怜悯太子建无辜,必然会有很多人拥护,楚国很快就会恢复秩序安定下来。熊胜能当新楚王,这是吴王的大恩大德,从此让楚国世代向吴国进贡,吴国成为宗主国,既得实惠,亦有美德。这和得到楚国是一样的。
伍子胥说,没必要这么麻烦,直接将楚国灭了,版图从此划入吴国。于是,他劝说吴王阖闾将楚国的宗庙全部拆毁。
阖闾贪于灭楚,这样就可以成为整个天下最大的大国!所以他没有听从孙武的劝谏,将楚国王室的宗庙尽行拆毁,宣布楚国灭亡。
再说申包胥孤身一人逃到秦国,搬来了救兵。
第二年夏,秦哀公以公子蒲、公子虎二人为将,率领战车五百乘,前来救援楚国。一路上,楚国的败兵残将们听说来了帮手,于是士气大振,又纷纷聚集起来,准备投入战斗。
秦国人从没和吴国人交过手,以前也很少听说,心里多少有些恐惧。公子蒲问:“吴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怎就这么厉害?”
申包胥说:“这是一个精英、 *** 以及原住民组合成的新国家,他们用晋国提供的资金设备,模仿楚国的制度谋略,吸取齐国的战术技法,收容各处流窜的犯罪分子,勒索越国人的大米粮食,快速膨胀起来,他们是野猪!是毒蛇!”
公子蒲就说:“我们对这边的路况不熟,也不了解吴军的打法,还是你们先上,我军是你们坚实的后盾。”他对传说中的吴军有些忌惮,他要楚军在前。
于是,楚军在前,秦军在后,用这样一个找死的阵型去迎战吴军。
如果吴军一冲,楚军必然崩溃,随后吴军乘胜掩杀,秦军也必然跟着阵脚大乱。但是现在,楚军士气高涨,他们也要报仇!他们痛恨这帮暴徒侵略者,更甚于原先的腐败分子,所以他们甘愿在前面充当炮灰。
秦楚联军一路东来,遇到了夫概的先头部队。
夫概完全没把楚国人当回事,还以为和以前一样只会逃跑,但一交手,形势就变了,杀红了眼的楚国人硬是不要命的往前冲,把吴军打的大败!
这一次,楚国人终于威风了,他们追着夫概打。秦军则是锦上添花,在后面帮着呐喊助威,也都乐呵呵的跟着楚国人,乘胜追击。夫概急忙后撤五十里,派人去向吴王阖闾告急。
秦楚联军首战告捷,信心倍增,继续向前推进,与躲在随国的楚昭王胜利会合。
吴王阖闾也急忙调兵遣将,前来迎战秦楚联军。
但是战况非常不利。酒色过度的吴军,都被淘空了身子,毫无往日的锐气。双方交战了三四次,吴军仅胜楚军一次,而败绩为三次,其中大败一次。
看到吴军由盛转衰,雄风不再,随国的国君终于笑了。
当初逼他交出楚昭王的时候,他找人算过一卦,卦上说“西邻为虎,东邻为肉。”现在已经应验了,西方的邻居是秦国,东方的邻居是吴国,按照卦上的象征,秦国是一只老虎,而吴国是一块肉。
老虎吃肉。战况因为秦国人的介入而转变了,看来战争的结局,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吴军虽然连败了三次,但是吴王阖闾拒不撤军,他不愿看到煮熟的鸭子又飞了。
好不容易获得的如此高额的利润,又岂肯就此轻易松手?阖闾不再进攻,转为防守,牢牢的死守着这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与秦楚联军耗在一起,而秦国人打仗都是死脑筋,只知进不知退,双方就这样旷日持久的胶着着,难分难解。
秦国出兵是六月,双方或战或耗有三个月,到了九月的时候,夫概先走了。《左传》上说:“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
夫概看到吴王阖闾硬撑在那不能抽身,忽然心动,他就抢先溜了,偷偷潜回吴国,假称阖闾已死,自己应该登基为吴王!趁着国内空虚,勾结越国,夹攻吴国,答应事成之后,割五城相谢越王。
在这个节骨眼上,夫概突然反了,自立为王。
后院起火,阖闾大惊!这就不得不撤军了。因此,他留下孙武与伍子胥,退守郢都,自己带着伯,十万火急的赶回了吴国。
阖闾愤怒的问道:“你我手足兄弟,为何要反叛?”
夫概说:“我没反叛,大哥你不要太贪心嘛,我们帮你打下了那么大一片土地,你换了新房子,这老房子留给我,也不算过分呀!”
阖闾怒,教伯海骸拔我擒贼!”麾军直进,夫概寡不敌众,大败而走,边跑还边喊:“你当年弑杀王僚,难道就不是反叛?”
再说伍子胥与孙武正在商议如何严防死守郢都,申包胥派人和谈来了。因为秦楚联军久攻不克,也和他们一样的焦虑。
申包胥说,你的心愿已完成了,我的心愿也一定要实现!你退兵吧,免得为了公事伤了我们兄弟感情,你现在退,也不损你的威风。
吴军也撑不下去了,憋的实在难受,正好找个台阶下。《吴越春秋》上记载伍子胥与孙武的对话:
子胥等相谓曰:“彼楚虽败我余兵未有所损我者。”(楚国人虽然打败了我们好几次,但我们其实并没多大损失。)
孙武曰:“吾以吴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荆平王墓,割戮其尸,亦已足矣。”(我们以吴国的兵马,西破强楚,打跑了楚昭王,挖了楚平王的坟,割烂了他的尸体,这已经足够了。)
子胥曰:“自霸王以来,未有人臣报仇如此者也。行,去矣!”(还没有哪个霸王能像我这样痛快的,够本了,行啦,我们走!)
退兵,是有条件的,吴楚两国重新划定国界,楚国东边的大片领土,割让给吴国,名义上是封给熊胜的,因为熊胜是楚平王最正宗的嫡孙。
楚国人同意。于是,吴军正式退了兵。
退兵的时候,吴军将楚国府库中的金珠宝玉,满载而归。又将楚国的富户一万家强行迁居到吴国,以充实吴国的空虚之地。楚国东边的土地归了吴国后,他们把其中的一点分给了熊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4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