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西晋的统一不能不久远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司马懿篡位的隐患
司马家三代人篡魏为晋,经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利益交换,过程时间太长,夺权方式也不同于暴力革命,保留了太多前朝豪族氏族力量和旧贵族权力网络。同时,篡位带来的影响就其他世家大族觉得自己也有机会登上权力的顶峰,司马家的皇权威望不足。
二、前期权力继承问题
司马懿作为篡位事业的第一代核心,位置毫无争议。司马家第二代核心里,司马师是大哥,并且性格非常沉稳有胆略,是合格的继承人。司马师与司马昭只差3岁,所以起初司马昭并没想过自己有机会继承权力。
司马师死后无子,司马昭便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大哥当儿子。时局变化,淮南二叛中,司马师在战乱中惊吓过度病死了,司马攸此时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如果他来继位,显然不能保障司马家族的事业持续上升,因此司马师指定司马昭继承权力。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司马昭曾表态,天下是大哥司马师的,自己只是代他经营而已。那就意味着,自己去世后,应该把位子传司马攸,那个已过继给大哥的亲儿子。但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绝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他暗中联络一些支持自己的大臣,结成利益同盟,最终成功司马家族第三代核心。之后司马炎迅速篡权称帝,建立晋朝,即晋武帝,完成了司马家族篡位事业。
晋朝初建,司马炎就大肆分封同姓诸王,驻守全国各地,压制不服的世家大族,拱卫朝廷。其中司马攸封齐王,身居要职,颇有建树。司马炎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但被权臣荀勖、冯紞排挤出朝廷,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去世。权力继承问题成为晋朝皇室宗亲之间矛盾的导火线。
三、八王之乱
称帝后的司马炎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他的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但反对这位太子继位的大臣太多。而且如果废长立幼,自己的合法性也存在问题,大臣们更希望传位司马攸,接续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到一系,那就更麻烦了。幸好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遹,司马炎还是坚持立这个太子,希望熬过一届,下一届皇帝就好了。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司马炎的解决方法是,联合超级豪族平阳贾氏、弘农杨氏保住儿子的皇位,让贾家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儿子司马衷,自己娶了杨家的女儿杨芷作为皇后。司马炎死后,皇太后杨芷和皇后贾南风之间发生权力斗争,各自依仗家族势力并联合司马家族的藩王相互攻击,开始了八王之乱的黑暗历史。
经过长期战乱,最后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之间展开了长时期的角逐,后来司马越获得最终胜利。战争过程中,司马越和司马颖都采用了一个危险的策略,就是在自己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与边境上的胡人势力联盟,于是胡人军队开始深入参与到了中原的战争当中,五胡乱华就此拉开了序幕。
八王之乱历时16年,战争、叛乱不断,帝国核心统治区域经济遭到摧残,民众大量伤亡,饥荒、瘟疫频发,各族之间相互厮杀,流民遍地。各地军阀借机自保自立,最终永嘉之乱后西晋的洛阳朝廷彻底覆灭。
四、气候变化
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明朝第四个寒冷期:清朝
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王朝,也正是帝国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公元1~6世纪(东汉、三国、魏晋时期),我国气候相对较冷。在温度曲线图上,这一时期的温度大部分都处于过去2485年的平均温度值(2.07摄氏度以下)。由于气候寒冷,西晋时期的草场、牧地已延伸到黄河以南区域,农业用地也在往南退缩,整个北方处于干冷气候中草原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南匈奴逐渐移居长城以南,其他北方胡人也陆续南迁。南迁胡人比例不大的时候,帝国还能消化掉这些人口,但当人口比例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与中原地区民众暴发利益冲突。
五、门阀政治的堕落
司马家篡魏为晋,接续了东汉的世家大族掌权政治传统,而司马家也只是世家大族之一,并没有绝对压倒性皇家权威,只能联合士族维护统治。
曹丕时期建立的“九品中正制”,把人按照能力分成三六九等,来安排职务。但能力高低是由士族来判断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士族势力垄断了高级职位。
司马炎灭吴之后,允许官员士族据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并且占有的人口拥有免除徭役的特权。由此以来,世家大族终于形成特权阶层,士族门阀被制度化。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平民保持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思想上,谈玄论道,脱离实际;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相互联姻,共同维护门阀利益。没有来自统治阶层的压力,世家大族生活奢侈糜烂,根本不在乎庶族平民的死活。
因为在政治经济上有基础,又抓住了好时机,也短暂的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西晋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司马家族是曹魏的权臣家族,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起新政权,定都在洛阳,之后发生了西陵之战,灭了孙吴,自此西晋才算是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完成了大统一。
那能完成大统一的具体原因在哪呢?第一:司马家族还是挺厉害的,从司马懿开始,就一直注重内政的稳定,早期的司马家族还比较务实,也曾有过勤俭节约的风气,晋武帝早年英明,注重农业发展,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第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想取代曹魏政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更不是突然篡位的那种,他们早有谋划,做好了长期的准备,晋武帝早年睿智英明,派羊祜到荆州,为伐吴做前期准备工作,羊祜死后,又派杜预接管荆州事务,可以说荆州一直在掌握之中。所以他后期才能发展得那么快,在战场上也屡屡得利。
第三:战后进行了安抚,三国鼎立时间持续那么久,百姓早已经怨声载道,社会秩序混乱,西晋在灭了东吴后,就很注重这一点,善后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没有过多的劳民伤财,所以各地局势稳定,人民服从西晋的管理,没有发生大的起义动乱等,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和,这是不可扭转的,西晋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后继无力,晋武帝晚年也昏庸奢侈,更不用说司马衷是个愚笨之人,最终这个西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因为内乱。西晋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
因此,西晋在建国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如九品中正制是保证士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而荫亲属制则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之所以制定这些对士族优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但晋武帝司马炎自己也认识到,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其强盛的阶级势力固然可以对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晋武帝自己就是通过“禅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阶级势力过于强大的危机,他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因此,晋武帝又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目的是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并赋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如裁撤州郡武备,并允许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置军队的权利,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等。尤其是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这一点弊端最严重,因为一旦参与政务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与出镇的藩王相勾结,势必会破坏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营机制和运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国自备军队作为的后防屏障,势必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动荡。从这些地方来看,晋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又出了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诸部就因黄巾之乱内迁河内郡,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时,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带,直至晋朝。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联结,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魏晋年间,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内迁,而八王之乱期间及后续亦屡见外族参与中原战事,如并州刺史刘琨曾多次与代王拓跋猗卢联结对抗汉国的进攻;王浚与司马腾亦曾与乌桓人及段部鲜卑联手对抗成都王。这些促成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时代。
中国古代的 历史 既有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时的太平盛世,也有春秋战国和五胡乱华时的连绵战乱,有人说盛世和乱世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汉唐盛世正是在秦隋末年的混乱中建立的,春秋战国和五胡乱华也正是在统一王朝的分裂缝隙中形成的。
五胡治乱局面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都与 西晋的诸王之间的兄弟阋墙 有关系,在西晋刚建立不久且正需要巩固统治时,诸王大动干戈,给周边少数民族以巨大机会,统一的中原也将走向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一.八王之乱:西晋诸王纷争导致的内战
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建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统治,就分封了大量的司马氏子弟为王,并给予这些诸侯王很多实际权力,而且这些诸侯王还能担任地方官职。由此可见,诸王的权力非常大,这与百年前的周王室分封结构颇有相似之处。
晋武帝此举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同姓诸王共同保护司马氏统治以应对异姓势力。然而这 却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兄弟阋墙也将在权力欲望的推动下变成现实。
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留下遗诏,要传位于晋惠帝,由自己的岳父杨骏辅政。当时的晋惠帝智力不足,还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惊人之语,所以军国大事全要倚仗杨骏,逐渐形成了外戚干政的局面,司马氏诸王心中甚是不满。
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想要将朝廷的权力掌握在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手中,所以非常反对杨骏的辅政大权,于是她与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直接杀死了杨骏,之后又以借刀杀人之计杀死了汝南王和楚王。
贾后由此顺利地掌握了政权,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之后甚至公开废掉并杀掉了司马氏的太子,于是 诸王与贾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诸王决定发动叛乱,杀死专权的贾后,将权力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一场夺权之战从暗中转为公开反对。
赵王司马伦最先起事,他伪造了皇帝诏书,带兵闯入宫中,以废杀太子之名逮捕了贾后并将其处死。公元301年,司马伦公开废除晋惠帝,自己做了西晋的皇帝,结果因为他的即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反对。
四个月后,齐王联合其他诸王讨伐司马伦,结果司马伦打败,齐王吸取了司马伦篡位自立的教训,就公开立了一个新皇帝司马衷,自己实际掌握朝中大权,结果因为荒废政事且不尊皇帝,引起了其他王侯的反对。
302年,长沙王联合河间王起兵反对齐王,此后长沙王又借机掌握朝政实权,长沙王死后,河间王又掌握了实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为了争夺实权,又与成都王司马颖大打出手。307年,晋惠帝驾崩,晋怀帝司马炽即位, 八王之乱正式结束。
二.五胡十六国: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导致的局面
307年,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终于以晋怀帝司马炽的即位而结束, 看似最后的赢家是司马炽和东海王司马越,实际却并非如此。
王之乱的影响之一就是削弱了西晋中央和地方的实力,这就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壮大提供了机会,所以司马炽和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只是短暂的,等待司马氏的将是长期的政权分立局面,即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指304年至439年,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胡族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十几个政权与东晋王朝的对峙。
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北方建立汉赵政权(或前赵),开启了五代十国局面。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成汉政权。之后,羯人石勒拥兵自立于319年从汉赵分离出来,建立了后赵,十年后即挥兵灭掉汉赵。
汉人冉闵灭掉后赵后又建立了冉魏,冉魏政权于350年又被前燕所灭。在西晋没有灭亡之时,南方和北方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政权,西晋灭亡后,胡族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316年,晋愍帝被李聪杀害,西晋正式灭亡,317年,南方的东晋建立,但仍然没能阻挡胡族在北方建立政权。
此后,周边胡族建立政权的速度加快,313年张轨建立前凉;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国;334年慕容鲜卑占据辽东建立政权;350年,氐人付健建立前秦;384年,姚苌建立后秦。一直到拓跋氏的北魏崛起,439年,北魏灭亡北凉,最后统一了北方。
中原大地出现了东晋与北魏对峙的局面 历史 仿佛又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
三.总结
八王之乱是西晋爆发的一场内乱,这场内乱对西晋的统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晋书》载有:“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它不仅削弱了西晋中央政府的实力,而且还对诸王为代表的地方实力 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完全没有起到晋武帝司马炎所希望的诸王拱卫王室的局面,反而因为诸王对权力的争夺而给周边的胡族人以巨大机会。
在八王之乱爆发的十六年间,胡族纷纷反叛,氐人、匈奴等少数民族陆续起义,成汉和汉赵等政权发动了对西晋的进攻,八王之乱所开启的动荡直到隋朝统一方才真正结束。
参考文献:
1. 《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
2. 《中国通史》
3. 《中国通史》
4. 《中国 历史 十五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