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官渡之战期间,和袁绍暗通款曲的到底是谁

众妙之门 2023-06-27 10:35:54

官渡之战期间,和袁绍暗通款曲的到底是谁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袁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战前曹操不仅实力不如袁绍,而且当时还面临三大困境:第一,粮草不济,曹操甚至一度想退兵回许都;第二,后方不稳,特别是豫州汝南和阳安等郡叛乱频生;第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都有可能偷袭许都,或被袁绍拉拢从后方袭击自己,可以说曹操面临的局势远比袁绍严峻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官渡之战期间曹操阵营有不少人暗中和袁绍有书信往来,《三国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虽然说曹操一把火把这些书信烧了个精光,但曹操阵营有人和袁绍暗中有来往也是事实,那么官渡之战期间,最有可能和袁绍暗通款曲的是谁?这四个人有嫌疑,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第一个人:张绣

之所以认为张绣有可能和袁绍暗中有书信往来,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汉献帝迁都后关东曾经有两大军事集团对垒:一个是袁术、孙坚、公孙瓒和陶谦结成的同盟,另外一个是袁绍、曹操、刘表和张绣结成的同盟,其中刘表和张绣主要对付的是孙坚和袁术,这种结盟虽然并不牢靠,但是张绣和袁绍至少也曾是同一个阵营的盟友(当然当时曹操也是盟友)。

第二,199年张绣在再次投降曹操之前曾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摇摆不定,张绣其实更想投靠的是实力更强、开出的条件也颇为诱人的袁绍,只是在心腹谋士贾诩的力劝之下才选择了曹操,而且他和曹操始终有个令他无法释怀的心结,那就是196年的宛城之战中曹操长子和侄子以及大将典韦都是死于自己之手。

第三,不得不说曹操用人很有一套,即便他明知张绣有可能是个不确定的因素,但是他仍然把自己的右翼放心地交给了张绣,张绣在官渡之战期间屯驻官渡之右的陈留和己吾一线,离官渡近在咫尺,张绣所处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由不得袁绍不动心从而对张绣大加拉拢。

所以官渡之战期间面对袁绍的再次拉拢,张绣暗中和袁绍来往的嫌疑不小。

第二个人:朱灵

前文说过袁绍和曹操曾经是盟友,而且是关系比较密切的盟友,以至于曹操在征讨徐州陶谦的时候袁绍还出兵相助,当时被派往曹操军中的大将正是朱灵,不过让袁绍没想到的是朱灵去了就不回来了,仗打完了朱灵选择了留住曹操军中效力。

正史中并没有朱灵参与官渡之战的记载,不过袁绍绝不可能放过重新将朱灵拉回到自己身边的打算,从“皆许都及军中诸人”来看,朱灵洗脱不了和袁绍暗中有来往的嫌疑,而且《三国志》记载:“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这个有点耐人寻味,或许曹操虽然烧了书信但是内心认定朱灵暗中和袁绍有来往也说不定。

第三、第四个人:杨彪和孔融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杨彪出身于弘农杨氏,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两人在朝野和民间素有名望;汉献帝迁都后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朝中忠于汉室反对曹操专权的还大有人在,其中以杨彪和孔融为代表人物。

袁绍当时到处拉拢可能反对曹操的势力,杨彪和孔融代表的又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四世三公的袁绍绝不可能错过拉拢他们的机会,所以双方私下有书信来往是大概率的事情。

曹操当时收缴的书信不少,可见暗中和袁绍有书信往来的绝不仅仅上述嫌疑相对较大的四人,不过曹操很聪明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否则人心惶惶反而不妙。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许攸只是加速了袁绍败亡的进程。或者说有没有许攸,袁绍都很难获胜。这个论点要说的重点不在许攸,而在当时两军主帅曹操和袁绍各方面的对比,包括政治远见,军事能力等,可以说袁绍完败,其落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1、首先袁绍的政治短见。

袁绍在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没有符合或者说是迎合当时各路诸侯“勤王”的共识,公元190年,袁绍曾谋划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了曹操等人的反对,刘虞本人也坚决不干。

这种举动无疑是在告诉世人,其无非也是像董卓一样,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汉献帝的不忠,昭然若揭。话说你们各诸侯组成盟军至少明面上的目的是去解救汉献帝的,人汉献帝才是正统,你说你要另立皇帝,还怎么谋取人心,此为其一。

然后在吕布杀掉董卓后,汉献帝出逃后,一路东向京洛逃离,其幕僚就建议袁绍利用这个机会勤王,迎护汉献帝,减毒邺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讨伐不听王命的人。

这本来是彰显袁绍政治资本的大好事,可是袁绍听不进去,白白丧失了高举政治旗帜的机会,拱手把机会让给了曹操。后来看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眼馋了,竟然想让曹操将天子迁都鄄城,方便靠近自己获得好处,被曹操断然拒绝了。

还有就是袁绍妄想称帝的事情,暗中授意主簿耿苞,密劝自己登基,又把耿苞说的话拿来征求手下的意见,结果遭到部下的一致反对。

袁绍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把耿苞杀了给自己脱罪。为人主帅,这样的做法,怎能不让那些真正支持他的人寒心。

这些足以将袁绍的弱点和错误暴露无遗,缺乏政治头脑,目光短浅,是他最大的政治短板。

袁绍家族作为东汉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在一系列的政治事变中,没有看到他的忠诚,反而投机取巧,短视自私,一些愚蠢的做法极大的削弱了其政治号召力和公信力。荀彧,郭嘉的离开与其脱不了干系,此消彼长,不输才怪。

2、官渡之战时,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对比

这里说的实力,并不仅仅指军队数量的多少,通常一场战争的胜利,其影响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资治通鉴》中有所描述,在官渡大战前,有许多人还是看好曹操的,诸如南阳张绣谋士贾诩,凉州牧韦端的幕僚杨阜,荆州牧刘表的幕僚韩嵩等。大多都认为曹操有政治优势,且其善于用兵,身边有很多贤才俊杰辅佐,反观袁绍宽而不断,谋而少决。

荀彧对双方大战之前的评价比较有意思:“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次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尔,可一战而禽也”。大体就是袁绍兵虽然多,但是部署调度不高明,其下属互相势不相容,总言而之很乱。

袁绍自身这样的情况,再多的兵马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相对来说,其占据的兵力优势已经被抵消了七七八八了。

3、曹操用兵要远强于袁绍

袁绍用兵不如曹操,最重要的表现是对于战争时机,事宜的把握。“多谋少决,失在事后”。

时机上,袁绍与公孙瓒打了近十年的仗,勉强取胜后,就要去攻打曹操。沮授建议说时机不对,必须要找到一个进攻曹操的政治理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可以采取长远经营,以逸待劳的策略。否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举师南攻,师出无名,于义有违。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分解了沮授的兵权。

在具体事情上,公元200年,当时曹操正要讨伐占据徐州的刘备,田丰就建议举军袭其后,可一举击破曹操,但是袁绍竟然以小儿子生病需要照顾为由放弃进攻的机会,简直不可思议。

官渡大战开始后,乌巢是袁绍的屯粮重地,生死咽喉。当发现曹操亲自袭击乌巢时,袁绍不听张郃,高览的意见,紧急调遣重兵救护自己的命门,却听从郭图的谬计攻打曹营。结果,乌巢被烧,军心溃败,曹营也没有攻打下来,用兵缓急全然无知,正应了“兵多而分画不明”。

袁绍用兵不如曹操还体现在用人上,他重用那些有匹夫之勇,而无统御之才的将领,诸如颜良、文丑、淳于琼等。

其运筹帷幄的谋士,除荀彧、郭嘉先后离去外,田丰、沮授的正确建议他都听不进去。掌管内务的审配、逢纪专断自恣,郭图嫉贤妒能,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最后逼走许攸,完全如荀彧所料“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以上种种,作为主帅的袁绍听断不明,心胸狭窄,是其内部冲突,争权夺利的根本原因。

袁绍政治野心大,操作的智谋却不够,表面威武,内心忌刻,没有统一内部意见的足够权威,兵虽然多,但不善于用兵,将士骄横而政令矛盾。

所以,袁绍的失败是有迹可循的,即使没有许攸,袁绍败亡的结局都是注定的。许攸的叛走只是加速了袁绍的失败,主帅是这个样子,再好的谋士,再好的计策,再多的兵士也于事无补。

曹操的军事战例

一、官渡之战。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二、平定关中。公元211年,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平定 。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 。曹操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奇兵偷袭的官渡之战

奇兵偷袭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展开的战略决战,时间是公元200年。此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最终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的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

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并逐步征服一些地方势力,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199年,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

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的迅速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摩擦。随着军事斗争的加剧,官渡之战的序幕也就由此拉开。

200年,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将曹操骂得无法忍受。农历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农历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便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向白马疾进。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斩杀大将颜良而还,袁军因此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当时只有600骑兵,驻在南阪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还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

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农历七月,袁军进军阳武即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

另一方面,曹操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千米的故市,即今河南延津县内和乌巢(即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人,冒用袁军的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晚黑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鼓励士兵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败。袁绍仓皇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双方取胜之道是值得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从此一蹶不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