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后期为什么人才凋敝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以史为鉴 2023-06-27 09:22:12

蜀汉后期为什么人才凋敝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蜀汉后期为什么人才凋敝?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蜀汉在战国时期,一直是属于发展比较迅速的一个国家,并且在刘备统治时期,刘备广泛从天下招纳贤士,天下各路英雄豪杰都纷纷归顺到了刘备的麾下,蜀汉可以说是当时三国之中人才最多的国家,正是这些优秀人才的存在,才使得蜀汉在三国之中不断壮大。但是到了蜀汉统治的后期,国家却逐渐的呈现出人才凋敝的情况,统治者缺乏有利的人才的辅助,而造成蜀汉前后在人才方面如此巨大落差,是来自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益州当地统治集团与外来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

益州地区原本并不是刘备最开始的统治区域,而是后期刘备率领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军队所占领的地区,因此刘备在益州的统治,都是刘备已经成型的人才统治集团。这些人才集团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本是刘备最开始所吸纳的人才,这部分人是刘备的旧将,比如说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赵云等等一直追随刘备的人才,另一部分则是刘备在占领荆州地区的时候,原来刘表的旧部将领,比如说黄忠、马良、魏延。

由于这两部分人一直跟随着刘备到处征战,因此他们对于刘备都是十分忠诚的,同样,刘备也十分的信任这两部分由自己亲自带领起来的人才统治集团。但是后期刘备的统治地区主要是在益州,而这两部分人才却都不是益州人员,在众多的非益州人员统治的益州地区 ,虽然刘备在益州地区也吸纳了一部分人才,并且让他们进入到朝廷的内部统治系统,但是这部分后来的益州官员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刘备的旧有势力,因此在朝廷的通知中,益州官员始终没有朝廷的归属感。

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

“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由此可见,即使当时被任命为太傅的益州人许靖,在世人看来也只是一个虚位,并不受到朝廷和百姓的重视,而其它的益州当地官员更是很难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同时刘备作为一个外来势力,要想统治好益州地区,必然要对于一周地区进行重新的规划和管理,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侵犯到一部分豪强地主的利益,这就引发了一周当地人们对于刘备统治的不满,外来的统治集团必然会与益州当地的权力机构产生冲突,虽然后期这种矛盾冲突在刘备的调整之下有所缓解,但是双方仍然不可能真正的融合,益州当地的人才自然也就很少会主动服务于刘备的外来政权。

因此后期随着刘备的去世,这批旧将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一批的人才无法从益州当地进行吸纳,外部地区被别国占领,也就无法从外部再吸纳人才,蜀国失去了人才的来源,自然造成国内人才凋敝。

诸葛亮自身的人才观念失误。

诸葛亮自身确实是一个十分具有政治和军事指挥才能的优秀人才,他能够做到出世的同时掌握天下发展的大势,这确实在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徐庶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诸葛亮自身的能力很强,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十分的依赖,诸葛亮自身也是要求事事都必须要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蜀汉当时大大小小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由诸葛亮亲自来处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蜀汉其它有政治才能的人的发展,造成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很难再出现比较优秀的军事和政治指挥人才。

同时由于看到了蜀汉政权与益州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的冲突,因此诸葛亮在为蜀汉选拔人才时,并不从益州当地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而是将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向放在了外来人才方面,但是事实证明,诸葛亮虽然自身比较有才能,但是选拔人才方面却是不如刘备的。诸葛亮选择的两个人才,一个是马谡,但是马谡却是只会纸上谈兵,最终丢失街亭,自己也被诸葛亮亲自斩杀了,另外一个姜维虽然确实有着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是仅凭他自己,很难撑起整个蜀汉,最终的也只能任由蜀汉走向无法逆转的灭亡道路。

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托孤式”依赖。

刘备去世的时候,始终放心不下刘禅,因此就将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辅助刘禅治理蜀汉,甚至曾说如果刘禅治理不好国家,就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虽然这只是刘备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

诸葛亮也不可能真的取代刘禅,但是这样的“托孤”方式却也意味着给了诸葛亮充分的治理国家的政权,刘禅自身缺乏治国才能的状况下,诸葛亮就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对于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治理和调整,但是却疏忽了对于刘禅的培养。

因此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实际上陷入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人才困境,刘禅自身由于一直依赖诸葛亮,因此自己并没有真正学习到治理国家的才能,加上一直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使得刘禅一度对于国家的统治十分无力,而诸葛亮所选择的继承者,要么是自身能力才能不足,自我放弃,认为诸葛亮没有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做不到,要么是过于自信,对于国家的形式把握不正确,使得国家的治理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蜀汉在经历了短短两代统治者的时间内,国家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刘备作为最开始手无寸铁,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士,能够成为蜀汉国家的建立者,所依靠的就是他强有力的人才团队,可以说,人才是蜀汉存在的主要基石,而后期这个强有力的人才团队衰落,自然也就使得蜀汉走向了灭亡。

蜀汉在后期的时候,为何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很好,蜀汉后期的时候为什么对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诸葛亮事必躬亲,导致人才匮乏。诸葛亮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对其都有很高的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是让人感觉到了他是如何报答先帝刘备的拳拳之心!

但是从《出师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问题,诸葛亮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的,像如果他不在了,谁应该负责,蜀国有哪些可以用的人,简直是一个保姆式的人物。但正因为这样,才让我在佩服诸葛亮的时候,也有很大的担忧,诸葛亮很厉害,但是一个人能捻几根钉,不能够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才,一个人包打天下,但是当这个人不在的时候,天下就灭亡了,诸葛亮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不可能都符合诸葛亮的口味,但是诸葛亮应该能够包容各种各样的人,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诸葛亮有一定的责任。

第二,蜀汉的人才政策有问题,导致人才匮乏。蜀汉地处西南,属于莽荒之地,蛮荒之地要开化,需要人才不断的出现!但是蜀汉的人才政策虽然希望招揽天下英雄人物,但是实际上做得不多,因为蜀汉的人才政策没有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没有利用好刘备皇叔的声望来招揽天下人才。

另外,蜀汉的人才政策由于是诸葛亮制定的,而且由于诸葛亮等人是后来蜀地的,没有充分的把蜀汉地区的各种士族招揽在一起,这些人有些抵触,导致了当地人不愿意到蜀汉当官,因为蜀汉政权的当权人物很多都是刘备入川时候的人物。试想这些人物都不愿意加入到蜀汉政权,那么怎么向外传播蜀汉的人才政策呢?没有人怎么能够兴旺呢?

第三,蜀汉的人口不足,导致人才匮乏。

三国时期,魏国地处中原,中原那是人口最多的人,可以说是人多将多,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来说不为过。

吴国当时处于扬州之地,扬州之地也是富庶之地,可以说是非常有钱,而且东吴经历过了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代经营,而且靠海,交通便利,容易吸引人才。

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汉可以说是很寒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不便!蜀汉还有很多的蛮族,像孟获之辈,这些人没有什么礼仪道德!刘焉刘璋父子两个经营益州的时候,也没有采取太好的人口政策,蜀汉的人口在当时是最少的。从诸葛亮每一次北伐就可以看出,人口一旦不足,粮食产量就不足,兵源就不足,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是竭尽蜀国之力,其实是没有人啊,人不够怎么能够出人才呢?

综上,蜀国后期,人才匮乏,可叹可叹!

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军政人才的严重匮乏吗?

三国时期,蜀汉在夷陵之战后,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局面。刘备在去世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励精图治,很快就稳定了蜀汉的形势。他对内发展经济,镇压叛乱,对外结盟孙权,向曹魏发动北伐。一时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欣欣向荣,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可是,曾几何时,蜀汉却成为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蜀汉在灭亡时,连像样的人才都没有几个,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一、军政人才的匮乏,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在三国末期,蜀汉的形势日益混乱。当时的东吴使者薛对蜀汉的情况形容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 经其野民皆菜色。?还说蜀汉君臣如同房屋被焚时,依然住在房梁上的燕雀,?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我们知道,蜀汉在诸葛亮治理的时期,虽然连年北伐,可是依然是道不拾遗,国富民强。可是诸葛亮仅仅去世三十年,蜀汉就变成了这样一副模样。

最为严重的是,蜀军的战斗力也在日益下降。姜维在掌握军权后,对曹魏连续发动了多次北伐。可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却寸土未得,在后期甚至是连一次胜仗也打不了。蜀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的统兵将领上。由于没有可以堪当重任的将领,只能起用老将廖化担任先锋。虽然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对老将是一种夸赞,可也暴露了蜀军的尴尬。

在蜀汉灭亡的时候,这个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在姜维屯兵剑阁,挡住钟会的魏军主力的时候,邓艾率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奇袭成都。邓艾的这次行动,完全是一种军事上的冒险。当邓艾从阴平小道到达江油的时候,蜀军将领马邈不战而降,为邓艾打开了进军的大门。

在邓艾和蜀汉援军最后的决战中,蜀军将最后的兵力全部交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想让他能够力挽狂澜。我们可以看到,这支蜀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优秀的。在绵竹之战的时候,这支军队在开始时顶住了魏军的进攻。连魏军的悍将师纂、邓忠都由于作战失利,回去对邓艾说蜀军未可击。只是在邓艾以斩首为威胁的严令下才攻破了蜀军。

那么,有这样战斗力的军队,却被邓艾的远道而来、兵少力疲的魏军打败,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归根到底,还是将领的能力上。在这支蜀军中,集中了大批过去老一辈将领的子弟,他们大多都战死沙场,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可是,在作战过程中,这些人里只有黄权的儿子黄崇提出了一条正确的建议,让诸葛瞻率领蜀军赶快进军,把邓艾的军队堵截在山险地带,不如他进入平原。可就是这唯一的正确的建议,诸葛瞻都没有采纳,使得蜀军遭到了绵竹之战的惨败,蜀汉以至于亡国。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蜀军中能有一位将领,能力哪怕达到法正一半,邓艾和他的军队将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当时的蜀汉人才凋零,没有一个能够挽救蜀汉命运的人,大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汉灭亡。

二、诸葛亮的人才政策,是造成蜀汉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

而蜀汉出现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和诸葛亮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在他治理蜀汉的时期,对人才的选拔、培养方式,为蜀汉后来的这种局面埋下了隐患。

首先,诸葛亮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过于严苛。

诸葛亮对于人才,过于重视品德的高尚,而轻视才能的高下。这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上。诸葛亮对于蜀汉的人员都明察秋毫,有很多人才在诸葛亮的眼中都能够看到他们的缺点,而诸葛亮也因为他们的缺点而对他们另眼看待。比如说魏延是蜀汉当时首屈一指的将领,有勇有谋,可是诸葛亮认为他暴躁冒进,对他的使用严加管束。这使得魏延这样的优秀将领,只能成天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而刘封是蜀汉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只是因为诸葛亮认为他刚猛难制,怕将来刘禅无法制约他,就趁着刘封打了败仗,丢失上庸的机会,劝刘备处死了他。

廖立是和庞统齐名的贤才,只是因为对自己的职位待遇不满,发发牢骚,就被诸葛亮剥夺官职,流放到荒无人烟人烟的汶山,一辈子再也没能够起用。

更不要说被刘备托孤的李严,因为对诸葛亮大权独揽不满,想要拿回自己托孤时的?统中外军事?的权力,也被诸葛亮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潼。

这些有才干的人士,位居高位,尚不能保全自己的职位,更何况那些不如他们的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诸葛亮的朝堂急需人才,可是另一方面大批的有才能的人因为品行有亏,不入诸葛亮的法眼,或被弃之不用,或被控制使用。长此以往,诸葛亮给蜀汉留下的臣子都是一些品行兼优,可是能力不足的人。

其次,诸葛亮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有着驾驭不得法的缺点。

这表现为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上,经常出现用错位置的现象,这造成了人才使用上的浪费。比如说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的这个缺点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出兵的时候,诸葛亮分兵两路,他自己率领主力出祁山,让赵云率领一支军队作为疑兵出斜谷。赵云这一支军队,担负的是牵制曹魏军队主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这支军队的主将需要具有超强的独立作战能力。

而赵云恰恰不具备这种素质。在蜀军中,最适合担任这个任务的是魏延。魏延在后来的阳溪之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干。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让魏延担任这个任务,而是任用了赵云。结果赵云的行动很快就被曹魏识破,根本没有完成自己的牵制任务。曹军主力根本没有理睬赵云所部,直奔陇西,在街亭打败了马。

而对于的使用,更是诸葛亮的败笔。马谡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参谋人员,他能够就战局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南征的时候,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诸葛亮采用后,一举消除了南方的叛乱。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参谋人员,却被诸葛亮派上了战场,直接指挥蜀军与魏军决战。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同时缺乏指挥才能,马谡被张打得大败,丢失了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被迫黯然收场。

如果当时赵云能够替代马的岗位,以赵云在汉水之战的表现,是一定能够守住街亭的。可惜,这个时候赵云在箕谷作战,鞭长莫及。而在整个战役的过程中,魏延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所作为。诸葛亮这样使用人才,是他在街亭之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对人才培养上的缺陷。

如果说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冤枉了他。不过,诸葛亮选拔人才的标准偏差,带来了他在培养人才上的偏差。这在诸葛亮培养他的继承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诸葛亮原本想培养马谡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培养是失败的。诸葛亮没有循序渐进的培养马谡,让马谡去亲自率领军队,从小仗打起。这样让马谡逐渐积累带兵经验,提高自己的指挥作战的能力。而是立刻就将马谡投入到和魏军的决战中去。马谡缺乏相应的能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经过街亭一战,诸葛亮就杀掉了他。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感到遗憾。原本蜀汉就缺乏人才,诸葛亮却随随便便的处置马谡,这给蜀汉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最终,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是蒋琬,虽然理政能力有余,但是军事能力不足。长此以往,使得蜀汉的军事人才越发凋零。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培养的人才中,益州本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荆州派系的人。而且,在那些武将后代中,很少看到在战场厮杀的。绵竹之战中阵亡的张飞的孙子张遵,职务居然是文官尚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对蜀汉重文轻武的风气可见一斑。

第四个原因是诸葛亮的工作方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态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白帝城接受刘备的托孤后,就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蜀汉的事业。在他掌握蜀汉政权后,不管蜀汉的内政还是军事事物,他都?事必躬亲?。诸葛亮的这种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钦佩。

不过,诸葛亮的这种工作态度,使得他管的事情过多过细,对蜀汉政权和他自己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他派到司马懿军中的使者,在回答司马懿的问题时,说诸葛亮罚二十以上必自亲理,而每天吃的饭不过数升。司马懿评价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岂能久乎?事实果然如司马懿所料,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

诸葛亮管的事情过于细碎,这不但损害了他的健康,使得他英年早逝,也在工作中给他的手下带来了困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有一位包揽一切的领导,他的手下会如何工作,这些人不是将一切问题都推给领导去解决,就是按照领导的指示去照做。这种环境,根本就对人才的成长不利。

在诸葛亮营造的这种工作氛围里,他手下的人才慢慢都失去了活力。即便是他选择的继承人蒋琬和费祎,也都是一些萧规曹随的循吏,他们没有开拓进取的才能和勇气,只能按照诸葛亮留下的政策去执行。一旦这一切形成了传统,那么蜀汉的人才就根本无法被发现、提拔和培养,自然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看三国的历史,蜀汉就算是在这种人才凋零的情况下,依然还有一批如张、马忠、罗宪这样的人才,可是他们都没有得到重用,这和诸葛亮遗留下来的人才选用制度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结语:

古人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蜀汉那么大的领土,那么多的人口,可是到了后期,竟然人才匮乏,这是直接和蜀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生存环境有关的。而这一切,和诸葛亮的执政时期,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因为诸葛亮对人才选拔的标准过于苛刻,对于人才过于求全责备,使得很多人才都被诸葛亮所遗弃。甚至现有的人才,由于不符合诸葛亮的标准,不是控制使用,就是被杀、被流放。相比较当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将缴获的通敌者的书信全部烧毁,诸葛亮就相差太多了。

再加上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缺陷,更使得有素质的人难以成才。在这种苛刻的人才成长环境中,诸葛亮又以自己的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加重了这种影响。他的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使得人才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整个蜀汉政权失去了人才方面的造血机能。

结果,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给蜀汉留下的是一个道德高尚,可是能力一般的朝廷。由于没有选拔、培养人才的能力,这种朝廷只能够守成,无法进取。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随着诸葛亮留下的人才日渐凋零,蜀汉政权也走到了尽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