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苏武牧羊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表现了坚忍不拔的气质和毅力,以及高尚的民族气节,被我国历代文人所歌颂。他当时奉汉武帝命令出使匈奴,本来是一次正常的外交往来。汉武帝时期,匈奴实力弱于汉朝,新单于继位后,害怕汉朝攻打,于是就开始送还之前扣留的汉朝使臣。礼尚往来,作为回礼,苏武也同样护送被扣押在汉朝的匈奴使节归国。
刚开始到达匈奴时还受到了单于的礼遇,后来无辜被卷入匈奴的内部的谋反之案。匈奴单于十分气愤,本想杀掉苏武,后被苏武民族气节所感动,没有杀他。单于许诺高官厚禄、金银珠宝拉拢苏武为匈奴所用,苏武宁死不投降。软的不行,又来硬,严冬气候,把他仍到了冰窖里,没想到苏武在冰天雪地里顽强地活了下来。单于认为,上天有助于苏武,就没杀他,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让他放羊,何时公羊生下小羊羔,才能返回汉朝。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苏武的故事!
苏武牧羊在什么地方?武牧羊的地方叫“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如今位于俄罗斯布里亚特,伊尔库茨克州境内,位于西伯利亚南部。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730米,最深度达1637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储水量最多的湖畔。此地十分寒冷,冬季平均气温是零下38摄氏度左右,湖水结冰期长达半年左右。贝加尔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国领土,直到康熙时期才划归俄国。
苏武在冰天雪地里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如何回到汉朝的?苏武到了北海(贝加尔湖)后,匈奴故意刁难他,不给他粮食,他就挖野菜,逮田鼠吃。冬天冷的时候,他就抱着小羊睡觉,互相取暖,总算勉强度过了难关。但是一场严寒过后,他的羊全冻死了,直到汉朝大将李陵的到来,苏武的生活才改善。
李陵兵败浚稽山,为了权宜之计,诈降匈奴,以便见机行事回汉朝。李陵见苏武时,他俩都认识到了战争的荒谬,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从此开始为汉匈和平而努力。为了避嫌,李陵匈奴族妻子给他送去几十头牛羊,以解燃眉之急,他的生活得到改善。汉武帝死后,李陵积极策划让他回汉朝,他让苏武的部下会见汉朝使节。让使节编出一个飞雁传书的故事,说汉朝廷射了一只带有帛书的大雁,写着苏武等人在北海牧羊,汉朝派使节来问单于此事。从而推动匈奴释放了苏武。不得不说,李陵作为一个武将,飞雁传书的计谋还是很高超的。
匈奴为何不敢杀苏武呢?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不愿,匈奴对汉朝很有仰慕之心,汉朝的使臣都是有才华有见识的,所以匈奴单于千方百计拉拢他们为匈奴所用。二是不敢,当年汉朝军队十分强大,匈奴被打残后,不敢轻易挑起祸端。特别是在“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信念下,在“犯我强悍者,虽远必诛”的威慑下,匈奴从来不敢杀汉朝使节。当年出使西域的张骞,两次被匈奴抓获都没被杀,还让他娶妻生子。
匈奴扣押了几十批汉朝使节,大多都被放回去了,或者顶多被关押在匈奴获得善终。这整个西汉历史中,只有一个使节被杀,那就是在张骞之后的九十多年,当时匈奴内部分为南北匈奴,北匈奴斩杀了汉臣使节谷吉。驻守边境的将领陈汤和甘延寿,先斩后奏,长途奔袭,直接杀死了单于,灭了北匈奴。他给汉朝皇帝的捷报上只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可见,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多么重要。
苏武在匈奴整整十九年,汉武帝时出发的他,直到汉昭帝登基六年后,他才得以回到汉朝。他去世后,被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表彰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
字子卿。
生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去世。
西汉杜陵,即今陕西西安人。
西汉典属国,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誓死不降,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后被释回。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以下为史书记载:
《汉书 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乃遣武与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 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 :“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 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李陵
◇ 汉将李陵 ◇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李陵赠苏武别诗》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苏武赠李陵别诗》
(一)
穿越于儒家忠孝思想所浸淫之中国动荡多变的历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主题,即所谓的忠奸之辨。浩如烟海的历史巨帙中,每当遇到给一个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时,总免不了要让他在此一天平上过过秤,并将其中之行为昭彰者,分列入诸如“忠臣传”或“奸臣传”之中,褒其忠而贬其恶,以或垂范、或警示后人。虽偶有因修史者受主观或客观之局限而其评或有失处,但总的来说,此一忠奸之辩,仍是中华文化所以能从一终始的重要精神脉索。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堪数计。前者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为千古景仰;后者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被万世唾弃。然而鲜有如汉将李陵这样的让人又痛恨又同情者:人们不齿其之临难变节之举,而他的不幸遭遇,却能甚至在他生前,即赢得不少人的深深同情;更有史家司马迁为他而受宫刑之难。他竟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获得相对之解脱,成为一个异数。因此,如果试图了解我们文化传统中的忠奸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李陵这个特殊的历史典型。
长期困扰历代中原统治者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北部边患。尤其在冷兵器时代,习于“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的彪悍凶猛的北方游牧民族,相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聚集而居的中原农耕民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到了汉初,问题日趋严重。
汉初立国,兵疲民倦,百废待兴。此时颇有作为的冒顿单于却在北域异军突起,纵横捭阖,“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更有“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和遗书高后之举,使得刘汉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无力北顾,而只有靠和亲送礼等手段,委屈求全,以暂时缓解矛盾激化,解除边境压力。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倚文景四十年生聚之财、挟国富民强之威,才终于能有精力和能力北顾。名将李陵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关于李陵之记载,可散见于《史纪》、《汉书》和《资治通鉴》等书,而后者又多本于前二者。此处只根据相关材料对其略作简述,资料大多取于前二者。以后不另作说明。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事实上,李陵一生的悲剧从这一时刻开始,就已经正式上场了。
李广利乃嫉才妒贤而又心胸狭窄之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韵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乃向汉武“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李贰师自然很不高兴。不过用兵心切的汉武却深嘉许之,并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军,以作侧应。博德曾为伏波将军,不甘为陵之后距,就奏称“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汉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不许。李陵于是只有匆忙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叁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无畏惧的对手,匈奴军又不知陵军虚实,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军已退至离开汉朝边塞不远,单于也担心自己是否会中敌引敌深入围而歼之之计,因此也已心生怯意,准备要撤。就在这时,陵军一个叫管敢的军侯汉奸,因曾被其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并告之以“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单于闻之大喜,攻陵军益急。连战八日,汉军且战且退,“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兵困马乏,弹尽粮绝。李陵知道已被算计,犹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有军吏劝求道径还归,被李陵拒绝,称“吾不死,非壮士也。”并下令乘夜让兵士各自逃亡,那样或“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到了夜半,“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之败,主要原因在于李广利的援军迟迟不至。然而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可惜李陵未能实践其“吾不死,非壮士也”之诺言,而如韩延年那样战死疆场,以完名节,其一生的大错,正始于此。或者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欲图来日争贰师援兵不至这口气?或者他想暗敛机锋,以待来日?固然,自古以来战无必胜之理,战败则就有被降的可能。然而不管怎样,武将贪生,战败降敌,在近代之美国人那里,或仍可以“光荣投降”而赢得谅解甚至喝彩;在时下流行的三两不韵世事的小毛娃子光着屁股又蹦又跳地在那里歇斯底里嚷嚷着的“汉奸万岁”的口号声中,或也能赢得惺惺相惜的相投臭味。然而在中国传统之“不成功便成仁”的伦理和道德框架里,却决不能容许之;在任何一个尊重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并渴望在人格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的社会里,大概也鲜能被容许。而况自古以来,被俘不降不屈就义的壮士多有,岳飞所谓“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者也。因此,李陵的投降行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辩解的。李陵之为后人所痛恨之处,也正在于此。
如果李陵战死或自尽而死,他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作人奴才,为人驱使如明末的洪承畴,那倒也简单。然而李陵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似乎是为了使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这条路对他而言是至为难行,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
然而他确是被他那不甘之心所驱使,沿着那条路向前走去了。
/artx/renwu/5333.html
/view/14715.htm
/grzy/wanghongshan/new_page_22.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9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