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状元那么难考,如果高中之后能够当多大的官呢

众妙之门 2023-06-27 07:35:10

古代状元那么难考,如果高中之后能够当多大的官呢

中了状元后能当多大的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成名的唯一途径便是中举。只有中了举人,再通过殿试成为状元,整个人生都会因此发生巨变。

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这就是古代科举的魅力所在,古代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就是当官,别无它路。当然,在古代致富还可以通过经商,但是商人在古代是抬不起头的,正所谓士农工商。商是末位,即使是经商成了富豪,但是依然没有地位,官方对商人认可度极低,往往加以重税,以此来压低商人。

因此,读书才是最佳的超越阶层的方式。但是,读书也就意味着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劳动力,整日闭门读书,自然也就不能在田间劳作,如果不是富裕之家,读书也就意味着要忍受贫穷,甚至是饥饿。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是穷酸,正所谓穷酸秀才便是如此。

其实不光是古代,如今其实也是如此,学生这个群体往往是最穷的,尤其是读高中以及读大学的学生,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十分优越,学生基本上每个月的花销都不及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甚至不急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一半。由于学生都在读书,没有参加工作(劳动),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钱。

古代人读书的并不多,第一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读书,因为古代读书需要进私塾,有教书先生带入们,在乡试中考中秀才,才有可能继续念下去,如果连秀才都考不上,那也就不要想读书这条路的,其实能考上秀才的都不容易,因此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许多人瞧不起秀才,其实考试秀才还需要在选拔考试中要在排名前百分之30。

要成为状元,需要经过数个门槛。首先要通过乡试,而后通过会试,再通过殿试。在殿试宗夺得第一名才是状元。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有皇帝亲自监考,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殿试中排名前数十名的是进士,这部分排名之后的一部分考生是进士及第,照样可以做官,但是没有排名前列的那样分配的好。

在古代,状元是当之无愧的万里挑一,甚至是百万里挑一。状元上任之后基本上就是正三品的位置。当然,在古代中国不同的省份出的状元也有地域差异。经济发达的地方,理论上状元也越多。在西部的许多省份,几年都出不了一个状元。

殿试是全国性的选拔,进京赶考嘛,就不仅仅的省内竞争了。因此,省份之间是公平的,经济发达的省份自然教育也更加发达,所以出地状元也更多。在宋朝之后,江浙地区的状元数量明显增加,南方地区出地状元要多于北方。到了明清时期的时候,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出地状元占据所有状元的一大半。中西部许多省份状元极少,这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中国自古以来都一直存在。

成为状元的一般都不是普通人,往往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性格方面大多数都于常人不同,性情也比较古怪,但是与其交往的人都道此人不是常人,都是人中龙凤。

古代的科举考试尽管是天下大事,但是仍然有徇私舞弊的情况才出现。有的人在衣服里面写上相关文字以其作弊;有的在身上写上文字;有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贿赂考官。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因此,也有一部分状元是通过这种歪门邪道被选上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还是凭借真才实学登科及第的。

在古代,考中状元刚开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职?

科举制度起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成熟于明清时期。是古代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且相对很公平的手段,它也是平民进入仕途的几乎唯一的一个通道,因此,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

但也是因为如此,科举考试历来是很难的,能一路升级打怪到最后参加殿试,刷下来的人不计其数,而殿试后能金榜题名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金榜题名算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唐孟郊在写了一首《登科后》很能说明金榜题名后的激动心情,其中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但金榜题名并不代表这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场,实际上,殿试之后的成绩也是有排名,其中第一名就是状元,唐朝时期只有第一名被叫做状元,其他的没有称呼,到了宋朝时期,才出现了榜眼和探花的称呼。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刚刚兴起,科举制度并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科举考试被世家大族把持,因此唐中晚期,科举考试就被当时的世家大族保持,寒门学子很难有出头之日,甚至出现了买状元的现象。

当时的考中状元后直接被授予官职,因为当时并没有完备的制度,因此每个状元被授予的官职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就是品级比较低的文职,比如唐朝宰相张九龄中状元之后被授予正九品上的校书郎。而著名诗人贺知章中状元后被授予正七品上的国子四门博士,等等。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备,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了,而且出现了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排名,不过当时的状元及第后被授予的官职也并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比如北宋初年著名的寒门宰相吕蒙正,中状元之后被授予将作丞,后步步高升,十二年后就做了宰相,他的经历算是相当励志的了,应该古代寒门学子仰望的存在。

不过,宋朝时期对于状元及第后的官职虽然还没有形成定制,但科举考试开始和翰林院产生很深的关系。翰林起自唐玄宗时期,当时唐玄宗选文词甚佳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书,由此,翰林院成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也是天下文人都想进入的一个理想之地。

随着翰林院的发展,翰林学士不仅参与草拟机密诏制,更是逐渐参与政事,开始分割宰相的权力,甚至后来翰林学士可以晋升为宰相,宋朝时期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而且宋朝开始,有些状元及第后被进入翰林院供职。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和翰林院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翰林院成为进士通往高官的一条很重要的路。明清时期,一甲前三名即包括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进士及第后会直接进入翰林院为官。其中状元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则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虽然看起来官职并不是很大,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翰林院的官员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他们的升迁往往比其他官员要容易很多,帝师往往也是出自翰林院。

比如1856年中状元的翁同龢,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两年后就成为副考官和陕西学政,后来官居高位,更是做了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帝师。

翰林院如此重要,成为天下文人趋之若骛的地方,而朝廷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因此又有了一个庶吉士制度。庶吉士是从科举考试的二甲和三甲中选出的年轻又有才华的学子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的其他学子则还需要进行别的考试然后才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大部分都不能在京城为官。

因此成为庶吉士也是很多学子的梦想,庶吉士一般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三年后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留在翰林院,这就和进士及第的差不多了,其他的庶吉士则离开翰林院,去别的部门任职或者出去做地方官。

历史上经由庶吉士成长为朝廷重臣的不在少数,比如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是庶吉士出身,还清朝时期的曾国藩,科举考试得了个三甲,是同进士出身,后被选为庶吉士,再还有后来的蔡元培等等。

当然,也是因为翰林院人才济济,因此虽然经由科举考试进入翰林院的学子中,状元起点最高,但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又是另一种修行,真正成长为重臣的状元还真不是很高,不独明清时期是这样,就是从唐朝开始算起,真正在政治上、文化上或者其他方面有大作为的状元还真不是很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9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