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灭亡为何皇室不逃回北方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都是汉族建立的,但有两个是例外,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它们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这两个王朝虽然在某些方面比较相似,但也有一些区别。例如,当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元顺帝逃回了草原老家,继续当统治者;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溥仪帝却选择留在内地,仍旧住在北京。那么,清朝皇室为何不像元朝皇族那样,逃回老家另起炉灶呢?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两个时期的一些列情况来看。我们先来看元朝,元朝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将国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群体,限制彼此之间的交流,激化彼此之间的矛盾。元朝皇室并不积极进行汉化,反而大肆圈地,将农田变为牧场。所以总的来说,元朝时期的各项矛盾非常尖锐,当时的汉族起义军几乎都对蒙元统治者恨之入骨,如果元朝统治者落入了起义军的手中,无疑会落得个极其悲惨的下场。
当时的漠北草原虽然贫瘠荒凉,但大体仍是蒙古各部落的天下,只有少数牧场为哈卡斯人、阿尔泰人、吉尔吉斯人等非蒙古部族占有。作为蒙古人的元朝皇族,回到这里继续做皇帝,很容易就可笼络当地的蒙古各部首领,建立传统草原部落体制的游牧政权。故而元朝皇族回到北方草原后,依旧可以称王称霸、统辖一方,甚至还可以时不时南下劫掠,给明朝造成一些小麻烦。
反观清朝,虽然入关之初,满洲贵族推行了“剃发”等一系列恶政,严重激化了民族矛盾,但自康熙帝时起,清皇室便积极奉行满汉融合的策略,鼓励满族人学习汉族人的先进文化。在几代皇帝的努力下,大批满族人说汉语、兴汉俗,已经逐渐和汉族人无法分辨,他们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里,逐渐不再留恋牧猎时代的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舒适生活的满族显贵,很难再想回天寒地冻的东北老家。
另外,即使他们想回东北老家当皇帝,客观条件也不会允许。众所周知,清朝末年,积贫积弱,列强频频入侵,不断将中国的土地鲸吞蚕食。当时的中国东北已被俄国、日本两大列强划为势力范围。同时,清朝末年迫于人口压力开放了边关,大量来自山东、河南的汉族人不断“闯关东”,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人口。所以清朝皇室想在此地重建政权,估计也得不到支持,即便建立成功了,恐怕也只会沦为“伪满洲国”之类无实权的傀儡。
说道这里有人可能会要问了:元朝皇室是因为害怕被杀掉而逃到漠北,那么清朝皇室就不害怕被杀吗?这个就要考虑所处的时代了。元朝灭亡时,世界尚处于中古时期,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那么先进,滥杀备受崇尚,朝代灭亡,往往整个皇室都会被斩尽杀绝,所以元顺帝会选择逃跑。而清朝灭亡时,世界已经处于近现代时期,大规模的杀戮已为世人所不齿(至少表面上如此),并且,当时的中国受列强势力渗透,如果清皇室遭灭顶之灾,列强肯定会趁机编造一些借口以进一步入侵中国。
因此,清朝皇室根本不可能回到东北老家当皇帝,只能留在内地。清帝退位,可以得到每年400万两白银,足够养活游手好闲的皇族。而且,当时国内外各方势力争夺激烈,在各方势力争夺的夹缝中,失去权势的清皇室勉强可生存下去。
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大一统王朝。虽然他们之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很大,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被朱元璋推翻,皇帝带着亲贵仓皇地向北方草原遁去,而灭亡的清朝皇帝只是退位,留在了北京,甚至当时的政府还向清室拨款了一段时间。那么,为何清朝的皇帝没有学习元朝皇帝,退回东北?
首先,元朝与清朝所处局势不同。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最终在血与火中锻造出了朱元璋集团。他拥有当时最优秀的战将和最强的军队,再加上朱元璋是个狠角色,元朝皇帝清晰知道自己的处境,不逃就只有死一条路可走。相反清末时,清朝军队与革命军较量中处于下风,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实力要强于革命军,这支部队完全可以起到调解的作用。决定天下走向的袁世凯表示赞同共和,而南方的革命军始终没有打到北京城。换而言之,清室处于北洋军的包保护之中。
其次,两朝入主中原后所用政策不同。众所周知,元朝和清朝都是靠着马上强大而夺得的天下,但元朝的蒙古贵族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始终以客居的心理统治中原,对汉民更多的也就高压政策。而清朝自入主中原之后,采用的是与中原汉族地主合作的方式,历代皇帝都有汉人重臣的参与治国。到了清朝末期,像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地主被重用,所以清朝的认同感要强于元朝百倍。
再者,自清朝入关之后,贵族们争先恐后地忙着圈地,日子相当腐化。没多久,这些功臣们失去了骑马征战的能力,而王朝只能选择倚重汉军。虽然蒙古贵族功勋们也丧失了一大部分作战能力,但他们又在战火中得到了重振。没有完全忘却草原生活的元朝贵族们自然很容易割舍当时不利的局面,选择北遁,而被深度同化的满人贵族却懒得移动。
最后,蒙古草原在元朝时是禁止汉人进入的,此处始终是北京朝廷的大本营。当被农民军推翻后,元朝贵族如同回家一般,回到草原之上。而清朝的情况就糟糕了,东北虽说是龙兴之地,它已经被沙俄和日本蚕食不成样子,同时汉人也进入此地。也就是说,清朝的东北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总而言之,清朝皇帝面临的形式是无法再退回东北老巢。更何况,清帝退位后,还可以享受丰厚的待遇。至于清帝逃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又是另外一种性质。
1912年的时候,清帝没有效仿曾经的蒙古退回漠北那样,而是选择直接退位。这一退位与直接宣布投降没什么两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清朝贵族心态已经完全爆炸,对重新建立政权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当一个人内心已经崩溃的时候,他们能想到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只能是束手就擒了。为何会崩溃,不再抱有希望呢?我们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当时艰难的处境就知道了。
一、退位这个决定是经过溥仪和诸多王公贵族共同作出的,他们为何会如此决定?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当中,对自身的退位有着比较详细的描写。溥仪等人确实想过战略性撤退,毕竟蒙古也曾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是他们的实力没有办法支撑他们的野心。
在书中溥仪提到:?革命党太厉害,咱没枪炮役军饷,打不了这个仗。?
也就是说,他们的手中没有多少兵力,就连武器都是远远落后于革命党,在这种情况下想杀出一条血路,是非常不现实的。
当然,当时还是有保守派不服气,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依旧想要对抗到底,良弼就是其中之一。可没过多久,他却被革命党人炸死。
对于良弼的被炸死,溥仪在书中是这样说的:?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了。这样一来,在御前会议上连毓朗那样两可的意见也没有了。?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良弼的死亡可能就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或许原本还有人和他一样是主战派,主张坚持不退位,和敌人决一死战。
可是在革命党拿良弼杀鸡儆猴之后,这样的声音就逐渐弱了下去。
或许他们的心里仍然有反抗的欲望,但是为了保全性命,谁又敢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讲出来呢?
说完了皇帝和权臣,咱们再聊聊那些普通王公贵族。在袁世凯宣布皇帝退位的时候,他们的态度非常暧昧,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袁世凯施压,没施压,在当时的背景下就相当于是默认了他的做法。
其实袁世凯在劝小皇帝溥仪退位之前,早就把这些人给搞定了。
袁世凯当时给出的条件是:?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
面对那些王公贵族,袁世凯双管齐下,先是说明了抵抗的后果,之后又强调支持退位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他们依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或许多年前那支在关外的八旗子弟是充满血性的,不会听从袁世凯的花言巧语,可是时过境迁,如今这些诞生在和平时期的满清贵族只会贪图享乐。
他们关心的不是清朝覆灭与否,而是清朝在覆灭之后他们是否还能享受到这样优渥的待遇。
袁世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皇帝退位?这一问题上,他们自然不会再有过多的意见。
当然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是个狡猾的人,他虽然给出了无数承诺,但显然有一些承诺是明显不可能做到的,比如最大程度维护他们的权力之类的。
换句话说,袁世凯其实在有意欺瞒他们。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肯心甘情愿接受清朝覆灭的事实。袁世凯不需要为这个谎言承担任何后果,因为在退位之后这些八旗子弟已经没有办法对他形成任何威胁了。
二、满清王公贵族当时真的有的选吗?
不少人都会骂上到王公,下到贵族都没骨气。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摆在满清王公贵族面前的除了直接屈服,还是可以选择?战略转移?的。
可实际上,在当时背景下,战略转移到东北压根就不现实,因为袁世凯对京城的掌控度是非常高的,整个京城的防务都归他管,那些八旗子弟根本就没有逃出京城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为了活命只能选择臣服(这里比较讽刺的是,袁世凯的权力基本都是他从八旗子弟这里忽悠来的。当时他们以为袁世凯是拯救他们走出泥沼的救命恩人,谁都没有想到他的真实身份是推动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退一步讲,即使这时候关外依然由满清控制,即便他们有能力成功逃走,估计满清贵族也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关外在当时依旧是非常的荒凉,这些习惯了优渥生活的满清贵族根本无法接受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虽然他们曾经出身于那里,但是在享受过人间极致的体验之后,再让他们返璞归真,相信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做。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此外,满清的汉化是非常严重的,有很多人虽然身上流淌的是满族的血统,但是在他们的认知当中自己是汉人。他们与中原大地上面的那些王室贵族,已经没有任何的区别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根不在关外,而在京城。
三、即便到?战略转移?回到了东北,还能东山再起吗?
别说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允许他们回去。即便他们回去了又能如何呢?曾经的东北无疑是满清八旗子弟的大本营,可是在当时满清在东北已然没有任何势力了。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满清在东北的驻军就被沙俄连根拔除了。后来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成功打退了沙俄,在欧美的主持下,日本把东三省的主权交还给了中国。
虽然主权回来了,但是满清在东北的布置早就毁于一旦,此时东三省只是在名义上是满人的天下罢了。而后来随着东北改制,统治阶级都不再是满人,统率东三省的人变成了来自袁世凯的北洋系的人。这个时候,在东北主要有三方势力,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俄国,还有就是袁世凯的北洋系,总之与满清贵族整体关系不大。
有人或许会说,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即便领导层换了,统治基础,百姓的支持应该还在吧?我的回答是?no?,因为当时的东北汉人或许已经超过了满人。
当初,随着满人的入关,一部分反抗清朝汉人就溜出关去,在关外生活,毕竟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到了近代,由于黄河水患自然灾害,加上清末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小刀会起义等)丛生,为了躲避动荡,大多山东、直隶的汉人为了谋生,也北上出关到了东北。
也就是说东北有不少汉人,甚至是对满清敌视的汉人。
如果清朝没有选择退位,而是选择退回关外,那么他们需要直面列强(主要是日、俄)的锋芒,还有袁世凯的监视,甚至是当地百姓的仇视,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他们能东山再起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总结
总之,满清王公贵族已经是没有撤离的必要,因为属于他们的时代落幕了。随着反抗号角的吹响,各个省份相继独立,诸多清朝的将领选择反叛,无数百姓高举反对清廷的大旗,各地的电报纷至沓来,劝清帝早日退位,这些无不彰显着一件事,那就是处在内忧外患下的清朝,统治已经彻底终结了。
此时的清朝,完全可以用墙倒众人推来形容。在这种恶劣的外部环境下,退位的必然的选择。但凡有一丝希望,相信他们都会争取。他们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前途渺茫到一丝希望都看不见,这时候与其做无意义的反抗,不如乖乖束手就擒,这样才能将伤亡降到最低。
相比于元朝,清朝的老家东北一代在清末已经不受其控制了,元朝的北方草原在那个时代没有被大量汉族人染指,而东北不同,从清同治年间开始,直隶、山东一带的百姓为了躲避天灾或是战乱向关外地区大量迁徙,本来人数就远不及汉族的满族,更多的还在中原,所以老家存留的满族人就更少了,此时的东北也只能算是曾经的满族人老家了,清末已经变成汉族人的天下。
且不说,当时的各方势力愿不愿意放满族人回老家,就算满族人都回去了,那是的东北已经是汉人的天下了,还有日本的外国势力存在,回去了还是难免不了被他人控制的情况,想东山再起是不可能了,意图最起码要有足够的人才,这一点恰恰又是当时满族人不足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6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如果扶苏不死,大秦还能够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