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子把父母关进瓦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有个叫韩鄂的,写了本书,介绍当时的社会风俗,叫《岁华纪丽》。里面提到,说在云南的某些地方,流行一种风俗,叫瓦罐坟。当父母年满60岁后,子女就会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然后在山上挖一个类似于瓦罐的洞,然后将父母放在其中。孝顺点的,就会每天给父母拿一碗饭来,然后走的时候就在洞口加一块砖。
日复一日,那砖越砌越高,到最后,那些砖会把洞口奉上。到那时,父母就只能活活饿死啦。各位,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瓦罐坟习俗。据胡适说,此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胡适推测,说当时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多人压根就吃不饱!而那些年纪大的,因为失去了工作生产的能力,所以变成了所谓的“吃白饭的”!
于是,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习俗便应运而生了。传说到了宋代,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怪物,经常半夜出来害人。百姓们不堪其扰,宋仁宗便想找人收了这妖怪。可问了半天,压根就没人知道那妖怪的来历。后来他将此事交给了包拯。包拯在外面跑了大半个月,终于在一瓦罐坟中找到一个知道此妖的老人。
在老人的指导下,包拯收了那妖。他上奏宋仁宗,说老人家虽然不能劳动,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后者答应了。各位,此事见于清代学者叶梦珠的《阅世编》一书,所以像胡适这样的人就认为,中国古代真有这种陋习!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风俗有,但却不是我中国的特产。比如说,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唐朝的韩鄂,他就说了,此种风俗是从倭国(即日本)传过来的。唐朝时期,曾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来华,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日本当时远比我们落后,所以他们有此风俗,似乎说得通。
当然,史学界还有一派,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他认为,中国古代压根就没有这种陋习,理由有三:首先,中国古人虽然寿命的确没现代人那么长,但绝非只有60岁。你像孔子,不就活了73岁么。可见,当时活过60,然后继续活着的老人,大有人在!其次,自从汉代董仲舒改造新儒学之后,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
而儒家是最讲究孝道的。把年迈的父母放入瓦罐中,让其自生自灭,这很明显不符合儒家精神,不是我华夏龙族,礼仪之邦能做得出来的事!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此种风俗目前为止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如刚才提到的《岁华纪丽》,它不是官方的书!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再找不到关于这瓦罐坟习俗的任何记载!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打幡抱罐是民间出殡的习俗,指给去世老人办丧事时,死者的孝子一手拿着招魂幡,一手抱着瓦罐,一路嚎啕。
民间出殡送葬时由长子或者长孙,也就是家族中嫡亲的男性摔火盆,摔完火盆后,送葬的队伍在去墓地的路上由家族中的男性继承人在队伍前打招魂幡,抱瓦罐,由引路幡指引着到达墓地,下葬后,把引路幡竖在墓前,是死者魂魄的标志。
扩展资料
我国的丧葬习俗:
1、圆坟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如今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说起来很可笑,中国自古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传承基调的,而这其中“亲孝”二字绝对是排在最前面,最被各朝各代的君王们所重视和推广的。但是偏偏从古至今,发生在历史上的各种抛弃父母,忤逆父母的事件却层出不穷。
孝顺父母偶尔出一件,便被拿来大肆宣传赞扬。而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却无人问津。为什么在已经宣扬了几千年文化思想的大背景下,像瓦罐坟,花甲葬,自死窑这种有违人伦常理的习俗,却屡禁不止,并且还传承下来了呢?
首先要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叫瓦罐坟,这一习俗是不是真的还未偿可知,毕竟正史上是没什么记载的。但是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瓦罐坟这种风俗,在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却至今都有可能存在。
瓦罐坟便是修建得如同瓦罐一般的坟墓,先挖出墓穴,再在墓口一块砖一块砖的砌,给墓口留一大个口子,可以让人钻进去,这模样就像一只瓦罐。而这个习俗最为可憎的,却是需要所谓的孝子,将年满六十的父母请进坟中住着,每天送一次饭,也加一块砖。等加够365块砖,将坟口封死之后,坟中的父母便再也不能出来,只能活活在坟里被饿死。
而像花甲葬,自死窑这些,其实跟瓦罐坟是差不多的方法,都是将自己家里年纪大了,不能做事可能成为儿女负担的老人关在坟墓里,让他们等死。这比老人生病了你不出钱医治,比几个孩子互相推诿不想给父母养老更可怕,这可是活生生将自己的父母饿死啊,跟活埋有什么区别?
其实,为什么在礼教如此严格的数千年历史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最大的原因,还是人性的自私所造成的。如果风调雨顺,家家都有余粮,吃得饱,睡得好,谁还担心要多养这么一个两个老人?怕的就是在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时,家里又有如此的累赘,那要想自己可以活着,自然就需要舍弃别人了。
这里又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往往需要牺牲和舍弃时,大家都会把老人放在第一位。因为他们很难再创造什么价值,并且没有独立的能力,可能还随时需要人照顾,是越老越不中用。不像孩子,最起码你养一年,他就大一年,再养几年,就能帮家里做事。
在人性面前,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值得考验的。往往越是在困境时,越是能看到人性的黑暗面,这种时候,所有的道德仁义,言传身教都统统失去了意义。先要能填饱肚子,才可能有力气和心思去学怎样做一个好人!
所以,别说是瓦罐坟,更多更离奇更残忍的事情,大家都做得出来。并且人人都能做,人人都敢做,人人都愿做!古有姬昌吃子,有易牙烹子,后又有刘邦想分食肉糜等等各种典故,这些是真是假先且不说,只说为什么还会流传至今?
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人性”二字?为了自己,只能牺牲别人。这个东西,不论是一千年,五千年,还是一万年,五万年,永远都不会改变!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以后再也不发生瓦罐坟这种离奇的恶习,最根本的改变,就是希望可以做到人人都安居乐业,不思贫苦。也只有如此,像这种以牺牲别人,而让自己安乐的行为,才可以得到制止和改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