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会“重文轻武”?如何评价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末五代时,由于皇权衰微,兵权旁落,因而兵变不断,不仅祸乱朝政,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造成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使得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以文治国的基本基调就算是定下了。尽管军事上宋被周边国家暴揍了个遍,但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达到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无法企及的高度,所谓"登峰造极于赵宋一世"就是如此。
虽然宋的灭亡要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他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上,武将的地位堪比看门狗,简直惨不忍睹。但是以武立国的宋也不一定见的国祚长久,看秦、隋两代,均是以武治国,结果二世而亡,大汉延绵数百年也是内乱不断。因此可见延长国祚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崖山之后无中华"大宋的灭亡令无数人惋惜,有人认为丢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是瘸了脚的大宋,也有人说大宋是生错了时代,在大宋弱,而是当时的蒙古、金、辽太猛,宋的强在与他们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种弱。
在以往,中原王朝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不过是一群尚未开化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有限,基本就是靠着抢劫式的打法来中原王朝抢一波就走,而宋面对的是一群已经汉化了的,有着自己固定领土的农耕国家,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也有着完备的战争机器。他们对待战争的方式也已不再是抢了就跑,而是攻一城,占一城,然后消化其资源,同化其人口。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赵匡胤看着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的同行前辈们,不禁问自己,今天我造别人反,别人以后就不会造我的反吗?那该怎么办?只要武将没兵就可以了嘛,宋太祖于是"杯酒释兵权",彻底解除当初的老下属们的兵权。
不仅作为皇帝认为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容易莫名挂掉,文人、武将、百姓也是这们认为,文人觉得大乱之世不仅自己的身家性命难以保障,而且齐家治国的理想根本难以实现。别以为刀口上舔血的武将们很乐意处于乱世之中,武将们打仗的目的世什么?还不是荣华富贵吗,而现在的皇帝愿意给自己荣华富贵,那么谁还想胆战心惊的过日子不是?百姓们更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所以重文轻武是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宋朝重文轻武是因为之前的五代十国是重武轻文,所以宋朝有些矫枉过正了,因此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开国皇帝,在开国以后,就会总结之前朝代尤其是前朝的亡国原因,借鉴之前朝代制度上的优势,以参考其失败之处,来完善本朝的制度,所以越到后面,往后的朝代参考的越多,制度自然越完美,因此明清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朝代。
而在这个借鉴过程中,一般来说前朝对于本朝影响最大。以明朝来说,明朝为什么有刚明之称呢,很大原因在于明朝开国以后,主要借鉴了唐宋的得失,虽然前面是元朝,但主要借鉴了宋朝的利弊之处,因为宋朝对外太过软弱,所以明朝对外是绝不让步,宁死不屈。
自古以来新朝皆以前朝为殷鉴,所以秦始皇以春秋战国的同袍混战而推行郡县制,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汉高祖刘邦又戒秦亡之孤立而大封刘姓王,让汉虽亡国,但不失天下。所以在读史实切记不可专注于一个朝代,而是可以多个朝代一起看,眼光放长远一些,如在读宋史之前,多去读读晚唐、五代史,这样对于宋崇文抑武的做法就会理解许多。
宋是根据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步入仕途的。于是出面了所谓宋真宗在《劝学诗》所描写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局面,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风气。士人们对科举考试的狂热追求,让这些士人知识分子倾毕生精力专注于追求科举功名,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这样底层平民阶级就不会对统治阶级造成威胁。
根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记载:宝佑四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阶级就有417人。可见,在当时社会,平民百姓如果要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尽管终宋一世,不失武将,也不失儒将。很多行军打仗的将领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素养,如辛弃疾、岳飞等。但是宋的重文轻武的国家意志,把送人的三观都改变得很彻底,在五代当兵是一种光荣的事,而到了宋朝以当兵为耻,以靠功名为荣。这要是放五代,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连坟都找不到。
但是宋之不振,并不能全归因于重文轻武,因为这种国策不过是对五代十国弊端的一种纠正。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虽然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在今天被很多人骂的狗血淋头,但就当时的五代十国重武轻文的背景来说,宋朝如果不重文轻武,那么恐怕又是一个短命王朝,结束不了五代十国大乱世,还不知道五代十国又要乱到何时。可以说重文轻武还是有着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使武将不能犯上作乱,宋朝不至于走上之前老路,因为武将谋反成为短命王朝。宋朝也因为自身的稳定,方才结束了五代十国大乱世,大致统一了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发明于宋朝或在宋朝得到实际应用的,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也是在那时发明并使用的,写《梦溪笔谈》的那位科学家沈括,就生在宋朝,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宋朝百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五个,城市化率达到了30%,出现了一大批世界首创的制造厂与加工厂,经济总量达到了全球的75%。宋朝是最接近现代的封建王朝。如果你选择穿越,是不是愿意生活在这个世界经济第一、文化第一、科学技术第一的超级大国呢?
不过宋代对武将们的限制、束缚,让带兵打仗的将领们的水平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例如岳飞北伐时,宋皇在后不仅没什么帮助,反而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回京。让岳飞不由大泣:"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重文轻武政策,为宋朝的稳定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没有什么政策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一味抱守残缺,必然陷于失败。对于宋来说:兴也"重文轻武",亡也"重文轻武"!
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如下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消极影响是北宋四周,强敌环绕,有辽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视眈眈的看着南宋这个富饶之地不断的入侵宋朝,如果宋朝重文轻武的话,就注定了他的军事力量不会太强大也导致于宋朝无力防守边疆以防守为主,已赔款和亲来来换球异国几十年的太平可是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喂不饱的狼时不时的就会来打劫宋朝进攻宋朝五力不够强盛,他的国家也注定不会怎么强大,不强大,就会被周边的强国入侵瓜分。
一个历史的结果是很多原因综合形成的。看待历史不能想当然,古人的选择有时候往往是当时最佳的选择。历史从来没有奇迹,一个朝代的强盛或者弱小,本质上都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赵匡胤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更迭频繁的历史中,特别是从自己当上皇帝的过程中,汲取教训:要想统治稳定,必须重文轻武!(实际上就是被安史之乱吓到了)
北宋是一个奇怪的朝代,富甲天下,却遭受“靖康之耻”后代人看宋史很多人归咎于赵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轻武重文”的国策。
万事皆有利弊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宋太祖重文轻武,加强了皇权,牢牢地掌控着军队,但是,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束缚了武将的才能,导致宋朝军事上受到很大削弱。
其实,宋朝在重文轻武这个事情上,作对了一件事,又做错了一件事,作对的那些事从此之后被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效仿(不一定是直接学宋朝,但都是按照宋朝那个思路在做),而做错的那件事,更是为宋朝招来了大怂王朝,中国最弱王朝等等骂名,说实话,我觉得宋朝挺冤的,至少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很冤的。
首先,宋朝在重文轻武这件事上,作对了的事,就是不让武将掌握中枢权力。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不管是汉还是唐,掌握中枢权力的人同时掌握兵权,就会形成军阀割据,使得中央对地方缺乏掌控力度,所以汉末群雄割据,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各种割据,这都是血的教训,从这个血的教训中,大宋王朝开创者赵匡胤总结出来一个经验,那就是,武将只能管兵,决不能干政。
因此他在上任后很快将那些从龙功臣的兵权解除掉,让他们安享富贵,不让他们参与中央权力机构。但是赵匡胤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帝,他也很清楚,武力对于一个国家多么的重要,因此他对于守边大将依旧给与足够的权力和信任,从而确保大宋边境的安宁,但是对于中枢机构的掌权武将,赵匡胤是予以坚决打击和压制的,因为他懂得掌握军队的武人如果同时参与最高政务,对于国家是弊大于利的,乱世定天下的时候这样尚可,太平时日是绝不可如此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照近现代那些军政府,尤其是二战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可以知道军人掌权对国家的危害有多大。
赵匡胤的本人的意思,绝对不是要用文人压过武人,要削减尚武精神,而是分工明确的各司其职的构想,可惜他弟弟赵光义是个文人,完全没有他哥哥的高瞻远瞩,因此他上台后只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一切维稳。于是乎他上台后大肆提高文人待遇,打压武人,最后弄出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国家出来。
诚然赵光义的这一番作为,为北宋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经济腾飞,但同时也为北宋后来外战弱势埋下了祸根,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从真正意义上打消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而这是很可怕的。
这就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做错的一点,也是为后来宋朝招来无限骂名的一个措施。
在我看来,其实赵匡胤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崇文抑武,文武各司其职的平衡政府,而赵光义建立的,才是真正的重文轻武,以文压武的政府,崇文抑武和重文轻武,两字之差差了十万八千里,所谓抑武,是为了抑制过度膨胀的武力,让其处于可控状态,所谓轻武,是轻视武力,认为武力有害无益。
所以要看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就必须追本溯源回到赵匡胤那里,从他那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早已经为当今的主要强国做出了最基本的治国规划,事实上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强国,都是按照赵匡胤的这个构思在处理文武关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6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