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其实关于方孝孺之死,相信很多人多少都一点,毕竟给了他死刑的是明朝比较有争议的皇帝朱棣,而且方孝孺还是传说中的,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听说他死之前大义凛然,完全不畏惧,所以也有很多人钦佩他的气节。
这件事呢,其实说起来也挺简单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过从能力来看,确实是朱棣更强,朱棣有实力,也有野心,何况他还是朱元璋的儿子,怎么说皇位也该轮到自己来做吧,结果就是他自个举兵上位了,发动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左右,结果就是朱棣如愿所偿,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当上皇帝后,对内改革,经营到位,对外加强巩固,收复安南,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是在他这个时期发生的。
可以说,朱棣确实是位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永乐盛世广为称赞。不过他当皇帝的这个手段一直受人诟病,有人喜欢他,觉得他就是有当皇帝的实力,也做得不错;也有人diss他,指责他这时篡位,大逆不道,说起来就得‘呸’一句。
这其中,就包括方孝孺。方孝孺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当官了,到朱允炆即位后,他还是继续在朝廷做官,官做得也挺大,是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
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喜欢向他讨教,这君臣两人的关系可以说,还是很不错的。
到后来朱棣明确起兵造反,朝廷决定讨伐时的诏令、檄文也都是方孝孺写的。
这四年里,朱棣算是从分见证了方孝孺的文笔了,等到这场战乱结束,朱允炆下落成谜,方孝孺也被打入大牢,朱棣拿稳了这天下,但古代历来讲究名正言顺,究竟规矩仪式。
朱棣想要坐得光明正大,必须得有正统之名,为此他不惜改称马皇后为自己的生母,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个极有分量的继位诏书。
放眼整个朝廷,方孝孺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他又才气,有德行,有名声,还是前任皇帝朱允炆的人生导师,最关键的是文笔还不错,毕竟朱棣可是亲身领教过的。
朱棣虽然有铁血手腕,但也挺想招揽人才的,他原想的是只要方孝孺好好给他写一封诏书,自己或许可以不计前嫌,留他一命。
然而,方孝孺拒绝了,任朱棣如何威逼利诱,方孝孺宁死不从。据说朱棣被方孝孺气得不行,还叫人把他的嘴豁开,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并扬言灭他十族,但方孝孺始终不肯屈服!真不知他是有气节还是愚忠。
方孝孺始终认定,朱允炆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不是朱棣。但问题是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孙子,这天下不管是落入哪一个人之手,它都是老朱家的,方孝孺又何必如此死心眼地认定朱允炆呢?
他到底是忠于朱允炆,还是忠于朱家,还是忠于天下?忠于朱允炆的话,可能是有他的私人情感在,死也可以,但死得这么惨烈实在有点不该;忠于朱家,也不至于这么抵抗另一姓朱的吧,要是忠于天下,就更不应该接受这样的死法了。
不管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于大明臣民究竟有何不同呢?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更换的一天,国家政权的交接,说到底还是老朱家的“家务事”,一代代的“孝孺”为帝王的“家事”操心,豁出性命,甚至还连带着那十族八百多人的命,实在是不该。
方孝孺死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尽忠”思想,其实是很有儒家道义的,这种方孝孺式的牺牲“教义”,说的好听点为忠义慷慨赴死,说实在的,是愚忠、愚用,有时候读书人的坚守就是固执,就是教条化下的牺牲品。
方孝孺或许可以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信念忠义去死,但因此拖累如此多的亲朋好友,哪些人才是死得太冤了。
历史的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某一个大臣或者官员被诛了九族,那么你知道历史上诛了十族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明代的大臣,著名的学者方孝孺。诛杀九族就是,只要跟当事人有血缘关系的就全要被杀,目的就是要斩草除根,不给他报仇的机会。满门抄斩就是全家上下,不管男女老少,还有奴仆,丫鬟全要杀掉。
方孝孺小时候很聪明,喜欢学习。后来发生了宫廷反叛,方孝孺不投降,结果被当时的恶势力抓入监狱。朱棣让他撰写继位诏书,方孝孺不愿意写,反而写下了燕贼篡位4个字。朱棣看到之后很生气的说,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诛十族又何妨。结果朱棣真的诛了方孝孺十族,朱棣凑够了十族,全部把他们杀掉。
中国的古代从来没有过诛杀十族,最多诛杀九族,这已经是最大的刑罚了,只有那些大逆不道的,有谋反心思的人才会判这个刑罚。诛杀九族就是把这个罪犯所有沾亲带故的亲属全部杀掉,朱棣诛杀的方孝孺还有一族是什么呢?方孝孺已经没有了亲戚,朱棣把方孝孺的老师也算上,加起来就是十族了。
朱棣把方孝儒家中十族全部处死,方孝孺本人也被凌迟处死,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千刀万剐。方孝孺对前面的皇帝特别忠心耿耿,拒绝为朱棣书写这个继位诏书,还不停的大骂朱棣,这就是惹恼朱棣的原因。其实只要方孝孺把这个继位诏书写下来,就没有任何的事情,可是方孝孺拒绝这样做,只能有了这样的结局。
方孝孺作为一位儒学大家,在当时可能很有影响力,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思想流传后世。
方孝孺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被召到皇帝身边,职位叫做诗讲学士,具体的工作嘛,其实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有事情可以征求他的意见。朱允炆的政治能力是不足的,有时候竟然要方孝孺在屏风后面听大臣奏事,帮他拿主意。
建文帝实际只当政了4年时间。在建文帝一朝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削藩,随后引发了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过程中,方孝孺给建文帝出的计谋,实际上可说是?流于迂腐,无一可用?。
靖难之役中给建文帝出谋划策
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靖难之役的第一阶段。1401年时,建文帝作战失利,罢免了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朱棣听说后,就写信要求朱允炆命前线的南军停止军事行动。这时,方孝孺开始支招了,他说:燕军长期驻扎在外,正赶上天气暑热又下雨,只要拖他一段时间,燕军就不战自疲;然后再命令听从朝廷的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会同另外几路军队一起进攻北平,朱棣一定会回军救援,此时命朝廷军队随后追击掩杀,即可擒拿朱棣。因此,朝廷应该用文书往返来拖延时间,使朱棣的将士懈怠;朝廷军队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很容易消灭燕军。
方孝孺这个建议看起来不错吧,很有大局观。但是,这里有一个大漏洞,那就是他默认朱棣会乖乖滴呆在原地傻等朝廷的回信。如果朱棣是这样的人,那很可能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了。
二、靖难之役最后阶段。1402年五月,朱棣率军一路胜利,进驻南京对面的江北了。朱允炆此时下诏征集各地军队勤王。此时方孝孺又开始支招了,他建议:派人到朱棣大营,以割地为条件,这样双方谈上几个回合,又可以拖延几天时间,东南一带的军队就渐渐能赶到警示了。同时,北军不习水战,在江面决战的话,胜负还未定。朱允炆就按方孝孺建议,派燕王堂姐庆成郡主去谈割地议和的事情,朱棣多厉害,一概不听,继续进军。
都已经兵临城下了,朱棣当然不会止步,长江也从不成为南北统一难以逾越的天堑。另外,方孝孺情报工作也没做好,朱棣军队的骨干,都是当初从安徽带过去的。
三、燕军破城在即,方孝孺继续出昏招。1402年农历六月初八,朱棣大军已经开到了龙潭(南京城东约30公里),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朱允炆依然召方孝孺来询问计将安出。当时有人提议,皇帝应该赶紧撤出京城,去内地再图兴复。而方孝孺表示,城中依然有二十万大军,皇帝应该坚守待援;万一到最后真的战败了,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方孝孺建议:再派大臣或者在京的亲王前往燕王大营谈判,以拖延时间等待勤王军队。
朱棣当然不吃这一套,一切缓兵之计都没用,燕军直扑南京城。兵临城下之后,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了。
结果就是,燕军进京城后,宫中很快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说他自焚而死了,也有说是从地道逃跑了,反正是消失了,《明史》中也没说清楚。
至死不愿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很有挑衅意味
朱棣成功后,在南京登基称帝,就请方孝孺为他写即位诏书。
方孝孺进朝廷时,一边往里走一边悲哀痛哭。
朱棣过来安慰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家事。?回头示意左右把纸和笔拿给方孝孺,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
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写。?
最后朱棣很生气,命令将方孝孺磔于街市。还不解气,又诛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共计873人。
结语:方孝孺看似维护了什么,实际却开了坏头、做了坏榜样
有史家认为,方孝孺维护儒家道统,想用儒家士人的精神抗衡皇权,为读书人争最后一点尊严。
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
如果说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称颂的。而现在不过是皇家内部的政治斗争,无需维持做那么固执的选择。
其实这恐怕就是方孝孺在?邀名?吧。
我想今天的人知道方孝孺,大概都是因为的的被杀,而不是因为他的思想。方孝孺的治国理政能力实在不值一提,他为朱允炆所做的谋划无一可用、无一成功,乾隆帝称之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最后还要激怒朱棣,贻害十族。如果他是为了感激朱允炆对他的恩遇,那么他大可以自尽以殉节,何必要拉上十族800多条人命垫背呢?
方孝孺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把朱明皇帝带偏了,让朱允炆成了一个坏榜样。
我们今天看崇祯皇帝,是不是与朱允炆非常非常相似啊?注重虚名、犹豫不决、轻易放弃,等到最终错失了一切可能的挽救手段时,无计可施,一死了之,还以君王死社稷自诩。这个始作俑者,非方孝孺莫属。
方孝孺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给后世臣子做了个坏榜样。
我们看历史,发现明朝盛产忠臣和奸臣,为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方孝孺为了维护所谓道统不惜十族之命而邀得大名,后世以忠孝节义自居的大臣纷纷效仿。你看明史中,多少人要死谏,买好棺材去上朝。最后大明的一些朝臣,除了会邀名,似乎再无用处。这也导致能做事的人才,几乎都成了这些标榜自己的文人们的牺牲品。这些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但是方孝孺开的这个坏头难辞其咎。
是方孝孺。
方孝孺是建文帝近臣,常与建文帝讨论恢复西周井田制等一系列复古新政,受建文帝器重。
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建言朱棣:南京城破方孝孺必不肯降,但请不要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燕王朱棣应允。
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
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
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
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
方投笔于地说:“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怒声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大怒,下令处死方孝孺亲友门生共计873人,由于此事牵连甚广加之后世对方孝孺的同情,故而有了明成祖“灭十族”的传说。
扩展资料:
《明史·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
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
另外,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
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自朱棣继位始至崇祯年间止约有200余年。
参考资料:
方孝孺_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