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04:34:26

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原因是什么

商鞅、张仪、范睢等魏人,都去替秦国卖命,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魏国,曾是战国时代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强大的时间非常长,在整个战国有250多年的时间里,有140多年魏国都是第一强国。即便是秦国出现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国的实力依然碾压秦国。魏国地理位置和外交环境比秦国好,这得益于魏国继承了春秋最大国(晋国)的家业,同时文候最早任用李悝变法,快人一步。加上地处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国人才济济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强大的国力加上众多人才,魏国一定可以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然而,历史上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却是人才相对匮乏的秦国。

秦国能实现统一离不开人才的帮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他的变法使秦国从此走上军事强国。还有外交专家张仪,正是有他们对秦国的辅佐,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础上实现扫六合,建立大一统。

但其实秦国的地理位置不具备优势,土生土长的人才很少。倒是从魏国来了不前人才,比如商鞅,比如张仪。可以说,嬴政能成为千古一帝,离不开魏国人才的相助。

可魏国人才济济,为何留不住人才,却给秦国运输了大量人才?在此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一下。

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范睢家境贫寒,但颇有政治才能。他想要游说诸侯王,通过对自己想法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却又没有能力为他提供坚实的后盾。无力远行,范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一个幕僚。

后来,须贾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须贾的家臣随行。须贾一行人在齐国停留了数月,魏昭王却都没能收到使团传递回来的有用消息。同一时段,能说会道的范睢入了齐襄王的眼,齐襄王给范睢赏赐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虽然范睢对此拒而不受,但须贾还是大怒。须贾认为,范睢一定是向齐国透露了魏国的消息,背叛了魏国。不然齐襄王不会给范睢一个外国人大量赏赐。

使者团好不容易回到魏国以后,须贾仍记得此事,便向魏国国相、魏宗室子弟魏齐报告了此事。魏齐听从须贾的片面言辞,武断地给范睢定罪,将范睢打得"折胁摺齿",遍体鳞伤。魏齐还想将范睢用竹席裹起来丢进茅厕淹死,不过重伤装死的范睢,在说服守卫之后,趁众人不注意,成功脱逃。

在范睢逃走后,魏齐又后悔自己这么折磨一位人才,想着将范睢带回去。与范睢相识的郑安平得知魏齐的命令以后,迅速带着范睢逃出魏国。而范睢也隐姓埋名,改名为"张禄",怀着对魏国的仇视,开始了在秦国的从政之路。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王显乡)人,出身于魏国落魄贵族家族。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战国另一位纵横家苏秦。在学术上,张仪甚至比苏秦更有成就。

学成归来以后,张仪也四处游说,推销自己的谋略。然而魏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并未看上张仪的谋略,甚至让他陷入"频被困辱"的境地。无奈之下,张仪只得应苏秦的邀请,前往赵国。

作为贵族后代,张仪在魏国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赵国也不如意,这也后来去了秦国,这位名震战国的纵横家,凭借一张利嘴,成为秦国第一任丞相,又凭借一张利嘴游走于诸国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秦国的"连横"战术一一"事一强以攻众弱"。他的利嘴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之梦,还深深影响了列国的兼并形势。对他自己来说,他也凭借着这张利嘴在秦国官场混迹自如,排挤了众多竞争对手,成为秦国官场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吴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掷千金之后,他没能在卫国谋得一官半职,还被人嘲笑。愤然离家的他后来几经周折,甚至为表忠心而杀妻,却还是被鲁国怀疑,后来不得不辗转到魏国。

魏文侯曾问吴起是个怎样的人,李克回答:"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因而一开始,吴起受到魏国重用,得以为将,与秦、韩对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国国相时,吴起也走上了被魏国上层怀疑的老路。公叔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准备让公主下嫁给吴起,以试探吴起的忠心。结果吴起果然如他们所料,拒绝了这门婚事。后来吴起得知此事的内幕,害怕因此惹恼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国。

对吴起而言,他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怀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国上层等到吴起已经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才来怀疑他,就是没事找事了。

战国中后期,魏国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这种糟糕态度,远远比不上被视为蛮夷的秦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魏国逼走的,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国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却没有采取正确的政策,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魏国贤才将自己打倒。

从这几个例子,不难分析出,内斗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内斗也是因为人才太多。

有人说魏国国君不识才,其实不然,不能说留在魏国的就不是人才。不论是魏武侯魏惠王,还是公叔痤庞涓乐羊,表现都可圈可点,远谈不上昏聩。但由于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间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临死前才上书举荐商鞅,庞涓处心积虑要干死孙膑,秦国因为本土太缺人才,对人才极好,招揽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样吸收魏国人才的还有齐国,但齐国本土人才也多,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还是不如秦国。

不过,魏国的国君不能说昏庸,但识人的水平还是不够,孙膑PK庞涓,吴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厉害的流失,离开的人才倒过来把魏国的人才碾压,确实比秦孝公差了许多。

战国魏国流失了多少人才,因何原因会有这情况?

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于公元前344年称王。魏文侯可谓魏国170余年历史中最优秀的君主了。

魏文侯作为魏的开国君主,三家分晋以来,贤明而善治。尤其非常善于用人,对于优秀的人才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重法制,教法理,使百姓和官员遵纪守法。他任用翟璜为相,注重改革,杜绝朝政弊端。又以名将乐羊、吴起为将军,攻取中山,扩充领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整个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霸主。

但自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魏襄侯、魏昭侯等等,虽然没有昏庸至极但也贤明欠缺。魏国“爱才”的传统早已不在,数不清的人才开始流失。

吴起

名将吴起投奔魏国后,在魏文侯麾下打了不少胜仗。甚至带领五万余魏军在阴晋大败50万秦军,其能力可见一斑。

但是吴起再强也强不过魏武侯的女婿。公叔痤当了魏相后又娶了公主,他因吴起势大嫉妒,设计陷害吴起,逼迫其远走楚国。好好的一位军事优秀将领就流失了。

吴起当然也没有放过魏国,他在楚国任相后,与赵国一起大败魏军,也算报了这“不识人”的一笔仇。

商鞅

公叔痤真的不是一个称职的相国,著名法家商鞅也曾在其手下任职,但公叔痤明知道他的才能却有意打压。

在公叔痤临终之际,他才向魏王举荐从未露面过的商鞅,其效果可想而知。商鞅这个大人才在公叔痤死后悻悻而走,入秦后大展才华。商鞅的变法直接让秦国崛起,一项依法治国的理念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霸主。

商鞅实施变法时也没有丝毫估计旧主的情分,不但掳走魏国公子,还大破魏军。商鞅带领的秦兵夺取河西大片土地,而这些土地都是魏国先辈辛辛苦苦从秦国手中好不容易才抢来的。


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早年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因为孙膑才能凸显,备受魏将庞涓嫉妒怨恨。庞涓假惺惺派人请孙膑入魏,又设计陷害孙膑,砍去他的双脚。

此事被齐国使者发现,偷偷将孙膑运回齐国,拜为军师。随后孙膑辅佐大将田忌,两次大败魏军,直接逼死了庞涓,而魏国公子申也被齐国俘虏。

范雎

范雎更是出名的贤臣谋士,他最早是魏国大夫须贾手下的门客。因才能而受嫉妒,抓到一次机会,魏国相国魏齐差点将其打死。幸亏秦国使者相救,这块稀世珍宝被秦昭襄王捡到。

范雎为秦国定下“远交近攻”策略,又从宣太后芈月和穰侯魏冉手中将分散的秦国权力收回,促进秦国中央集权,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力量,为后世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后来,范雎任秦相。秦昭王十分信重,为了报早年的受辱之仇,秦王扣押魏王之弟逼迫范雎的仇人魏齐自杀身亡。

张仪

张仪是魏国贵族子弟,虽然早年师从鬼谷子,但学成后却效力无门。《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其投奔过魏王,但按常理来说他肯定也尝试过想要效力魏国。

但是,魏国就是留不住人才。张仪入秦后与秦惠文王“如胶似漆”,成为模范搭档,这对君臣没少祸害楚国,又连横六国臣于秦国。最有亮点的是,张仪发迹后曾任魏国相国,他一面劝魏国向秦国投降,一面让秦惠文王攻打魏国城池,简直成了魏国的一大克星。

也许魏国的鼎盛仅仅在魏文侯时算做巅峰,其后他的子子孙孙把魏国的人才都得罪个遍,贤才大能不是被挤走就是被陷害,这些人要是都应用在魏国朝堂,那么魏国盛大国力也不会消耗得如此之快了。

魏文侯如果看到子孙做出的这些事,能做的也只能是在地下痛哭流涕了吧。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什么留不住本土人才?甚至向敌国输出人才

人们在说起战国这段历史时,想起的是秦国、韩国、齐王等强大的国家,不过有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也非常的强大,这个国家便是魏国。但一开始周天子分封时,其实没有魏国这个国家,魏国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三家分晋,晋国内的三大贵族,在晋王室空虚时乘虚而入,于是各自成为新的国家,魏国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历史上魏国比较强盛,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这个国家留不住人才,甚至还向敌国输出人才,可以说十分憋屈。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魏国也不是什幺小国家,并且国家也出了几个明君,为什么魏国就是留不住战国人才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下魏国都跑走了人才,第一个是后世家喻户晓的商鞅,因为他成功的变法改革,使得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且打下了后来灭六国的基础。秦国强大之后,剩余的国家开始恐慌起来,于是有了合纵的计划,这也让秦国在一定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不过没多久,秦国的救世主就来了,这便是从魏国跑过来的张仪,他用计破坏诸国的合纵计划,秦国再次睥睨中原诸国,还有范雎等人,都是从魏国跑过来的,可以说是魏国培养的人才,而他们之所以无法在本土国成功,个人认为有几点原因。 首先第一点是魏王的不重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你是金子的话,那么早晚会发光的,这三位人才在年少时,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学成之后更是人才中的人才,例如商鞅一开始在魏国时,是公孙痤的一个门客,当时公孙痤便看出他的才能,公孙痤临死之际,将自己所赏识的商鞅推荐给当时的魏王,并且还告诫魏王,如果不重要商鞅的话,那么一定要将其杀死,避免他跑去别的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孙痤非常看重商鞅。 可作为上位者的魏王却不是这么认为的,故而他没有重用商鞅,并且也没有听公孙痤的话,把下令把商鞅杀死,在他的心目中,商鞅只不过是个普通的门客而已。也正是因为魏王对人才的漠视,才导致商鞅去往秦国展开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战国的人才们,之所以喜欢跑去秦国,也是因为秦王对于人才不问出路,只要你具有才能的话,那么都可以受到重用,这种方式也是底层士人所青睐的。当然了也不能说魏王太过于昏庸,连本土的人才都留不住,其实是魏国的人才太多,竞争比一般国家要大的多,所以魏王见多了有才能的人,自然对商鞅不大感兴趣。 魏国本来就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国家之一,一开始没那么强大,在初期讨伐中山国的时候,甚至还被打败,初期魏国的战斗力可想而知,魏国走向强大,也多亏了一个人,此人便是出身法家的李悝,因为李悝在魏国实行了变法,才让魏国从弱小走向了强大,当时的魏国也如何后期秦国一样,看谁不顺眼就可以打谁。后来魏武卒的出现,使得魏国更加的强大,同时一个人的出现,也给魏国带来了强盛,此人就是曾为三个国家服务过的吴起,正是因为人才见多了,几任魏王对本国的人才都不怎么重视,于是出现了人才出走的情况。 其次是魏国内部的斗争,古代的人才推荐自己,就像后世成年人去一个公司面试一样,好的公司福利待遇好,要求自然也非常高,战国时期也是一样的,因为魏国的强大,吸引了天下诸多人才前往,可是来做官的那么多,官职却没有几个,因此彼此之间有了竞争。魏国内部的斗争一点也不比楚国小,老贵族会排斥新贵族,也不让新人来顶替位子,例如庞涓与孙膑,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个人本来是同门师兄弟,庞涓先下山功成名就,但同时又很妒忌这位师兄,于是写信让他下山,说自己这里可以实现他的理想抱负,但庞涓却从中作梗,让孙膑失去了双腿。 其实两人是可以同时为魏王服务的,但因为有了竞争意识,才让庞涓下此毒手,说白了还是魏王的损失,当然了这不是魏国损失的最后一个人才,比如在魏惠王时期,有个人原本是魏国一个小官吏,还差点被魏国的国相打死,可是到了秦国之后,却成为了一个相国。当然了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内部的竞争大,谁也不想"失业",于是只能排斥新人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在史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魏国混不下去的人,到了其他国家之后,一般都是担任高的职位。除了因为本土人才太多,魏王不具有识人之明以后,也跟内部斗争有有一定的关系。 最后一点认为魏国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从战国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属于中央国家,并且交通在当时比较的发达,因为处于黄河流域,因此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无论是本土的人才,还是外来的人才,基本上都会来魏国走一遭。所以魏国拥有的人才数量,在当时战国很多国家中属于第一个。不过它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因为太中心属于四战之地,与几个强国都是邻居,经常发生战乱。用古代的战略眼光来看,四战之地难以保持长久的强盛,即使一开始强大,到了中后期也会慢慢的衰弱。 所以在这种地理环境之下,魏国的对外扩张领土计划就受到了限制,并且人才也容易向周边国家流失,并且魏国的君主,一向是敬重贤能的人却不重用,这种类似于防外人的心理,也让魏国在后期逐渐衰落下来,乃至到了秦始皇灭六国时,已经成为人家案板上的一块鱼肉了,昔日强大的魏国已经烟消云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