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位居高官的白居易为什么会买不起房子

以史为鉴 2023-06-27 01:57:15

位居高官的白居易为什么会买不起房子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白居易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就是能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一个人生活质量有多高,得看他的衣食住行达到了哪个档次。现今的社会,尽管大家都能吃饱,冬天也能穿暖,出门也能坐车,但住房问题一直是个问题。故“房奴”一词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房奴指为了买房子而把自己变成“奴隶”。这味道很不爽。每个月辛辛苦苦挣俩钱基本都交房贷了,或者基本都交房租了。所以房奴的日子不好过。

那么古代有房奴吗?其实“房奴”自古以来都有(当然对于房奴的定义,古时跟现在还是不尽相同的)。即便在最繁荣富庶的唐宋时期,在城市也有许多房奴。你知道古代买房有多难?为何连位居高官、且是大文豪的白居易、苏轼苏辙兄弟,都曾长期买不起房子?他们为什么买不起房子?还有,为何在繁荣的唐宋时房奴多,反而在元朝以后少了呢?

(一)白居易、卢怀慎、苏东坡等,都是数十年买不起房子

说起来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古代,像白居易、苏东坡这样的牛人,怎么都买不起房子?首先他们都是大文豪,一出手便洛阳纸贵,尤其是苏东坡,还是个大书法家,一字千金,他的笔还不是跟印钞机似的?咋能没钱?况且他们还都是在京城为官,朝廷重臣,工资能低了?可你别不信,他们还真买不起房子!别说他俩,还有那个卢怀慎,官居宰相,照样如此。

卢怀慎还处在开元盛世时期,在唐玄宗时期当的宰相,他在长安就愣是买不起房子,一家老小住的非常寒酸,曾经穷得连门帘都买不起,笔者曾在“说历史的女人”第908期专文介绍。此人太过清廉,不会贪污受贿,又不善写诗、写字卖钱,所以很穷,此不赘述,那么白居易和苏东坡怎么回事?

要说白居易也是仕途较顺的,甚至官运亨通的人物,他28岁中举,29岁中进士,32岁便官至“校书郎”,尽管官位品级不高,但毕竟是京官,工资还是不低,月薪16000钱,在那个年龄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他仍是“京漂一族”,在长安根本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住。并且在长安城里也租不起房子,他跑到长安东郊长乐里租了几间房子,还是茅屋。不过据《长安志》记载,当时的长安是东贵西富,南虚北实。就是说东郊和西郊以及北郊都是不错的,只有南郊比较贫寒。所以白居易在东郊能租上几件茅屋还是不错了。

白居易虽然住的位置不算偏,但房租也不低,弄得家里还是比较穷酸,他在诗中自嘲:“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好歹也在朝中干事,家仆还得有,不多,就俩;还得有匹马骑,那时又没有班车,又雇不起轿夫,总不能走着上班吧,那还不天天迟到?几年之后,白居易生活好了点,也只是换个好点的地方,继续租房,还是买不起。这一租就是20年,当然他也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当官,但不管在哪当官都是租房。后来他在《卜居》一诗中感叹:“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常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自己简直连蜗牛和老鼠都不如啊!

白居易一直到50岁时,终于混到五品官,任职京兆府户曹参军,每个月有40000多文钱收入,才买到了此生第一套房子,但位置还是比较偏,上班比较远,“省史嫌坊远,豪家笑地偏”,但他自得其乐,养养花,种种竹,住得也挺滋润。也就是说,白居易当了20年“房奴”,攒了20年钱,终于有自己的窝了。

再看苏东坡。老苏比老白还惨。要说苏轼开始比白居易还顺,20岁就中进士了,官当得还大,当时也是风靡全国的人物,可谓少年得志了。但他在京城汴京当官时间不短,还是买不起房子,仍是“京漂”。不过他后来被贬出京城,在至少8个地方当州官,基本都是租房住。以至于后来他的儿子急着结婚,弄不来房子,他一着急,去朋友范镇那儿借了间房子凑合办了喜事。范镇是退休的京官,在开封有套房,苏东坡在外地任职,数次到京城向朝廷述职,都是在范镇家借宿。

苏东坡一直到47岁才买到房子。1084年,为了让家人有个安身之所,他终于在江苏宜兴买下第一所房子,不过也是最后一所房子。就这他当时钱也不够,还是向他的弟弟苏辙借了7000贯钱。

其实苏轼在当时的收入是不错的,他在当杭州通判时,月薪30贯(他父亲苏洵月薪才7贯),再加上朝廷补贴,比如租田收入等,他年收入可达1800贯;后来到密州做官,年收入超过2000贯,攒几年,买套住宅还是可以的。但他这人一不好攒钱,二是事多,就经常手头弄得很紧。比如他老爹苏洵在京城买房子花了8000贯,基本都是借的钱(大多向他二哥苏涣借的),凭他的工资不吃不喝得攒百十年,而这沉重的债务基本上由老大儿子苏东坡负担了。

还有苏东坡这人比较乐善好施,花钱比较大方。比如有一年密州闹瘟疫,穷苦百姓没钱买药,苏东坡直接捐出50两黄金,在密州城里建了几所福利院,免费给百姓治病。还有,他去杭州赴任的时候,跟着他一起去杭州的可不光是他的媳妇和儿子,还有他小时候的奶妈任采莲,以及他的侄媳妇和两个侄孙。苏东坡这人比较重情义,他奶妈哺育过他,所以他要把奶妈带到任上去享享福。侄媳妇和两个侄孙则是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家里没人管,苏东坡就把他们也养了起来。苏东坡后来得知有个堂姐死了丈夫以后,还承担了供养堂姐及其子女的重任,直到堂姐的女儿出嫁,都是他出钱做的嫁妆。

这样,为官清廉没有灰色收入的老苏就基本没有存钱,比如他从杭州离任时,兜里就剩下几百贯钱了。所以他后来买房子还得从弟弟苏辙那儿借。

不过他老弟苏辙也好不到哪去,他官也做得不小,但也不贪污受贿,攒钱也不多。他曾借给大哥7000贯买房,结果自己却在京城一直买不起房子,直到退休,七十多岁了才花了9400贯钱买了套普通民宅。他基本一辈子都在当“房奴”。他曾作诗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一次他看见一位有钱的朋友弄了套豪宅,羡慕不已,又诗兴大发:“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人寿八十知已难,从今未死且盘桓。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

想想老白、老苏这些牛人,人家都大半辈子买不起房子,咱买不起不是很正常吗?所以大家挣钱买房子,还是悠着点,别工作太累了,把身体搞好才是硬道理。

(二)白居易、苏轼买不起房子的根本原因

白居易、苏东坡买不起房子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恐怕大家都猜到了,房价。房价太高,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今房价居高不下,天天喊着降价,就是降不下来,越降越高。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

古代的中国,重农抑商,商人向来被称为“贱民”,备受歧视。当然搞房地产的就很罕见,房地产不是国家的“支柱产业”。直到民国之前,我国都没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房地产公司。因为古代的中国,自秦以来,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都是朝廷的,商人想弄点地皮搞房地产,实在太难了。比如唐朝,够繁华了,但史上记载的房地产大亨也仅有一人。

此人叫窦乂,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业巨子。他13岁那年,他舅舅从外地带回来好几双鞋子,家人一人挑了一双穿。剩下几双穿着不合脚,没人要了,窦乂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卖了,得了500钱;然后他用这些钱买把铲子和一些榆树苗,种树。5年后把榆树一卖,又赚了一把;然后他用这笔钱投资制造一种新型燃料“法烛”,卖掉又赚了80万钱,于是他开始投资搞房地产。最后成了长安首富。不过他纯粹靠自己的努力还是不行的,他还得勾结高官,从朝廷大员那里寻找保护伞。

窦乂知道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投血本,花了100万钱建了个豪华马球场送给李晟,于是李晟就成了他的政治上的“保镖”,给他一路开绿灯,该批地皮批地皮,该办证办证。然后窦乂拿到地皮盖房子,再高价卖给那些京官。他这价钱自然抬得高了,一般老百姓估计都买不起。这也是白居易他们在京城当官买不起房子的一个原因。

不过尽管窦乂故意抬高房价,毕竟还有商业的因素,就是房价也是又涨有降的,如果完全被朝廷控制房产,这房价是绝对降不下来的。在唐朝也就窦乂曾经和朝廷稍微抗衡一下了。不过关于窦乂的详细故事,主要是温庭筠记载的,他把窦乂写进了小说《窦乂》中,应有夸张的成分。然史上确有其人,他的事迹跟温庭筠写得差不多,温庭筠写的也是纪实小说。

除去房地产商,天下的土地全是朝廷的,基本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特别是京城用地,卡得很严,比如唐玄宗时规定,“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就是说,普通人家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地,贱民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地,谁要超出这个标准是要严惩的。

京城有的住户比较有商业头脑的,就把地皮盖成房子,然后出租或者卖给那些京官,当然他们也要趁机抬价。没有灰色收入的清官哪能买得起?所以像白居易、苏轼、苏辙这些比较清高的人,就一直买不起房子,攒钱攒到胡子白了,才宣布,做房奴到期。

(三)元朝之后,当官的房奴为何减少了?

在唐宋时期的京城,那都是跟如今的北上广一样,寸土寸金。比如北宋时的开封,曾经达到百万人口,那地皮和房子贵的超乎想象。翰林学士王禹偁在《李氏园亭记》里记载:“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这房价怎么会低了?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时候了,房价很高,房奴很多,那么其他朝代呢?还别说,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房奴倒是不多了,是大家收入高了,还是房价降低了?都不是,原来是政策问题。在元明清(清朝中前期)时,中国的商业并不发达,甚至比不上唐宋时,这时当官的当房奴反而少了。

原来,元朝初年,蒙古人灭南宋后,汉人的地位降低,朝廷就派大批的蒙古人到南方做官,这些官员嫌朝廷给他们分的公房太小,就出去购买民房。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强拿强要,跟明抢似的,弄得民愤很大,甚至激起各地农民起来造反。为了平民怨,忽必烈干脆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蒙古官员在民间特别是在南方购置房产,违命者斩。于是当官的都不敢再买房了,不买房自然就不存在房奴了。

明清时期,沿用了这个法令,比如明朝时就规定:“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就是说,若有官员敢在工作地买房,被发现者打五十大板,而且还得免官,没收房产充公。既然国家如此规定,那么大家都老老实实吧,不买房子了,不当房奴了。不过钱该捞还得捞,混到退休,腰缠万贯,回老家养老也挺滋润的。

本文主要是考察下古代当官的房奴问题,至于普通老百姓,到城市混,或者到京城混,估计连当房奴的资格都是没有的。

白居易:从一个京漂到坐拥京城三套房,实际上我也不容易

文/何归亭

我叫白居易,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出生,名字我祖父给起的。

我爸说我们村里地势低,积水成患,我出生那一天男人都出去排水了,女人们就在家里烧香祷告。

偏赶巧,我在那时候被我妈给生了出来,我爸44了算是老来得子,问祖父起个啥名好,我祖父说就叫居易吧,他大概希望我能得到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

看来我脑子里要买房的意识,在那时候就已经被祖父给灌输进去了。

我没有其他啥爱好,我的同学整天沉迷各种玩意儿,我才不稀罕,蛐蛐斗鸡爬高上低我不爱。

我唯一爱的就是读书、写诗,热闹的让他们热闹去吧,我就爱泡一杯菊花茶,悠闲地坐在屋里看看各个大家的好文,自己再装模作样写上几篇,这样的日子好不快活。

俗话说熟看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看的不少,自然也会编着造出几首来,无他,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上罢了。

看的多了写的多了,在周边我也有了一点小名气,心里不自觉地飘飘然,面儿上我还是一个认真写诗的孩子,嗯,因为我比较谦虚。

16岁那年,我赶赴长安,一到这里我就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住了。

美女?太庸俗,这里有的可不光是美女。

酒肆上的旗幡,古朴的雕栏,湖中的画舫,街上此起彼伏的叫卖,连这里吹过的风都是甜的,这里的一切让我着迷。

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在这座城里闻到了,嗯……自由的气息,朱雀大街上,酒肆楼阁中,看似平淡无奇的人有可能就是一个高手,只要你有才这座城市就会无限地包容你,给你你想要的东西。

我心里有一种感觉,我将要成为这座城市里的大人物,我伸开双臂好使京城的阳光更好地洒在我身上。

一个女子过来,朝我看了看,啊,难道这么快我就要有桃花运了吗?我顿时感到有点害羞,她看了我一会儿径直走过去了,“这人是不是有病。”

额……

算了不同她计较,我突然想起,我爹特意嘱咐我去拜访一位前辈,我径直走进了一座无比气派的府邸。

来的不巧人家要开饭了,有点尴尬,不行,来了就不能白来,厚着脸皮把诗稿恭敬地呈给先生。

没想到前辈刚看了一眼名字,就大笑起来,我也是一脸懵逼。

“你好大的口气,京城现在米价高的很呐,就是想住下来也不容易,你还想要白白居住!”

我讪讪的一笑,“嘿嘿,先生,您再看看。”

他翻开了首页,第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我看到他的眼睛忽地一亮,就再也没有移开目光。他打量着,一手握着诗稿,一首捻着他那把花白胡须,不住地点着头。

我知道,这就成了。

他腾出那只摸胡须的手,拍案而起,“好,得道个语,居亦易矣。”

妈呀给我吓了一跳。

“小小年纪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想在长安住下来又有何难?老夫收回刚才的话,你这小子定有出息!”

松了一口气,“先生过誉了,小生不才,还须您的好生帮扶。”

不得不说老前辈慧眼识珠,在他的大力赞扬和介绍下,很快我的名字在京城传开了。我第一次在京城打下了名声的基础。

不过要说买房,呵呵,我只知道长安的房价贵,没想到贵的这么离谱。没办法只好曲线救国,那就租房子住吧,好不容易在长安东郊找到四间茅草屋,无奈离上班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这也算标配了吧嘿嘿。

没想到这一租就是十年,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市区买不了买郊区,往后还可以再换,起码有个自己的房子住。

翻起自己的存钱罐查查这十年里存的小钱钱,嗯,还行,火速赶往长安卫星城买下一座宅子,这样平时住公家的宿舍,逢节假日回宅子里住,这样的日子倒还行。

再往后直到升职加薪,存款越来越多时,才敢下决心买第二套第三套,也是一直想要换自己满意的户型。第三套洛阳履道坊的房子我最为满意。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这才是我一直追求的生活状态,这才是我的快意人生啊。

回顾过往,其实我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嗯?我说的是实话(认真脸)。

十几岁的年纪,别人玩着游戏的时候我就已经博览群书看遍了大家们的优秀之作,这为我以后的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多少人知道我那时候看书看得口里生疮手上出老茧,没日没夜地读和写,不要脸地感谢一下那时候努力的自己。

16岁独自来京城闯荡遵从父命拜访顾况老前辈,得到他老人家的赏识才得以在长安名声大噪,一个人一生的际遇确实与机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再次感谢老前辈的提拔,其实若不是幼时的积累才得以作出那样的诗作打动老先生,恐怕连先生的面也见不上的。机会重要但机会来了没有旗鼓相当的才华匹配也是白搭。

哈?说到买房了,幸亏自己当时曲线救国做的好,京城近郊买了房,后来薪资水涨船高才得以更换以前的住处,挑选自己更中意的房子,其中的坎坷困难自不必多说了,我光是攒钱攒了辣么多年啊亲,我很不容易的。

如果不是小时候脑子发昏拼命读书,攥着一股子劲要去科举考进士,兢兢业业努力攒钱的话也不会改变我的命运,说不了今天还是在那个茅草屋里苟且过活。

所以说啊,年轻就要努力拼搏,读书读到你想吐,学习学到你想死,不死命拼一下,你永远不知道你有多大潜力。

那些佛系青年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啊什么的,见鬼去吧!

最后我要赋诗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花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做一棵野草,也要做死命往上生长的那一棵。

古代人买房子办手续,需要出示身份证明吗?古人的“身份证”是什么?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子的唐玄宗在位时,土地政策里有这么一条:“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意思就是说,政府给老百姓划拨宅基地,划拨的宅基地大小取决于家庭等级和家庭人口,如果是平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另外老百姓也可以购买宅基,但是购买的面积有限,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指标。

政府规定的指标是多少呢?平民家庭买得,每三口人,最多只能买一亩宅基;如果是贱民家庭买得,每五口人,才能买一亩宅基。

在唐朝,商人也属于贱民,再有钱的商人也是贱民,贱民老板去买地,即使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最多也只能购买20亩地,用这20亩地搞开发,一两年就倒腾光了。而如果超标大量买地会怎么样呢?

唐朝法律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意思是买地超过指标的,得挨板子,每超出一亩指标,挨10大板。

北宋开封的拆迁费每户相当45600元人民币

虽然古代开发商没有现如今的开发商这么“牛”,环境和政策对他们都不太有利,但是在拆迁问题上,始终还是开发商们占优势。就比如窦乂,他就知道要搞房地产,首先得朝上有人,于是傍上了当朝太尉。

古代拆迁过程更为暴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要用哪里就用哪里。当然,在古代,也不乏一些民主的君主。例如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开封外城向外拓展,规划中的新修城墙要占用120户居民的住宅,宋神宗让开封府制定拆迁补偿计划,开封府写报告说,总共需要补偿款两万零六百贯,平均每户至少能拿到补偿款171贯。

当时的171贯铜钱,大约等于现在的四万五千六百元人民币。这些钱能不能在宋朝买到房?古代的房价,也是有高有低。就说北宋,首都开封的房价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连很多名人都是买不起房子的。比如苏东坡,他一生也没能在开封买到房子,只是在其他小地方买了几套。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苏东坡很着急,最后还是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是。苏辙参加工作几十年,到七十岁那年才买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开封买的,是在开封南边的一个城市许昌买的。在买房之前,苏辙写过一首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又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意思是,我活了大半生,头发都花白了,还没弄上一套房子,搞得自己在儿子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还老是抱怨我。

买不起市区房的白居易权当候鸟族

古代人买房子,也跟现在人一样,要考虑很多因素。第一也是看房价是否承受得起。不管是古代购房者,还是现代购房者,买房之前都会掂量一下楼盘的价格和自己的腰包。比如苏氏兄弟,一辈子也没在首都买房,而是到其他相对便宜的地方买房。而唐代诗人白居易买房更有意思,跟现代都市打工族的买房经历很像。

白居易二十八岁考中举人,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三十二岁参加工作,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级别呢,是正九品,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不过工资却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

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有点和现在的大都市白领差不多,在郊区买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上班。古人卖房子得让邻居签字同意


古代有“身份证”吗 ?身份证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的人已经开始使用类似于今天身份证的凭证了。

早在隋唐时期,朝廷便发给官员一种“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由于形状像鱼,因此叫“鱼符”。“鱼”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以及官居品级等。

当时,高官的“鱼符”都是用黄金做成的,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低一级的官员的“鱼符”是用银子做成的;更低一级的官员,则是用铜做成的了。“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使用。

到了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其实际用途与“鱼符”没有什么区别,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明代“牙牌”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官员们,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由此可见,虽然古人没有身份证,但是证明其身份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官员们的住房福利和待遇是怎样的


如今,现代人提起住房问题都是一肚子的牢骚。但是你知道吗古代官员们的住房福利和待遇却远远不如现代。那么,古代官员们的住房福利和待遇是怎样的?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古代官员对于住房更是有着高标准,政府也制定和更改过很多措施,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但很多中低收入者仍然买不起房,而官员的住房,更是历代政府都很重视的问题,那么古代是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的呢?
官员的住房名叫官舍。为了办公方便,官舍与官衙常常连在一起。白天在官衙办公,晚上回官舍住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理当如此在官员们看来,自己是朝廷命官,国家理当解决官员住房。秦王朝建立之后,忙着清理战争遗迹,解决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重大问题,来不及考虑管员住房问题,秦王朝就垮台了。
刘邦建立汉王室之后,官员住房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向全国发布了同安辑令。其中规定:凡是列侯这一级官员,都发给官印绶带,赐给宽大的住宅;俸禄两千石的武官,可以迁居首都长安,赐给差一点的住宅。这是给予开国功臣的住房待遇,同时也给一般官员解决住房。
汉书.何并传载:性清廉,妻子不舍官舍。是说何并为官清廉,不让老婆孩子到他的官舍。不用说何并是有公房的。汉书卷九十三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侍中董贤为了变现自己,节假日也不回家,汉哀帝大受感动,若吏妻子居官寺舍,把其妻搬进董贤在宫中的住所。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西汉至少在中后期,管员有了居住的公房,而且家属也可以进来住上几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员越来越多,官舍建设速度跟不上管员数量的增长,于是出现官多房子少的问题。后汉书卷二七载:太中大夫张湛称疾不朝,居中东门候舍。太中大夫食禄千石,常伴皇帝左右,像皇帝身边的这种人,还要等候房子,可见官舍到了何等紧张的地步。
另从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记看,汉晋时全国管员总数约为7000人,隋朝后扩大到12576人,唐朝膨胀至18805人,其中在首都当官的就有2620人。怪不得顾况对白居易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其实,当时的长安不仅米贵,住房也是很紧张。可以相见,两千多名居住在长安的管员,大都有了老婆孩子,还有奴仆杂役等等,需要解决多少房子?
官舍如此紧张,是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大唐政府从改变衙舍建筑的格局入手,将办公的地方和居住之处分为两处,衙门原地不动,管员住宅建在外城。从史料记载来看,先后共建起108坊。这样,管员家属不能再住公房。不过,在办公区域仍然有管员单身宿舍,主要为管员值班之用,也适当照顾单身的年轻管员。
同时,朝廷对那些德高望重,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大臣,在住房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允许他们住在官舍,如果管员调动或者或者退休,还要办好住房交接手续。比如,唐玄宗批准宰相李日知退秀,这位老臣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很快找了别的房子,很痛快的就退出了公房。
住房改革以后,那些拖儿带女的官员,如果在长安城里没有老家,就要自己建房,那些经济紧张的人就只好买二手房了,官员们从此有了自己的私房,既解决了管员住房紧张的问题,又大大减少了国家对官舍建设的开支,取得了官舍改革的成功,因而被后来的朝代效仿,不再为官舍的紧张而头疼了。
宋朝时期,朝廷在京都和各地州府,设有管理公房的专门机构。在京城开封做官没有私宅的,不论是谁包括那些高级官员,都要租房子住,宋史卷二七五记载大将军刘福,他的几个孩子劝他盖大房子,刘将军为此大发脾气: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坚持不造房子,仍租房子居住。结果刘福眼睛一闭,他的儿孙差点流浪街头。
宋史卷二八七还有这样的记载:副宰相杨砺,位高权重,照样没有自己的房子。他死后宋真宗登门悼念,才发现杨砺是在陋巷里租房子住,以至于皇帝的轿子都抬不进去。堂堂副宰相混到了这种地步,可见宋代宋代官员住房是怎样的情况。堂堂宰相况且如此,何况一般官员呢?相比之下,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当然幸福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1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