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京兵按职责不同分为四部分:
一是南军,是负责皇宫各殿外至皇宫宫墙内的卫士,最高长官是卫尉,办公衙门在皇宫内,卫士们沿着宫墙扎营;因为卫士们驻防在皇宫 未央宫,而未央宫又地处长安城的南部,故此又称为南军。
南军在创建初期约两万人,至武帝时约为一万人;南军士兵从郡兵中的优秀者选调,一年一换。卫尉属下有一名南宫卫士令,统帅南宫卫士;一名北宫卫士令,统帅北宫卫士;左都侯、右都侯各一名,负责日常巡逻;每个宫门各设一名司马,掌管进出宫的盘查事宜。
二是北军(又称屯兵),是负责守卫京城的驻屯军,平时维持治安,遇边警、内乱则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长官是中尉,因其驻地在长安城内北部故又称为北军,士兵也从郡兵中选调,具体人数不定,视时局时增时减。
武帝时曾经对京兵改制,中尉改称执金吾,加派监军御史辅助、牵制之,防止专权。执金吾通常有一支亲兵,称为缇骑,是一支全由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执金吾下设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三辅都尉,职权范围由长安城内至京畿。
三是郎官(又称郎卫),类似于清朝的御前侍卫,负责皇宫中各殿内的护卫、陪同皇帝出巡,人数不定,最高长官为郎中令,武帝时改名为光禄勋。郎官分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武帝时增设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期门(后改名虎贲郎)、羽林孤儿(收养的战死将士的遗孤)。郎官通常选自西北诸郡孔武有力的良家子弟和功臣、勋贵之后,待遇优厚、装备精良、对皇帝无限忠诚,属于死士。
四是城门屯兵,最高长官为城门校尉,负责守卫京城长安的12个城门,人数不详。但如果遇有大规模战事,还会频繁补充兵员,主要形式有:谪发刑徒,又称为“七科谪”,即被判刑的人、杀人者,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祖父母有商贾市籍的人等是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随时会被充军,这些人多重利轻生,战斗力很强。
自武帝时实行募兵制,盖因武帝时用兵地方很多、“买复”(即交纳一定的钱粮或奴婢可免除劳役、兵役)日盛,也因为募兵长期以此为生,大都受过良好的训练,战斗力较强。为了保证必须的军费,规定不能出“更卒”的适龄男子每人每年要交“更赋”300文钱;还有“算赋”。
15—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120文钱,商、奴、入赘婿加倍,年满15岁的独身女子要交600文钱(鼓励早婚早育以繁衍人口)。另外,武帝击匈奴时,因其辟地万里,粮草转运艰难,故此征集边兵60万人戍边、屯田(《史记。平淮书》),新设屯田校尉、护田校尉等职。
募兵制是以雇佣形式招募兵员的一种兵役制度,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例如魏国招募勇士组建成战斗力较强的“武卒”,以后齐国与秦国也相继组成“技击”、“锐士”。西汉在实行征兵制的同时,曾招募壮士组成“勇敢”、“奔命”、“伉健”等军队。不过以上招募并不带有普遍性,只是选择体力强壮、技能突出的人员组成特种精锐部队。
兵制,就是军事制度,也称军事制度。军制是随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及国防建设方面的内容。《吕氏春秋·节丧》中“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以后历代沿用。南宋起,“兵制”一词盛行,但“军制”“兵制”两词并用,含义相当。清末以来兵制一词逐渐演变为兵役制度,“军制”一词则通常泛指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兵制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部分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府兵之制起于西魏。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每府以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24 军。当时以一柱国主二大将,一将军统二开府,开府各领一军。其众合计不满5万。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各置折冲都尉,而以左右果毅校尉副之。上府兵1200 人,中府千人,下府800 人。人民年20 服兵役,60 而免。全国634府,在关中的有261 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命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
府兵制的特点:(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 兵之精强,在于训练。主兵者之能勤于训练,则在豫期其军队之有用。若时值承平,上下都不以军事为意,则精神不能不懈弛;精神一懈弛,训练自然随之而废了。所以唐代府兵制度的废坏,和唐初时局的承平,及唐代外攘,不甚调发大兵,都有关系。高宗、武后时,业已名存实亡。到玄宗时,就竟不能给宿卫了。所以玄宗时的宰相张说,知其无法整顿,于是建议改为募兵制。 满洲八旗来源于满洲氏族部落组织。奴隶制时期的兵丁是自由民,作战掳掠奴隶即可上升为奴隶主阶级。因此,八旗兵勇猛善战,不同于汉族服役的士兵。
兵制
八旗分左右两翼。右翼是正黄旗、两红旗、镶蓝旗。左翼是镶黄旗、两白旗、正蓝旗。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统辖本旗军民,掌管兵马、钱粮以及户籍、田地等事项;所属参领五人(后增设副参领五人),承上启下,管辖若干佐领。旗人户籍都在八旗各佐领中,登记户主氏族、官爵或闲散(无职者),备载父、兄、弟、子侄及户下人等。三年比丁(查验)一次,身高五尺以上或年满十八岁的人为壮丁(进关前后每佐领二百人,康熙十三年约为一百三、四十人),验看骑射,从中挑选兵匠。每佐领选充亲军二人,上三旗隶属领侍卫 内大臣,下五旗隶宗室王公;前锋二人,隶前锋统领;护军十七人,隶护军统领;步军领催二人,步军十八人,隶步军统领;鸟枪护军三人,鸟枪骁骑四人,炮骁骑一人,隶火器营;领催五人,骁骑二十人,弓匠一人,铁匠或鞍匠一人,各隶本旗都统。
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洲八旗兵成为保卫国家,镇压人民的工具,并连年被派往各地作战。有“禁卫”(禁旅)、“驻防”之别。
禁旅八旗兵驻在北京。八旗兵丁分在京城各地,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本旗都统率领骁骑按居止方位值班巡徼。八旗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护军统领一人,分别率领护军参领、护军校以及护军营兵。前锋营、护军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巡幸则保卫行营。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一人,率领左右翼步军总尉、步军尉步兵,守卫外禁门、巡警城内、防火捕盗。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前锋、护军、骁骑,原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后归内务府总管大臣统率,守卫宫禁。火器营为特种兵,由王公大臣充任总统。满洲八旗兵被皇帝视为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是国家根本所系。禁旅八旗兵以满洲八旗为主,留守京城,保卫皇室,称为京旗。遇有战事,派出作战,战后仍回京城。驻防八旗兵,分驻全国各军事重镇,总数约数万人,后渐有增加。
来源于氏族成员的满洲八旗兵原来作战时自备马匹器械,掳掠财物奴隶归兵丁所有。得充兵丁作战是光荣而有利的职业。清朝占领北京后,禁止掳掠,八旗兵丁仍须承受负担。早在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时,户部尚书陈之遴就指出:“远涉数千里,长征一二年。出兵之时,买马置械,措费甚难。凯旋之日,马倒器坏,又须买补。满兵月粮几何,堪此重费。”(《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五)八旗兵成为国家军兵,马匹器械改由朝廷专设机构喂养和制作,兵丁靠朝廷发给粮饷生活。康熙时定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饷银四两,骁骑、弓匠、鞍匠三两。此外,每年各给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铁匠一至四两,年各给米二十四斛。炮手二两,年给米三十六斛。八旗骑兵粮饷,相当于当时七品官(年俸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的俸禄,远比绿旗兵优厚。但八旗兵丁驻守京城,脱离农事,单靠粮饷和朝廷的赏赐过活。旗丁家口日繁,生计日蹙。聚集在京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战斗力也日渐削弱。康熙一朝,随着封建统治的确立,八旗兵由奴隶制军兵转化为封建国家的军队。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也有禁旅与驻防之别,编制基本上与满洲八旗相同。但汉军八旗每佐领下置领催四人,马兵三十人,步军领催一人,步军十二人,共计四十七人,与满洲八旗略异。
编入汉军八旗的兵丁,不再是分属满洲八旗的奴隶,而是国家直属的军队。其地位当然低于满洲八旗,但因降清较早作战有功,军事、政治地位又都优于入关后的汉人降军绿旗。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所率领的旧部虽按八旗制度编制,设统领,但各自成系统,并不隶属满洲八旗或汉军八旗。在历年作战中,收降的绿旗兵,也由藩王直接管辖。“三藩”战后,康熙帝将吴三桂藩下人丁编入内务府三旗,分遣到辽东各地。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驻防广州的汉军旗。耿精忠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福州的汉军旗。原属孔有德藩下的兵丁,也编入汉军旗。
清军在作战中陆续收降明军,多达几十万人,不可能继续依照八旗建制。降军另行编组,旗帜概用绿色,因此被称为绿旗兵。绿旗兵以营为主要的基层编制,因而又称为“绿营”。
绿旗兵的编制,大体上是省设提督,省内重地设镇,由总兵官统领。下设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职。总督、巡抚等地方官员节制绿旗官兵。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各有几营标兵(督标、抚标、提标、镇标),专备调遣。副将所属官兵称“协”,驻守要地。参将至守备所属官兵,都称为“营”,防守城邑、乡镇,守兵称为“汛”,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京城设巡捕三营兵共有五千余人(后增至万人),由步军统领兼辖。全国共设六十六个镇(总兵官),约有绿旗兵六十万人,是清朝的重要支柱。“三藩”战争中先后被调遣作战的绿旗兵即有四十余万人。 “三藩”战后,康熙帝对各地绿旗兵制作了下列改革:
(一)绿旗兵的将官由兵部任免,提督、总兵等大员,兵部开列,请旨简放,后来副将也改为开列。参、游、守备等官,边疆及省会冲要地方由督抚提镇拣选才技优长、谙练地方的人员题补、调补,其余各缺由兵部推升;千总、把总由督抚提镇拨补。这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升调制度,兵部掌握军事行政大权。将官不能世守一方,统率一军。“三藩”战争中立有大功的赵良栋,也被调离原领的绿旗。
(二)将领升调,不准携带兵丁。康熙《会典》规定:“凡擅带营兵:提督、总兵官等升任别省,将本省营内经制兵丁带赴新任者,十名以下罚俸一年,十名以上于现任内降一级。”将领不能再豢养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明末军队中的家丁亲兵制度被废除了。
(三)将帅调兵,需要呈报皇帝批准。康熙《会典》规定:“若无警急,不先申上司,不待回报,辄于所属擅调军马,及所属擅发与者,各杖一百、罢职,发边远充军。”没有皇帝的“御宝圣旨”,将帅不能调动本部兵丁,兵权更集中于皇帝了。
康熙帝对绿旗兵丁也存有戒心,曾说:“凡地方有绿旗兵丁处,不可无满兵。满兵纵至粮缺,艰难困迫,至死断无二心。若绿旗兵丁,至粮绝时,少或窘迫,即至怨愤作乱。”(《清圣祖实录》卷二七四)为加强对绿旗兵的控制,绿旗将官出缺时,可派满人补任。满洲八旗兵与绿旗兵共同作战时,绿旗官兵要接受八旗将领的指挥。
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隋朝制度,实行府兵制。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备刀枪剑戟,盔甲战马等。
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中央 *** 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敌。唐朝自建立以来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书·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总的来说,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战、镇戍为辅。
而随着唐朝发展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贵族、大户、豪强之间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流失,折冲府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军的地位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越频繁,加上镇戍时间越来越长,边将腐败日益严重,侵吞士兵财物乃至于逼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亡阿史那默啜简介,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鲜。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 *** 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
新丰折臂翁
前面说到唐朝主要的军事压力来自边境,所以,军事制度的转型也从边境开始。因为之前边境的镇、戍单薄、分散,所以,转型的第一步是划分明确、固定的军区,将军区内的镇、戍协调统一指挥,这种转型最早出现于仪凤二年,《旧唐书·刘仁轨传》:“仪凤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冀欲中伤之,上言西蕃镇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军,寻为吐蕃所败。”
《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以图吐蕃,于是始屯军于境。”
军区的指挥官的任命也逐渐制度化,景云二年,节度使之名出现,《唐会要》卷七八:“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
因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会上流民激增,所以,开元二十五年,经过一系列的实际尝试,玄宗正式下诏废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开元二十六年,转型完成。主持这次转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所谓募兵制即是唐朝招募士兵永久驻扎边境军区,赐予田地,甚至可以携家前往边境,这些士兵是兵防健儿,或长征健儿、长镇健儿,主要来自流民、原来边防兵员。每个军区有固定的名额,兵防健儿固定从属于相应的军区,承担所属军区征战、防御职责,当然各个军区之间也会协同作战。募兵制有力地保证了唐朝兵员的来源,而且,因为吸纳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会隐患,同时,随着募兵制的推行,相应的节度使制度也成熟起来。节度使是军区最高指挥官,甚至也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权力集中,长期驻守,目的是加强与士兵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战斗力。实行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总体数量减少,但是核心战斗部队趋于稳定,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境形势的好转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没有什么完美的制度,下面我来具体说说。
募兵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得节度使权力坐大,军队逐渐和唐朝中央 *** 离心离德,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火药桶;而府兵制的最大利益所在,就是中央 *** 能够牢牢地把握军队,也就是“党指挥枪”。既然如此,唐玄宗将府兵改募兵,是不是自掘坟墓呢?当然不是,有弊自然就有利。用句流行话来说,府兵制已经不能适应大唐日益增长的国防需要了。?
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军户屯田制度,战时为兵,平时为民。简单的说,每个战士都是“业余”的,他们又要种田养活家人,又要去折冲府报到、训练。这样的部队,最讨厌长途跋涉的行军。老婆孩子还在家,家里的田还等着我回去种,让我去千里之外和名字都不知道的敌人玩命,新三年又旧三年年,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具体的,我们听听来自高句丽前线的声音。
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
公元664年10月,刘仁轨说,高句丽前线的戍兵,都是老弱病残,个个无心打仗,天天想着回家!有钱的壮男,靠行贿躲过征发;没钱的,要么逃亡要么自残。陛下再不派新的府兵来替换,仗就没法打了!
公元668年9月,李勣攻陷高句丽,在那儿建立安东都护府,大唐的疆域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顶峰。每个中国人谈到这里,都会觉得无比自豪。然而,随着疆域的扩大,唐帝国的国防压力也跟着增加了。
高原上的死敌:吐蕃
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脱离大唐。高宗派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去收复失地。结果,薛仁贵,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上,永远地留下了一个污点:大非川!
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馀万就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并脱身免,与钦陵约和而还。
此仗胜利后,吐蕃越来越嚣张。672年又侵占了吐谷浑的故地,677年又入寇扶州。高宗表示我受不了了,大军再次集结,给我狠狠地打!
五月,吐蕃寇扶州之临河镇,擒镇将杜孝升。冬,十二月,乙卯,诏大发兵讨吐蕃。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678年9月,唐军再次被吐蕃暴打……
丙寅,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为吐蕃所虏。
高宗召集大臣讨论,我们该怎么办啊?大臣们七嘴八舌,让高宗一脸懵逼,只能说吃好喝好啊。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680年,吐蕃又攻占羊同、党项和羌的地盘。从此,他南边接壤天竺,北边连上突厥,西边占领四镇,东边威胁大唐,风光一时无二。
先是,剑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吐蕃以生羌为乡导,攻陷其城,以兵据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巂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馀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死灰复燃的夙敌:突厥
630年,李靖夜袭阴山,平定东突厥。657年,苏定方平定西突厥。所谓的”平定“,就是把突厥暴打一顿,杀死不听话的可汗。突厥的人民依然在他们的土地上生活,依然会选出新的可汗。大唐强大的时候,新可汗一般很老实。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突厥随时会重新犯边。看见吐蕃这样嚣张,大唐却没一点办法,突厥哪还坐得住。西突厥、东突厥那是一波接一波地叛,高宗派出得力干将裴行俭平乱。表面上看,裴行俭神功无敌,打谁灭谁。可是刚灭这个,又冒出那个,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老裴终于累死在出征路上了。679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联合吐蕃侵略安西,7月,被裴行俭拿下。刚过不久,10月,东突厥又造反了,并打败了前来讨伐的萧嗣业。
嗣业等先战屡捷,因不设备;会大雪,突厥夜袭其营,嗣业狼狈拔营走,众遂大乱,为虏所败,死者不可胜数。
11月,裴行俭再次出动,在680年3月,教东突厥作人,平定这次叛乱。
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
结果,同年7月到681年1月期间,东突厥死不悔改,连续入寇,裴行俭只能再度出发。结果他的副将曹怀舜冒进,被杀得大败而回。
经一日,伏念乘便风击之,军中扰乱,怀舜等弃军走,军遂大败,死者不可胜数。怀舜等收散卒,敛金帛以赂伏念,与之约和,杀牛为盟。伏念北去,怀舜等乃得还。
最后,裴行俭用反间计智取东突厥,终于在681年10月平定了这次叛乱。
壬戌,裴行俭等献定襄之俘。乙丑,改元。丙寅,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
可惜 *** 还没坐热,682年2月,西突厥又反了!高宗赶紧又让裴行俭出发,结果64岁的老裴出师未捷身先死……还好安西都护王方翼继承了老裴的遗志,平定了这次叛乱。同年,东突厥余党再次起兵,阿史那骨笃禄占领黑沙城,自称颉跌利施可汗,建立后突厥汗国。而大唐这边高宗683年驾崩,武则天上位,忙着整合内部,无暇顾及。后突厥雄踞漠北,年年犯边,武则天对此一筹莫展。
新近崛起的劲敌:契丹。
契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是因为后来他很出名。一开始,他只不过是突厥的小弟而已。贞观二年,他另拜码头,臣服于大唐。到了696年,契丹人发现武则天似乎罩不住场子,于是起兵造反,占领营州(辽宁省西部)。
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
这次叛乱,可以说让武则天没面子极了,完全可以用耻辱来形容。首先,秉承”贞观遗风“的周军被契丹一次次吊打,惨不忍睹。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钦明兄钦寂,时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武攸宜军渔阳,闻孝杰等败没,军中震恐,不敢进。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将击之,不克。武懿宗军至赵州,闻契丹将骆务整数千骑将至冀州,懿宗惧,欲南遁。或曰:“虏无辎重,以抄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从而击之,可有大功。”懿宗不从,退据相州,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
更让人郁闷的是,武则天居然玩荀彧同学的驱虎吞狼之计,割地送钱让后突厥帮忙打契丹!
初,咸亨中,突厥有降者,皆处之丰、胜、灵、夏、朔、代六州,至是,默啜求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谷种、缯帛、农器、铁,太后不许。默啜怒,言辞悖慢。姚璹、杨再思以契丹未平,请依默啜所求给之。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赞皇李峤曰:“戎狄贪而无信阿史那默啜简介,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治兵以备之。”璹、再思固请与之,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以与默啜,并给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数万斤,并许其昏。默啜由是益强。
六个州送给后突厥,还附带谷种、丝绸、农器、铁器数万,阿史那默啜笑开了花。最后,契丹叛乱被后突厥平定,契丹、奚、霫等族都重新臣服突厥了。阿史那默啜如虎添翼,经常来内地烧杀抢掠,武则天束手无策。
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馀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十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馀匹而去。
?大唐全盛时期疆域图
由此可见,大唐的最大疆域虽然让人神往,但维持稳定的费用高得惊人。
府兵制下的业余军人,已无力捍卫如此广阔的边境了。怎么办呢?
有”消极“、”积极“两条路,由朝廷上的”鸽派“、”鹰派“鼓吹。
”鸽派“的意见很简单,别扯什么开疆拓土,四夷来朝,无非是”慕虚名而处实祸“。吐蕃、突厥、契丹、甚至高句丽的土地,我们得到了又有什么用吗?还不是只能让他们自己打理自己?我们有必要维护这些土地的治安吗?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位)对武则天说,我们应该自己人优先,别管那些境外的蛮子了。安北、单于、四镇这些都护府放弃算了,挺好的,我们不但不会贬低您,还会为您歌功颂德,大唱赞歌!
国家近废安北,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天下翕然谓之盛德者,盖以陛下务在养人,不在广地也。
武则天的驱虎吞狼之计,割让六州和单于都护府给后突厥,其实就是实行的”鸽派“作风。这事过后几个月,狄仁杰就上疏进一步详细阐述”鸽派“观点。
若乃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赋,获其土不可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业也。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朱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
老狄的观点就是对于这些塞外的不毛之地,我们根本没必要去抢夺,这些劳民伤财的勾当只有秦始皇,汉武帝之流喜欢去做,没听说三皇五帝这类圣人去做的。如果您觉得这些历史太遥远,那我举几个近的例子。当年西汉元帝就采纳贾捐之的策略放弃了珠崖郡(海南岛上),汉宣帝用魏相的策略放弃车师的屯田。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啊!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我们应该收缩边境,裁剪戍兵。只要蛮族不来骚扰我们就可以了,何必动不动带兵杀进人家的老巢呢?
当然,“鹰派”大臣对“鸽派”的这些论调是嗤之以鼻的。什么收缩边境,什么国人优先,无非是你们无能,打不过那些蛮族罢了!西汉武帝、我朝太宗追着蛮族打,只是为了寻求虚名吗?蛮族不是小绵羊,你不把他打残、打怕,他们会老实吗?拿最近的例子说,我们割让了大片土地给突厥,人家消停了吗?边境安全了?没有!而且突厥还被养肥了,骚扰我们更带劲儿了!因此,我们不但不该退缩,反而要进行军事改革,提高军队战斗力。怎么改革呢?首先,可以开设“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其次,在边境设置大军区,让负责人统一调配几个州的资源。
这两点,武则天都同意了,并在702年执行。
?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710年,唐睿宗上位,“节度使”正式出现了!
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
712年,唐玄宗加冕,碛西、陇右、剑南、朔方等节度使一个个出现了。光增加边将权力还不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边境戍兵也得增加!府兵没人愿意当,我们可以招募啊!
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辛巳,大募勇士,诣河、陇就讷教习。丁酉,以左羽林大将军郭虔瓘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虔瓘请募关中兵万人诣安西讨击,皆给递驮及熟食;敕许之。制幽州长史赵含章讨之,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北分道募勇士。
到了737、738年,玄宗正式规定,边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以前的府兵都招回来。
癸未,敕以方隅底定,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量军镇闲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制边地长征兵,召募向足,自今镇兵勿复遣,在彼者纵还。
后人谈起这些改革,往往痛心疾首:昏招啊昏招,安史之乱的种子埋下了,藩镇割据的土壤形成了!可是,没有这些改革,真按照“鸽派”那种玩法,“盛唐盛唐”还喊得出口吗?
我们来看看军制改革的疗效吧。
西域
714年,吐蕃与大食国在古乌孙扶植阿了达,张孝嵩从安西都护府进发,灭阿了达,威振西域,勒石记功。
722年,吐蕃攻打小勃律,勃律王赶紧找大唐爸爸求救。北庭节度使张嵩派兵千里突袭,大败吐蕃。
738年,突骑施分裂,吐火仙可汗占据碎叶城,尔微特勒可汗占据恒罗斯城,联合反抗大唐。
739年,碛西节度使盖嘉运连克碎叶、恒罗斯城,生擒吐火仙、尔微特勒,威震西陲。
从上面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出,大唐帝国西北的烽燧无警。大部分战斗都是安西、北庭的都护府军队千里出击,和吐蕃、大食争夺地缘政治主导地位,而且还干得非常成功,除了739+12年那场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大唐帝国在西域的军事存在依旧不容小视。
后突厥
后突厥势力雄厚,720年入寇甘、凉州,打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
741年开始,后突厥陷入了持续的内讧中。
742年,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个部落依附大唐,紧接着又有一批突厥贵族投降。
744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联合回纥、葛逻禄、拔悉密大败突厥。回纥成为最大赢家,新的北境之王。刚上位的回纥还算老实,从此“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
吐蕃
吐蕃也很强大,经常骚扰瓜州、临洮、渭源。
综合来看,应该算是压着吐蕃打了吧。?
契丹、奚
从此之后,契丹、奚主动骚扰边境的警报就没了。我们只听说安禄山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的家伙总欺负老实的契丹人,用来立功邀宠。
综上,府兵改募兵、节度使集权、边军扩编这三项政策落实后,大唐的国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前被别人欺负,现在专门欺负别人。当然,军费开支增加了很多。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可是唐玄宗却不这么看,他表示自己钱多得都花不完!哪来什么“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
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钊奏请所在粜变为轻货,及征丁租地税皆变布帛输京师;屡奏帑藏充牣,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赐钊紫衣金鱼以赏之。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不仅如此,玄宗还经常免除老百姓的赋税租庸调。?
二月,己巳,许之,因赦天下,免百姓今年田租。制免百姓今载田租。赦天下,免百姓来载租庸。赦天下,免天下今载地税。八月,辛卯,免今载百姓租庸。?
(具体年份被和谐了,我也不知道为啥,想知道的自己查查吧)、?
玄宗在位44年,对外一扫之前的颓势,边境太平,四夷来朝;对内经济大好,国库充盈。眼看“千古一帝”的名号就要戴在他头上了!
可惜,兵制改革的弊端爆发,安史之乱来临,于是玄宗就变成了一个晚年昏聩的角色。
引文皆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卷二百-卷二百一十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于禁,曹操手下的名将,功劳比张辽大
下一篇: 位居高官的白居易为什么会买不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