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赵国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久?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如果秦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的话,那么恐怕这偌大且虚弱的赵国便就再难以抵挡住了。
但是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史记.武安君列传》称:起虽胜,然折兵50万,另有一说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军30万”,不管30万也好、50万也罢,终究秦国惨胜而归,这个数字的伤亡的确也够强势的秦国喝一壶的。
据此,我们来分析一下题中所问:
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在此我所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赵国名将”的存在,我个人认为,赵国飞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①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②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③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如此看来,白起的丧命,廉颇、庞煖、李牧等人的鞠躬尽瘁,着实为苟延残喘的赵国延续了命数。
其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此我主要强调的是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正是由于邯郸之战的出现,才使得秦国稍事休息了数十载。如果说长平之战是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的战役,那么邯郸之战就是令秦国元气大伤的战役。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国家能否延续最重要的是政府军力人民,长平之战虽然死了四十五万人,但赵国的政府还在,自然不会灭亡。
当然了,长平之战一战杀了四十万人,也确实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国家能跟秦国有一战之力,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能够延续三十年,其实说起来三十年很厉害,但要知道赵国地方可不小,而且不是只有赵国死了四十五万,秦国当时也死了二十万,所以秦国本身也需要修生养息,万一被残血的赵国爆发了给翻盘了,那秦国才是得不偿失。
然后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十年,因为三十年其实跟五十年八十年没什么区别,因为后面就已经正常了。而在战争后的十年, 是最难过的,此时青壮年被杀了太多了,但古时候基本上十几岁就算是成年了,所以很快就会有新兵补上来。
在古代,人命是不值钱的,十几岁就结婚,就生孩子的基本上,所以这个长平之战只能说是很影响胜局,但不能立马对赵国致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就是那头骆驼。
而且那个时候的秦国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其余六国,在长平之战之后别的国家诸如楚国,燕国都急不可耐的等着秦国露出马脚呢,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战国时候的成语,他们都是很懂的,自然不会急迫,所以赵国有了几年喘息时间,自然就能活下来了。
因为赵国名将李牧在边关发展畜牧业,促进边关的贸易往来,还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流民。让赵国在短短几年又重新恢复了国力,才能与秦国对抗。经济的强大会带来国家的强大。赵国的国君将边关的财务权、军事权下放,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李牧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将军。他知道赵国在经历了长平大战之后,人口、财政、军马与以前强大的赵国有利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赶快将国力恢复,总有一天会被秦国所灭国。所以他大力地发展边关,安抚人民,让他们安心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养殖牛马,还不断鼓励贸易往来,才很快就将经济发展起来。
赵国在战争中损失得最多的是人口。大量的人口死亡,会造成劳动力的缺乏。于是李牧就不断吸收边关的流民,他们也是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正是需要有容身之处的时候。吸收了这些人,既可以增加赵国的劳动力,充足军队,也可以减少走投无路的流民带来的犯罪,减少边关的犯罪事件的发生。
看的出来,赵国君主当时放权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在国家急需要富强之时,提拔有才智的人才,让他们放手去做事。没有干涉他们的做法,也没有在这个时候进行不必要的争权夺势。而李牧也没有辜负君主的信任,真的将赵国从亡国的边缘救了回来。赵国的富强又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最后秦国统一了六国才结束。
长平之战是秦国被动向赵国发起的挑战,在秦国的对外兼并中,赵国很不幸的被卷进第二席位。但也不可否认,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秦灭六国的进程中也是赵国的抵抗最为顽强,且给秦国造成巨大阻力,以至于秦赵之间的主要战争皆是以离间的策略获胜,而非军事上的获胜,所以说赵国雄厚的家底儿,并不是秦国想打就能打下的。
胡服骑射
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引领了变法的步伐,最著名的就是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变法并不彻底,但它的变法非常实用,由于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三晋之中较为特殊的,它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国饱受边界少数民族的侵扰,这样一来,它也没有精力对付国土内包围着的中山国,甚至还受到中山国的侵扰,这使赵国不得不寻求军事上的改革。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史记》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他执政的前期还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君主,他认为赵国被动挨打并非因为赵国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军装不适合骑兵和车战的作战,于是才有了效仿胡人的着装形式,算是一种学习敌人长处的改革思路,而这种改革也只是军事上的,所以后世的梁启超评价这个改革是“军国主义”。赵武灵王推行易服改革是至上而下强制推行,手段相当强硬,不仅让军队换上了易于作战的服装,而且令全国人民皆穿胡服,这又在无意中促进了普通民众的生产力提高,农民穿上这种短袄长裤后,劳作时的效率远比长衫方便,这也是由军事改革带动了经济生产。
胡服骑射带来的另一个益处就是赵国主要兵种的改变,战国时期各国的兵种大体上都是以步兵与战车为主,赵国也不例外。因常年受制于胡人弓弩的威力,故而这次改革将胡人的骑射技艺引进国内,这就产生了区别于中原其他国家的一个兵种轻骑兵。赵国的轻骑兵配备的装备就是短剑和强弓,机动性远比战车高,杀伤力又远比步弓强。所以这一改革刚实行一年,就打到中山国的宁葭(河北获鹿县北),随后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以至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国在胡服骑射的改革下不断开疆扩土,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至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彻底灭掉中山国;与此同时,赵国向北进深,将凶悍的匈奴击溃,以至于“攘地北至燕、代”;向西则对林胡、楼烦用兵,将领土推至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内蒙古包头市)。后世的史学家评价胡服骑射的时候讲到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赵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因为胡人与汉人的融合,不仅是为军队注入了更凶悍的血液,更是打破了春秋以来的“君子”战争模式。
“起虽胜,然折兵五十万”——《史记.武安君列传》
春秋时期各国打仗的军队皆是贵族组成,平民与奴隶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而交战双方不仅要互相下达战书,而且是打回合制,也就是等敌方战车冲一波,我方战车再冲一波,所谓的斗将,也是春秋战争的一大特色。这种战争模式到战国时期发生重大转变,交战双方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两军交战就是勇者胜,这与游牧民族的野性融合是分不开的。所以赵国的骑兵带有很大的异域特色,在战场上活跃且凶悍。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45万大军全军覆没,前提是断粮近两个月。而这一战秦国的军队直接战死者据说有50万之众,这个说法虽然争议很大,但不得否认赵军的战斗力并不比秦军差。
赵国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与李牧皆出自赵国,这只是赵国名将的代表,诸如司马尚、赵奢、庞煖等皆是一等一的名将。为何说秦统一六国最艰难的是赵国,因为赵国在对秦的战争中并未落过下风。长平之战廉颇的策略使秦军寸步难行,其实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就对赵国的军事进行过试探,在前269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这次试探是被赵奢领兵击溃,到了长平之战,秦国苦于廉颇的据守策略,故而采用离间计换下了这位名将,同样的手段也用在了李牧身上。?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是采用了割地求和的缓兵之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耗也过于严重,故而同意了赵国的求和,这一点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秦国如果继续攻打赵国,很可能就一波带走了。但事实上半年之后,赵孝成王反水,并没有割地给秦,而是积极备战,所以说赵国的家底儿厚是有原因的,半年的时间硬是组织起三四十万的守备军,秦国这才举全国之力伐赵,据说是将五十万人的家底全部搬了出来。
秦军在这一次战争中直接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但在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获得楚国支持后,邯郸才在联军的支援下得保,不得不说,联军未到之际,平原君赵胜提现了顽强的一面,组织邯郸人民上城抗敌,始终没让秦军入城。待三国联军大败秦军后,将秦军赶至河西,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秦国面对联军的攻击,又是采取离间计,迫使魏无忌被撤下,联军才失去了主心骨,否则秦国国土也有可能受到联军攻击。
邯郸之战以后,赵国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秦国则进入短暂的修养时期,这时候赵国并没停下脚步,它要对付一直在后背捅刀子的燕国。燕国属于这个时期最大的搅屎棍,赵国本是燕国的屏障,但秦攻赵之际,燕国总会在背后袭击赵国,因而在赵孝成王十五年至十八年,赵国狠狠的收拾了燕国。但在此期间,秦国又趁机捅了刀子,夺取了赵国在山西境内的37县。
此后成长起来的名将庞煖替代了出走的廉颇,廉颇的出走也是由于秦国的离间计,秦国收买赵国两朝元老郭开,当赵王派使者去探望廉颇时,郭开安排使者回报赵王说廉颇饭量还是非常大,但“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以矣”。也就是说廉颇坐不住,总上厕所,这样一来赵王当然不敢再用廉颇。而庞煖就成了首屈一指的将领,赵悼襄王六年,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亦领军十万御之,结果是“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另外一位名将李牧则是防御匈奴的一哥,而到了战国后期,李牧也随着秦攻赵的战事趋于频繁而被调往内地。赵幽缪王三年,秦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李牧将其全军歼灭,桓齮本人逃至燕国,更名为樊於期,也就是后来荆轲刺秦王献上的那颗人头。而秦灭赵的最后一战则由秦国名将王翦率领,赵国则由李牧,司马尚应战,战争初期,王翦依旧打不过李牧,战国四大名将未有败绩的就是李牧和白起。秦国则再一次买通郭开,离间君臣关系,最终李牧被赵王处死,司马尚也被撤下,至此再没有能够抵挡秦国的名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