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秦国崛起有关系吗?秦国是怎么崛起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我们小时候背过的朝代歌是如此的朗朗上口,多少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这短短的四句包含了无数的历史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秦国崛起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上有时候很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件小事情,或许会在多年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
秦朝
我们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秦朝是由秦国灭六国之后建立的。秦国最早只是一个中国边陲的一个游牧部落,《史记·秦本纪》说秦的始祖母女脩吞玄鸟卵生子大业,大业是秦的始祖。又说秦的远祖大廉,“实鸟俗氏”。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在远古时代,秦是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这个部落居住在古代中国的西陲。一直到西周时期,秦的先世还是转徙于今日甘肃境内。春秋时期,开始由甘肃东徙,进入陕西西北汧、渭两河流域之间。到战国时,开始在渭水下游的咸阳定都下来。
西戎部落位置
传说和考古发现都证明,渭水上游一带肥美的河谷,有许多的游牧部落在这里活动。他们说着与黄河中下游的古代居民不同的语言,保持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部落被称为西戎,很多资料证明,秦是属于西戎的一个部族。而且一直到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风俗习惯与西戎没有差别。简单来说秦在古代是西戎的一个游牧部族,所以他们善于畜牧、养马。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祖先因为帮助大禹治水,又曾经辅佐舜驯服鸟兽,被赐姓嬴氏。后来到了商朝的时候成为诸侯,武王伐纣的时候秦人的祖先飞廉、恶来抵抗到底。
武王伐纣
周朝建立,秦人又服务于周,但是由于抵抗武王伐纣,所以地位已经降到很低了,不再是诸侯。仍然靠着祖祖辈辈善于养马、赶车的本领,为周天子搞服务开车。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其实就是表示认可你不再是蛮夷了,开始接纳秦。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伊始。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直到这时,秦庄公才被封为西陲大夫,还不是一个诸侯国。
烽火戏诸侯
直到西周最后一位周天子周幽王,秦也只是个大夫的级别。可是这个荒唐的周天子却给了秦一个崛起的机会,由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这个时期的秦大夫带了一些人马来救,虽救驾来迟,但仍奋勇杀敌,保着周幽王之子周平王继位,而且护送周平王东迁。周平王为了感谢秦大夫的功劳,封秦襄公为诸侯,而且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凤鸣岐山
除了被封为诸侯,级别提升以外,更重要的是秦被封岐以西之地。虽然岐以西之地当时被犬戎占据,但是秦襄公最终还是夺回了大片土地。岐以西之地是周人文化摇篮之地,这里有周的余民,他们已经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我们之前提到过秦之前是一个游牧部族,自此以后他们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向农耕生活自然开始建设城邑,然后开始有了最初的文字和法律。所以在周室东迁以后,秦人从游牧转为农耕,开始走进了历史上文明时代的入口。
一定程度上,如果不是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秦人可能无法完成从附庸到诸侯的跳跃。由于辅佐周平王登基有功,彼时的秦国国君秦襄公不仅获得了伯爵,还得到驱逐犬戎、占领岐山以西土地的首肯。自此以后,秦国开始走向了一步步崛起的道路!终至“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秦国实际上不是在周武王时期分封的,而是在周孝王时期分封的。周武王伐纣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分封,将管叔封在管地,将蔡叔封在蔡地,将武庚封于邶,将太公望封于营丘,将召公封在燕地。之后,三监之乱起,周公平定三监后,进行了第二次分封,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将武王的兄弟与功臣,封为诸侯,来拱卫周王室。而之后,周天子也陆陆续续即进行分封。
本来,秦国与赵国是同一祖先,一脉相承。其祖造父,为周天子驾马车,并在平定叛乱时立了大功,造父一族因此被封在赵城,这也是他们称赵氏的由来。周孝王的时候,后继者非子,擅长养马,被孝王分封在秦地,非子便以此为,曰“秦嬴”,后人称其为“秦非子”,他的后代世世代代为周王室养马,戍边对抗西戎。之后,又因为讨伐西戎有功,封给他们犬丘之地。这时候,秦国只是位于边疆的小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经过代代相传,到周幽王之时,烽火戏诸侯,西戎趁机入侵,西周因此灭亡。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率军营救出旧太子宜臼,拱卫他为周平王,护送他一路东迁,将都城迁往了洛邑(洛阳)。周平王允诺秦襄公,如果他能够逐出西戎,便将岐、丰之地封给他,襄公与周平王立下誓约,授予秦襄公爵位。
秦国因此建立,而秦襄公后,代代秦国国君都讨伐过西戎,扩大领土,版图不断扩大,又灭掉了社戎,收复杜、郑。公元前677年,秦迁都雍地,占领关中。之后三百年中,不断发展,在秦穆公时,称霸西戎。
望采纳,欢迎交流与讨论~
很多人都说秦国强大,那么秦国为什么强大?
《大秦帝国》、《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裂变》,三部电视剧也向我们展现了2000千年前秦国,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趋势。
秦国强大奠基石是在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天下鄙秦、弱秦的秦国,秦孝公发奋图强,招揽天下学士,强国、富国。魏国商鞅到秦国,在秦孝公强有力的支持下,进行深刻变法,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那么秦国为什么那么强大?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 政治优势:秦国由于在烽火戏诸侯中,仍然坚持派兵援救周平王东迁,被赐予关中之地,授予了讨伐西戎的权利。而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经过多年努力,秦国最终打败了西戎.这两件事,使得秦国在当时的政治形象极佳。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的军队数量是受限制的,最多就是三军,能突破这一限制的国家,就可能称霸,当时齐、楚、晋、秦都突破三军限制。而秦国则利用讨伐西戎事件,也突破了军队限制。
二、地理位置优势:秦国地处西方,占据关中,东面出口扼守函谷关、南部与楚国相连、扼守武关、西南扼守大散关、北部扼守萧关,尤其在秦惠文王时期,平定义渠、征服巴蜀之后,秦国关中与巴蜀连接成一片,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战略位置形成对六国居高临下。可以放心的和六国周旋,这无疑使得秦国有了更多的优势。
三、重视人才: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在很长时间内被蛮夷国家,秦孝公继位之后,秦国文臣武将辈出,开始对人才颇为重视,也乐于用“外国”的人才,招揽山东六国大量人才,文臣如:商鞅、张仪、甘茂、范睢、李斯。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占据2个:白起、王翦。
(白起、王翦)
四、民间风俗:秦国百姓尚武、好战,书籍记载,每逢秦国遇到战事,秦国百姓纷纷拿起武器,有的铠甲都不穿,露着膀子,一只手拿着刀,一只手拿着敌人脑袋,腰间挂着敌人脑袋,秦国军功制度,无论王室贵胄,还是底层百姓,都必须靠斩首敌人脑袋获得爵位、土地、房子、仆人。
秦国军功制度极大刺激士兵,底层百姓,奖励公平,这才是秦国强大的根本。
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帝国,终于在秦王嬴政一朝一统天下。
秦灭六国历时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楚赵两国对秦军的抵抗都较为激烈。赵将李牧与秦将项燕都曾大败秦军,就军事角度而言,赵国对秦国的抵抗烈度甚至还要略胜于楚国。
然而,在十余年后发生的爆发的反秦战争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几乎都来自楚国:陈胜、吴广、项羽都是楚人,刘邦虽然是生于魏国,但是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楚国,与他一起打天下的那群弟兄也都是楚国人,这一切似乎真是印证了那句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上述四人中,项羽是大贵族,而其余几人只是平民,或者勉强算得个上中产阶级,楚国各个阶层的人似乎都积极活跃在反秦的战场上。
秦灭楚,楚国贵族因利益受损而憎恨秦国可以理解,但作为平民的楚人为何对让秦国强大,让秦人过得还算不错的秦法秦制不满?真的只是被楚国的旧贵族所欺骗与裹挟,还是另有他因?
秦灭六国表面上靠的是大秦的虎狼之师,但是实际上是虎狼之师背后的秦法,秦制。说到底,灭六国者秦法也,而在六国之中,楚国人对于秦制秦法的反感与憎恨似乎远超会胜过其他诸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分析,秦制与楚人因何不能兼容。
两个蛮夷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秦国也好,楚国也好,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秦楚两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经被中原诸国视作蛮夷。蛮夷要想生存就得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的工作是为周王室养马,因为养马有功而成为周的附属国,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把自己玩死了,西周的都城镐京被犬戎占领,秦襄公率军营救西周有功,得到了周幽王之子周平王的册封,至此,秦国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
周平王册封秦襄公的土地在岐山以西,秦国虽然建立,但是积贫积弱,还要时时面对来自西北犬戎的威胁,秦人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让秦人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性格。
老秦人的努力并不白费,随着秦国在与西戎和周边诸侯国的战争中连连取胜,秦人得以在关中平原上繁衍生息,至秦穆公时,甚至成为了仅次于晋国、秦国和楚国的强国。
但秦穆公时期秦国的辉煌只持续了一代,随后等待秦国的是百年衰落,而真正让秦国走向强大的是秦孝公时的变法,既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事实上商鞅变法时,其余六国也在寻求变法,但是为何只有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商鞅的改革措施太过高明,还有另有其他原因呢?
楚国的建立比秦国更早,周成王时期,楚国的先祖熊绎被封于丹阳。
但楚国的遭遇与秦国相似,都被中原政权视为蛮夷,楚国像中原诸侯一样必须向周天子进贡,但楚国的首领只能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是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的。
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在当时并未并充分开发,楚人需在蛮荒之地上建立家园,“筚路蓝缕”一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楚人创业的艰难。
理论上,楚人面前是广阔的长江流域和更为广阔的长江以南地区,但此时这些地方大多未经开发,楚地中江汉平原还算适合发展农业,而其他地区多山川丘陵,并不十分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却很适合渔猎,楚地矿产丰富,从西周中期开始,楚地的居民就开始大规模冶炼青铜。
这就是楚国人面临的局面:理论上土地很多,但是大多是未开化之地,想要变强,就得闯出一片天地,楚人的闯劲由此得到锻炼。
经过艰苦创业,楚人在中原文明尚未染指的南方地区集聚了相当的力量,但是依旧不被中原政权承认,总是被称为蛮夷,楚人也不争辩,你说我是蛮夷,那我就是蛮夷吧,楚国首领熊通(后来的楚武王)在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在前704年自称为王。楚武王也大方承认过:我蛮夷也。
于是,传统中原强权与蛮夷楚国的之间的战争持续进行,至楚庄王时期,楚国一举击败当时的中原诸国中实力最强的晋国。
楚庄王
此后,晋楚两个大国的争霸持续了数十年,但楚国并没能进一步取得优势,反而在后起之秀吴国的打击下,险些亡国,但楚国底蕴犹在,在短暂衰落之后又迅速崛起,成为了后来战国七雄中有相当实力的大国。
楚国也进行了一次改革,就是所谓吴起变法,但是吴起变法的结局是因以支持变法的楚悼王死后,旧贵族发动叛乱,杀死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而结束,楚国的贵族的能量为何如此之大?
商鞅变法因何成功?我们的一个基本认知是:秦国的强大始于商鞅变法,而要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大部分人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1.实行法治(也可以说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实行连坐。
2.鼓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但是,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被大家忽略,这一点就是强行让家庭小型化。
秦律有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
这一点许多人认为不重要,但事实上它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有利于打造出一具高效运转的小农经济下的国家机器。
让我们再简化一下商鞅的法令:1.鼓励秦人去耕种。2.让家庭小型化。3.打击商业与游民,但鼓励军功。
好了,商鞅脑中的理想国已经出现:这个国家由一个个小型的,以农业为绝对主要生产方式的家组成,除种地外,这个国家的人获得收益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就是打仗,立军功。
秦国以法律的形式让秦国的基础生产组织是一个个小型家庭,这些小型家庭需要承担国家的兵役和徭役,但是也获得了好处,一块能够用耕种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的土地。
用秦晖的话说,秦法的本质是让秦人原子化。
这些原子化的秦人只有在大秦帝国这具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器中才能获得收益。
于是,一具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以农业为基础的,鼓励军功的国家机器搭建完成。
而支撑这具机器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
或者说,这具国家机器只有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国家中才能运行。
现在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谁是帮助商鞅完成了变法,大多数人的答案一定是秦孝公,这当然没错,但是,比秦孝公更重要的是大秦地界上那一片片黄土地。
秦国境内有关中平原那样的大片适合农业耕种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相对而言比较肥沃,一个小型家庭在一块不算太大的土地上耕种,获得的收成就可以养活自己,这才是秦孝公与商鞅能够用法令的形式让秦国境内的家庭趋于小型化,让秦人趋于原子化的原因。
在秦国的土地适合搞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前提下,商鞅以变法的形式让这种经济形势迅速推广,秦人因此变得强大,商鞅变法干掉了贵族和大家族,让秦人直接秦国政府绑定,而秦国的贵族之所以被干掉,原因无他,在适合发展小农经济的秦国,他们的存在就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因素,是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的。
秦人强大的根源,说到底是秦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制度。
或许你已经有一个疑问了,秦人施行了与自己小农经济模式相契合的法令,所以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国家实力大幅增强,但是,这种制度是否放之四海皆准呢?
吴起变法为何会失败?楚国贵族势力为何那么难缠?让我们看看吴起变法失败的楚国,楚国是个奇葩,如果说分封势力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退步力量,那么楚国简直退步到家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8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