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庞勋起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得到二十万人的响应呢

以史为鉴 2023-06-26 20:14:46

庞勋起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得到二十万人的响应呢

庞勋起义为何能获得响应,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我们的历史上,发生过非常多的战争,在这些战争里面有一些是因为要扩大自己的领土,有一些是因为国家的腐败,百姓生活的痛不欲生,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人想要进行起义,来创造另一个国家来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生活变得的更好。在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年都会出现一些进行起义的军队,他们这些人之所以会选择起义,大多都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国家的混乱,百姓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因为这些所以他们才会被逼无奈,走上起义这一条道路。

在唐朝的末年就出现过一支起义的队伍,也发生了一次非常大的战争。在国家领土的西南地区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整件事情的起发地和领导者都与一位朝廷的大臣有关系,这位大臣就是庞勋,他既没有罢工罢市也没有选择其他的方法,而是选择了带领着军队来解决当时的状况。整件事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仅对朝廷的恶势力影响非常大,对百姓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次的带兵起义让本来就动荡不安的朝廷变得更加糟糕,这对整个朝廷来说是非常沉重的一次打击,也是整个朝代灭亡的导火索。

说到这次的起义,就不得不说一下这次起义战争的发起人庞勋了,他本来是朝廷的一位非常得力的将军,他一直都在驻守着边疆,时刻都在保护国家的安全。正常来说,他应该会非常爱护自己的国家,也一直会保护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发起战争呢?又为什么会选择起兵造反这一条路呢?这些问题都让人感到非常的困惑。

想要知道他为什么会走上这道路,就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皇室情况来说。当时正处于唐朝的末年,整个朝代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灭亡,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了。但是当时的皇上并没有把这种危机的情况放在心上,而是接着昏庸无道,根据一些史书上的记载,说这位皇帝完全就是一个昏庸的人,记载史实的这个人是非常出名的人物,所以说出来的话没有太难听,如果换成一些史官们来写,说不定会把这位皇帝写的更难听。大家说他昏庸并不是没有原由的,他上任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当他继位之后国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整个国家面领着内忧外患,在国内有奸臣使坏,在国外有非常多的军队威胁着整个国家,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一直在乱用奸臣,而且一点也不公正廉明,就连自己身边非常重要的大臣位置,他都一直在换来换去,这完全打乱了朝廷基本的稳定系统,国家的内部已经这样混乱,国家的边疆要塞也是一样,拉起了警报。

在政治腐败没多久之后,国家的边疆就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攻打,其他国家一直不停的攻打,所以没用多长的时间就把位于边界的领土攻打了下来,虽然攻下的领土不大,但是这一部分的领土也是唐朝的一部分。虽然这个皇帝非常的昏庸,但是他还是明白要保卫好自己国家的领土,不能够让人侵犯,所以在知道了自己国家的领土被侵占之后,他非常的气愤,就下令当时非常有名的将军带领着一些非常有能力的军队去帮助他们。这些前去支援的人当中有非常多的人都是来自徐州,因为当时的徐州一直都盛产武功高强的人才,所以就派遣他们去进行支援。在去支援的人当中有接近八百人负责在桂林进行驻守,保护好桂林地区的土地,并且皇上向他们这些人约定,他们只需要驻守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老家,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大家都把自己的乡土看得非常的重要,在许多的古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对于古人来说家乡更是他们牵挂的东西,尤其是在一些节日的时候,他们就更加的想念自己的家乡。对于这些出来驻守的士兵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着战争的危险,还要承受着想家的痛苦,所以在当时,他们知道驻守三年就可以回家之后,每个人都抱着非常大的希望。

他们这些驻守的士兵抱着早点回家的念头熬过了三个年头,但是到了应该撤退回家的时候,却没有人来问候他们,没有人来接替他们进行换防,所以他们被逼无奈只好接着在这里驻守,等待能有一天有人来换防,让他们回家。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这里虽然风景秀丽,但是始终挡不住对家的思念,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来换防的队伍一直也没有出现,他们就这样又苦苦的驻守了三年。

就这样他们在这里整整待了六年的时间,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被告诉不能够回家,这个消息让这些驻守的士兵非常的气愤,于是就出现了非常多不满的声音,大家都在报告想要回家,请求返回自己的家乡。他们去询问负责管理的大臣,大臣却回答他们说因为军费不够,所以没有办法进行交换。这样的答复彻底的将这些想家心切的士兵激怒了,于是这些士兵将庞勋拥立起来,让他成为这支叛乱军队的领导者,面对回家的诱惑,这些士兵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没用多长时间就成功的打回了自己的老家。

本以为他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事情就可以结束,但是庞勋并没有收手,而是接着进行攻打,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成功攻打下了许多地界,成功的控制江淮地区,成为了当时势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整个军队接近二十万人。虽然这一次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是他的作为引起了后来更大的起义,也间接成为唐朝灭亡的导火索。

庞勋简介

庞勋

(?—869) 唐末徐州戍卒起义领袖。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南诏攻占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唐募徐泗兵三千人赴援安南,分其中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广西桂林)。庞勋是桂州戍军的粮料判官。

原定戍卒三年一更代,但至咸通九年七月,戍卒已远戍六年,而唐徐泗(今江苏徐州)观察使崔彦曾仍欲使之再戍一年。戍卒怨愤,牙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等人乃率戍卒杀都头王仲甫,推庞勋为都将,发动起义,自行北归。十月,攻占宿州(今安徽宿州北)与徐州(今属江苏),俘崔彦曾。庞勋开府库募兵,广大农民纷纷响应,“父遣其子,妻勉其夫”,应募入军,众遂至万余人。一时,附近各州小股农民起义军,均兼程归附,挤满了徐州城内外郊郭。庞勋得宿、徐二州后,派李圆攻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刘行及攻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十二月,起义军一举攻克泗州对岸的都梁城(今江苏盱眙北),俘官军五千余人。这时,起义军占据淮口,断绝了江淮运粮水道,严重威胁长安。

唐廷以官军屡战不利,乃派康承训、王宴权、戴可师等率诸道兵及沙陀、吐谷浑等族兵共二十万前往镇压。庞勋错误地以主力南进,忽略了北方的大军压境;而且“自谓无故于天下”,滋长著骄傲情绪;再加上他向唐朝屡求节钺,幻想得官罢兵;接着宿州守将张玄稔又叛变降唐,在此情况下,义军失去了战机,由胜而败,形势日趋不利。咸通十年九月,庞勋出徐州引兵而西,唐军得徐州后以八万之众尾追,庞勋为康承训等所败,英勇战死。十月,庞勋部将吴迥战死于濠州,起义终告失败。

第二十六节 花上金铃 开元天宝遗事文白对照附加评论版

第二十六节 花上金铃

  原文:

  26.花上金铃:天宝初,宁王日侍,好声乐,风流蕴藉,诸王弗如也。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此处的标点与网络流传的版本不同)盖惜花之故也。诸宫皆效之。

  译文:天宝初年,宁王(唐睿宗的长子李成器,唐玄宗的大哥)天天侍奉在皇帝的身边,他喜爱音乐,风雅潇洒,和蔼可亲,其他的亲王都比不上他。到了春季后,宁王在屋后的庭园内将红丝搓成绳子,并在绳子上面装上密密麻麻的金质铃铛,他把绳子的末端系在花木的枝梢上,每当天空中出现群鸟聚集的情形,宁王就下令,让管理庄园的官吏们拽动绑着铃铛的绳索,以此惊吓那些飞鸟——这大概是他爱惜花木的缘故。各个宫殿的官吏都效仿他的做法。

  点评:从这篇故事来看,身为统治阶级一份子的李成器的确是位富有爱心的大好人,假如唐朝的皇族们都能够像他爱护花朵那样,时时处处的关爱身处底层的百姓,也就不会出现被朱温斩杀殆尽的悲剧了。

  唐朝的灭亡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认为导致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庞勋起义(公元868年——公元869年)和黄巢起义(公元875年——公元884年),两次起义仅仅间隔了6年。

  庞勋起义的原因是:朝廷不守约定,在给800名戍守桂林的徐州士兵增加了3年的服务期后,依然不让他们返回家乡。

  黄巢起义的原因是:河南省连年饥荒,身处长垣县的王仙芝乘机以“官员贪得无厌,赋税沉重,赏罚不公”的檄文号召底层百姓起来造反。以贩盐为业的黄巢也招募了数千人,和他们一起投身革命,以此响应王仙芝。

  这两场起义的发展都极为迅速,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庞勋进攻徐州时仅有7000人左右,但百姓们争相归附,很快就攻下了外城。在庞勋进攻内城时,竟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协助,于是,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攻下了徐州。当天,归附庞勋的就有1万余人。根据《旧唐书懿宗本纪》中的记载,不到10天,庞勋的军队就达到了5万人。到了869年9月,庞勋的军队已经达到了20万人。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在黄巢起兵后,那些被官府的苛捐杂税逼入困境的人争先恐后的投奔黄巢,不到几个月,就聚集了数万人。在黄巢进攻唐朝的首都西安时,军队已经达到了60万人。

  我们华夏儿女自古以来都是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但是,到了唐朝末年,在目睹了无数革命先烈血流成河、英勇捐躯之后,底层百姓的起义非但没有止息,反而越演越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黄巢在临死前所说的话是切中时弊的。

  在起义失败后,黄巢在自杀前曾对外甥林言说:“我意欲讨伐国家的奸臣,清理朝廷,事业成功后却没有及时退隐,也是有错误的……”

  所以,真正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底层百姓不仅得不到官府的关心、爱护,也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当一个政权蜕化成一把仅仅为一小部分奴隶主谋取私利的屠刀、不断鱼肉百姓时,那么,它必将被人大众所抛弃——这是指日可待的事。

为什么说唐末民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前后历时25年,起义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在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兴起,与朝庭长期争权斗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史称“庞勋起义”。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镇压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唐末的农民起义军中,以王灿,黄巢领导的军队,采用运动作战的方式,对 *** 军的围剿造成很大的不便,在运动中消灭围剿的军队。但是唐朝的灭亡主要是藩镇势力过大,农民起义军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末民变的意义:

唐末农民大起义历时9年,转战10余省,瓦解了唐王朝的黑暗统治,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的门阀士族势力。起义中,第一次以“平均”为口号,表明农民起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唐末民变的背景: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兴起,与朝庭长期争权斗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史称“庞勋起义”。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镇压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阶级矛盾不断恶化,唐朝末期。皇帝和官员荒淫纵侈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

农民负担沉重,统治阶级的腐朽制度的改变,加之战争连年不断,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一片废墟,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即使战火没有危急的地方,由于统治阶级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联合对农民的压榨,更加加深了农民的各种负担。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有纷纷起来反抗。

  唐末民变的点评: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先后持续25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十年,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战争。黄巢义军利用人民支持,地形熟悉的优势,运用避实击虚,即打即离的战术,实行流动作战,疲惫、消耗官军;攻战与攻心兼施,争取藩镇武装、孤立唐军主力;南征北战,给唐政权以致命打击,是有许多成功经验可总结。但在夺取长安之后,除恶不尽,军事停滞,孤城失援,内部分裂,在撤退中又胶着于坚城拚消耗,招致全军覆灭,教训亦是深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