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叫什么为什么要加这种珠子

众妙之门 2023-06-26 20:14:18

古代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叫什么为什么要加这种珠子

古代皇帝帽子上的垂珠叫什么?为什么要加这种珠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举办大祭祀时,帝王、诸侯和卿大夫都要佩礼冠,其中冕旒最为尊贵,只有帝王才能佩戴。相信大家都有在影视剧中见过这种冕旒,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皇帝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脸给遮住一些。实际上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冕旒前后的玉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旒长12寸,共有12块五彩玉,每块玉相隔一寸,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臣能看到皇帝的脸。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冕旒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代中国传说是黄帝制订了冠服礼制,从此之后,中国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岁要行冠礼,由长辈等给带上冠,以示成年古代,为何帝王冠冕都会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门帘,为何要加上这东西呢?

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皇帝的冕顶部前圆后方的板状叫做“延”,通常是前圆后方,代表着天圆地方,一般为黑色,表示庄重和威严。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玉珠的料必须是白玉,綖板前后各自有垂珠,表示帝王目不斜视,是非分明。而且旒冕左右耳边也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走路时珠玉在后边摇晃,提醒帝王勿信谗言,成语“充耳不闻”也是由此而来。

同时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醒帝王仪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起到提醒作用,让帝王保持威严,同时臣子们也无法隔着冕旒直视帝王。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由此可见,冕旒的颗数和旒数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并成为了礼法。

天子的垂珠为12串,称十二旒,依次往下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头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数越多,清朝诗人黄遵宪曾在《西乡星歌》里写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所以垂旒的玉珠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为什么古代皇帝皇冠上都要有珠帘

其实吧,那个东西,并不是叫做珠帘,那个东西叫做旒。

并在皇帝头上戴的叫做冕,那个长方形的板,板的前后都会有挂着用玉石做成的珠子,皇帝天子挂的珠子,会有十二串。

这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礼的一种规定,在唐朝之后,这种皇冠就基本在重大的廷议或者是祭祀等礼仪场所中才会使用了,等到了清朝的时候,就被废除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帽子的出现呢?就是为了让天子坐在朝堂上的时候,能够正身端坐。能够有一个皇家的威严气派在那了。而且中国对于玉石有一种特别的喜欢,君子佩玉之类的行为,是非常受到推崇的。而且玉还具有种种的功效。这用玉石珠子做成的旒,也是为了让天子能够眼明兼听。

在中国,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玉石维系古代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佩戴玉属于礼的一部分。因为玉看似温润,实际上却又十分的坚硬。温润莹泽、缜密坚韧。古人说玉有五德,分别代表了仁、义、智、勇、洁,更是与君子六艺遥相呼应。所以对于玉的推崇,就更加的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从商周开始,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甚至是一直延伸到今天,有关玉的故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从和氏献玉被看去双腿,最终被楚文王发现这是举世无双的美誉做成的和氏璧。再到蔺相如出使秦国并且完璧归赵,而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将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上刻“受命子天,既寿永昌”

琳琳种种举不胜举,这些故事的流传,也是因为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吧。

帝王的王冠都是千姿百态的,中国的古帝王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挡在天子眼前的那个珠帘,标准的科学称谓叫玉藻。珠帘的根数是有讲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总共二十四旒)。诸侯九(十八),上大夫七(十四),下大夫五(十)。从视觉的角度看,悬挂在眼前的珠帘,显然是会影响视线的,那为什么还要挂呢?

老百姓初以为并无特别之意,在下看电视剧,也以为古人如此设计,无外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与神圣吧。近日,阅读《汉书.东方朔列传》,经东方大人一番点拨,方才恍然明白,原来这“旒”的设计,是大有深意的。

请看东方朔先生的精辟解释,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什么意思呢?他讲,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这是理论思想基础。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注意“蔽明”和“充耳”这两个词,很形象,屏蔽眼睛,塞住耳朵。

为什么要特意遮住一些帝王的眼睛,堵塞他的耳朵呢?东方大人说,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忽视和赦免人的小过失,千万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完美无瑕。

这么说,旒的设置,根本上是为了防止帝王的求全责备了?其实不是。挂在天子眼前的这个珠帘,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过分较真,该睁只眼闭只眼时也要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嘛!正如北宋诗人唐庚在《警世》中说的“是非入耳君需忍,半作痴呆半作聋”的处世之道一样。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哲学,是历来就贯穿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虽然今天推行的是依法治国的法制社会,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社会现象和官场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法外开恩网开一面也是常见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4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