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的重臣们为什么要与与“山东士族”结亲

众妙之门 2023-06-26 19:16:56

唐朝的重臣们为什么要与与“山东士族”结亲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朝的重臣们为何放着皇族不要,而争相与“山东士族”结亲。

现在我们知道,男女结婚男方要支付女方部分财物,这个名叫叫彩礼!

彩礼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甚至连一代贤君李世民都与他产生纠葛!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小编就带您去了解一下,唐太宗与彩礼不得不说的故事!

彩礼的来源

彩礼其源自西周,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成书于汉代的古籍《礼记.昏礼》就有明文记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其中的“纳采”就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彩礼的习俗就这样传承千年。但不料,传至唐朝,却惹恼了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为什么呢?

一道明旨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发一道谕旨,里边说:

“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奠先于仁义。……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惟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在这里边,唐太宗下诏禁止“卖婚”。那么,“卖婚”是什么?我们首先来大致翻译一下这道诏旨的意思。唐太宗在诏旨里说:

魏晋南北朝以来,高门大户门阀士族兴盛,这里边的原因是他们出身好,有渊源;但是,男婚女嫁,是基于仁义道德。。。。乃由一些新晋升的非豪门大户的人做了官后,羡慕那些高门大户,争相去与之结亲。

而这些高门大户,趁机索取巨额聘礼,以彩礼多少来结亲人等。而那些新进之辈,为了能与大户结亲,也不惜一掷千金。结果造成争相叫价提高彩礼数量,把好好的婚姻变成了买卖!。。。

这是一种不好的积习,以前的没能制止,但现在我认识到了它的危害!这样做既扭曲人伦关系,有悖于圣人的礼教,我战战兢兢地统治,夙兴夜寐就担心这种积习破坏我大唐的社会的风气!所以从现在开始下明诏禁止这种有悖人伦的行为。。

从诏旨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把争相攀比交纳收取重金婚聘的行为称为“卖婚”,并严厉下诏禁止这一行为!

缘起--私仇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跟彩礼过不去呢?

这里边首先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知识!那时的社会,分为士族和庶族。由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造成累世的公卿把持朝政,所以当时社会进入了第二个贵族时期(第一个是东周列国)。那时候男女结婚讲求门当户对——更严格地讲是门阀家族之间结亲。如果你只有钱而没有地位那也挤不进去!

不光有地位,还得是高门大户。举个栗子说:在历史上被称为“山东五大姓”就互相通婚!注意,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泛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包括山西、河北、河南还有山东——这个范围就极其广大了!而“五大姓”也不是指五家人,泛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大门阀世族,因此又被称为“五姓七望”。

 

可不要小看这七大姓,这七家都很厉害!比如陇西李氏,光在唐朝就出了10位宰相。而清河崔氏则更不得了,他家要寻根问祖,就要提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而在唐朝,崔氏后代也不逞多让,光宰相就有29位,崔家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这件事让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也热心不已!所以,他采取了两个办法笼络这些大族,同时也借机抬高自己:

第一,宣称自己也是陇西李氏后裔;

第二,渴望与之结亲!

但是,没成想人家不答应!了解历史的人大都知道,李世民他们家出身没落的汉人,期间还有胡人血统(唐朝前三位皇帝的母族——独孤、窦、长孙全是鲜卑族),所以不仅不承认皇帝亲戚,连结亲的机会都不给!

这惹恼了唐太宗!气得他连连说:“吾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不让认祖,唐太宗直接改变政策,改认老子做祖宗!

那不让结亲怎么办?

这时候,李世民发现一件事,这些豪门贵族结亲时会索要巨额聘礼!于是,全部怒火都撒在上面,就下达了上文提及到的诏旨!

虽有私仇,更有政治考虑

客观地讲,唐太宗这么做更多的考量是为了抑制士族,巩固皇权!所以他接连在下令禁止“卖婚”后马上颁行《氏族志》,将自己的李姓提高到第一名,把山东士族排名靠后,同时还自夸的说:“王妃、(公)主婿皆取(娶)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

取得效果甚微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唐太宗夸赞皇族应当结亲的对象“世勋贵名臣家”却争相与“山东旧族”结亲——不仅当朝重臣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绩争相与山东士族结亲,连铁骨铮铮的魏征也上门求亲!让唐太宗好不难堪!

为什么这些重臣放着皇家不要,还愿意和这些旧贵族结亲?

除了传统印象外,还有一条就是李唐皇家也太不堪!就拿房玄龄说吧,他的二公子是迎娶了高阳公主,但高阳公主是什么人?私生活作风极乱(仅次于“面首”发明者山阴公主),还有这里边不能不说李唐皇家的夷狄血脉在作怪!再加上后世那个逼得大唐王朝的大救星郭子仪,绑子上殿的升平公主,好像大唐王朝除了出塞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外没有什么好人了!

另外李唐皇族李治与庶母武则天乱伦,唐玄宗李隆基与儿媳妇杨玉环连理。。。与他们结亲在大臣们看来简直是跳火坑!

而山东贵族都是闺门严谨——隋朝越国公杨素给自己的儿子杨玄纵娶清河崔氏的女儿为妻,但是结婚那天亲家公崔儦竟然穿着破衣倒骑驴来送女儿,以表示对杨素的轻视,但是杨素照样以礼相待!为什么?门风好!

后来那崔儦的另一个女儿嫁给赵元楷为妻,又一次遇上盗贼,盗贼要对其行不轨之想,她大声斥责:“我乃公侯的女儿,仆射儿子(赵元楷爹是仆射)的妻子,你们可以杀了我,休想碰我!”后来盗贼逼得紧,故意说:“我愿意从!”趁机夺过盗贼的刀,刚烈自尽!相较之下,杨素这些大臣自然愿意与后者结亲了!

唐末,唐文宗想为太子迎娶宰相郑覃(荥阳郑家)的孙女。没想到郑覃一口回绝——并且没过多久,他就将孙女嫁给清河崔家(上文崔儦的后人)的小伙子一个九品芝麻官?!唐文宗知道后长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标志着唐太宗的政策彻底失败!

但是,唐太宗这段诏旨在一千多年后却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大,经济发展了彩礼也跟着“进步”。

结婚不是买卖,娶妻不是买人!为了家庭的幸福,我们有必要重温太宗的诏旨精神,牢记那段“婚姻之道,奠先于仁义。……(重金婚聘)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李世民想打倒的山东士族到底有多强,为何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大唐皇家原来只是三等氏族?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声望,连皇室求婚都敢拒绝? 在古代封建 社会 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把古代皇权描述得淋漓尽致。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 历史 上曾经有一个阶层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甚至还凌驾于皇权至上,它就是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山东氏族是隋唐时期门第最高的家族,而大唐李氏只不过是三等氏族而已,所以唐朝的君主们都想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山东氏族当中,是为了拉近皇族跟士族门阀的关系。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之际,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实现,也怪不得当初李世民会发愁:“青年才俊都想娶山东氏族的女儿,为什么士族子弟不来迎娶公主,难不成皇家还比不上那些世家?”

所以,山东氏族到底有多大的声望,居然敢凌驾于皇权至上,连皇室公主都看不上眼呢?

门阀士族的崛起 要说这门阀士族的崛起,这得讲到东汉初期汉高祖创立察举制的时候。

因为当时汉朝初立,朝廷继续一大批有识之士来重建 社会 ,察举制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够贤良孝廉的标准来选出一些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推荐给朝廷给予官职。

虽然这个制度创立的初心是好的,人才能否得到重用要看选拔者是否看重他,既然要选拔人才,这些官员自然会推荐自己家中的子弟入朝为官了。

因此,大批的门阀世家子弟有了很便捷的入朝为官的机会,而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任何进入的方式。

经过两汉察举制的影响,像山东崔氏、卢氏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洗礼的士族逐渐成为了顶级世家,甚至可以直接左右朝局。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与山东崔氏家族合作,毕竟崔氏这类士族门阀历经几百年的积累,底蕴已经非常深厚。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崔氏这些门阀士族是一支不得忽视的力量,无论是乱世还是安定,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跟他们合作,看曹魏的崛起就可以见得了。

虽然说晋朝“永嘉之乱”的出现让北方士族开始南迁,但毕竟像崔氏这些大家族的根基都在北方,所以崔氏、卢氏这些家族的人就留了下来。

尽管在十六国时期,有很多人曾经入主过中原,但是崔氏、卢氏毕竟是北方地带的顶级士族,无论谁想在北方站稳脚跟,就必须跟他们合作。

所以,刘渊、石勒、苻坚这些入主中原的枭雄,一立国没多久就马上跟崔氏家族合作,崔氏家族的声望又再次大大加强。

在十六国的末期,北方崔氏又出了一个跟崔氏家族盛极一时的人物,那就是崔浩。

鲜卑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着崔浩这个人,依赖着崔浩背后的崔氏家族。

想当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了后燕慕容宝这才得以成为中原地区新的统治者,而拓跋珪入主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必须融入中原文化。

而学习中原文化要怎么学呢?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家合作,所以北魏请了崔浩的父亲崔宏参与立国大事,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很多北魏的法律,崔氏家族再度登上庙堂之高。

而崔浩也被北魏重视,进入了北魏朝堂,尤其是在时局的精确把控受到了北魏朝堂的看重。

无论在刘裕北伐还是拓跋焘发兵赫连夏,崔浩都有着自己准确的预测与见解,对于时局敏锐的观察力让北魏得以站稳脚跟,可以说北魏的立国,崔氏家族的功劳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

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途的局面,让底层的寒门士人也能够凭借学识得以入朝为官,世家大族的权势开始受到影响。

只不过以崔氏为代表的山东氏族的底蕴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可以凭借与各大家族结亲的方式来形成同盟,共同抗衡皇权,这也是杨广和李世民想要打击山东氏族的原因所在。

唐朝为了更好地打击旧有士族力量,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和建立了三生六部制,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败,直接削弱了崔氏、卢氏等山东氏族的地位与权势。

唐初的几大家族在当时被合称为“五姓七望”,这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七望是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之中被认为天下第一姓的是崔姓,而唐朝皇家的李姓只不过是当时的三等姓氏罢了。

唐太宗对崔氏这些山东氏族的影响力既极度又畏惧,因为他是靠着世家门阀的底蕴来获得天下的,所以他们知道世家组联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朝廷不能容忍山东氏族凌驾于皇权至上,所以唐朝皇家开始了对山东世家大族的各方面打压。

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打压山东氏族呢? 唐朝初期,虽然经过科举制的推出与战争的动乱,山东氏族的势力得到了虚弱,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上面也说了,像房玄龄、魏征这些朝中大臣居然争相想跟崔氏、卢氏等家族联姻,却没想着娶唐朝的公主,这着实让李世民觉得恼怒。

所以唐太宗让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来编纂新的《氏族志》,想着是重新制定不同士族之间的等级。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读不懂李世民的心思,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山东崔氏家族居然还排在第一等当中,这直接让李世民大发雷霆,还大骂了高士廉等人一顿。

李世民大发牢骚之后,他直接跟编纂人员表明自己的要求:

从此以后,李唐皇族排为第一位,外戚第二位,而山东氏族降至第三等,哪怕以前排名靠后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招直接从姓氏地位上削弱氏族的影响力。

李世民编纂《氏族志》这个行为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上面说的想要打击山东士族的地位,来提升皇室的权威,从而获得更强的统治合理性。

这其二,其实是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毕竟李世民得以崛起,关陇集团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可以说是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存在。

《氏族志》的重新编纂加强了统治核心集团的凝聚力,这对于李唐初期稳定局面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高宗即位之后立刻提出“废王立武”,而这却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王皇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而武则天这一方则是庶族寒门。

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她开始笼络一大批的寒门士族。

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废王立武”之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是唐太宗亲自封赐的齐国公,在朝堂之中地位显赫,他的权力可以说有了与高宗平行甚至隐隐超越。

高宗想利用废后来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权力,从而巩固皇权。而结果很明显,武则天在这场斗争中赢了,也标志着寒门子弟地位的提高。

这一招可以说是从仕途上对门阀士族的进一步打压。

科举制作为古代隋唐以来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唐朝削弱门阀士族地位,为寒门子弟提供入仕为官最为直接的方法。

而到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后没有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开创“武举”,一大批贤能之士成为皇权对抗旧有势力的重要武器。

不仅如此,武则天也没有阻止门阀子弟参加科举,但是当时的门阀士族已经抛弃了以往的名士风气,不思进取的思想让士族内部早已腐朽僵化。

所以,即便这些门阀子弟参加科举选拔,他们那种骄奢放荡的生活作风也不能够让他们入朝为官,随着门阀士族入朝为官数量的减少,声势也随之降低了。

结语 门阀士族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社会 文化的繁荣与 历史 的进步,但是士族门阀所衍生出来弊端是不符合 历史 进程的,所以它的结局必然走向灭亡。

尽管唐朝一直用各种手段来打压士族,但世家大族的 社会 影响力依旧没有被彻底削弱,这也是晚唐时期唐文宗依旧希望跟世家大族联姻的原因所在。

不过唐朝也是因为对士族的打压,这才打破了士族一直以来垄断的知识壁垒,为古代封建 社会 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

士族的崛起 其实所谓士族这东西还得从世家说起,秦代以前华夏应该算贵族天下,秦代大一统后贵族阶层被大洗牌了一次,可新的体系还没形成后秦朝就崩溃了。出身不高的刘邦建立了西汉,在初期布衣将相很多。

可是什么玩意就怕放任和累积,西汉前期奉行黄老之术,对能帮忙的官僚很照顾,二千石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儿子直接做郎官,时间长了官僚世家出现;同时皇帝对乡间的土地兼并也不上心,豪强世家自然开始登场。

后来董仲舒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嘛!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的儒生也开始把学问家传,形成了学术世家。著名的弘农杨氏就是靠家传《尚书》混成的一流世家,汝南袁家似乎对《易经》比较有心得。


这三种世家在汉代数百年的时间里不停的融合,比如豪强世家都比较有钱,可以让族中子弟读书,混成学术世家;学术世家掌握着不错的知识,可以让族中子弟做官,混成官僚世家。三种世家逐渐融合成一个庞然大物,或者说形成了新的贵族阶层。

曹丕篡汉时需要这些世家支持,弄出了九品中正制,选材的中正官全是世家大族,世家和寒门的差距越拉越大,寒门士子被逼无奈只能依附世家生存,门阀时代开始降临。垄断了官职、土地、知识的士族集团成形,这帮家伙必然将华夏拖入黑暗。

三国归晋后,先天畸形的西晋根本无力开战统治,反复内耗又引来外族后彻底灭亡。一部分士族带着司马家的新傀儡去了长江以南,形成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侨居士族,只是他们注定只能苟延残喘,天下无望。


何谓山东士族? 最终决定天下归属的是留在北方的士族,但是他们随着北魏的分裂被切割成两支,一支经西魏到北周,又吸收了胡人转化而来的虏姓士族,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下形成了“关中士族”。

关中士族积极参与政治,与西魏八柱国长期合作,未来隋唐的建立都有他们的身影,把天下牢牢握进手中。几番合流之后,他们形成了一个胡汉混血、文武合一的庞大集团,陈寅恪称之为“关陇集团”。

而另一支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牢牢掌握着知识解释权和舆论权, 社会 地位极其超然。因为郡望都在崤山以东,故此被称为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相比,他们是士族中的保守派,一直拒绝胡汉通婚甚至本支士族外通婚,只是因为掌握着经学解释权和儒学正宗,关陇集团拿他们办法不多。


拒绝皇室求婚并非因为强大 最后说说山东士族拒婚的事儿吧,其实无论李世民本人也好,后来的唐文宗也罢,他们求婚不得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山东士族看不起他们,起码人家的借口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山东士族不外婚而已。

有人总结过三大支士族的风格,大致上江左士族重个性、关中士族重功名,山东士族重姻亲。人家从魏晋时代就摆明不和外人通婚,你没事跑人家那要孙女属于找抽,搭理你才怪。

而且唐朝皇家选的人家也不对,如果选博陵崔氏没准还有点门,人家二房即是关中士族也是山东望族,可唐文宗非得选最保守的荥阳郑氏,不被人家拒才是怪事儿。另外山东士族确实也和李唐皇室有点心病,唐高宗时候下令不准他们互相通婚,这仇人家可一直记得呢。


总结起来吧,其实山东士族虽然枝繁叶茂,但并没有强大到颠覆王朝的地步,只是他们掌握着 社会 舆论和知识解释权,乃至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皇家毕竟要顾忌一些,单以军事和政治权利上看,他们真不如关中士族,扯淡完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93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