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为什么没有登上皇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帝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京城西郊的畅春园李氏。接替康熙帝的是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这一年他45岁。雍正帝从登基那天起,其皇位的合法性就一直遭到质疑。不仅民间怀疑,皇族宗室、朝廷大臣,甚至连外国使者、西方传教士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康熙帝在生前最钟意的继承人并非是皇四子,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的同母弟胤禵!胤禵原名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比雍正帝小十岁。康熙帝子嗣众多,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因此他的儿子,都非常有才能,几乎没有纨绔子弟。
儿子们都很优秀,反而成为康熙帝晚年的烦恼,众多皇子卷入储位的争夺之中。胤禵虽然与雍正帝是同母所生,但他却选择支持皇八子胤禩。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此后康熙帝一直没有册立新的太子。虽然康熙帝嘴上没说什么,但他已经用行动证明胤禵是他最钟意的人选。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入侵青藏高原,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十余万大军前往青海作战。这次出兵仪式规格很高,堪比天子亲征,康熙帝命“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并且让所有在京的诸王贝勒,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员前往送行。
同时,康熙帝降旨给青海诸部的王公,“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胤禵在青海前线表现非常出色,康熙帝非常高兴,在这两年中,先后赏赐多达16次。
各省进贡给皇帝的佳品,康熙帝一项不漏,全部赐给胤禵。另外,康熙帝对胤禵的家庭也非常关心,将胤禵的几个儿子带到自己身边,“仁爱训育”。后来,胤禵的儿子、女儿结婚,康熙帝也亲自照料,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连朝鲜使者都看出了端倪,回国汇报时:“十四王拥兵在外,屡建大功,众心显属”。
康熙帝晚年曾对群臣说过这么一段话,“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既然要让大臣心悦诚服,那么这个继承人肯定要立下大功,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而在此之后,他就任命了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其目的不言自明。
不过雍正帝即位后,信口开河,说康熙帝派胤禵出征,是因为胤禵“在京毫无用处,况秉性愚悍,素不安静,实借此驱逐之意也”。这点也很好理解,因为雍正帝即位,引起了朝野的质疑,他根本不是“必令尔等倾心悦服”的人。
康熙帝没想到自己会突然死亡,而胤禵远在万里之外,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雍正帝一上台,就解除了胤禵兵权,召其回京。胤禵对雍正帝提出了质疑,差点被杀,幸亏母亲求情才免于一死。之后胤禵一直被囚禁,先是关在东陵,后囚禁于景山。直到乾隆即位后,才被释放。
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如果真有过硬的证据,只怕也被毁灭殆尽。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康熙默定胤禵为继承人,可现实是老四胤禛即位了,雍正怎么会允许有过硬的证据存在呢?我们只能以康熙末年的有关事迹来进行推断,到底康熙默定的继承人是胤禵还是胤禛。
“九王夺嫡”的情形在康熙末期愈演愈烈,康熙自身是知道的,为什么一直没有点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疑的事。二废太子之后,太子胤礽是不可能的了,那么,在此后长达十余年的过程中,康熙却一直没有将这个继承人抖出来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还没有最终确定,如果确定,他不会等到自己病死的时候才搞个遗诏。
有人说,那是为了保护他的继承人啊。这只能说你电视剧看多了,以为任何时候都是权谋作怪,胤礽当了近四十年太子,不说后十多年,前二十年难道不是当得顺顺利利吗?为什么,因为有绝对皇权于一身的康熙保驾,你八爷党蹦跶得再厉害,也只有被敲打的份儿。所以,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说康熙默定皇十四子胤禵为继承人,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1.胤禵是康熙亲自带大的。
所谓知子莫如父,胤禵原名叫胤祯,比胤禛小十岁,12岁起就跟随康熙巡游,或者与阿哥守值京城。按照清朝皇室制度,皇子结婚后要和父母分开住,但是胤禵婚后和老婆一直住在宫中,陪伴康熙。
在满文的清宫档案中有记载,胤禵多次上奏是否搬出去住,康熙都回复说留下,仍在宫中居住。这是其他皇子不可比拟的。胤禵两个儿子的婚事也都是康熙一手操办的,费用也都出自宫中,对于胤禵的这个待遇,只能说明一点,康熙是看好胤禵的。
2.胤禵豁达大度,品行端正。
康熙在很多场合说:治天下,要以宽为本,如果吹毛求疵,天下人怎么会完全没有过失?一废太子之后,老大胤禔被圈禁,革去王爵,康熙把胤禔的上三旗佐领全给了胤禵,还将胤禔所属包衣佐领及浑托和人口的一半分给了他,可见对胤禵有多关心。若说康熙心中默定老四胤禛,为什么不把这些给他呢?
关键还有一点,康熙还有意在汉族官僚中,为胤禵树立形象。胤禵书法很好,康熙就给他赐了很多扇子,让胤禵在上面题字之后送给他们。
3.符合康熙心中的标准。
康熙首重忠诚,这一点,胤禵深得康熙之心。西北四年平叛,他为康熙分忧,冲在前面,有些大臣反对出兵的时候,他也是坚定不移站在康熙一边。大清朝武功立国,是之前所有皇帝的共识,皇太极如此,福临如此,康熙更是如此,他们哪一个不是靠武功立天下?这也是大清朝历来的储君之传统,尽管大清立国稳定后可能不再需要武功,但是康熙皇帝并没有抛却这个基本思路。而康熙派胤禵到西北带兵打仗,正是培养他的武功之才。西北三年后胤禵回京,康熙对他的迎接标准是非常之高的,让老三胤祉和老四胤禛两位亲王郊外迎接,那时候的胤禵,还只是贝子。这俨然是告诉群臣,储位非胤禵莫属。
4.合适的年龄段。
康熙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对年龄不可能没有要求。要知道古代人的寿命比不了今天长寿,过了四十也就进入老年阶段了,在康熙后期,对于朝廷军政事务的差遣,康熙多倾向于皇十子以下的皇子,而当时胤禵出征的时候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奋发向上的年龄,而老四胤禛已经四十岁,步入老年。若干年后,康熙会考虑将皇位传给一个步入老年的皇子吗?
以上四点是一个推断,有人说,既然默定了他十四皇子,为什么又派往西北这么远,这也是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的问答。要知道,康熙喜欢十四子,一是要为他树立武功成绩,培养他的才干,不然如何服众?二是要他远离夺嫡的政治中心,古有“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就是说在中心危险,远离反而安全,康熙不是不知道,将胤禵放出去,也是保护他。
还有人说,让胤禛的旧人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这不是要牵制死他吗?要知道,年羹尧虽然是胤禛府邸的旧人,但外放封疆大吏之后,清朝有规矩,皇子不得与外臣结交。况且,年羹尧是康熙手里提拔的人而不是胤禛提拔的人,对康熙的效忠当然远远高于胤禛。所以,康熙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实际上是支持胤禵。只是因为胤禛过于狡诈,拉拢收买了年羹尧,事情才发生了变数。
还有就是在胤禵出征西北的那几年,康熙的日常起居有关记录《康熙起居注》部分被毁,完全找不到康熙与胤禵之间的联系,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康熙起居注》被毁,你大可以想象。而《清圣祖实录》又是雍正朝所编,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言“多不可信”,那只能说明一点,起居注被毁的部分可能记载了康熙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已经透露了储君的人选,这个人,一定不是老四胤禛。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 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 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 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康熙晚年九龙夺嫡,当时太子两次被康熙废掉太子名分,后来康熙决定不立太子,并且在他死之前,人们一直不知道他会把皇位传给谁。康熙死后,四阿哥胤禛登基为帝,当时很多人都觉得非常诧异,并且当时很多人对他的继位有怀疑,为此雍正皇帝曾经写书辟谣。但是没有太大作用,人们一直怀疑他继位合法性。那么康熙默认四阿哥为继承人,为什么不直接立他为太子,确立储君名分呢?康熙想要考察四阿哥,所以没有推他到前台,康熙认为不立四阿哥为太子,可以保护四阿哥,康熙朝皇子争夺皇位过于激烈,康熙不想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所以生前没有宣布继承人。
一、康熙皇帝想多考察四阿哥,所以没有推他到前台。康熙自从两废太子之后,就把目光盯在了四阿哥和十四阿哥身上,他认为这两个兄弟能力出众,并且都非常孝顺,还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在他们中间选择一个人继承皇位,他要全方面考察四阿哥,没有一早下结论,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继承人。因此他没有把四阿哥推到前台,确立储君名分。
二、康熙认为不立四阿哥为太子,可以保护四阿哥。四阿哥为人非常刚烈,并且不讲情面,加上当时皇子夺位比较严重,康熙皇帝怕四阿哥受人暗算,所以他没有立四阿哥为太子,是为了保护四阿哥。其他皇子认为不立太子,自己就有机会,不会把目光集中在四阿哥身上,四阿哥会非常安全。
三、康熙朝皇子争夺皇位过于激烈,康熙不想自己的儿子互相残杀,所以生前没有宣布继承人。康熙朝为了争夺皇位,很多皇子卷入其中,康熙不想看到自己而是为了皇位互相残杀,因此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生前宣布不立太子,因此他没有把四阿哥推到前台。
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太子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储君,不出意外也就是未来皇位的继承者。受到权力的诱惑,历史上因为太子之争而酿造的惨剧不在少数。有一些皇子千方百计当上了皇帝,但并没有所作为,而有些才华横溢的皇子却没能登基。中国历史中最有名的四位太子,深得人心,最终却都没登上帝位。
汉武帝儿子刘据
刘据是汉武帝的大儿子,7岁被立为太子,深得汉武帝的喜爱。汉武帝为了培养刘据,从小就为他找了很多名师,教导他人生的哲理和处事方式。刘据逐渐的成长起来,各方面都非常符合一位君王的特征,原本继位已经是无可厚非,但是朝廷中有一些支持其他皇子的党羽,想要扳倒太子,最终逼得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后来因为兵败自杀了。
隋文帝儿子杨勇
隋文帝是一个很有能力、体恤百姓的皇帝,而且是隋朝的 开国皇帝,杨勇是他的大儿子。这杨勇虽然有才华,但是却过于憨厚,与狡诈的杨广相比完全不是对手,在杨广的不断陷害下,杨勇的太子之位被废掉了。最终皇位落到了隋炀帝之手,但是好景不长,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的儿子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大哥,大哥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李建成虽然才华平平,但是为人处事都很合情理,深得人心。但是二弟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并且战功赫赫,威望甚至远超父亲李渊,因此李世民在手下众人的怂恿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也被杀死了。
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礽
胤礽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他能文能武,也深受满朝大臣的喜爱,但是他随着能力增强,越来越膨胀,最终惹怒了康熙,直接把他给废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7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