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迎接朱棣大军入城的李景隆,最后下场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14:52:15

迎接朱棣大军入城的李景隆,最后下场是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李景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李景隆,出身名门,是明朝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身份、地位是无比的崇高。他的父亲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祖母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二姐。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明初开国功臣,自朱元璋起兵时,就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战元廷,击陈友谅,败张士诚,征北元,是战功赫赫。朱元璋绘制功臣画像,挂于功臣庙时,位次第三,配享正殿,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赐葬钟山。其地位仅次于中山武宁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高于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

按理说,出身于名将之家的李景隆,在明初一代名将李文忠的教导下,他的能力定然也不会弱到哪去,所谓“虎父无犬子”!老爸这么厉害,儿子能弱到哪去呢?

可是,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与他父亲李文忠相比,在军事上,李景隆就是草包一个,是毫无能力可言。彼时,靖难之役时,朱棣一听前来讨伐他的建文军统兵大将士李景隆,与身边众将是大笑道:“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说李景隆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素不知兵,缺少谋略还骄傲自大,外表看起来凶猛其实没什么勇气。

不得不说,朱棣的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靖难之役,李景隆的表现,完全就是草包,是毫无军事能力可言!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刚刚被任命为建文军前线统帅的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时,就立刻将前线所有的建文军集中在一地,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此时,朱棣见李景隆居然盲目的就将前线的所有军队集中在一块,意欲与他决一死战,他是大笑不已。要知道,彼时建文军刚刚打了一场败战,是军心尽丧,且军粮、物资奇缺,这时初掌大军的李景隆最应该做的是整兵休整。

可是,愚蠢的李景隆,他居然在军心还未恢复,军粮、物资还未到位之时,就突兀的将前线军队全部集中在一起,妄图与朱棣决一死战,这完全就是在自寻死路。

《孙子兵法》有云,兵法有六败: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话说,遇战事时,作战军队有六种必败的情况,即走、驰、陷、崩、乱、北。力量强弱相等,而妄图以一击十曰“走”;兵卒强横,而军官软弱曰“驰”;军官蛮横,兵卒孺弱曰“陷”;主将不能服众,偏将拒不服从军令,擅自行动,将帅不和曰“崩”;将帅儒弱不严,管教不明,兵卒没有规矩,不听将领曰“乱”;将帅不能判断敌情,用劣势的兵力去对付优势的敌人,用弱兵去打强敌曰“北”。凡有这六种情况,其军队必败无疑。

当时,这六败,李景隆是犯了走、陷、崩、乱、北等五败。首先是“走”,建文军多是南方人,对于北方霜雪气候是很不适应,再加上粮草不足,御寒物资又没有及时送到,建文军在北方是多有冻死现象,因此建文军数量虽多,朱棣军数量虽少,可是在天气的干扰下,两军力量是相当的,李景隆妄图以一击十,这根本不可能。

其次是“陷”,李景隆所集结的军队多数都是刚经历过败战的,军心早已是尽失,已是乌合之众,是一触即溃。接着是“崩”,李景隆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能当统帅,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身份,因此底下的将士多有不服者,如此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

再是“乱”,李景隆这人骄傲自大,是求胜心切,刚愎自用,可是他又没本事取胜,是智信不足,仁勇俱无,因此根本就无法约束手下将领,整个建文军尽是乌合之众,丝毫不团结。最后是“北”,在如此昏庸无能的李景隆的带领下,是军心动荡,人心不齐,你说建文军岂能打的过上下一心的朱棣军呢?

李景隆兵犯五败。这也难怪,当朱棣得知李景隆的部署后,是大笑不已,因为在朱棣眼里,李景隆必败无疑。

正如蔡东藩所说:“ 南北战事,一误于李景隆,再误于盛庸,白沟河之战,燕王矢尽剑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军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杀回,转致败溃,是景隆之咎,固无可辞”,靖难之役,朱棣能够在建文百万大军的追击堵截下,一步一步做大,就是因李景隆的无能,若不是素不知兵的李景隆的统兵无能,朱棣岂能做大?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最终让朱棣攻破南京,登基为皇。

更为可恶的是,建文帝如此相信李景隆,即使他被朱棣打的溃不成军,建文也没有想过要杀他,依旧重用他,让他掌兵。可是,就算这样,李景隆却是没有丝毫的报恩之心,他非但没有以死报建文器重之恩,最终还出卖了建文帝,成为压死建文最后一根稻草。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不久,即兵至金川门。此时,李景隆见朱棣已兵临城下,他不但不思抵抗,反而是联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致使南京陷落,建文帝不知所终。只能说,李景隆不但是草包一个,还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草包。

当然,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朱棣登基后,最初因念及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所以是赐予他无上的荣华富贵,先是授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同时每当朝廷议大事时,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但是,朱棣本就看不上李景隆,更何况李景隆还是出卖主子换得现如今高位的降臣,最初给他高位,只是为了安抚建文旧臣和那些朝廷勋贵。因此,一旦朱棣将天下稳固后,李景隆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借口建文年间李景隆曾“至邸受赂”,下旨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不久,又借口李景隆在家中有谋逆之举,下旨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自此,李景隆是终生不能出家中一步,直至永乐末年郁郁而终。

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熟悉明史的朋友相信都不会陌生李景隆,在他的领导之下,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中央集团军输给了偏居一隅的燕军,以至于朱棣带着区区数万兵马也能够靖难成功,因此不少网友都戏称李景隆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凭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他是万死有余的,那么他最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于一个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将军来说,李景隆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天时地利都在他的手中,但是他却屡战屡败,数次战败也让建文帝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于是他被剥夺职权召回朝中。后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贪生怕死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致使南京城失手,他的行为受到了朱棣的赞赏,朱棣继位之后也给了李景隆非常优厚的待遇,甚至封他为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但是这种卖主求荣得来的职位终究不能长久,不久之后李景隆受到连番弹劾被朱棣削职圈禁直到去世。

从李景隆所做的事情来看他是万死难辞其咎,朱元璋手下无往不前的大明军队在他的手下毫无建树,朱允文本可以将他处死,但是因为仁慈的原因他并没有那么做。对于如此厚待他的朱允文,李景隆非但没有任何感激,反而在朱棣兵临城下之时开城投降,凭他这种行为朱棣也能够将其一杀了之,但是朱棣并没有这么做,即便后来李景隆受到万人弹劾,朱棣也没有杀他只是将其圈禁。对于一个劣迹斑斑的战将来说,李景隆没有被处死已是最好的结局。

话说到这儿其实也不得不感叹朱允文的宽容以及识人不明,对于这样的将军没有不杀的理由,朱棣靖难能够成功也和朱允文的宽容离不开关系,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宽容失去了整个帝国。

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的李景隆,最终下场如何?

李景隆自幼受老爸熏陶,特别喜欢读兵书。朱元璋、李文忠这些人都是枪林弹雨里杀出来的“糙哥”,作战经验丰富,要是谈兵法,那可就是一脑子浆糊了。大明开国功臣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是老朱的二姐。李文忠在投靠舅舅之后,迅速凭借在军事上过人的天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明成祖遂褫夺其国公爵,将他与弟弟全家数十人软禁私第,“没其财产”。李景隆恼羞成怒,以绝食表示抗议,但“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南京城内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当大火被扑灭之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辨认,有的太监说,被烧死的人就是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

户部侍郎卓敬,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佥都御史景清,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茅大方,监察御史高翔,编撰《永乐大典》的解缙等等很多人全部虐杀!正当朱棣准备打一场恶战之时,金川门的城门却被人从里面打开,开门的,正是谷王朱橞以及负责守卫金川门的大将李景隆,如此一来,朱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城。


据《明史》记载,朱棣入城后,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铲除其家族。因连坐结党之罪而死的很多。曾经与朱棣作战的名将耿炳文被抄家,耿炳文本人自杀身亡。那时候天下大乱,到处在打仗,李贞带着李文忠到滁阳投奔小舅子朱元璋,老朱看到亲戚,自然欣喜不已,遂把李文忠留在身边调教,后来李文忠成长为一代名将。同时还得以配享太庙,其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列第三,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的爵位。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两军交战最担忧的便是将士的哗然投诚,然而此番大开城门迎接敌方的却是建文一方的主帅李景隆,金玉其中败絮其外的绣花枕头。作为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颇得恩宠,是朱元璋、朱允炆两朝的要员,然而虎父犬子,李景隆终究还是辜负了厚爱。

再世赵括

与父亲辈冲锋陷阵却不懂兵书不同,李景隆在理论方面十分坚固,更是在此后被朱棣高度?赞美?当时赵括,羽扇纶巾谈笑间己方灰飞烟灭。朱元璋在朱标病逝后就将希望寄托在了皇孙朱允炆身上,为了皇孙交接的稳定,从龙之人也大多去掉,可谓是煞费苦心。李景隆作为年轻一辈,又是外甥之子,自然颇得朱元璋栽培,因此成了朱允炆时期的大将军,作为?剿灭?朱棣的主帅。

五十万大军,挥手间就在李景隆手上展露了败象,原本集中火力事态越早控制越好,然而一而衰再而竭,朱棣终究强势了起来,李景隆在此做出了卓越贡献。

原本李景隆大军是有机会一举摧毁或者说削弱朱棣的大本营,然而这位仁兄大意了,或者说私心犯了。李景隆围攻北平,朱棣在外扫荡,守城一事交付给了朱高炽,李景隆一方的都督瞿能以千余人攻破张掖门,正准备求援一举歼敌却收到了撤退指令,这是为何呢?

原来,李景隆知晓破城仅千余人,误以为破城乃容易事,这番功绩理当自己来取,因此准备重新做一波由自己带队的攻势。有道是,机不再来,隔天张掖门不仅被修复好还添了一层厚冰,而此刻远在外边的朱棣也回归了,李景隆一方不仅仅没能讨到好处,反而被朱棣一方追打至郑村坝。

败局并未结束,朱棣兵分五路,连破李景隆七营,郑村坝再败,十余万大军成了炮灰,李景隆大军也分崩离析。好在李景隆颇得恩宠,此番大败竟然未受惩处,反而又添了兵马,以后世人的讥讽来说,这就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当然朱允炆自然不知道李景隆又拿着老本去?赌?了。白沟河再败,李景隆抱头鼠窜,留下了大量物资,也为朱棣添置了十余万兵马,由德州逃往济南再奉上十余万,此消彼长,朱棣已然成了庞然大物。

当然,也不能说建文一方就从未有过胜利,毕竟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你来我往才属正常,摧枯拉朽只是后世人的误差罢了,事实上朱棣就有几次差点身陨。

大开金川门 建文朝灭 李景隆成群臣之首

说来也奇怪,李景隆的一再败退使得朱棣势大,然而朱允炆依旧无动于衷,甚至将当时京师重要的城门金川门交予李景隆防守,朱允炆的?慈善?终究葬送了自己。总掌舟师的都督佥事陈瑄变节,使得朱棣燕军顺利过江,而身为建文方的要员,李景隆也巴巴地打开了城门,此后就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要说,李景隆是否押对了宝,在永乐元年或许有错觉,因为这是李景隆的最后的巅峰时刻,败方主帅成了群臣之首,曹国公的位置没丢,还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但高兴还为时尚早。

李景隆=群臣之首?在我看来,李景隆的?得势?不过是朱棣庆贺的一种特殊方式,毕竟统率几十万大军的李景隆确实帮了不少忙,将之?束之高阁?或许是间接的嘲讽朱允炆的识人不明吧。

到了永乐二年,李景隆终究还是垮台了,雪花般的弹劾导致了?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成了圈养的猪了这是。这位老兄大概也是自我良好,或者说占着是亲戚关系想要耍横的,夺爵则以绝食十天表示对于朱棣的忠诚,但这于事无补。

或许李景隆打仗不行,但在其他方面就不一般了,换做是其他大员遭此大劫,郁闷一阵了人就没了,但这位老兄却挨到了永乐末年,过起了二十余年从未有过的苦日子。

李景隆此人也是极品,本就在建文朝耀武扬威,得罪了不少大员,尤其是现如今朱棣手头宠幸的,但群臣之首的高位使得这位爷抖擞精神加油干。原本,朱棣就有着捧杀的想法,这下好了,李景隆自个乐意如此,弹劾吧使劲的弹劾,我李景隆最是威风一等人。

李景隆最后的结局

李景隆最后的结局

李景隆因为有较为显赫的家世加持,使得李景隆能够很快被建文帝朱允炆所重用,从而成为攻打燕王朱棣大军的主帅。不过李景隆最终还是辜负了建文帝朱允炆对他的信任,李景隆在保卫都城南京兵败之后,没有选择誓死不降,反而选择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进入都城之中。

因为父亲李文忠的原因,使得作为儿子的李景隆,在李文忠去世后,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不仅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还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太子太傅,一直持续了十年,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所以,李景隆除了与朱允炆是君臣关系以外,另外还有一层亲戚的关系。

朱棣登基以后,每当有军国大事商议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总是让李景隆排在首位,这让其他有功的大臣,为此感到十分的气愤和不公平。不过好景不长,李景隆因为与弟弟密谋叛变的事情被人告发,李景隆不光是被明成祖朱棣夺去曹国公的爵位,之后朱棣更是将李景隆和他的弟弟的,加上所有家人,一起软禁,同时抄没了他们的家产。直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末期,才去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