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影片《我不是药神》中那位老人所言,“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是啊,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一旦生病了,是否能看得起病,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历代统治者所高度重视。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只存在于今日,在古代也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古代医者的医术参差不齐,大多医者水平有限,而医术稍好的郎中,看诊的价格自然也就偏高,名医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其次,中药治本但疗效慢,要看好病必须长期吃药,这就意味着一笔长期持续的开支。因此,看病费用对古代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寻常人家生病,若非危及性命,一般情况下则是能扛就扛。显然,历代统治者对于这一点,很早便心知肚明了,历朝都有相应的免费医疗制度,或临时性政策,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
一、历代朝廷的赐药政策
早在周代,朝廷就设有“掌养万民之疾病”的“疾医”一职。但疾医数量少难以涵盖万民,因此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朝廷赐药。特别是在遭遇瘟疫和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时候,朝廷往往会通过赐药于民的方法,来保障百姓的医疗权益。赐药是历朝施行的一种仁政,我们从秦朝到清朝的史料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朝廷赐药的相关记载。
例如,《汉书》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全国多地发生旱灾及蝗灾,当时掌权的王莽便以汉平帝的名义,赐药给灾民,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南宋绍兴十六年,京师发生疫病,高宗赵构派出翰林院医官,免费给京城内外的百姓看诊并分发药品。不只是朝廷会赐药,地方府衙也会不时为辖区内的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二、北魏“别坊”可免费就医
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纷争,战争频仍,百姓的医疗更成为了突出的大问题。北魏朝廷尤其重视医疗问题,于是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基层的政府性医疗机构——“别坊”。前朝政府虽然也有为百姓提供免费医疗的情况,但多是临时性的。别坊则不同,它是专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医费用全部都由朝廷来负担。
此外,为保障别坊内医疗人员的医术水平,北魏朝廷还设置了医者的分类考核制度,按诊疗水平的等次给予不同的奖惩。这同样是历史上的一项创举。北魏的医疗改革,着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即便放在今日,实行起来也是十分不易的。
三、唐朝皇帝亲制药方立法保障
然而,北魏的别坊只针对京畿地区,对于更为边远地方的百姓,却只能通过分发朝廷医署精编的“医疗手册”,来进行基本的医疗辅助。显然,这种方法所能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于是到了唐朝,由于各方面国力的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也相应完备起来。
为了更好地在百姓生活中普及医药卫生常识,开元十一年,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考虑到还有一部分百姓家里买不起笔墨,无法抄写医方,皇帝还下诏,在地方乡间要道处都,要公示医疗卫生知识。
不仅如此,唐朝还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医者的职业行为,保障医疗水平。“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医者若有因财而诈称患者病情严重的,以盗窃罪论处。这是针对有意为之的情况,即便是无意的误诊误判,也同样会有法律惩处。如此一来,大大保障了百姓的基本医疗权益。
四、宋朝推广“放心药”
由个体经营的药店,古时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由官方开办的药店,则是从北宋才开始设置的。官办药店专为百姓提供价格低、疗效好的成药,受到百姓欢迎。
北宋熙宁三年,在宰相王安石推动的变法之中,新实施的“市易法”还将药品纳入到国家专卖行列。当时就有合剂局、太平惠民局和施药局等官办药店,实际上不仅为民售药,也提供一定的诊疗服务。
不单是医药方面,宋朝也同样设置了保障贫困百姓就医的“安济坊”。说起这“安济坊”,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大词人东坡先生还有一段渊源。元祐五年,苏轼正任杭州通判,时值当地疾病流行,为了给穷人就医提供方便,苏轼领头在当地建起了病坊,名为“安乐坊”。崇宁二年,“安乐坊”由官府接管,更名为“安济坊”。此后,“安济坊”这类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馆纷纷在地方建立。明清时期所设立的“养济院”也是由此而来。
太医 ,古代医生的职称。指封建社会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医生。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1.太医不同于太监。太监多是走投无路,逼不得已才选择阉割入宫伺候人。而太医是拥有高超医术的郎中,换句话说,即便太医们不待在皇宫,依旧可以到民间给百姓看病,照样收入不菲。
2.传承原因。古代的医术基本上是祖传的,没有开课传授之说法,即便有教,也很少会把核心的医术传授出去,只会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如果动辄就阉割,那么太医们的医术就很难流传下去,名医也会越来越少。
3.看病时的规矩限制。中医虽然讲究望闻问切,但通常情况下都不可能去闻,也不能有肌肤之亲,一般会在妃子的手臂上垫一层薄纱,看完病后,太监就会将其送出宫,不会让太医过多的停留在后宫中寻找偷情的机会。
太医,即封建时代的宫廷医生,也称御医。御医、太医均本为官名,太医出现较早,秦设太医令、丞,掌宫廷医事,其下有侍医,其余宫廷医生统称太医;御医是医官系统中的一个品级,最早见于《晋书》。后来二者都演变为宫廷医生的代称。御医流派,即以历代宫廷御医为群体的中医学流派。
中华几千年文明,王朝不断更替,皇帝更是有几百位,而每一朝的皇帝那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同时保证自己后宫美女的贞洁和子嗣的纯洁性,因此,才产生了太监。而古代太医时常进出皇宫,接触嫔妃,为啥皇帝却放心,而不为其阉割呢?
其实啊太医进出后宫也是很危险的,能够与妃子勾搭成奸,毕竟深宫大部分的妃子那都是空闺怨妇啊,很容易就勾搭上了。如影视剧《甄嬛传》中,温太医不就跟妃子搞上了么?而且孩子都生了,因此,只要是男人,老进出皇宫,肯定是会出问题的,作为皇帝来讲肯定是不放心的,但是,为啥不给太医阉割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皇帝办不到。
首先,太医不缺钱。
古代一个男人能够狠下心来做太监,那肯定是生活逼到一定程度,穷到饿死,与其饿死,还不如留条命做太监。但是太医就不一样了,无论古代,现代,掌握医学这门技术的人,那可都是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而太医更是医生中的神医,医生中的战斗机,这些人会缺钱么?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皇帝招太监,那是找奴仆,而皇帝找太医,那可是一种合作关系,我给你发工资,你给我看病,无法威胁啊。假使皇帝为了后宫纯洁将一名太医阉割,那么很可能就从此找不到医生敢来了,到那时那真是病死也活该啊。
其次,医生治人也可以救人。
在当时情况下,一旦皇帝、妃子病了,那太医那是完全掌握了生杀大权啊,假使你把太医阉割了,其心理变得阴暗,而且对皇帝的仇恨加深。那么一旦哪天想报仇了,那就很简单要了你的命啊,所以,古代也不是皇帝不愿意阉割太医,实在是不敢。
第三,古代没学校。
现在很多医学院,每年培养大量的医生,但在古代医生的培育方式是父子相传。这是吃饭的家伙啊,所以说社会上的医生的后代基本上也都是医生,假如你把医术高明太医阉割了,这生不出儿子,谁来继承这医术。医术无人继承,那么这名医也就越来越少,最后可能社会上都找不出医生了,那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第四,预防措施。
既然不能阉割、也不敢阉割,那么剩下来的职能做到最大预防了。因此,自古至今,太医进入后宫看病,规矩是很多的。一者,不能直接身体接触,虽说望闻问切,太医可不能闻妃子,也不能随意摸妃子,更不能有任何的接触。二者,全程监视,在太医治疗的时候,周边全是太监宫女看着,一旦有越轨行为,那就惨了。而且太医进出后宫,全程有专门的太监跟随,不能瞎跑的,像温太医那样得逞的微乎其微啊。
历史上医生品阶最高者当推明代太医院院使许绅,其被封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官居一品。然而许绅的高官源于嘉靖二十一年发生的宫变,几位宫女用绳子勒住嘉靖帝致其气绝昏倒,此时许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受到了嘉靖帝高规格的奖赏。而后其作为院使,却因用药而惊悸至死,可见御医群体社会地位之低下。
历史上医生的悲剧几乎都发生在御医身上,因为社会地位的低下,御医们的性命在他们服务的对象指掌之间,不说诊治略有差池,就是应对稍有不慎都可能获罪。如战国时文挚以情志法(激怒)治齐闵王而被生烹,三国时华佗因见疑于曹操而丧命,前秦太医令程延直言前秦主符生食枣过多致病而杀身。其余,历代帝后驾崩,除非遗诏中有不须加罪之语,否则无论御医诊治是否有过均被处置是一种惯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化妆到底起源于何时古代男人化不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