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东吴,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意思就是,每每遇到社会大动荡之时,总会有一批风云人物脱颖而出,在精彩演绎的同时,也将历史装扮得多姿多彩。对于普通人而言,乱世不仅意味着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还代表着满目疮痍、尸横遍野,但对有些人来说,乱世是一种机遇,更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太多太多的乱世,也缔造了数不清的英雄人物,但如果非要在乱世中找出“其中之最”的话,三国绝对是当仁不让
每每提到“三足鼎立”,我们会脱口而出:魏、蜀、吴。作为托起三国精彩历史的不同政权,魏蜀吴在后人心里本来应该处于同样位置,但事实上,东吴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别说和实力最强的曹魏相比,即便和实力还不如自己的蜀国相比,东吴在存在感上也没有任何优势,还被曹魏和蜀汉甩下了一大截。这对东吴来说显然不公平。
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因素
其一:小说误导
这应该是东吴被忽略的最重要原因,而我要说的小说正是被列入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
三国是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但是,如果真正讨论英雄人物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可以有,刘备可以有,诸葛亮可以有,郭嘉、贾诩可以有,五虎上将可以有,典韦、许褚、张辽都可以有,讨论完才发现——东吴没了。东吴是怎么“丢”的呢?因为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呗。谁说的?《三国演义》!
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是经典。但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它和正史之间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正史注重事实,而小说完全可以凭作者的喜好对人物进行改编。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简直成了神,他出场时背后要是带上点光环,他和如来就是一个级别了。罗贯中老师喜欢蜀国、推崇诸葛亮没有错,但把这种情绪写在书里就成了一种“误导”
孙权统治江东他不写,刘备四处逃窜却被大加歌颂;刘备手下出场之时都是一人一个段落,而东吴往往是集体登场。东吴没有枭雄吗?程秉、陆绩、黄盖、甘宁,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更别说名震华夏的“四大都督”了。可到了罗老师的笔下,周瑜成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小肚鸡肠之人,鲁肃也被刻画成一个猥琐形象,吕蒙和陆逊更是一笔带过。这么一来,蜀汉成了主角,东吴成了配角,完全就是“打酱油”的;
除了人物塑造之外,《三国演义》在情节上也完全成了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拉锯战,东吴也就在火烧赤壁和夷陵之战中有些许出彩表现,偏偏这两次战役还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未卜先知,而事实上,赤壁之战根本就不关诸葛亮什么事,是周瑜主导的一场战争;夷陵之战也完全就是赵云冒死救下刘备、并将其护送至白帝城,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可以说,东吴之所以被低估、被忽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三国演义》的误导;
其二:孙权误导
作为东吴的“当家人”,东吴在后世只留下这么点名声,孙权着实难辞其咎
曹操可以从乱世诸侯中脱颖而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番霸业;刘备可以从孜身一人发展到蜀国的建立。这可都是饱含积极意义的“奋斗史”啊,在“鸡汤”横行的当下,人们很喜欢看白手起家的创业史。而孙权呢?他接手时就已经是一个趋于完善的政权了,他在“创业”上的空白很容易让人把他和平庸无能的“官二代”相提并论;
另外一点,孙权年轻时并非无能之辈,但是,东吴却有“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的传承,因此,哪怕孙权凭自己努力创造的功绩,也往往会被看成是张昭和周瑜“辅助有功”,孙权苦啊;
最后一点,孙权既没骨气、又没志气。关羽死后,刘备誓死报仇,作为东吴的领导人,孙权竟然写信劝曹操称帝、并向曹操称臣,这严重损坏了他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继而,蔓延到所有东吴英雄的身上。孙权在晚年更是昏招不断,白瞎了陆逊的一腔热情和才华,也因错杀忠臣,致使东吴彻底走向沉沦;
其三:曹、刘、孙的能力比拼
“三足鼎立”之时,曹魏作为最强大的一方,曹操的中心策略就是防守为主、伺机反击;而作为弱势的蜀、吴,要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要么联合、要么单独,只有通过战争,不断蚕食曹魏的属地才能实现均衡,刘备一直在这么做,但孙权却是断断续续,甚至为了眼前利益会做出损害“孙刘联盟”的事情,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孙权目光的狭隘。
三人的比拼,孙权再次完败;
由此看来,东吴之所以未能在三国形成气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孙权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人们在他身上很难找出大众欣赏的帝王风采来,故而,也就会对东吴的起伏视而不见;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东吴很快就被边缘化,这也就是东吴在三国存在感极差的根源所在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汉献帝,曹丕的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的,代表着正统。刘备是汉朝后代,又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他在名义上也属于继承汉朝正统,这也是后人尊魏或尊蜀的原因。反观孙权既不是天子禅让,又不是继承汉统,是自立称帝,在名义上要逊于魏蜀两国。第二地理原因,魏国居中原,地广人多,占据地理优势,且时刻威胁吴国江淮两地。蜀汉居长江上游,随时可以顺江而下,威胁荆襄。吴国地处东南,虽然富饶,却不占任何地理优势,且时刻受到魏蜀两国威胁。赤壁和夷陵之战分别是魏蜀两国发动的。而吴国却只能防守。加上吴国内部矛盾重重,孙权晚年好大喜功,昏招频出。猜忌陆逊。太子与鲁王为皇位争斗不休,权臣诸葛恪更是只手遮天。还有江南世家大族拥兵自重,外族山越造反不断。准确来说吴国能守住就不错了!反观国力不如吴国的蜀汉,诸葛亮刘禅为政仁和,法律严明,军队训练有素。虽然国力是三国中最弱,但是蜀军实力却要胜过吴军。所以在实力与魏国悬殊极大的情况下依然能对魏国发动战争,并且对魏国造成极大威胁。个人觉得魏国军队最强,蜀汉次之,吴国垫底。
东吴在三国之中应该是个中等的水平。魏国是最强大的,有着最大的地盘和最多的人口,蜀国时最弱小的,人口最少,农业基础薄弱,吴国守着长江天险可以抵御外来的入侵,国内也是物阜民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吴国最大的弱点就是除了孙权之外没有出过什么厉害的君主,虽然东吴有着很好的地理位置,但是政治的不稳定,让整个国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采取的国策也经常变动,最后也是被魏国灭掉了。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对东吴描述的写比较少,是因为三国中东吴和汉朝的联系最少。《三国演义》这本书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忠义之人,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之人,本身就是想表达一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刘备是汉朝刘氏皇族的代言人,曹操则是一些乱臣贼子的代表人物,而东吴和汉朝的联系最少,所以用墨用的最少。
但是这并不代表东吴不重要。东吴经历了孙坚和孙策的治理,已经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北方一直处于动乱的局面时候,东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后来周瑜在赤壁和曹操展开了决战,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之中,东吴的局面是最稳定的。但是东吴统一天下的牌面也最小,因为他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方,这里不利于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大多数统一国家的发源地都是北方。而且孙权之后东吴没有出现过什么优秀的领导,最后魏国攻打东吴的时候,轻松越过了长江天险,东吴也就此灭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如何防范冤假错案古人一般怎么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