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一生都不向东吴开战,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6 12:28:32

诸葛亮一生都不向东吴开战,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诸葛亮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221年,刘备计划大举出兵攻击东吴,大臣中秦宓、赵云都直言不讳地提出反对意见。在这个关键时刻,《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的反应,但他对于东吴的态度,是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如他在“隆中对”中所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换而言之,他内心也反对用兵东吴。那么,诸葛亮不主张与东吴交恶,是否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面?笔者认为多少是有一点的。

以赤壁之战为起点,孙刘联盟正式达成。吴蜀两弱,联手共抗曹魏一强,成为三国鼎立得以维持的基石。但孙权和刘备对于吴蜀联盟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刘备一方对吴蜀联盟视为国之命脉,不惜委曲求全去顾全大局,甚至在215年主动割让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三地拱手送给孙权,以求息事宁人,表现得诚意十足。

但反观孙权一方,则始终咄咄逼人,欲求无厌,一再向刘备提出领土要求,巧取不行乃至于豪夺,甚至不惜背弃孙刘联盟向刘备发起大规模武力进攻。在关羽北伐曹魏的关键时刻,孙权却乘虚而入,强夺荆州,并肆无忌惮杀死蜀汉首席名将关羽。

孙权做事如此决绝,弃孙刘联盟如敝履,可以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孙权这样的“盟友”甚至比曹操还要凶残,已经没有任何维系的必要了。

面对孙权背信弃义到如此过分的地步,夺我疆土杀我名将,身为一国之君的刘备发起复仇之战,是再正常不过之事。如果遭受重创的蜀汉,此时仍然继续忍辱偷安去维系所谓孙刘联盟,真要被世人当成唾面自干的孱头。

因此刘备发起伐吴之战,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既是为了夺回荆州重地,也是为了挽救蜀汉的形象与声誉,无可指摘,理当如此。

但诸葛亮的态度却耐人寻味。他一向是刘备最为倚重的智囊,蜀汉的二号核心决策人物,蜀汉与吴国的两次战争,荆州之战与夷陵之战,诸葛亮却都出人意料地保持沉默,不发一言不献一计。

不仅如此,荆州之战与夷陵之战后,蜀国两次被吴国重创,伤亡惨重,与吴国结下血海深仇。诸葛亮却非常“大度”的既往不咎,立即派邓芝出使东吴,拜会孙权,重修旧好。蜀汉的荆襄九郡就这样白白失去,关羽和万千蜀汉将士就这样白白死在东吴刀下。

诸葛亮的一连串反常举动,说他是东吴的“卧底”有些过分,但说他有私心则是板上钉钉之事。他之所以对东吴一味妥协,一生不肯向东吴开战,应该是他顾虑到自己的家族利益。

从他的亲哥哥诸葛瑾的一生经历,就能看出端倪。诸葛瑾才干平庸,庸庸碌碌,与周瑜、吕蒙、陆逊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却受到孙权的厚待,身居高位,封侯拜将,满门富贵。

诸葛亮幼年丧父,与诸葛瑾相濡以沫,兄弟情深。两人虽各为其主,但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诸葛瑾还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诸葛亮。眼看兄长在东吴奋斗有成,身家显赫,诸葛亮不可避免会产生投鼠忌器之心。

诸葛亮是何等精明的人物,深知他这位哥哥才能一般,却受到孙权如此厚待,只怕孙权别有用意,摆明了是在利用诸葛瑾牵制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与孙权某种程度上心照不宣,为了保全他这位兄长的身家富贵和家族利益,才会对东吴一味妥协,终身不肯东向发一矢,也就毫不奇怪了。

关羽战死之后,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决反对伐吴报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为何呢?因为此前,关羽已然在临沮被东吴将领斩杀。而张飞呢,也急于为二哥关羽报仇,急令下属打造白盔白甲,而且需要在3天内打造10万副。下属,范强,张达,自知不能完成任务,况且此前已经受到张飞的毒打,因而才在晚上趁张飞酒醉之时,结果了张飞的性命。

关羽战死,张飞又死于非命!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双重的打击,他誓要扫平东吴,为结义兄弟报仇。

其实早在关羽刚刚阵亡时,刘备便决定东征。然而,却受到了文武大臣的劝阻。文以诸葛亮为首,武以赵云为首。他们都劝告刘备,此时是蜀国最为艰难的时刻,倘若走错一步,那么敌人便有机可趁,多年所创基业亦将毁于一旦。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这是赵云的见解,建议刘备先灭了曹魏,然后东吴方面就自然臣服,如果东吴那个时候再顽抗,直接今后攻打也将轻松许多,这是赵云的想法。同样的,诸葛亮当时统管蜀中政务,是文臣之楷模,他同样建议,甚至是以死相抗,数次劝解刘备不要轻易伐吴,如果在这个时候攻打孙权,一来会破坏多年经营的联盟关系,二来曹魏亦会伺机掠取,不管是从何种方面考虑,始终都是劣大于优。

考虑到,整个天下的大局,包括:实力,兵力,将才,以及敌我矛盾关系,诸葛亮力劝刘备不要东征。因为,在诸葛亮看来,如果强行东征,对于蜀汉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一点好处。

诸葛亮、赵云,虽然先后数次劝解,但是刘备最终还是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在张飞被下属杀害后,刘备似乎成了脱缰的野马,不管谁劝都不管用,最终刘备率领5万余大军,向东吴开拔而去。

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资治通鉴》记载得非常详细,治中从事黄权谏曰:?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此乃是黄权的劝告,黄权认为从秭归进击东吴,进容易,但是退非常难。因此,建议刘备让他黄权做先锋,先去打东吴,而刘备在后策应。

刘备呢,当即否定了黄权的建议!而是亲自率领将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东吴陆逊方认为,刘备缘山行军,败在旦夕。陆逊道:?备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从这个记载来看,刘备他哪里是懂打仗的料啊,还不听取,黄权、巴良等的建议。

最后刘备出征的结果,也非常简单了。陆逊,一把大火把刘备的兵马,烧得所剩无几!最后还是,陈到率领白毦兵拼死才救回了刘备的一条老命,加之赵云及时接援,刘备最后才能安然到达白帝城。

其实,在刘备摆下阵势时有3个人都发表了意见,第一人乃是陆逊,他认为蜀军依山下营,而且又用木栅修筑军营,此一点可着之兵也。第二个人呢,乃是曹魏的新主子,曹丕。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从此话来看,曹丕的兵法谋略似乎要强于刘备。刘备这个战略,的确是小学生水平,最可怕的是他还自以为高明得很。第三个人呢,正是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看罢刘备的营防布置图,立马差赵云,领兵救之。称,不日之后主公必败无疑,只是心中一阵懊悔?,所幸入川之时在鱼腹浦已经设下了巨石阵,也就是后来的八阵图。

当刘备兵败之后,陆逊率兵到鱼腹浦,看见此处杀气冲天,故而不敢再追。

由于此次出征的战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皆战死,黄权降魏。可以说此皆刘备之战略错误导致。刘备为此亦是自责不已!加之,备自觉愧对,关张二弟。很快刘备便病入膏肓了,在刘备临死之前呢,把蜀汉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把皇位给了刘禅。

当然了,狡猾的刘备不可能就这么轻易地就把大权交给诸葛亮。首先,刘备对诸葛亮加以考验。对诸葛亮道,?君才10倍于曹丕,终能定大事者乃卿也!?,后来又紧接着,套问了一句,如果阿斗能辅佐就辅佐,实在是不行你就废了他。其实刘备敢说这样的话,是抓住了诸葛亮不会谋反。你想一下,当年诸葛亮下山之时,刘备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诸葛亮呢,从来不计较,仍然跟随刘备四处征战。

诸葛亮当年的表现来看,在刘备心里孔明乃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合伙人。要不然,你换成司马懿试试。如果,曹操在临死之前,跟刘备一样,说什么儿子不才,你司马懿可以取代他,我估计要是司马懿嘴快一点,当场就会答到:?诺!?。

因此呢,刘备在说话之前,绝对是稳重再稳重,深思再深思之后,才会以语言的方式说出来!在确定诸葛亮绝对足以之后,刘备才把蜀中大事全部交给诸葛亮。除此之外呢,刘备让刘禅和几个兄弟,都视诸葛亮如父。

其实呢,在刘备临死之时,他才发现诸葛亮这个人真正的野心!诸葛亮到底有什么野心呢?很简单,他的格局绝对是整个天下,而刘备呢,虽然说会考虑到整个局势,但是在大事面前仍然会以感情用事。加之不晓兵法,最终导致大败,留遗憾于千古。

诸葛亮真正的野心:孔明先生,自下山之日起,他都抱着一颗救世之心。以自己出色的谋略,帮助刘备得到许多土地,城池,百姓。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诸葛亮都是以大局为重,绝对不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也正是诸葛亮在46岁时才生子的原因。早年的所有经历,诸葛亮都拿来建功立业了,其目的是什么,还百姓一下太平天下!这其实,便是诸葛亮真正的野心所在,只不过呢,刘备临死才发现诸葛亮最真诚,最恳切的执念。

倘若,刘备当时,听取诸葛亮的劝解,我想三国历史走向定然会改变!如果,当时取魏,差一舌辩之士前往东吴,晓以利害,加上孙权本就有愧对之心,搞定孙权,与之继续联盟攻打曹操。相似会比较轻松,如果孙权配合从荆州出兵,蜀汉则可以从汉中出兵,如此一来,曹魏不败也会元气大伤。

那么有可能就会有小伙伴会问了,如果东吴突然反水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诸葛亮早就料到,他事先已经在永安,以陈到为督,统领上万白毦兵防御东吴。这万余人马,比起无当飞军来,作战还要勇猛,堪称是刘备的特种部队。有了这支部队,防御东吴,是完全可以应付的了?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打东吴,诸葛亮为何沉默?他的意见是何?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史书有记载的蜀汉集团只有一个人明确提出反对攻打东吴,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劝谏刘备说:

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只要灭了曹魏,孙权自然会臣服,曹操虽然去世,但曹丕篡夺了汉室,引起公愤,应该先攻打曹魏,如果现在攻孙权,战争一开始就不容易停下了,伐吴并非上策。

刘备不听赵云的劝谏,执意北伐,除此之外,蜀汉集团没有人明确反对伐吴,包括诸葛亮在内,诸葛亮对于刘备发动攻打孙权的战争选择了沉默,只在《三国志 法正传》中诸葛亮说了一句含糊不清的话:

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不要进兵东吴,即使进兵东吴,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刘备

这话虽然是诸葛亮说的,但并没有明确表达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态度,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就能劝阻刘备不要伐吴,似乎说诸葛亮倾向于劝阻刘备伐吴,也就是反对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这话的后半句是说:如果真要发兵攻打东吴,有法正在的话,也不会如此惨败,似乎是说诸葛亮赞同刘备伐吴,这就是前后矛盾的话,所以无法说明诸葛亮的态度。

但是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他是支持伐吴,还是反对伐吴呢?

一、诸葛亮的整体战略

谈诸葛亮的战略,一定绕不开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占据荆州和益州,待天下有变,再分别从荆州和益州兵分两路北伐,这是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一个政权的总体战略即使会根据时势作出调整,但核心思想是一定不会变的。

诸葛亮与刘备

现在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抢走,蜀汉集团永远地失去了荆州了,没有荆州的隆中对战略那就是水中花、镜中月,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也是诸葛亮无法接受的。

很明显,东吴抢走了蜀汉集团的荆州三郡,是不可能归还的,蜀汉集团想要夺回荆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从东吴手中抢回荆州,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孙权的战争,从政治上来说是完全正确的,赵云劝谏刘备的话,是从道义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从政治上来说的,所以赵云不是个政治家,而刘备是,同时诸葛亮也是。

诸葛亮非常明白,唯有战争才能夺回荆州,所以从理论上讲,诸葛亮应该是支持伐吴的。

二、蜀汉集团的战略

隆中对战略

蜀汉集团的战略并不完全等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这从刘备下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能看出来,隆中对说的是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天下没有变,荆州却发动北伐,而且益州还不配合,这等于关羽是一支孤军在北伐,还押上了荆州三郡的所有资源。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自始至终是萧何或者张良的角色,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蜀汉集团所有的决策权都在刘备手中,刘备发动入蜀之战是听庞统的,发动汉中之战是听法正的,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暂时被抛在一边,再加上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到公元219年8月前,一直处于上升的巅峰期,这让刘备开始骄傲轻敌。

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到刘备命令刘封、孟达攻打上庸三郡,再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合起来就是刘备在公元219年的总体战略:打通汉水,为下一步北伐作准备,这同样不是隆中对战略。

关羽失荆州后的三国形势图

由此可见,从刘备入蜀之后,隆中对战略的执行就已经被刘备所抛弃,刘备奉行的积极北伐,积极开拓的策略,在汉中击败曹操之后,开始了战略进攻,很明显,刘备有些操之过急了,汉中之战的巨大损耗让整个益州疲惫不堪,以至于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刘备来不及增援关羽,或者没有能力增援关羽。

荆州丢失后,刘备再次作出决策攻打东吴,诸葛亮没有劝阻刘备,也没有表达同意,而是沉默,更多的可能就是诸葛亮觉得他劝谏了,也会和赵云一样,起不到什么作用,还不如不要劝阻,从诸葛亮的内心来说,他是同意伐吴的,但显然他不同意这么着急伐吴,所以才会说出了那么一句矛盾的话。

三、荆州的战略意义

这里说的荆州战略意义,并不单单指地理上的,而是特指荆州对蜀汉的重大战略意义,如果你仔细观察蜀汉集团高层领导的籍贯,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中高层领导岗位上的,绝大多数都是荆州籍贯的人,这里说的荆州籍贯是指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荆州,包括七个郡。

荆州七郡

比如诸葛亮,荆州女婿,他是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婿,算半个荆州人,而且他在荆州有一张庞大的关系,能跟刘表、蔡瑁、蒯褀扯上亲戚关系,比如马良、马谡等马氏五常,还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还有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与董和父子,还有霍峻与霍弋父子,还有向朗、向宠兄弟,还有魏延、庞统、刘封、刘巴、廖化、邓芝、杨仪、冯习、胡济、阎宇、傅彤、董厥、樊建、罗宪等等。

蜀汉之所以大量用荆州籍贯人,是因为蜀汉在益州是一个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政治稳定,就必须用外地人来管理本地人,所以蜀汉集团选择高官首先看籍贯,因此蜀汉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早期以诸葛亮为领袖、后期以蒋琬和费祎为领袖的荆州集团。

现在蜀汉集团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荆州集团这些人的祖籍地被东吴抢走了,无论于公还是于私,荆州集团都希望刘备伐吴,夺回荆州,毕竟荆州是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的关系网、祖庙、房屋和土地、亲人和同乡,可以说荆州有他们拥有的一切,不夺回来,刘备如何向荆州集团交待?

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领袖能不支持整个集团的意见吗?况且诸葛亮本人也有大量的关系网和资产在荆州,再加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也是需要荆州的,于公于私,诸葛亮都会支持刘备伐吴,诸葛亮所不支持的是刘备伐吴过于急躁,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伐吴,比如让孙权与曹丕闹翻再趁机伐吴,因为诸葛一生唯谨慎,但显然刘备不想等了。

刘备称帝时已经61岁,自感时日无多,没有时间再耗下去了,刘备在完成他人生最崇高的理想建立政权之后,就趁着生命的最后时光开启了攻打东吴,刘备有刘备的理由,诸葛亮同样有诸葛亮的想法,想让人保持同样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诸葛亮的意见就是:支持伐吴,但不支持这么着急伐吴,所以他才会说出这么矛盾的话来。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隆中对真的有用吗?

众所周知,三国的刘备是一位明君,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特别是三顾茅庐把旷世奇才诸葛亮请下山更是传为佳话。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决定出山时,诸葛亮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分析天下大势。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三大战略思想和目标:一是强基——先取荆州为根据地,这是成大业不可或缺的根基。二是固本——挥师向川蜀之地进军,夺取益州,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三是平天下。待时机成熟,集中兵力,北伐统一中原,再挥师南下,平定天下。




刘备听后满心欢喜,千方万语浓缩成一句话,而且是一个字:善。于是和诸葛亮关键更进一步,4个字:情好日密。




事实证明,诸葛亮果然不是空谈之庸人,而是知行合一之牛人,他随刘备下山后,严格按照隆中对既定的战略部署,先是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曹操。然后,诸葛亮“窃取”了赤壁之战的战利品——夺取了荆州之战略要地。同时,帮助刘备攻占了益州,让刘备成为一方之霸,结果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大格局。




然而,到最后“平天下”这一步时,诸葛亮却迟迟没有付诸于行动。原因当然不是畏惧曹魏的强大,而是“内部盟友”出现了问题。

这个盟友就是东吴。因为都处于弱势,孙权自赤壁之战前就达成了联盟的战略协议。之后,诸葛亮也一直奉行内联东吴、外抗曹魏的方针政策。然而,刘备麾下的第一虎将关羽却凭一已之力打破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格局。




关羽镇定荆州这个军事要地,他虽然勇冠三军,威震天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弱点,4个字:狂妄自大。狂妄到什么程度,孙权主动向他提请结为儿女亲家,结果关羽不但拒绝了,而且还以“虎女岂能嫁犬子”6个字“羞辱”了孙权。使得吴魏联盟瞬间破裂。孙权于是派吕蒙、陆逊向关羽使暗招子,以“白衣渡江”的方式偷袭荆州成功,最终关羽丢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擒杀。随后,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反对,硬是举全国之兵对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汉成了三国势力之中最弱的一方。




在吴蜀联盟破裂,蜀国实力衰弱,特别是刘备病死白帝城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暂时“搁浅”北伐。

后来,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经过精心准备,诸葛亮在晚年终于开始亮剑——北伐。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以诸葛亮之能力之军事才华,为什么倾尽全力的六击却不能一中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形势已非。




荆州一丢,吴蜀联盟名存实亡,实际上已经注定蜀汉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了,之后,尽管在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又重走连吴抗魏之路,但两国的间隙显然已经很难完全修复,加强自身国力的下滑,按理说诸葛亮应该选择休息养生,等待机会再北伐才对,但诸葛亮在晚年发动的北伐,是因为他觉得“时不我待”了,他要奉行对刘备的8字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强行为之,6次北伐都属于“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其次,内有隐患。




这个隐患来自于蜀国的内部。要知道,蜀国的地理以险峻著称,这样的位置适合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因为一旦进军,行军和粮草都是一件有困难的事。而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从汉中出关,一路上地势险要,运输困难。这个从六次北伐,几乎每次蜀军都会出现“食不果腹”的惨境,有几次甚至直接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而退军。而后来,聪明的诸葛亮甚至发明了“木流牛马”来运粮,但这样的举世无双的发明,也只能暂时缓解运粮难的问题,而不从根本上消除粮草隐患。




最后,求稳怕乱。

蜀将魏延曾对诸葛亮提出“奇兵出子午谷”的建议,"兵出子午谷”是效仿韩信的暗度陈仓,兵出子午谷后,首先直取潼关,将魏国前来救援的兵马挡在关外。同时,诸葛亮带领蜀军从斜谷出兵,进入关中地区,两支军队合流后,再占领东边的武关(武关、潼关、黄河形成防线)长安城成为瓮中之鳖。这条计虽然存在风险,但在当时的情况看来,很有可能一举拿下长安,从此蜀军就能长驱直入进入中原。结果谨慎有余、激情不足的诸葛亮并没有不采纳,使得蜀军失去了最后出奇制胜的机会。




总之,隆中对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的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图册,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之所以诸葛亮在完成前两步后,最终没能实现第三步,不是战略的偏差,而是形势突变产生的连锁反应。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诸葛亮实际上已不具体北伐成功的条件了,“尽人事、听天命”这6个字也一语道破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




其实,诸葛亮唯一需要做的是应该是放弃北伐,外交东吴,内休政治,辅佐君主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高国力。期间“以待天时”,静观天下大变,一旦有时机,再实际这“平天下”之步骤,效果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

志在北伐的老年诸葛亮,唐国强演绎的相当到位

三国演义从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开始到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用了14回的篇幅讲了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这六次北伐又被称作六出祁山(其实不是每次都过了祁山)。但是各种缘由导致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已失败告终。

第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从大的战略格局上来说,是历次北伐最好的。一方面与东吴修好,另一方面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采取怀柔政策安抚了蜀国南部。这两个大招使得蜀国没了战略上的威胁。另外,在北伐之前,诸葛亮还有反间计,使曹睿皇帝罢了司马懿的官,这一招使得诸葛亮去除了最大的对手。诸葛亮可以开始安心的北伐了。

在一切准备完备,诸葛亮上了一篇千古名篇《出师表》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放弃了魏延提出的出奇兵直取长安的计策。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一切进展顺利,魏国节节败退。在魏国换了几次主将都无效的时候,毅然启用了司马懿。

司马懿出山,诸葛亮自然小心应对。结果出了一个大昏招,安排马谡守街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的粮道被断,腹背受敌。蜀军只能撤退。第一次北伐失败。撤退的过程中,有一出精彩的空城计。

第二次北伐

这次出征,诸葛亮上了《后出师表》,同样是千古名篇。这个《后出师表》很多人认为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后出师表比前出师表的文采弱了很多,而且也没有前出师表那种大胸怀大格局。这次北伐,刚开始就不利。在进攻陈仓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啃的主:郝昭。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都没能攻克。陈仓是从蜀地进攻中原最佳路径,当年刘邦也是这么干的。力求速战速决的诸葛亮,自然消耗不起,在取得几场小胜之后,蜀军军粮用尽,诸葛亮不得不撤退。第二次北伐失败。

第三次北伐

这次北伐刚开始高歌猛进,一切都蛮顺利的。蜀国只诸葛亮一个顶用的谋士,诸葛亮类病了,在听到张苞去世的消息之后,直接吐血。诸葛亮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蜀军悄悄撤退。第三次北伐失败。

第四次北伐

这次最可惜。蜀国连年大熟,军粮问题解决。诸葛亮的身体也调理好了。进攻也是很顺利。还弄死了魏国大帅曹真,曹真在世的时候,曹真可是大帅,司马懿只是副帅。但是,蜀国出了叛徒,被魏国利用。弄了一出反间计。魏国造谣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后主刘禅急召诸葛亮回川。无奈,诸葛亮只得撤退,回去澄清自己。第四次北伐失败。

第五次北伐

这一次跟第四次的过程差不多。结局也是被自己人害了。蜀国督粮官李严因为筹措军粮不利(其实,诸葛亮此时已在陇抢了人家刚成熟的麦子),就给诸葛亮发消息,谎称东吴进兵。诸葛亮被迫撤退,以应付东吴。撤退过程中还杀了魏国大将张郃。第五次北伐失败。

第六次北伐

这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这一次北伐之前,其实蜀国和魏国的谋士都看的很清楚,大格局上魏国是有利的。司马懿甚至说:诸葛亮是在凭着自己的智商在逆天而行。估计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只是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出征之前,诸葛亮特意去祭拜了刘备。

为了解决运粮麻烦的问题,还造了自动化设备:木牛流马。虽然进展顺利,还差点烧死司马懿。无奈诸葛亮的大限已到,五丈原病逝。第六次北伐结束。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无果而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对诸葛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葛亮从谋略上也胜过司马懿。我觉得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的个人素质与北伐的形式不符。蜀国劳师远征,务求速胜。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偏偏不喜欢冒险,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恐怕是造成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蜀国耗不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8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