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是什么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其中,就刘备和公孙瓒来说,无疑是大家熟悉的两位诸侯了。一方面,在东汉末年,公孙瓒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另一方面,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葬惠陵。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刘备和公孙瓒这两位诸侯,在东汉末年都是卢植的学生。作为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卢植在东汉末年曾参与黄巾起义的平定,敢和董卓正面抗衡,最后被袁绍拜为军师。
首先,俗语有云,名师出高徒,作为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卢植自然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的。卢植(?-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其中,华歆后来成为曹魏大臣。曹丕即王位,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曹魏建立后,相国这一官职改称司徒。魏明帝即位,升任太尉,晋封博平侯。也即从官职上来看,华歆在曹魏已经位极人臣了。卢植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公孙瓒及高诱等。在东汉末年,州郡屡次征辟卢植,他都不应。
直到建宁(168年-172年)年间,被征为博士,才开始步入仕途。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辞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唐朝之前,文臣武将的界限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对于卢植等人才,往往都是文武兼备,也即一方面能治理一方,另一方面也能够率军征战。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钜鹿郡人张角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天下有八州响应,朝野震动。
面对黄巾之乱,东汉朝廷自然需要征召大量人才来平定叛乱。于是,汉灵帝便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任其副手,率领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对于黄巾军来说,以张角等人为首领。而在冀州一带,卢植连战连胜,张角率军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率军包围广宗县城,并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城。对此,在笔者看来,卢植距离攻破城池,可谓只有一步之遥了。
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妒忌卢植的功劳,于是向汉灵帝陷害卢植。在此基础上,汉灵帝不分青红皂白,就下诏免除卢植的职务,并用囚车押送回雒阳,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在卢植被免职之后,朝廷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在冀州平定黄巾军,但董卓战败。同样是对付黄巾军,久经沙场的董卓,反而比不上看似文弱书生的卢植。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皇甫嵩这位将领立下了大功。不久之后,皇甫嵩返回雒阳后,上书给汉灵帝,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于是卢植官复原职,仍任尚书。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汉灵帝的驾崩,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东汉王朝的灭亡速度。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董卓将篡夺大权,并废立皇帝。虽然一开始大将军何进掌握了朝廷大权,但是,何进听信袁绍等人的建议,意图铲除宦官,甚至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卢植知道董卓必为后患,竭力劝阻,而何进不听。也即早在平定黄巾之乱的时候,卢植就对董卓这个人有所了解了。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卢植的劝谏,大将军何进根本没有听进去。同年八月,何进被杀,董卓进京,篡夺了东汉朝廷的大权。
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也即文武百官之中,只有卢植和后来的袁绍敢与董卓正面抗衡。当然,因为种种顾忌,董卓虽然意欲除掉卢植和袁绍,却都没有成功。在卢植跳出来反对自己后,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最后,当然,卢植明白董卓不一定会自己一条生路。不久,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路离开雒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卢植便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对此,在笔者看来,卢植虽然是一位儒生,但是,他这个人还是会灵活变通的,也对人心具有深刻的洞察能力,这无疑是比较另类的。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取得冀州,拜卢植为军师。
对此,在笔者看来,袁绍之所以拜卢植为军师,并不是像刘备重用诸葛亮一样,将其放在身边,也即袁绍主要是借助卢植的名望,以此巩固自己在冀州的位置。毕竟在此之前,袁绍是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强取豪夺,这才占据冀州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袁绍自然要对冀州的名士虚心求教了。初平三年(192年),卢植逝世。临终前,他让儿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仅留贴身单衣而已。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的生平,并派人为其扫墓。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很可能是卢植的同学,也即华歆给出的建议。彼时,华歆是曹操身边的谋士之一。当然,纵观卢植的一生,他也确实值得后人的敬重,正如曹操所言:“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中的大臣们出现了两极分化,要么是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整天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懦弱不堪。要么就是玩弄权术,暴虐无道。虽然出现了很多牛人,但是几乎都有着致命的缺点,即使是曹操,也不完美的。东汉末年最完美的一个人,虽然在当时的成就并不起眼,但却文武双全,教出来的弟子可以说是造就了三国局势,他的后人一个比一个牛,甚至有两个人在韩国人尽皆知。
这个人就是卢植。卢植从小就有匡扶天下的伟大志向,年轻的时候曾经拜当时的名儒马融为师。后来学成之后,就回到了家乡,并且收弟子,将自己所学传授他人。他回到家乡之后共收了三位弟子,其中两位都是非常有名的,分别是白马将军公孙瓒和刘备。
公孙瓒在东汉末年的诸侯当中,还是非常突出的,甚至一度超过了董卓,人们称之为白马将军。就连刘备也曾经投在他的门下。但是由于公孙瓒一味地好战,导致最后失去了部下的信任,最后败在了袁绍手中。
刘备这个人就更加不用说了。刘备在三国中其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备,官渡之战后,曹操取了荆州之后势必进攻江东,仅凭孙权一人之力,很难抵抗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幸好当时刘备想起来与东吴联合,才令曹操元气大伤,无力南下,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格局。
除了刘备和公孙瓒之外,其实袁绍也曾经拜卢植为师,只可惜拜师之后仅仅一年,卢植就去世了。否则袁绍可能会多跟曹操周旋几年吧。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卢植由于有才华,因此就有人开始召他入朝为官,就此进入仕途。卢植不仅文采比较好,而且还懂军事。扬州九江的蛮族发生了叛乱,卢植被任命为九江太守之后,很快就评定了叛乱。
后来卢植在黄巾之乱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每战必胜。黄巾之乱平定后不久,汉灵帝去世,何进为了铲除十常侍,想要迎董卓进京,卢植知道后劝何进不要这样做,但是何进不听,结果不久之后何进就被杀了,从此开始了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在朝中建立威望,打算废少帝,立刘协。朝中大臣皆畏惧董卓,没有一个人敢反对,只有卢植站出来反对。董卓一生气,拔出剑就要杀了他,这时候很多大臣都劝董卓不要杀他。由此可见,卢植在朝中的威望是非常重的。
董卓虽然没有杀他,但是将他免职了。卢植后来为了躲避董卓追杀,到了幽州上谷郡隐居。唐朝的时候,李世民选出22位先贤大儒配享孔子,就包括卢植。后来;卢植的儿子儿子也成为了曹魏名臣,孙子曾孙也是西晋的高官。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大乱,卢氏后人中的一部分逃亡到了朝鲜半岛,受到了当地王国的重视,从此之后,卢植的一部分后人就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根据韩国人说,他们国家的卢泰愚和卢武铉两位总统就是卢植的后代。
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不喜欢做辞赋,能饮酒一石。他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由此对卢植非常敬佩。
卢植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及公孙瓒。
建宁元年(168年),窦皇后之父窦武因为援立汉灵帝刘宏即位有功,被拜为大将军,开始掌控朝政,当时窦武想要为其族人封爵,卢植以布衣身份上书给窦武,劝阻窦武封爵,而窦武不听。后来窦武在当年九月辛亥发生的政变时被杀。 此后,州郡屡次征辟卢植,他都不应。直到建宁(168年—172年)年间,被征为博士,才开始步入仕途。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辞职。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将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
后来,庐江郡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威信义,于是再次拜其为庐江郡太守。
一年多后,卢植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的工作。但刘宏认为写书不是紧要的工作,便又拜他为侍中、尚书。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冀州钜鹿郡人张角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天下有八州响应,朝野震动。经四府(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刘宏便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任其副手,率领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
卢植连战连胜,张角率军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率军包围广宗县城,并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城。而这时,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到卢植军中检查工作,有人劝卢植向左丰行贿,卢植拒绝。左丰没讨到半点好处,于是怀恨在心,六月,左丰返回雒阳后,向刘宏进谗言说:“臣看广宗县城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难道他是想等老天来诛杀张角吗?”刘宏大怒,下诏免除卢植的职务,并用囚车押送回雒阳,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朝廷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在冀州平定黄巾军,但董卓战败。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将皇甫嵩统率的另一支政府军已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军,朝廷则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皇甫嵩不负众望,最终凯旋而归。皇甫嵩返回雒阳后,上书给刘宏,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于是卢植官复原职,仍任尚书。 中平六年(189年),刘宏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何进听信袁绍等人的建议,意图铲除宦官,甚至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卢植知道董卓必为后患,竭力劝阻,而何进不听。
同年八月,发生政变,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不久,卢植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返回家乡涿县。等董卓批准后,卢植便走小路离开雒阳,董卓果然派人追杀而不及。卢植便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取得冀州,拜卢植为军师。
初平三年(192年),卢植逝世。临终前,卢植让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贴身单衣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的生平,并派人为其扫墓。
刘备吃到人生第一场大败仗,硬拼不成,只好智取,玄德用计,出奇兵终于解了青州之围,随后又率本部五百人来到广宗帮助卢植,卢植又派他们去颍川帮助正在和张梁、张宝对峙的皇甫嵩、朱儁。
卢植是刘备的恩师,刘备15岁时,就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那里学习。卢植更是东汉名臣,官至尚书、北中郎将。光和七年,卢植被拜为北中郎将,奉命平定黄巾军,当时正与张角在广宗县城对峙。
皇甫嵩、朱儁[jùn],在演义里似乎不起眼,其实他们都是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出生将门世家,黄巾乱起,被拜为左中郎将,征讨黄巾之乱。皇甫嵩首战就大破黄巾,随后乘胜讨平了汝南、陈国、西华三郡,斩首数万级,被封为嵩都乡侯。在其他战线频频失利的局面下,皇甫嵩高歌猛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此时,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的军团正与黄巾主力张角部对峙,不过相持了很久,态势不利,于是朝廷下令皇甫嵩接替卢植和董卓,在广宗展开决战。
朱儁出身普通家庭,凭才干得以一步步升迁,也属于有真才实学,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被拜为右中郎将,不过他在三郡与黄巾交战不利,于是朝廷派皇甫嵩驰援,得以大破黄巾,此后作为皇甫嵩副手,两人一起作战。
时皇甫嵩、朱儁领军拒贼,贼战不利,退入长社,依草结营。嵩与儁计曰:“贼依草结营,当用火攻之。”遂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嵩与儁各引兵攻击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皇甫嵩、朱儁与张梁、张宝对峙于颍川,黄巾军不是对手,皇甫嵩、朱儁用火攻之计击破贼兵,大获全胜。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操见过皇甫嵩、朱儁,随即引兵追袭张梁、张宝去了。
阿瞒出场了,曹操在出场时已经是骑都尉,都尉在秦汉时期是中高级军官,如果用今天的军衔来比较,大致相当于校级军官,曹操本来就是高干子弟,出身与刘备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二十岁时就已被封为洛阳北部尉,连八常侍之一的蹇硕的叔叔都敢棒责,一方面是曹操年轻气盛,一方面当然也是依靠家世的支撑,因战功被封为安喜尉的刘备,鞭打了一个督邮就不得不跑路,与曹操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就是朝中有人和无人的区别。黄巾之乱时,曹操被拜为骑都尉,统兵出征,来颍川助战,不过这时候,他只是皇甫嵩部下的一员普通将领。
等刘备和关张赶到颍川之时,张梁、张宝已被杀败,但这时,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刘备的恩师卢植竟然被陷入囚车,这是怎么回事?
卢植被捕,历史上确有其实,卢植率军将张角包围在广宗县城后,由于城池坚固,一时无法攻克,所以准备攻城器械。这是,皇帝派来监军的太监左丰由于没有得到贿赂,进谗言说卢植按兵不动,消极避战,天子龙颜震怒,下诏免除卢植的职务,并用囚车押送回雒阳,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于是,就出现了演义里的这一幕。
朝廷罢免卢植后,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继续作战,不过出师不利,吃了败仗。演义里刘备救了败退的董卓,反杀张角部黄巾军,将董卓救回寨中。被救的董卓轻慢刘备,惹恼了张飞,竟要提刀去杀董卓。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
董卓当时已被拜为东中郎将,汉朝的中郎将权力差异较大,不过东南西北四个中郎将是其中的佼佼者,地位甚至要高于普通的将军,而且董卓手握兵权,是冀州战区的司令。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一些部曲,但并没有名号,只是跟随校尉邹靖作战以期建立功业而已,而关羽张飞更只是普通一个大兵,想杀军区司令,怕是连门都摸不着。
刘备当然要出面制止,也是为了给张飞台阶下,于是“急止之”,随后三人离开董卓,引军投到了朱儁麾下。朱儁其人,在前面就有过介绍,是汉末名将,在演义里似乎有打酱油的嫌疑,其实位高权重,屡立战功,与皇甫嵩并称为上将。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
根据演义里的时间来推推算,刘备投奔朱儁之时,是在卢植和董卓先后无功之后,又诏令朱儁和皇甫嵩进兵讨伐。嵩、儁二人取得广宗大胜后,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一起将黄巾军张宝所部包围在下曲阳。围攻多日后城破,张宝战死,部众溃败,官军在城南筑京观示威。
这场战役是平定黄巾的最后一次重要作战,战斗结果是河北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张角张梁张宝都宣告死亡,黄巾起义已经失败。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历史上刘备有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不知道,因为关于刘备对黄巾军的作战经过,史书上极其简略,一句话就带过,所以细节无从得知,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刘备还籍籍无名,或者是征战中没有立下惊人的功业。
不过三张虽死,黄巾军仍有余波,黄巾将领赵弘率余部占据宛城,朱儁发兵攻打,经过两个多月才平定赵弘。赵弘死后,部下韩忠又乘虚再次占据宛城,朱儁亲自率5000精兵讨伐,讨平韩忠,又出来个孙夏,直到孙夏兵败身死,局势才稳定下来。
如果刘备是在下曲阳时候投到朱儁部下的话,那么跟随他参加后面的一系列战役是有可能的。
直到这时,黄巾之乱才算彻底平定,这场大乱,立功最大的是被称为“汉末三将”的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这三个人,由于年龄关系,在演义中只在开始出场,不过实际上,三国之间众多的人物,实在是与此三人脱不了关系。
皇甫嵩、朱儁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当时他们麾下,有个年轻的校尉叫做曹操。朱儁还有个得力的手下,叫做孙坚。
卢植则更厉害,他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师兄,“割席断交”的典故,就出自辅佐曹操封侯拜相的曹魏重臣华歆和三国最著名的隐士管宁。卢植收过两个学生,一个叫公孙瓒,一个叫刘备。他的家族,范阳卢氏家族在晚唐时期躲避战乱,部分族人迁居朝鲜,这一支后来出了两个人,叫做卢武铉、卢泰愚,分别当过韩国总统。
最难得的是,汉末三将在平定黄巾后没有拥兵自重,成为军阀,否则以他们的声名,振臂一呼,从者必定如云,光是收编黄巾军余部就足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想要割据一方,要个州牧当当,那是手到拿来,但他们没有趁汉室之危,这相当值得敬重。
而在演义里,罗贯中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把三将的战场表现移植到了刘备身上,他们成了配角,这当然是主角光环的作用,不过在现实里,居功至伟的是这三个人而不是刘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