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马融俊才善文,曾从京兆(今属西安市)处士挚恂问学。汉安帝时,任校书郎,诣东观(朝廷藏书处)典校秘书。因得罪当权的外戚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升官。直到邓太后死后,才召拜郎中。汉桓帝时,外任南郡太守,后又拜为议郎,重返东观,从事著述。以病免官。居家教授,他达生任性,不太注重儒者节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开魏、晋清谈家破弃礼教的风气。其学生多达四百余人,升掌入室者廉洁有五十余人,其中郑玄、卢植是佼佼者。
马融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长期在东观校书著述,为他能综合各家之学,遍注古文经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他善于头绪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他曾想训解《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的著作,就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即博,吾何加焉!“(《后汉书·马融列传》)他综合了贾、郑二家的优点,撰成《春秋三传异同说》,是《春秋》学集大成的一部专著。马融还与北地太守刘环讨论过《春秋》学的一些分歧问题。据考证,马融注《易》,源于《费氏易》,又杂采子夏之说以及孟氏、梁丘氏、京房氏诸家《易》学。注《尚书》,取郑氏父子和贾逵之说。注《诗》,除《毛氏诗》外,兼采《韩诗》。此外,马融注《三礼》、《孝经》、《论语》;甚至注《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刘向撰)等。他还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
马融之学,属于古文经学中的一种典型。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马融开始了综合各家、遍注群经这种带有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经注成就,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马融的经学著作多已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 《汉学堂丛书》有部分辑录。
说明的道理:故事主要形容对人才离开远去的扼腕惋惜。告诉人们要爱惜人才,不要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忌恨。
原文: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只是由马融的高足传授而已。马融曾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计算得不准确,弟子们也弄不清楚。有人说郑玄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马融就找来郑玄,让他测算,郑玄一推算就得出了结果,大家都惊叹佩服。
后来郑玄学成离去,马融发出了“礼乐都随着郑玄东去了”的慨叹。马融担忧郑玄名声超过自己,心里很嫉妒;郑玄也疑心他们会追杀,就坐在桥下,脚上穿着木屐踏在水面。
马融果然在转动栻盘占卜他的行踪,他对左右的人说:“郑玄现在土下水上,而且脚踩木头,这是必死无疑的前兆。”于是就不再追了,郑玄最终得以脱身。
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
士:符合“道”的人,这里发表“道”。
容:形容,描述。
犹、豫:犹和豫分别是两种动物。《康熙字典》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卷鼻象类动物。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做事小心翼翼,拿不定主意,所以和在一起形容迟疑不决的样子。
俨:恭敬严肃。
涣:自在随意。
敦:敦厚朴实。朴:未经雕琢的木头。
自古以来那些行为符合“道”的人,都微妙玄通,深刻得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才勉强地来描述说明一下。这样的人在做事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有时就像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做事常常要经过反复考虑,就像害怕遭受旁人的攻击一样;拘谨严肃,就像在别人家做客那样;当他们自在随意的时候,就像冰雪融化时流动不拘的样子。敦厚朴素到就像一块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木头一样。他的胸襟开阔就像深广的山谷一样。混同一切,就像混浊的河水能包容无数物质一样。混浊的河水只有让它安静下来后,才会慢慢澄清。失去生机的人或事物,只有让它坚持运动起来,才会慢慢恢复生机。能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渴求极致圆满,正因为不求圆满,所以经久常新。
这一章老师连用了七个排比句来描述真正的高人是什么样子的。一方面他们做事小心谨慎,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洒脱自如。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正说明了,高人做事都是进退得当,收放自如。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事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打仗的时候开始要像处女那样稳重,等敌人放松警惕,再像逃跑的兔子一样向敌人进攻,让敌人猝不及防。打仗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是东汉后期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郑玄的祖上很显赫,但他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如果他想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是很困难的。但郑玄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6岁时已经精通儒家经典,并写的一手好字,还通晓方术,所以少年郑玄被大家誉为神童。
为了生存,18岁的郑玄出任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的事物,郑玄不但对自己主管的工作勤恳认真,还极具同情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孤苦可怜的人。因此,正弦得到乡里好评,不久便升为乡佐,乡里管理税负的小官。在当差的同时,郑玄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就这样,北海相杜密到高密巡视时,很赏识郑玄的才学,把他调到郡里任职,郑玄有了深造的机会。到北海郡不久,郑玄辞官进入太学学习。太学是汉朝的最高学府,郑玄师从当时知名的经学博士。此后10年间,郑玄悉心治学,遍访名儒,使学问达到了极为渊博的程度。
郑玄仍不满足,不远千里西入关中,拜马融为师。马融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他虽然有很多徒弟,但是能得到他亲传的高徒很少。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这些高徒间接地受教于马融。郑玄投到马融门下三年,一直都没能亲见马融,但郑玄却丝毫不懈怠,治学一点也不马虎。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高徒们在演算一道混天题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有位徒弟想到了郑玄。虽然没能得到马融的亲传,但郑玄在这个学术圈子里却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个徒弟去请教郑玄,谁知那个问题到了郑玄那里,只不过是一道很普通的天文学问题,很快得出了答案,此时马蓉才见识到郑玄的才华,从此十分重视郑玄。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七年,回到家乡赡养父母。此时郑贤精通百家之学,成为一代鸿儒。但他家境仍然很清贫,于是一边种地一边讲学收徒。东汉时期官员选拔采取荐举制,郑玄这样的学问很容易被举荐或征召入朝为官,不幸的是“党锢之祸”让郑玄遭到连累,被禁锢14年不得任职。这正好让他有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学术,开创了新的学派——郑学,并逐渐成为儒学主流。
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东汉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郑玄才有了围观的机会。但此时郑玄对黑暗的东汉官场已很反感,他先后十次拒绝了各种征召,决心不再做官,而是专注于经术,立说著书,收徒讲学,他的学生遍布天下,为一时之盛。
郑玄在晚年遭受兵乱,曾避居徐州,孔融任北海相时邀郑玄回乡,在回高密的路上,郑玄与黄巾军相遇,但他们对郑玄十分尊重,见到郑玄都行礼参拜,并且没有攻击高密。
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壮大声势,争取民心,逼迫年迈而又染病的郑玄随军,郑玄无奈抱病而行,不幸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境内)病逝。直到临危之时,郑玄还在注释《易经》。郑玄的学生为了纪念恩师,把他的言论编辑为《郑志》。郑玄以其毕生的经历注释和传授儒家经典,是一位集大成的经学大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岳飞平反的韩侂胄,为什么说他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