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攻打城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城门是城池攻防战的要害之处,守城的一方必然要在城门的防守上下功夫。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攻城一方是很难突破城门的。
古代重要城池在城门之外大多修建专门保护城门的“瓮城”或“月城”。攻城一方想突破城门,首先要攻入瓮城。可是攻入瓮城后,如果不能迅速攻破城门,则会受到很大损失。因为守城一方,可以可以从上方向面积不大而毫无掩护的瓮城中投入大量柴草等易燃物,因然后很容易将瓮城中的敌军全部烧死烧伤。
古代也有军事上的重镇大城,全围起来不是说字面上理解的围的一丝缝隙都没有,而是通过一定的军事部署切断该城和外界的一切联系,比如:阻止城内斥候出城刺探军情,打退援军,防止城内突围等等。一般采取围城手段的都是己方占据绝对优势,但对方城坚池固,不想因强攻而损失过多,通过消耗敌人的粮草和士气来耗死对方,孙子有云:十则围之。历史上,蒙元攻打襄阳,再有辽沈战役中“长春围困战”等等……所以把整个城圈起来在特定条件是可行的。
城门不一定就是城池最薄弱的地方,很多坚城都有护城河,比如襄阳城,荆州城。而且要知道有一种城叫“瓮城”(藏兵洞),比如明南京城,山海关,嘉峪关,明朝很多雄关重镇多修有瓮城,所以城门并不代表就是两扇铁皮大木门。
因此修建城门时,一般都是两重,而且是用很坚实的厚木板制成,外面或包上铁皮,或钉满铁钉。在管状火器发明前,一般武器是很难破坏城门的。所以,当时基本上是用火攻,将城门烧毁。为了对付火攻,除了事先准备好大量的水袋或水囊投下灭火外,还可以将城门涂上厚厚一层泥土来防火。攻城者为此一般不用一般柴草,而用油脂。但守城者此时会改用沙土来灭火。
而且从其他位置强攻,比如蒙元围攻四川钓鱼城时就挖过地道,还有太平天国在攻城时挖到城墙下埋炸药炸塌城墙等等,一般需要佯攻配合。还可以利用火炮的优势集中火力强行轰塌城墙,投石机往城里投掷巨石,火球,疫病……或者直接集中兵力用云梯撞城车,甚至驱赶俘虏、百姓做炮灰肉盾强攻,这个多见于草原民族入侵。
即便城门被破坏,守城者只要准备充分,依旧可以御敌。一是在城门内挖掘巨大的陷坑,使敌人无法前进;二是将巨型塞门刀车推入门洞,然后用土袋等物继续填堵;三是放下事先悬吊着的插板、悬门堵住通道。
总之,古代战争的城门攻防战是非常复杂、艰难的,电视剧上用重物简简单单就把城门撞开是不可能的。
古代的城门的确是木门,对于木头来说,最好的破解的办法就是用火烧,如果能用火烧了城门,那么这座城池不就很容易被攻破了吗?
如果这个问题你能想到,那么攻城的一方也会想到,而守城的一方更加会想到,但是,就攻城战来说,是古代所有战争中最难打的,别看那个木门在那里,你一般用来火攻的机会都不会多,而且即使你用火攻,也未必能攻进城中,因为这里面有很多门道你不了解。
古代的城池攻防战之所以是最难打的,是因为防守城池一方的防御是立体防御,攻城并不仅仅是攻破城门,一般来说,城池防守包括很多防御设施,首先是护城河,尤其是大型城池,城外环绕城池的是一条宽宽的护城河,尤其是在城门处,往往是最宽的,攻城一方要攻城门,先渡过护城河再说吧。另外,有的城池还在城外挖出一道道深深的壕沟以阻挡对方的进攻。
其次是城墙,古代的城池是整个城池周围都有一层高高的城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有点类似现在的小区一样,可以全封闭的,而城墙最厚的地方,往往就在城门处,因为你知道城门是最薄弱的敌人,防守方也知道,所以城门处的城墙特别厚,比其它地方要厚几倍。
所以很多时候,攻打城门,不如攻打城墙,因为城墙很长,以古代长安城来说,它的城墙周长有13.7公里左右,这么长的周长总会有几个薄弱地方吧,攻城一方只需要寻找城墙的薄弱环节,就很容易攻破城池,没必要去攻打防守严密,城墙厚实的城门。
最后,城门的防守是所有城池中最严密的地方。因为谁都知道,只要攻破那个木门,就能冲进城中,所以防守一方就在防守城门下了很多工夫,表面看起来,城门就是一道木门,实际上,想要攻破那道木门,真不是容易的事。
比如说,你要火攻城门,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远程射出箭头带火的箭,另一种就是派出大量士兵攻到城门处,再用随身携带的易燃物点燃城门,前一种方式由于距离远,命中率不高,而且这么远射过来的火箭导燃性并不强,要知道城门虽然是木门,也是做过防火处理的,不是那么容易点燃的。
第二种方式就要承受大量的伤亡,渡护城河,再攻到城门处,其实就算你用火攻,防守也早有准备方案。
关于城门的防火方案有很多种:
1、城门上方的城墙处有空隙,是专门用来倒水灭火的,古人早就想好了如何灭掉城门处的火,而且很方便,在城墙上倒水就行,并且在战争前就准备好了。
2、城门大多经过防火处理,有的门边角还用金属材料包扎,也就是为了防火,边角被包起来,你从城门中间点火,根本点不着,除非有支撑物。
3、有些城门是嵌在厚厚的城墙中的,并且城门的位置靠近内城一侧,我们理解的城门一般以为是与外墙壁齐平的,其实不是,城门一般都与内墙壁齐平,想要点燃城门,攻城方士兵就要冲到城墙下方靠近城门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的正上方防守方可以直接从顶头上的城墙向下攻击攻城士兵,想要安全点燃并活着离开,是很难的。
除了上述方案,对于城门的防守,古人还有很多办法,其实古人的智慧真的比现代人聪明,看看他们用了什么办法?
1、修建瓮城。这个瓮字就是“请君入瓮”的瓮,可想而知是干什么的,所谓的瓮城完全是为了防守城门而建的,是在城内沿着城门的位置,再修建的一座半圆形或者方形的内城,敌军冲进城门中之后,完全就是进入了一座坟墓,四周都是城墙,防守方士兵站在城墙上就能杀死所有攻入城门的敌军,城门反倒成了一座诱饵。
不知道你们看过《投名状》这部电影没,在电影中李连杰下令杀俘虏时,就是在瓮城城墙上下令杀的,下面的士兵根本无法反抗,就算有武器也没用,唯一的活命办法就是马上退出城门,完全是为了防守而修建的。
2、城门两侧一般都有箭楼,是专门防守城门的,不仅外城有,而且内城也有。箭楼上有弓箭手专来射击攻打城门的敌方士兵,而且主要就是射那些企图用火烧城门的敌方士兵,这是重点防守对方,能够逃脱防守方几轮打击,幸运赶到城门的人寥寥无几。
3、如果遇到防守方死守城池的情况,防守方会下令堵死城门,与城池共存亡,会在城门的里面用砂石封死城门,就算攻城方烧了城门又如何,整个城墙只有城门是木的,其他地方都是土筑或者砂石筑成的,攻城方照样进不了城,而且伤亡非常大,那又何必用火攻城门呢?
此外,攻打城池是需要攻城武器的,没有武器来攻城,是根本不可能攻得下的,古代的攻城武器很多,有投石车,这些是向城内抛射石块攻击守城一方,或者攻击城墙,有楼车和巢车,这是很高的一种攻击车,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城墙上的士兵,或者直接登上城墙,此外还有轒轀车,这个东西相当于装甲运兵车,只能躲避箭矢同时运输士兵到城下,还有撞车,这是撞击城门或者城墙的,很少有火烧城门的武器。
最后再举几个攻打城池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战国晚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长平之战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0万大军,没多久,秦国20万大军卷土重来攻打邯郸,当时城内只有老弱病残,赵国凭借城池的坚固坚守了一年多,秦国增兵10万,仍然没能攻下城池,这就是攻城的艰难。
还有蒙古攻宋的襄樊保卫战,蒙古军凭借强大的军力攻打华夏第一城池襄樊,蒙古不仅有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兵员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有水陆两军,,蒙古连续攻打襄樊近六年,要不是宋朝政治腐败,襄樊城中弱尽粮绝,蒙古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见攻城战是非常难的。
一般守城一方,如果兵力不是很悬殊,窝在城里死守是很外行的行为,尤其是那种堵城门的,基本上等于输了一大半。对于守军来说,城门是肯定不能堵的,若是兵力有富裕,和外面敌兵相比不是太悬殊的话,应该出兵在每座城门外扎营。在门外扎营可以很好地保护城门这个最危险的地方,而且扎下这个营后,敌兵就很难把你堵在城内。在拔掉这些营寨前,也不知道守军有没有偷运大批兵马出城,攻方根本无法安心攻城。若是攻打这些营寨,守兵背靠城门进退自如,而且有城头帮助瞭望进攻的路线,还有城头、城墙上的弓箭、土石支援,进攻会变得非常艰苦。
城门
哪怕营寨里只有一、两个士兵,作用也很大,兵少那么营寨就小,能够进攻的兵力也少。好比城门营寨里有一万人吧,那么营地就会很大,需要用三万人围攻,那样背后城门上的几百个弓箭手的作用也就没什么了;假如城门营寨里只有一百人,那么营地小,只能派五百人去攻,那时营地背后城门上的几百个弓箭手可就了不得了。
即使这个城门营寨再小,只要它遮蔽着进攻者的视野,让进攻者无法洞悉这座城门的进出情况,那对进攻者来说就是个巨大的威胁,无论是穴攻还是登城,必须要先拔除营寨,才敢在附近展开对城墙的进攻。而五百人攻打这种小营地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这期间背后的几万攻城部队就在白吃饭不干活。不管最后是否被赶回城里,这个小小的城门营寨都为防守者争取了很长的时间。
列阵
虽然说城门是最危险的地方,两军都会倾力争夺,一旦城门失守城池也就失守了。正因为此,堵城门是文官最喜欢干的事,他觉得既然城门这么危险,我把它堵死不就完了?完全没打过仗的文官不会这么干,因为他们不知道城门这么危险;会打仗的也不会这么干,因为他们知道堵住城门就输了大半;反倒是那些半桶水最喜欢这么干,他们知道城门是最危险的地方,却不知道城门的用处。
正常情况下,进攻方监视各城门的留守部队要防备守军蜂拥而出,所以需要有很强的实力。如果兵力达不到城内兵力的数倍,攻方就无法完全包围城市。如果城门非常多,那么攻击方就是有十倍的兵力都难以彻底断绝城内外的联系。
比如南京那样多达十三座城门的巨城,不但城门多,而且城墙的周长又非常长,要想彻底包围城市,断绝内外交通,就会把兵力摊得非常分散。处处留兵就会导致处处薄弱,城内可以居高临下把城外的部署看得一清二楚,任何薄弱环节都可能遭到城内守军的集中打击。包围这种拥有大量的城门的巨城,难度非常大,而且风险很高。太平天国杨秀清带领几十万太平军攻打南京,守军只有五千,但杨秀清始终无法彻底包围南京。
南京城
现在城门一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城门前的监视部队只要留很少就够,若是发现守军热火朝天地想把堵死的城门打通,就向主力发出预警;如果城外有援军赶到,守军无法出城策应;如果城外敌兵撤退或是想围城打援,城内守军也无法追击或是进行干扰。
高尔基曾说过:“创造靠智慧,处世靠常识;有常识而无智慧,谓之平庸,有智慧而无常识,谓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力量。”有智慧的人才能有所创造,智慧创造文化、知识的动力。在我国的历史上,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明和发现,有时我们都会不自觉的感叹古人的智慧。
相信大家无论是在史书或者古装电视剧当中都看到过,古时列国进行战争时,攻打城池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城门。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古时候的城门是木头的,为什么大家不用火烧,而是采取了更为复杂、麻烦的云梯来攀爬城墙。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而这里就显示出我们古人的智慧所在了,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城门材质特殊,难以燃烧其实木头易燃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古时候的将领和士兵也曾想过这样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问题。在《明史》的记载中就曾有过这样的例子。
1461年,曹钦叛乱,来攻打皇城的东直门时就是采用的火烧城门的方式。但是在大火燃烧起来的时候,守城的士兵反倒十分淡定,还丢了柴火来增加火势。最后城门有所损害,但因火势过于强大,叛军也没能进入城中。最后还等来了援兵,最后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火烧城门的办法确实不可行。一方面是因为制作城门的材质很特殊。城门是一座城池最重要的防护,大家当然要好好保护城门不被损害,所以就算使用木材来做城门,也是使用的枣木、铁桦木这些材质 坚硬不易燃烧的木材。
同时,在制作城门时,一定会在城门的表面刷漆,进行涂抹或者制作一层保护膜,这样会有一层隔断,有一定的阻燃性。并且城门作为城池的门面一定会好好装饰,古人便会在制作城门时加上一些铆钉和铁皮,加固城门也增加美观性。
综上所述,用火烧城门明显不是一个好办法,所以古时候打仗的时候更喜欢使用撞击城门和云梯攀爬城墙两者配合的方式。
护城河的守护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大城池还是小城池,甚至是一些村落,都会修建一条护城河。对整个城市来说,护城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围绕着整个城墙修建,在整个城池的内外都形成了一道屏障,对城市内居民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抵御外敌来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时,有很多的战争,但冷兵器的时代不似今天这样有高科技的手段,所以打仗的时候,攻下城门就是胜利。护城河延城门和城墙修建对于敌方的攻打起着和一个天然屏障的作用。
如果想要使用大火来烧毁城门时,护城河也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当敌方使用火烧城门的办法时,便可引用护城河的水来熄灭火势,保护城门。
并且,在设计建造城门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种工程方式,所以会在城门的上方留下缝隙,大家可以不用下楼,直接引用护城河得到水,从上而下,浇灭城门的大火。
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城池中,护城河成为了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个城池的安全来讲十分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