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起大将军卫青,他是一个最让汉人钦佩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汉武帝时代的强盛,卫青居功至伟。
他奇袭龙城,收复河朔、河套之地,漠北之战,他与外甥霍去病率军大败匈奴,单于再不敢南下侵犯。西汉从此结束了与匈奴和亲换取和平的耻辱时代。
有人说,卫青是一个智慧与仁爱、勇武与温和兼备的战场王者。
当代学者卢敦基评价卫青说:“如果一定要说他还有错误,就是他一生几乎不犯错误;说他还可挑剔,就是他平日太无可挑剔。”
通俗地讲,卫青最大的缺点就是,他身上找不出什么缺点。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司马迁却很不喜欢,甚至非常轻视他,对他存满了很大的偏见。这一点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一、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轻视和贬低卫青的呢?1、开篇提到卫青出身低贱,家世即标签
按照司马迁以往的作风,人物传记开篇都会写他出生时的异象,例如写刘邦出生,刘母梦与神遇,太公见蛟龙于其上等。
然而在《卫将军骠骑列传》的开头,列传的第一段落,什么都没有讲,只讲了卫青的家世、出身,全段都在讲卫青出身低微,来路不正,是奴仆所生的私生子。
司马迁特意指出卫青的父母,父亲是小吏,母亲是平阳侯府的侍女,两个人私通生了卫青。还特别提到,卫青的姐姐、弟弟都冒充母亲的姓氏,才姓卫,全家都冒充姓卫。言语之中,明显带有轻蔑。
司马迁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卫青“人奴所生”,还是私通所生。家世出身就是一个人永远撕不掉的标签。无论你以后如何荣耀尊崇,如何高贵富有,也改变不了你的家世出身。2、卫青前期升官受封,必提卫子夫受宠之事
在列传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两次写到卫青升官受封,都特意提一下卫子夫如何如何受宠。
这很明显地是在暗示,卫青之所以能够升官发财,平步青云,是因为姐姐受宠,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
虽然前期的卫青,还没有立下多少军功。汉武帝封赏卫青,很多时候是因为欣赏他的才能,想委以重任。但是在司马迁的笔下,或多或少地将卫青受封,与卫子夫受宠紧密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种诱导。
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为例:子夫为夫人。青为大中大夫……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3、卫青的赫赫战功,多以冰冷的数字轻描淡写
卫青收复河朔、河套的战争,司马迁写得比较平实,通篇很少有战争经过和场面的描写。数万人的大战,在司马迁的笔下,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堆冰冷的数字。
卫青一生的几场大战,司马迁都遵照了简单的公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卫青带着多少兵,斩了哪些敌将,抓了多少俘虏,缴获了多少物资……
同样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为例,这样的句子非常多: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相比《李将军列传》,司马迁把李广装死、夺马、逃跑都写得神乎其神,将俘虏写成了英雄。而卫青这几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却被简简单单一笔带过。
列传最后对卫青的评价,非常地莫名其妙,司马迁用了春秋笔法,隐晦含蓄。甚至,他没有直接写自己的评价,只是引用了苏建的一段话来结束。
司马迁只在最后加了一句“其为将如此”,不置褒贬。
对于司马迁这个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而言,他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也有权利去选择喜欢或不喜欢。没有办法逼着一个人,去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歌功颂德。
可以想象的到,司马迁在写此篇列传时, 心里怀着极大的不情愿,感情也难免流诸笔端。
二、简单分析司马迁轻视和贬低卫青的原因,大致如下:1、出身成见,根深蒂固
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家世出身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标签。英雄不问出身,永远都是避免别人尴尬的一句好听话。
对于司马迁这种从小受到封建教育的读书人而言,这种家族、家世、出身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卫青这种出身不正的人,有朝一日成为炙手可热的二号人物,心存成见,也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更何况,卫青权势越盛,与他出身低贱的反差也越大。2、李广之死,私人恩怨
卫青曾经派人去追问李广出征迷路的罪责,李广不甘受刀笔小吏的侮辱,自刎而死。为此,司马迁认为李广之死,跟卫青有直接关系。
李广是司马迁从小就非常敬仰的人,两家世代交好。司马迁获罪受宫刑,也是因为李陵辩解。
因此,对于“逼死”李广的这位大将军,司马迁从心里是不喜欢的。3、因汉武帝,恨屋及乌
司马迁对于汉武帝一直是心存怨恨的,他在《史记》中大胆地记录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老年昏聩的各种迷信活动,对汉武帝的种种错误行为进行了冷嘲热讽。
而卫青一直是汉武帝最赏识、最信任和重用的人,司马迁恨屋及乌,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然而,司马迁也并非将此篇草草了事,虽然通篇以叙事为主,但是也不乏可圈可点的文学描写,例如写漠北大战,“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非常形象。这是本篇列传中少有的精彩句子。
1、出身成见,根深蒂固。
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家世出身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标签。英雄不问出身,永远都是避免别人尴尬的一句好听话。
对于司马迁这种从小受到封建教育的读书人而言,这种家族、家世、出身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卫青这种出身不正的人,有朝一日成为炙手可热的二号人物,心存成见,也理所当然、无可厚非。更何况,卫青权势越盛,与他出身低贱的反差也越大。
2、李广之死,私人恩怨。
卫青曾经派人去追问李广出征迷路的罪责,李广不甘受刀笔小吏的侮辱,自刎而死。为此,司马迁认为李广之死,跟卫青有直接关系。李广是司马迁从小就非常敬仰的人,两家世代交好,对于“逼死”李广的这位大将军,司马迁从心里是不喜欢的。
文章分析:
《卫将军骠骑列传》的开头,列传的第一段落,什么都没有讲,只讲了卫青的家世、出身,全段都在讲卫青出身低微,来路不正,是奴仆所生的私生子。
司马迁特意指出卫青的父母,父亲是小吏,母亲是平阳侯府的侍女,两个人私通生了卫青。还特别提到,卫青的姐姐、弟弟都冒充母亲的姓氏,才姓卫,全家都冒充姓卫。言语之中,明显带有轻蔑。
我们都知道《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纪传体史书,被现代所推崇。它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司马迁与其父一起所著,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什么对汉武帝的左膀右臂卫青和霍去病有所偏见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驱逐匈奴时的名将,卫青七击匈奴,杀匈奴五万多人,霍去病六击匈奴(其中两次随卫青出征,自己为将四次)杀匈奴11万人,两人以非常之功彪炳史册,青史留名。
然而在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著称的《史记》中,他们非但没有得到司马迁的赞美,反而在司马迁笔下多有贬低,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自小饱读孔孟之道,以忠君爱民,直言敢谏的儒家思想为立身准则,他认为汉武帝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但却不敢直接去指责汉武帝,只好把这种怨气发泄在具体的执行者身上,卫青霍去病首当其冲。
卫青、霍去病出身都比较低,且又都是私生子,卫青的初步发迹靠的是裙带关系,而外甥霍去病是靠卫青而非个人努力, 在司马迁看来,卫青,霍去病的显赫战功是汉武帝厚此薄彼的必然结果。
因为在卫青没有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前,汉武帝首选为将军的,其实是大舅哥卫长君,因为他早死,才换上了卫青。说明汉武帝对于派谁为将远没有我们后人这么在乎。
学者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说“篇末以卫霍结,更是毒笔,史公之意,鄙薄卫霍极矣。”
看来还是老子对人性洞察深刻,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人无完人,而越出名的人越容易授人以话柄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