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古代的交通制度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其实在古代,也有一套交通规则,可能不像现代如此完善,但是也是古人的创举之作!
1.古代人走路究竟靠哪边走?
究竟古代的人们靠哪边走?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答案是不一样的。
先秦时期时期,采取的是男右女左,即男女走的路不同。
《礼记.王制》中记载:“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
说白了就是,在道路上,男的要靠右走,女的要靠左走,而车辆则在道路中间通行。
由于早期记载不全面,而且又有很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性,此时中国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行走标准,而是伴随着国家的逐步统一,曲折又缓慢地形成。
到了唐太宗时期,国家相对统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如车、船、轿子、牲口,再加上行人,道路十分容易拥堵,交通秩序极为混乱,造成守城士兵对车辆行人进行例行检查时,费时费力。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兢兢业业的皇帝,听说了这个情况后,对这件事情就上了心,奈何一直没有想好的对策。
自己想不出来没关系,手下一帮大臣,总不能让这些人白吃饭不干活呀。
唐太宗就让一帮大臣想办法,这时候马周就举手了。
马周是个孤儿。家境贫寒,不过人却很勤奋又有才华,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后来官也做的挺大。
他这一生做了不少有利于唐朝初年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提出“来左去右”,规定人们进城的时候,靠左边走,回来的时候靠右边走。
其实,对于同一个人而言,都是靠右边走,这样即方便守城士兵检查,又缓解了交通压力。
这一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已经和我们现在的行人靠右有差不多了。
不过,这一规定,在很多时候仍是局限于进出城时使用,并没有广泛的应用于道路交通中。
在宋朝时,“来左去右”这一规则还是没有在行人中形成固定习惯。
这从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看出。
画中所绘的汴京之繁华可见一斑,街道上车水马龙,可行人却是随意走在路上,没有固定的靠哪边行走,宋朝的首都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2.超速超载是要被惩罚的!
没错,你没看错,就是打屁股,大唐盛世时人口已经超过百万,因此交通规则的制定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唐律》超速超载是要被打屁股的,这可不是在开玩笑。
在没有公私缘由的情况下,在街道、小巷中快速驾马或者驾车的,要被处以竹板或荆条抽背的处罚。
不过由于背部是经脉聚集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容易打没命,所以后来把打背部改为打屁股,既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又不至于惩罚过重,闹出人命。
不过如果因为超速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比如人员伤亡,就不是打屁股这么简单了。
要按照斗殴杀伤人的罪行减一等处罚。
当然可以有例外的情况,比如执行公务,具体的内容就是公文传递,朝廷命令发布,或者是有急病找大夫,有要事要追人,也是情有可原。
这些情况下,可以免于处罚,不过罚款还是要交的。
除了这些情况,其他情况免谈。
再说超载,关于超载,唐朝也有明文规定。
不过唐朝没有客车、货车,一般承担运输重任的是水路交通,即客船、商船。
如果船上超出了五十斤货物,哪怕是只超出了一个人,船主要被打五十大板。
以此类推,超出了多少,就要挨多少板子。
如果超载太多,那就摊上事了,就不再是挨板子,而是要吃上两年的劳饭。
可见古人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一点不比我们少,而且打击力度还很大。
3.车夫也是要经过专业培训的!
现在我们开车出去最怕什么?最怕无证驾驶。
而在古代车夫这一职业也不是好当的。
所谓六艺,指的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御一方面指的是帝王的驾驭之术,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驾驶交通工具的技术。
虽然不像我们现在考驾照一样,但是古代的车夫也不是谁都能当的。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秦朝的《除吏律》就有相关的记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御人如果四次技术不过关,就要被罚四年的徭役并处以罚款。
而且只有那些车技出众的人才能被选做贵族的车夫。
别小看古代车夫这一行业,要是做好了,讨得哪个皇亲贵族的喜欢,可能随随便便就被封个大官。
4.文明出行,礼貌避让!
准确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伦理为基础,即以礼让为先作为基本准则。
“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是唐朝《仪制令》的内容。
宋代后,《仪制令》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并立于道路中间,以提醒来往车辆和行人。
现代社会里,尽管交通规则十分完善,可是交通事故和交通纠纷仍是层出不穷,很多都是因为双方缺少礼让的态度,宁可撞一起,也不让一分。
如果人人都能秉持“礼让为先”的态度,很多的交通纠纷就可以避免。
虽然“贱避贵”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但除去其消极方面,里面的“礼让为先”的价值准则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正是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为古代交通规则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虽然从现代视角来看,很多古代的交通规则是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如今所谈。
因为它既不系统,又具有随意性,甚至不可摆脱地带有封建制度的色彩。
但不可否认,一些规则确实开创了现代交通规则的先河。
通过这些来自古代的交通规则,我们可以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印迹,再现那时繁荣的经济景象,以及对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延续。
这也正是研究古代交通规则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分类: 生活
问题描述:
为什么不靠左走呢?依据是什么?
靠右走有什么好处?其实国家有靠左走的吗?
靠左跟靠右走的车的设计是否不一样?
哈,N多个问题,谢谢了!!
解析:
首先要澄清一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我国道路上行人通行的规定是: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这里讲的“路边”不分路左或是路右。
其次,你提出的我国的交通道路通行原则中车辆行人必须靠右走,而不是象英国日本那样靠左走,这个通行原则是从中国近代遭受外国入侵开始变化的。具体规定是源自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因为英法等海系国家的交通规则就是靠左行走,他们的赶车人是坐在大车的右边,用右手挥鞭以方便驾驭。所以,英联邦国家都是靠左通行的。而且这种规定也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大而散布到了更多地方,如日本、印度等。
我们中国人赶车时自古以来好象是居中赶车的。无所谓左右。
什么时候改为靠右通行了呢?是自1945年左右蒋介石 *** 接受了大批美援以后开始的。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大陆系国家都实行靠右通行,而且大批的美国车进来后,这些车的方向盘就都是设置在驾驶室左边。开美国车的人在路上驾驶时,驾驶员也都是在左边的,为方便会车,超车时也是从左边超过。这与当时已经实行了许多年的靠左通行的习惯不符,因此发生了不少交通事故。迫于老美的压力, *** *** 只得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的交通规则。其所谓的交通部还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并借助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在全国推广。
当时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新生活”运动发起后,要求人们都从右通行。山东军阀韩福渠在某大学做演讲时,谈到“新生活”运动,大为不满的说:都让人从路右边走,这左边留给谁走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信是不输白起的大将,他的结局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