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自成和谈条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因为各种奇怪的天灾人为的祸事的发生,这导致了他们的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关系日益不稳定,很多人都苦不堪言,这样下去时间久了,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的。
所以,一场农民奋起反抗因此而爆发,这期间不只是一个队伍的人奋起反抗,同时发生了好几起事故,其中动静最大的要数闯王李自成这次了。
李自成是陕西榆林米脂人,崇祯二年,李自成投奔闯王高迎祥,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李自成有勇有谋,因此深得高迎祥和其他起义军领袖的器重。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因此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顿时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主力军。“迎闯王,不纳粮!”这句口号曾被当时的百姓广为传唱,有了民意的支持后,李自成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而这时候的明朝不仅要面对清军,还要面对农民起义军,算是两线作战,是非常不利于明朝的。在农民军壮大以后,迅速的占领了明朝的很多土地。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带着他手下的农民起义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打到了北京城门下,推翻明朝一统天下的梦想近在眼前。正当大家以为他要一鼓作气攻城的时候,他却给崇祯递上了一封书信。
信里什么内容呢?大致就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这几句话。其实从中不难看出,李自成当时是没有做皇帝的野心的,而且他也觉得很可能继续打下去会丢掉性命,其内心对皇权也很保持蔑视的态度。
因为从李自成内心深处来讲,他还是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的,知道自己现在是造反的行为,但自己带着人大老远的跑了一趟,总不能徒劳无功吧?所以他就想让崇祯答应三个条件:第一,把西北割让给我。第二,昭告天下,封我为“西北王”。第三,给我一百万两银子,我要犒赏三军。
平心而论,李自成的这三个条件和三项许诺,对崇祯帝来说,也算合情合理,利大于弊。毕竟李自成已兵临城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何况让李自成去打满清军,无异于让自己的两大对手相互残杀,相互消耗,这样崇祯既不用亡国,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但崇祯偏偏放弃了一样的机会。他看到李自成的信后大怒,破口大骂,誓死不从,最后崇祯给李自成的回复就是“朕即定,另有旨”。这可就给李自成气坏了,他是诚心诚意的想要求和,最终的结局历史上也都显示了,李自成当上了皇帝,崇祯跑到煤山上吊殉国了。大明就此灭亡。
有人觉得崇祯皇帝做人做事太过死板,面对当时的危局放不下高姿态,做不到能屈能伸,但小编倒觉得崇祯非常的坚贞不屈,是一个有气节之人。
纵观大明一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崇祯皇帝尽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职责,单凭这一点,他就值得后世尊敬。
李自成俯首称臣有用吗?并没有。以李自成这样一乌合之众的战斗力,是根本无法抵挡关外数十万满清铁蹄的侵略的,就是对付关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也有心无力。而且最要命的是,以崇祯孱弱的支付能力,根本就无法供养百万之众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如果有这样的资金,李自成就不会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所以这是一个套在崇祯身上的死循环。
所以,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大概除了能给李自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衔,基本就是一无所有了。而李自成想要的,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衔。
如果你是崇祯皇帝,不说三个条件,你连一个条件都办不到,你拿什么去收服李自成?凭自己头上的那顶皇冠?还是凭自己那张真诚的脸?
醒醒吧,你都不是三岁小孩了,你是而立之年的成年人了。崇祯如果答应李自成的所谓三个条件,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大明王朝的更早倾覆和自己身首异处的更惨结局,因为兵变比兵锋更可怕。
所以请不要再神化李自成了,这个出身草莽的英雄,纵然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最终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明王朝。但是和只会拆家的二哈一样,在推倒了腐朽的明王朝后,他没有能力建造一个全新的王朝,这给了关外清朝入关的绝佳契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自成的做法,不仅没有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反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一次印证了农民起义终究无法引领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定律。
所以也不要为崇祯皇帝没有接受李自成的提议而惋惜了,这恰好说明了崇祯皇帝还算聪明。否则,这个苦命的天子不仅要失去自己的江山,还要沦为后人的笑柄。
崇祯皇帝不接受李自成的投降书,是因为他知道李自成并不是真的要对自己俯首称臣;其次明朝已经空虚,面对李自成投降带来的军队难以供养,自己也难以安抚李自成。
热爱历史的都知道,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任皇位以来大力的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上更是一向节俭。但是关内爆发的农民起义,关外的后金政权对明朝的虎视眈眈,这让明朝进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关内爆发的农民起义军最有代表的就是李自成带领的起义,人们称李自成为“闯王”。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李自成凭借着自己起义军的不懈努力,最终到达了京城。这时候的明朝都城内剩下的守护者都是精锐的军队,李自成知道自己就这样带领着起义军去进攻京城肯定会失败,而且当时统领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明显是在故意拖延,所以李自成也不敢轻举妄动。
李自成没有直接带兵去消灭明朝,而是派遣开城门投降的人回去告诉崇祯皇帝自己愿意投降与他,自己甘愿做一个西北王。然而他的如意算盘还是失算了,崇祯皇帝并没有同意李自成的投降。这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他不相信李自成。崇祯皇帝知道李自成投降是假,取得明朝政权是真。当时的崇祯皇帝清楚知道自己的处境,李自成这样做一是无非想要羞辱自己;二是想跟曹操一样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俯首称臣是假,夺权是真。
还有一点就是明朝末年的时候国家一直处于动荡时期,而且国库空虚。假如同意了李自成的投降,那么他带来的起义军军队将难以供养,而且自己的军队资金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后就是崇祯皇帝知道李自成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虚衔,但是自己所能给他的也就是这个虚衔,其他的自己也做不到。所以总的来说,崇祯皇帝是不会接受李自成的投降书的。
当时李自成找到崇祯帝想要议和,崇祯帝是没有一口回绝,而是说的是:还没有考虑好。当然,这个的背后意思就是不同意议和,于是李自成也没有议和的打算了,而之所以不议和是因为当时明朝的大臣没有一个给出建议,也让崇祯帝说出了还没有考虑好的话,也就让李自成认为明朝不打算议和。
在明朝的末年,各方农民起义军四处兴起,而最为猛烈的一方就是李自成了,而李自成攻克城池的速度是非常的快的,很开就来到了进京必经之路的广宁门。可以说广宁门打下来了,北京城也不远了,但是此时李自成却停下了进攻的势头,让太监杜勋前往北京城找崇祯帝议和。
李自成议和的条件也是比较简单,第一个就是让西北归于李自成,第二需要朝廷给与百万军饷,第三则是李自成不需要去觐见崇祯帝。而这三个条件可以说全都没有出格的,一点也不过分,李自成也是没有坐地起价的目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三个条件还是被明朝给拒绝了。
明朝之所以会拒绝还是因为崇祯帝自己的一贯做法导致。在此之前,明朝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决断之时崇祯帝就将问题摆在大臣门面前,当问题解决好了这就是因为崇祯帝?天聪圣明?的缘故,而一旦出了问题崇祯帝直接翻脸,涉及问题的大臣要么罚要么直接处死。
所以,当知道议和条件之时崇祯帝按照老规矩将问题交给了诸多大臣,而这些大臣在面都这个关乎明朝存亡问题之下全都默不吭声,即便崇祯帝再三询问所有大臣也是跪着,不说话。无奈的崇祯帝只能给杜勋说:?还没有考虑好,等考虑好再说。?知道议和失败的李自成立马进攻北京城,最后北京城被破,崇祯帝也选择了上吊自杀。
个人觉得近年来对李自成的评价下降了,对崇祯的评价有上升。 关于李自成,因为其在攻陷北京后的所作所为,争议较大。他本是号称农民军首领,口口声声承诺为广大农民建立一个公平正义之社会。但如京后,他摇身一变,成为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首领,在明故宫中过上宫廷帝王生活。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并没有改变。 后世(尤其是教科书)之所以对李自成有较高评价,是从他前期的活动出发(曾有“均田免粮”,免征免赋之举,并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贵族),对农民的利益有维护作用。 崇祯错杀袁崇焕是他的一大过,但他有一大可取之处: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在万岁山上吊自杀。死前留下遗书,愿被农民军分尸,条件是北京黎民不被屠杀。 至于崇祯亡国,并非他一人之过。在其即位时,大明国早以陷入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他当时年仅17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5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