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出身名门贵族的褚遂良,如何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众妙之门 2023-06-25 14:19:45

出身名门贵族的褚遂良,如何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褚遂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李世民临死前把太子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可以说,此时褚遂良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褚遂良是在遇见李世民后才开始飞黄腾达的。此前他做过隋朝的小官,后来追随叛臣薛举;薛举被剿灭后,他又投降唐朝。一个降臣能混下去就算不错了,凭什么步步上位呢?这就跟他的斜杠技能—书法有关了。

褚遂良家学渊源,从小多才多艺,书法更是出色。但他一直以处理政务为主要工作,书法只是业余爱好。

褚遂良起初在秦王府任铠曹参军,李世民即位后需要一名官员负责写“起居注”。这个官员必须品行端正、实事求是,不对皇帝阿谀奉承,书法也要漂亮,人选自然非褚遂良莫属。

一次,李世民问:“你写的那些东西,朕能看看吗?”褚遂良说:“按自古以来的规矩,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起居注’。”李世民又问:“如果我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会记下来吗?”褚遂良十分干脆地说:“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善恶。”

李世民也热爱书法,是王羲之的铁粉,曾下令在全国搜集王羲之的真迹,然后让褚遂良等人鉴别整理。见到那么多王羲之的真迹,褚遂良的书法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贞观十二年(638年),被李世民奉为老师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他叹道:“此后再也找不到人与朕谈论书法了!”魏征立刻向他推荐褚遂良,说:“褚遂良笔力遒劲,几乎比得上王羲之。”李世民喜出望外,任褚遂良为“侍书”,专门指导自己练习书法。

就这样,褚遂良与李世民在朝堂上是君臣,在书法上则亦师亦友。有了“书友”李世民的提携,褚遂良平步青云,最后官居尚书右仆射。

褚遂良的幸运可遇而不可求,但他的“斜杠人生”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第一,做强主业才能发展副业;第二,副业最好能推动主业;第三,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据《旧唐书》《新唐书》中对褚遂良的记载,他在政治上颇有作为,并没因书法而耽误工作。

其实李世民也是如此,他痴迷书法,甚至把王羲之的《兰亭序》都带入坟墓,但他的主业还是治国安民,所以才能开创“贞观之治”。

而典型的反面教材莫过于宋徽宗了,他的“斜杠标签”有很多,如书画家、音乐家、诗人等。他醉心于艺术世界,没心思理政,结果国破家亡,自己还做了俘虏。

所以,我们不能“为斜杠而斜杠”,否则就会分散有限的精力,而不能专一解决问题,以至于错过职业上升的黄金时期—这值得每个职场人引以为鉴。

战国四公子任务及形象

战国四公子形象比较
——兼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

摘要:战国四公子虽然总是被并列在一起称呼,但事实上他们的形象有很大的区别?1?7本文主要从养士、待士及思想、人格诸方面来比较战国四公子的形象,并探讨司马迁在这些人物身上倾注的思想感情,体现的审美取向——各个阶层的人,不管地位高下尊卑,都有被尊重的权利?1?7
关键词:战国四公子 形象比较 审美取向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因为《史记》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更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1?7作为文学著作,司马迁以独特的写作技巧、生动简洁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在《史记》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感?1?7

一、 孟尝君:一切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在战国四公子中,后人评价最为纷歧的莫过于孟尝君,尤其是他的门客中有鸡鸣狗盗者,但是孟尝君却“好客自喜”,只要门客对他是有利的,他便不会计较门客的出身,他一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孟尝君之父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独孟尝君年少见智,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的论辩上?1?7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况且又是贱妾所生,恐怕今后人生必不顺利?1?7他被父亲嫌弃甚至抛弃?1?7还好,母亲偷偷把他抚养大?1?7当他长大成人被领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仍然不念骨肉之亲,而“怒其母”?1?7孟尝君却不忘父子礼节,“顿首”询问原因,即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解除了父亲的忧患:“必受于天,君何忧焉?1?7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其至者!”此言一出,无论是从天命还是从人为的角度,都使父亲再没有任何借口遗弃生于五月五日的他了?1?7真是一鸣惊人?1?7如果说孟尝君驳“五月五日子不可举”之说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话,那么孟尝君责备父亲“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则是孟尝君士途的“又一村”了?1?7孟尝君一出现就显出他的机智、见识过人,他对父亲先驳后责,前者顿首而后者持理不让:

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谷而士不得短褐?1?7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孟尝君对父亲的私家富累万金而不招贤纳士的责备不留余地,眼光可谓长远独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职务,并使宾客日进,自己的名声也逐渐闻于诸侯,而且被立为太子?1?7孟尝君终于以自己的才识从被弃翻身而为太子,代立于薛?1?7
对待宾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1?7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1?7” 孟尝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财动心,所以在孟尝君被废后,宾客皆离他而去,他便扬言:“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1?7”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
秦昭王认为孟尝君贤能,愿求孟尝君,孟尝君便欣然愿往,而对宾客的百般劝说置之不闻?1?7只有当舍人苏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头?1?7
孟尝君过赵,“斫击杀遂灭一县以去?1?7”而不管生灵涂炭,只因赵人对他的一句取笑?1?7他完全没有“公子”所应有的大度?1?7
秦欲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囚孟尝君,谋欲杀人”于是孟尝君得脱后便以公济私积极联合韩、魏攻秦,对齐自身的危害则视而不见,而苏代一句“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却使孟尝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在于自己不利?1?7
秦人吕礼为齐相,孟尝君担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个人恩怨化为国家大事,派人给秦相魏冉下书,说动魏冉攻打齐国逼走吕礼?1?7
齐国灭宋,“欲去孟尝君”而“孟尝君恐,乃如魏?1?7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1?7”他不但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国为相,甚至联合外敌攻打自己的国家,使齐国几乎灭亡?1?7
别国的小恩小惠可以轻易地让孟尝君扔下自己的国家,而当事情关系到自己的一点点小利益时,孟尝君却郑重其事地考虑起来?1?7他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罢了?1?7
司马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1?7大则利天下,小则得一国?1?7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1?7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1?7”①从孟尝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权力以后的表现来看,孟尝君起初的一鸣惊人,责难父亲的话其实也不过是贵族公子的“花言巧语”罢了,他养士的目的与他的父亲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1?7孟尝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他怨父亲迷信、抛弃他,更怨父亲“门下不见一贤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损”,于是他直言指责;他怨秦国对他的囚禁,怨赵人耻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吕礼抢夺他的地位,怨齐国君主之骄,于是他愤怒、他大动干戈,视生命为草芥;他怨宾客背他而去,于是他咬牙切齿,怒发冲冠?1?7这一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1?7

二、 平原君:盲目养士,徒为虚名

战国时代是一个没有巨人的时代,没有一种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物是天下归心的人物?1?7大家都想保存并发展自己,因此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富国强兵之术,也造就了“士”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1?7欲强国者必养士,因此便出现了“争相倾以待士”的局面?1?7
如果说孟尝君养士,无论是诸侯宾客还是逃亡负罪之徒,他都无所选择,一概“善遇之”?1?7致使门客中各色人等鱼龙混杂?1?7而他的门客的活动则或使孟尝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尝君保持了权势和名望,都只是为了孟尝君的一己之私利,于国于民却并无补益?1?7
那么,与孟尝君相比,平原君养士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养士只是为了虚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识人,这主要表现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贪心、未睹大体等几个方面?1?7
民家有一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谒见平原君,单刀直入“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当着躄者的面,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后他却又笑着说:“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在这里,“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现了平原君为人圆通,善于敷衍,后者表现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轻狂?1?7而“终不杀”则反映了平原君对躄者之流的蔑视?1?7由此可见,当平原君“门下舍人宾客引去过半”时,平原君的杀姬谢躄便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罢了?1?7
平原君门客盛时达数千人,他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1?7在准备赴楚缔结纵约时却选不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同行者?1?7而对于毛遂的自荐却是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1?7我们从平原君与毛遂的对话中可看出: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1?7”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1?7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1?7先生不能,先生留?1?7”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1?7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1?7”

两人话语针锋相对,一个说毛遂居三年而无所闻,认为不能同往;一个则说无所闻不是无能,并把无所闻的责任归于平原君,指出是他没有给机会让食客有用武之地,一语中的?1?7毛遂终于“面试”成功,但无论是平原君还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毕竟还未见毛遂有所造树?1?7于是“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1?7平原君的“质辞”虽显出他的通脱爽直,但这种通脱爽直里更多的则是在反映平原君对毛遂的轻蔑与不识人才?1?7毛遂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1?7
作者以19﹕1的笔力表现毛遂以1压倒19的气势。写毛遂从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1?7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而完成与楚合纵的任务,而且使楚王“唯唯”愿“谨奉社稷而以从”并歃血为盟?1?7毛遂真如锥器,锥尖一露,接着便逐渐露出锥形,直至完全“脱颖而出”毛遂至此终于能骄傲地说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1?7文章对毛遂才能“脱颖而出过程的描写,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并为毛遂鼓掌称快?1?7毛遂鹤立鸡群的形象更是鲜明,真可谓“四两拨千斤”?1?7就连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惭愧地感慨“胜不敢复相士”?1?7文章越是从侧面把毛遂写得成功则平原君有眼不识俊杰的形象也被连带地写得更为鲜明起来?1?7
平原君的不识人才还体现在对毛公、薛公的态度上?1?7平原君对于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耻?1?7平原君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毛公、薛公为魏公子得去?1?7
平原君私爱美人,使自己在那个“争相倾以待士”的时代里给人一种“爱色而贱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门下的宾客舍人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1?7苏辙曰:“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1?7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1?7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1?7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②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用李同的话就是: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争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1?7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1?7

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以此鼓舞士气,而平原君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帝秦说”不敢议论一个字?1?7
平原君虽有诸多不是,但还是有他可取之处的,如从谏如流,知过必改。
起初,平原君和私爱美人,不愿斩笑躄者美人头,然而当他看到门下宾客纷纷离去,是以为他“爱色而贱士”时,他便毅然杀掉爱姬?1?7并亲自提着美人头到躄者家谢罪;毛遂自荐赴楚时,平原君既倨尊又气傲,他对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怀疑的,但是当毛遂三言两语完成使命后,平原君终于心悦诚服,对毛遂说:“胜不敢复相士?1?7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于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1?7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1?7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7胜不敢复相士?1?7”并将毛遂奉为上宾?1?7如果说孟尝君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与敌国勾结是一种卑劣的行径,那么平原君在国家危机之时,他能够听从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将夫人以下家人编入士兵队伍,共御秦兵这种通达事理,忠于国家的行为就更值得我们肯定了?1?7

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诸侯

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最爱信陵君,因为信陵君对待士人的那种仁、谦的态度最符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1?7
司马迁写孟尝君写到“吾尝过薛,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又闻“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写平原君则写他以一笑应付躄者,且有眼不识毛遂,并评价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而写信陵君却是“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公子社交侯赢、间步从毛公、薛公游就是最好的例证。
作者写公子社交夷门监者侯赢时,通过一系列对比描写来证明公子的仁、谦?1?7先写“公子往请,欲厚遗之”后写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1?7而侯生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却“执辔愈恭”?1?7接着,侯生又使“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这还不够,侯生居然“故久立与其客语”,但公子“颜色愈和”,整个过程,“公子色终不变”?1?7到家后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赞宾客”,“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1?7侯生原本贫困且又仅一夷门监者,虽说是隐士却不见有什么建树,况且几次三番对公子傲慢无礼,而公子却依然仁而谦?1?7对比如此鲜明,公子愈显尊贵,而侯生愈显傲慢无礼?1?7但是作者却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1?7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却能牺牲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公子,使读者不得不对侯生的由鄙视转为肃然起敬?1?7由此通过描写侯生的形象是从一个隐士,不受财的可敬形象转为傲慢、无礼的形象再转为使人肃然起敬,一起一伏?1?7从而使公子被从正面加固了仁谦、尊贵的形象?1?7
其实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称也是因为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又能急人之急?1?7
秦围邯郸,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却犹豫不决,于是公子“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宾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虽不免有些急躁、冲动,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却得到读者的理解?1?7然而公子虽冲动但却有礼节,当公子告别侯生,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公子时,公子担心“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还,问侯生”?1?7而侯生不愧是一名真的隐士?1?7他沉着、冷静,虽为隐士却能洞察一切?1?7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辞决而行必是一鼓作气,劝之定不听,所以故不送,以转移公子注意力?1?7公子果然引车而还?1?7于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并把他的计谋告诉公子?1?7侯生的洞察一切体现在他虽为屈屈一夷门监者,却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为如姬报父仇,甚至连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的心理也了如指掌?1?7然而侯生之计虽绝妙,公子却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而泣,公子的“爱士”形象由此可一览无余?1?7人的行为代价最大莫过于牺牲生命,侯生为公子计,而后“北乡自刭”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肃然起敬?1?7侯生越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鲜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谦、爱士的形象也被反衬得愈加鲜明有力?1?7
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称,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能知错即改,又有一颗爱国之心,可谓常自省而知大体?1?7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后,赵国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当有人为公子指出不是之处后,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1?7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1?7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1?7公子因窃符救赵一事留居赵十年期间,秦“日夜出兵 东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于他,禁止门客为魏使者通报,门客果不敢违令?1?7是毛公、薛公大胆违令对公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明过错?1?7公子果然爱国心切“语未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1?7公子慧眼识英才,间步从毛公、薛公游,二公果不负公子厚爱,冒死劝公子归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错?1?7
李晚芳曰:“战国四君子,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觉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1?7”王世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③信陵君爱士如此,爱国如此,难怪司马迁独独愿以“公子”称赞信陵君?1?7

四、 春申君:一辩而显赫,却遭奸人害

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1?7而事实上,后三者都是出自名门贵族:孟尝君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是齐威王的孙子,平原君是“赵之诸公子之一”,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是魏安僖王的异母弟弟?1?7唯独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阶层?1?7三位出身名门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们门下士人所教授的结果,而他们本人则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独办过一件事?1?7但是春申君却游学博闻、治国有术?1?7上书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是春申君一生为楚国所做的两件最重大的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独力完成的,与他门下的士人毫无关系?1?7
司马迁写春申君着力在一“辩”字,因此文章开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劝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论辩之辞,以突出他的论辩之才?1?7
春申君劝说秦国与楚国亲善,他在谏书中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秦国不应攻打楚国,而应与之友好?1?7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1?7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1?7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1?7”接着,春申君又打比方又举事实,从古讲到今,引《诗》又引《易》具体分析了秦国不能攻打楚国的两个原因,既形象又生动?1?7最后春申君给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将带来的美景:万朝来贺,天下皆归于秦?1?7终于使秦国打消了对楚用兵的念头?1?7
春申君说应侯劝秦王使楚太子归国同样显示了他的论辩之才?1?7只是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劝楚太子乔装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1?7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1?7
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1?7
其实春申君老来遭奸人李园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与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结果?1?7假设他不受李园兄妹的诱惑,他还能洞察李园兄妹的阴谋诡计,可他偏偏为官多年,历尽了被宠的荣耀与被疏的穷困?1?7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老来无法“保相印江东之封”因此对抓住了他的弱点的李园兄妹坚信不疑而不听朱英之言,终于落得个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的下场?1?7就连司马迁也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叹息:“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1?7

五、 司马迁:审美取向

在战国四公子的四篇列传里,几乎每一篇列传都除了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公子”形象外,还塑造了一个甚至多个社会底层的豪杰义士?1?7
孟尝君囚于秦,是靠了客中“最下坐”的狗盗者和“客之居下坐”的鸡鸣者才成功出逃的?1?7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完全没有鄙视鸡鸣狗盗者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承认“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1?7当是之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1?7”孟尝君被湣王怀疑参与了“田甲劫湣王”事件,是靠了那位向魏子借粟的贤者的“自刭宫门”的行动才消除了湣王的误会?1?7孟尝君被废,是冯谖生死相随,用巧谋在秦、齐之间两头奔走,才使他恢复了相位,并扩大了封邑?1?7
平原君找不到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同往楚国定纵约,是地位卑下的门客——毛遂勇敢自荐,“按剑历阶而上”置生死于度外才使楚王“唯唯”完成了定纵的任务?1?7秦围邯郸,赵国几亡,平原君一筹莫展的时候,是李同——平原君门下一传舍小吏的儿子,自动请缨、挺身而出率三千敢死之士奔赴战争前线才使“秦军为之却三十里”?1?7没有毛遂定纵约,没有李同急赵国难,赵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1?7
信陵君善待“夷门监者”侯生、屠者朱亥;礼交博徒毛公、卖浆者薛公?1?7因此他一生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窃符救赵”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有力相助——侯生为他冷静的策划,甚至“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朱亥亦是把生死交给了信陵君,与他一起奔赴前线;而毛公、薛公亦敢在信陵君诫门:“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1?7”的情况下冒死进谏信陵君归魏,使公子威振天下?1?7
一个个豪杰义士虽地位低下,被别人看不起,却一个个都那么有情有义、大义凛然?1?7《史记》为这么多下层人物立传,褒奖他们的品德、才能,这都说明,司马迁是完全肯定战国四公子的养士、对士人的礼待的;而他对于下层人物的品德、才能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7他将自己浓烈的感情融入到了笔下的人物身上,“歌颂着人类所敬爱的,批判着人类所憎恶的?1?7”④在这里,出身贵贱已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1?7“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借这些下层人物表现、寄托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境界和价值、审美取向?1?7他用《史记》理解了一个时代,表现了一个时代,《史记》寄托着他对人生的执着追求?1?7

注释:
①②③韩兆琦 《史记选注汇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256页、268页、280页
④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2002.12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 《史记注译》 三秦出版社出版 1992年11版
[2] 梁平汉 《文史杂志?6?1闲话信陵君》2004年第4期
[3] 韩兆琦 《史记赏析集》 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8版
[4] 赵志华 《试析<史记>中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3
[5] 张兴杰 王秋梅 李文高《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论》甘肃社会科学 1995年第2 期
[6] 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2002.12
[7] 孙纪文 《论司马迁的审美观》龙岩师专学报 2000.3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品

褚遂良楷书的代表作品当举写于永徽四年的《雁塔圣教序》。

不同的字帖,它有不同的养分,适合不同的阶段学习。就唐楷来讲,一般都偏于理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则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这是他特殊的地方之一。其次。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风格比较定型和成熟,褚遂良则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书家。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瓘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清代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简介: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

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

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武则天竟替自己最为愤恨的人平反


神龙元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当初因反对自己而遭受迫害的褚遂良等人平反,要知道,当初褚遂良是武则天最为愤恨的人,为什么此时还惦念着他,甚至要为他平反呢?
褚遂良是阳翟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学识渊博,性格耿介,尤得唐太宗器重。贞观二十三年,病重的唐太宗把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汉武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我以后的事,全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当年,太子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子晋王李治仁厚,应该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太宗更喜欢四子。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青雀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
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哪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掌政权为天下的君王,而能杀死自己的儿子,传王位给晋王的道理呢?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然而高宗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高宗受到昭仪武则天的蛊惑,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氏。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_和于志宁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高宗陈述黜后的理由说: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朕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众位卿家意下如何?
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任凭高宗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高宗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直言不讳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选择贵族姓氏。武昭仪曾经伺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做何感想呢?这句话说到了高宗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
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高宗大怒,命令侍卫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大喊道:何不扑杀此獠!
最终,高宗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强行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又贬到桂州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刺史。显庆四年,_遂良在流放中孤独地死去,时年62岁
武则天毕竟不是一个小女人,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最终,她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不想把懊悔带到另一个世界,这才有了为褚遂良平反的遗诏
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讨所有人的喜欢,但只要你不背道义,坚守原则,即便是敌人,也会一边对你咬牙切齿,一边却为你起立鼓掌。时至今日,褚遂良被我们所记忆,不仅因为他精妙的书法,更因为他做人的筋骨。武则天则以她的和解,让我们见证了一份博大

颜真卿有什么成就

  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它对我国书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书法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政治与书法上都有较大的成就。那么,颜真卿有什么成就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成就,希望能帮到你。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颜真卿的思想成就   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他认为德有三,?孝悌称其至?。常有五,?仁道原其终?。善事父母谓孝,和睦兄友谓悌。孝悌为仁之本。竭诚奉君主谓忠,?率义忘穷谓勇?,?子仕教忠之谓慈?,战阵勇敢谓孝,?慈孝有裕?,则道存于方册。他主张君主要掌握赏罚二柄,此为事在必行。?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罔辨?。应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赏之令。

  颜真卿总结唐立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建言唐德宗李适要广开言路。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

  政治生涯对颜真卿书法影响   一、出任平原郡太守之前

  1、本文的主线是其政治生涯,故对其入士之前的生活只做一简单陈述。

  颜真卿出身名门世家,其先为北朝官宦,家学渊源深厚。 ?(五代祖)颜之椎为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高祖)思鲁(勤礼之父)善属文,尤工诂训,(曾祖)勤礼幼而朗晤,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其父)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历畿赤尉承少年时期,家道中落,清贫的生活使他发奋读书,自幼酷爱书法,曾因买不起纸笔,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

  2、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举进士第,时年二十六岁。

  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书《雁塔题名》于京兆。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年),经吏部铨选试《三命判》入高等,举拔萃科。颜真卿被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同年,与高适结交。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737年),颜真卿应相州刺史张嘉祐之请为相州周太师尉迟公(迥)祠庙撰铭。时年二十九岁。是为《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祠庙碑铭》。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741年),为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使徐峤正书其所撰夫人王琳墓志铭。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简称《王琳墓志》。纵90厘米、横90.5 厘米

  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颜真卿以前资官由扶风郡太守崔琇举荐,入勤政务本楼参加?博学文词秀逸?制科考试,上第。十月,以资授京兆醴泉县尉。任上,书有《张仁蕴碑》。

  唐玄宗天宝五载,颜真卿授通直郎,陟长安县尉。

  天宝六载(747年),颜真卿迁御史台监察御史。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迁殿中侍御史。为高适诗集作四言诗数百字并序。撰有《郭虚几碑》、《郭虚几墓志铭》及《郭揆碑》,并正书。

  3、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颜真卿改兵部员外郎,掌判南曹。

  天宝十一载(752年),颜真卿应西京千福寺楚金禅师之请,正书岑勋《千福寺多宝塔碑》,徐浩题额。时年四十四岁。《多宝塔碑》代表了颜真卿早期书法风格平健、稳妥。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所作,此碑书法结体严密,端庄秀丽,初露锋芒。

  二、从平原郡太守到766年被贬之前

  1、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癸巳(753年),有诏补尚书省郎官十余人出守州牧,颜真卿为平原郡太守。时年四十五岁。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4年)。作《东方朔画赞碑》。

  此碑书法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是他临王羲之楷书的优秀之作。虽和王书在形体上差异很大,但既得王书之神情气韵,又具有自己之风格面貌,神明焕发而时出新意,不失清远之致。

  2、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丙申(756年),颜真卿因守城拜户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即位,尊玄宗为上皇,改元至德。颜真卿手书《皇帝即位贺上皇表》。

  期间,有行书《休书帖》。

  堂兄颜皋卿因常山失守,被安禄山执送洛阳,支解而死,时年六十五岁。其子季明、甥逖先死于城陷之时。是时,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

  上授宪部尚书,有让表。

  唐肃宗至德三年戊戌(758年),赠华州刺史,后迁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封爵丹阳县开国侯。

  五月,肃宗追赠堂兄常山颜皋卿太子太保;其子侄各有追赠。九月三日,泉明携其兄季明首梓自河北归长安,途径抚州,颜真卿有《祭侄季明文》奠祀之。

  《祭侄季明文》:

  麻纸本,28.2 ? 7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墨色枯浓相间,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盖因书写时一腔悲愤使得颜真卿直书而下,直到墨尽,才再次蘸墨,然气势始终贯穿如一。元鲜于枢推崇?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把《祭侄稿》与《兰亭序》相提并论,称为天下第二,历来认为并非过誉。

  蒲州任上,书有《马承光碑》。

  十月,改饶州刺史。有《华岳题名》。赴饶州途中,道出东京,有《祭伯父文》祭告于伯父颜元孙墓前。

  《祭伯父文》:

  书写时略见从容,总体上是心平气和、容夷婉畅的。帖行书,而结体宽博,点画沉着,与鲁公楷书相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六月,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途径金陵,有《与蔡明远书》、《邹游帖》。撰《天下放生池碑铭》,并乞肃宗御书题额。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拜刑部侍郎。途径洛阳为洛阳令李构撰写《李侍御写真赞》。

  晋爵县公。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召拜为利州刺史。正书《鲜鱼氏离堆记》。

  十二月,除户部侍郎。

  3、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改吏部侍郎,寻复阶银青光禄大夫。

  七月十一日,加阶金紫光禄大夫。

  八月二十七日,除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

  本年三月,正书独孤及撰《韦缜碑》,立在京兆。

  唐代宗广德二年甲辰(764年)。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十一月,颜真卿作《与郭仆射书》、撰书《郭氏家庙碑》。

  同年,有《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为维护朝廷纲纪,秉义直谏的稿草之作。

  《争座位帖》:

  忠义之气,粲然横溢于字里行间。凛凛生气,令人肃然敬重。即使是对鲁公书法颇有成见的米芾也不得不赞叹有加,?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以为?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第一书也?,书法随意自如,天真烂漫。淋漓挥洒处,如挟风雨而行云空,横斜曲直,妙韵叠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除刑部尚书。时年五十七岁。

  撰有《赵良弼碑》。

  三、湖抚十年与颜楷大成

  颜真卿在外十一年,?兴逐孤云外,心随飞鸟泯?,荣辱不萦于心,寄情山水,寻幽探胜,以诗文碑版为乐。超然世外,放流形骸。然而,仕途算不上得意,政绩也谈不上显赫,然而颜真卿一生之中的碑版,却以大历时期的最为人称道。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得罪元载,出贬峡州别驾,有《疏拙帖》即《峡州帖》。

  撰并正书《鲜于仲通碑》。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有《靖居寺题名》、《守政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吉州别驾任上,撰《天台智者大师画赞》、《天台山国清寺壁上大师说法影像并佛顶及维摩四五六祖像》。

  除抚州刺史。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抚州任上,撰书《桥仙观碑记》。

  撰书《卫夫人仙台碑》、《华姑仙台碑》、《谢康乐翻经台记》。

  唐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撰文并书《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坛》。

  四月,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麻姑坛记》)。

  《麻姑坛记》颜真卿63岁时作。此碑庄严瑰伟,是颜书之冠,为其晚年的力作,老笔生花,千锤百炼,其笔法多变,时出新意,以圆代方,风趣大增。通篇观来,丰盈饱满,行气紧密,肥瘦均匀,横竖粗细适中。结体精悍,笔姿新颖,布局适度。此碑最能体现颜书?雄壮博大,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美学价值。

  六月,正书《大唐中兴颂》。

  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大唐中兴颂》是颜鲁公 63 岁的作品,放笔直写,一任自然,精严的法度已升华为平和的从容。点画圆浑厚实,方正平稳,不露筋骨,注重书写时力量的充沛畅达,粗壮而不臃肿。字形以宽阔取势,四周向外拓张。外密内疏,中宫舒展,布白于字中。笔势缓缓而行,捺脚重拙含蓄。比起他中年时期的碑刻,此碑的字形和气势

  显得更为舒展和开张,那种横细竖粗、蚕头燕尾的样式已逐渐在淡化,似拙反奇,平中求险。表现出一种气度恢弘的威武刚烈风度。

  十一月,祭祖茔,撰书《颜含大宗碑》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正书李白《志公像赞》。

  书十四代祖《颜默碑》。

  撰书《八关斋会报德记》。

  撰书《开元寺僧碑》。

  正书《广平帖》、《宋璟碑》。

  十一月,撰书《颜元孙碑》,《与夫人帖》。

  十一月二十六日,拜湖州刺史。撰书《元结墓表》(《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

  就在《大唐中兴颂》刻成的第二年,元结去世,64 岁的颜真卿感喟万千,为之撰文书碑。碑文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元次山碑》结字方严整饬,庄重正大,行距密,字距密,横平竖直,左右竖画略呈回抱之势。质朴凝重,完全摒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全以茂密方正的品质取胜。颜字以正面示人,中宫疏朗,撑满四周,笔力凝朴。

  同年,洛下遇书僧怀素,撰写《怀素上人草书歌行序》。

  大历八年(773年)。

  有《文殊师利菩萨碑》、《文殊帖》。

  十二月,撰书《吴兴沈氏述祖德记》。

  大历九年(774年)。

  正月,正书伯父颜元孙《干禄字书》。

  三月,撰书《妙喜寺碑》。

  七月,撰书《〈放生池〉碑阴记》。

  撰书堂兄颜皋卿《神道碑》,立石于祖茔。

  书《横山庙碑》。

  唐代宗大历十年(755年)。

  七月有《江外帖》。

  十月,应欧阳崘之请,为其父商州刺史欧阳琟撰书神道碑。

  十一月,有《刘中使帖》。

  大历十一年(776年)。

  四月,应御史中丞崔祐甫请,为其父撰书《崔孝公宅陋室铭》。

  应秀州长史康元环之请,为其父台州刺史康希铣撰书神道碑。

  撰《和政公主神道碑铭》、《唐玄宗贤妃卢氏墓志铭》。

  四、政治上的扶摇直上

  1、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权相元载得罪下狱,自尽。

  四月十二日,诏召入京。撰书《射堂记》。

  五月,撰书《项王碑阴述》。

  为其师撰书《李含光碑》。

  追立伯母殷履直夫人颜真定碑:《殷夫人颜氏碑》。

  八月,除刑部尚书。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

  正月,三上表乞许致仕,不允。时年七十岁。

  三月改为吏部尚书。此时,颜真卿为光禄大夫,勋爵上柱国、鲁郡开国公,任吏部尚书,兼任礼仪使,阶高二品,权势并重。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

  六月,正书程浩《马璘新庙碑》。

  撰书曾祖《颜勤礼碑》,追立于万年先茔。

  将它与颜真卿不同时期的书法相比,可知其更近于《大字麻姑仙坛记》和《大唐中兴颂》,是其进入完全成熟时期的标志。瑕不掩玉,尽管《颜勤礼碑》在追求宽博中未免横细竖粗这一模式的栓桔,但不能不说,以《颜勤礼碑》等所形成的颜书的基本格调,正是书家后半生辉煌成就的先声。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六月,撰书《颜氏家庙碑》。集贤院学士李阳冰为之篆额。

  四面环刻碑文,李阳冰篆书额。楷碑篆额,世称双绝。

  颜氏家庙碑工整而不板滞,肥厚而不拥挤,其腕底笔端,凝聚着书家深厚的功力和广博的阅历,展示出这位一代大家

  坚毅豁达的性格、超人的气质和精湛的艺术成就。

  八月,除太子少师,仍充礼仪使。时年七十二岁。

  建中二年(781年),正书《王密德政碑》,李阳冰篆额,徐浩书敕书。

  撰书《赠和州刺史张敬因碑》。

  2、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八月,改太子太师。

  正书《元德秀墓碣》,李阳冰篆额。时人以墓主、文章、书法、篆额并四绝,号《四绝碑》。

  三月,从兄颜皋卿加赠司徒。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

  正月,奉命赴许州宣慰李希烈。时年七十五岁。

  十月,题《奉命帖》。

  自撰墓志,以示死志。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颜真卿自汝州移囚蔡州。书《移蔡帖》。

  八月,遇害于蔡州龙兴寺。时年七十七岁。

  明年,始闻于朝,辍朝五日,谥文忠,赠司徒。

  结论:

  1、为后世所称颂的书法作品的数量与颜真卿的政治地位高低成正比。

  在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之前的20年中(734举进士753年任平原太守),他的书法作品有《雁塔题名》、《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祠庙碑铭》、《王琳墓志》、《张仁蕴碑》、《郭虚几碑》、《郭虚几墓志铭》、《郭揆碑》、《多宝塔碑》等,不仅数量少,而且流传后世、为后世所称颂的只有《多宝塔碑》。为后世所称颂的约占这一阶段总数的12%。

  从任平原太守到被贬之前(753年766年)的13年中。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有:《东方朔画赞碑》、《皇帝即位贺上皇表》、《休书帖》、《祭侄季明文》、《马承光碑》、《华岳题名》、《郭氏家庙碑》、《鲜鱼氏离堆记》、《争座位帖》等。为后世所称颂的是《东方朔画赞碑》、《祭侄季明文》、《争座位帖》。为后世所称颂的约占这一阶段总数的33%。

  湖抚十年(766年777年)中,其书法作品有《疏拙帖》、《鲜于仲通碑》、《靖居寺题名》、《守政帖》、《天台智者大师画赞》、《天台山国清寺壁上大师说法影像并佛顶及维摩四五六祖像》、《卫夫人仙台碑》、《华姑仙台碑》、《谢康乐翻经台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麻姑坛记》、《大唐中兴颂》、《颜含大宗碑》、《颜默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广平帖》、《宋璟碑》、《颜元孙碑》、《与夫人帖》、《元结墓表》(《元次山碑》)、《妙喜寺碑》、《神道碑》、《横山庙碑》等等。其中为后世称颂的是《麻姑坛记》、《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为后世所称颂的约占这一阶段总数的13%。

  从大历十二年(777年)到785年颜真卿被害的8年中。其书法作品主要有:《射堂记》、《项王碑阴述》、《殷夫人颜氏碑》、《马璘新庙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王密德政碑》、《元德秀墓碣》、《奉命帖》、《移蔡帖》等。其中为后世所称颂的是《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王密德政碑》、《元德秀墓碣》。为后世所称颂的约占这一阶段总数的36%。

  2、其为后世所称颂的书法作品很大一部分不纯粹是其书法水平使然。有其他因素。

  《千福寺多宝塔碑》,由徐浩题额。

  《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临王羲之之作。

  《祭侄季明文》是在颜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难之后,他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的心情在文字上的流露。

  《大唐中兴颂》是元结撰文。

  《元次山碑》是颜真卿为元结撰写的悼文。

  《颜氏家庙碑》由集贤院学士李阳冰为之篆额。李阳冰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篆书大家。

  《王密德政碑》,李阳冰篆额,徐浩书敕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