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萨尔浒之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1616年,明朝万历朝廷为了消除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对自己的威胁,发起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经典战役——萨尔浒之战。
然而占据优势地位的明军却没能取胜,这场战争也因此成了战争史中以弱胜强的教科书式战例。
这场战争的失败激化了明朝的内部矛盾,把原本存在于明朝内部的隐藏矛盾揭露了出来,各地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大明王朝终于是难以为继轰然倒塌,最终覆灭。
要研究以渔猎为生的女真人奇迹般胜利的原因,一定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努尔哈赤。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辽宁总兵李成梁挥师出关,围攻王杲据守的古勒寨,王杲兵败逃亡,次年被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擒拿并报官,同年王杲在北京被处死。
王杲死后,王杲之子因仇继续与朝廷抗衡。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李成梁再次攻打王杲之子盘踞的古勒寨。
在与明军的混战中,努尔哈赤的祖父因救王杲之子阿太的孙女(也就是努尔哈赤伯父之女)与其子塔克世先后杀进古勒寨,但是却被大明兵误杀。这是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记载。
另外一种说法是有《明实录》中记载:辽东官员为朝廷奏报战况,努尔哈赤的祖父与其子塔克世作为前军,死于乱军混战之中,不管是哪种记载,可以大概率推断是努尔哈赤的祖上是死于明军之手。
努尔哈赤其实知道是明朝酿成的悲剧,但是因为自己实力不足,还不能和明朝撕破脸,所以暂时把尼堪外兰当做报复对象,用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事。
当时才25岁的努尔哈赤开始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之后努尔哈赤除掉了尼堪外兰、慢慢统一了整个女真各部族。
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终于显露出了自己的野心,在1618年列出了女真人对明朝的“七大恨”,公开与明朝为敌。
这时的努尔哈赤虽然开始和明朝对着干,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与明朝有着较大差距。
女真族人世代以渔猎为生,战争潜力以及后勤补给能力皆不如明朝,所以他的这次清障行动更多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政治声望。萨尔浒之战爆发,努尔哈赤遭明军四方面围攻
让努尔哈赤想不到的是,明朝迅速组织了四方面的人马来攻打自己。根据《明经世文编》里编入的蓟辽总督薛三才的奏折记载:“调募之兵大约不下十二 、三万人,内以三万人联络东西,专备御虏之用,征剿奴者,可得十万人。”官军数量之大,让努尔哈赤着实惊到了。
但从双方的士兵人数来看,明朝有十二万人马,而努尔哈赤麾下只有六万人马,人数相差可以说是相当大了。如果实打实的搞阵地战,和明朝争锋相对肯定讨不到便宜,这该如何是好?
此时努尔哈赤便开始开始展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他第一时间派出小股部队了解明军四路人马各自的行军路线。
之后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个个击破的经典战术,曰:不管明朝发动了几路人马过来,只把自己的军队集中在一起跟明朝的一路人马打。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的军队在局部战场上就有了人数优势,用这种方法就可轻松击溃明军。
这种战术也是基于女真人单兵作战能力比明军士兵强可以依托骑兵优势。本质上是多路并进与集中优势兵力的对决,多路并进如果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把握战场的整体态势,随机应变。
同时各路人马还要互相配合,彼此接应。集中兵力想取得胜利非常考验指挥官的魄力,不计较领土的得失,认真观察战场上各方势力的一举一动,坚定不移的执行这一方针。这种战术适不适用呢?临阵不惧,以少胜多大败明军
战场却给努尔哈赤出了个难题。然而在实际作战中,明朝四路大军,各自从北面、西面和西南面以及南面发起进攻,这里面西面为主力部队进攻方向。这对于女真军队来说十分棘手,但是明军下面的做法迫使努尔哈赤放手一搏。
一般来说,明朝这几路人马需要相互支援、互为策应,但是南面进攻方人马率先出击,西面人马为了不将功劳拱手让人,快速行军赶在了最前面,北面和西南面方向的人马则行军速度缓慢。
努尔哈赤依据战场上的这种情况集中兵力消灭了最前面的西部明军,可是自己的后方也暴露给了南部明军,但是努尔哈赤察觉到南部明军不是主力部队,主要是为了吸引努尔哈赤的火力,结果证实了努尔哈赤的想法。
努尔哈赤在打败西部明军之后,全军北上消灭北部明军,最后南下击败了南部明军,三个方面的明军将领全部战死,只有西南部明军得以保全。
可以知道,坚决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是赢得萨尔浒之战的关键因素。
如果努尔哈赤魄力不足,用分兵进攻的办法,就会导致腹背受敌的局面,很可能致使战争失败。
可是历史没有假如,萨尔浒之战女真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努尔哈赤也为自己的族人打下了大清最初的基业,据《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对萨尔浒之战的评价是:“王业定,基业开。”
萨尔浒之战女真的胜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努尔哈赤是如何打赢的这场仗,究其原因分为以下两点:
01坎坷经历,造就卓越的军事天赋
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一个女真贵族家庭,可是努尔哈赤并没有因为自己高贵的身份而受到什么特别的优待。
幼年丧母的情况下,作为女真贵族的父亲马上就又娶了一个强势的妻子,努尔哈赤也因此与家人早早的就分开了,祖上虽有丰厚的家产但却几乎没有分到,生活也变的十分拮据。
也许传奇人物早年必须经历磨难,日后才能成就大事业吧,努尔哈赤就是这样的,长期艰苦卓绝的狩猎经历,锻炼了他强壮的体格,东北极寒的自然环境,给予了他坚韧的耐力。
早在二十多岁时就除掉尼堪外兰,统治了女真所有部落。并且在与明军对抗时,灵活运用战术策略打赢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无一不显示努尔哈赤的军事天赋。
萨尔浒一战中,努尔哈赤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一部分作用。
02明朝后期内部官场的混乱,君臣不一心
萨尔浒之战明朝内部的因素也是最主要的,这里重点讲的是,明朝后期皇权、内阁、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
明朝在加强皇权的进程里,也逐渐衍生出了其他的政治制度,形成了内阁、宦官与皇帝的权力分支。
在整个明朝,皇权虽然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但这种政治制度缺少了对皇权的制约设计,这使得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权。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朝官制的混乱,官员忙于党争,君臣不一心。
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四面围攻女真兵马本是占尽优势,但是诸路兵马为争抢功劳,互不驰援贻误战机,才使得努尔哈赤可以调转军队反攻成功。也能表明当时明朝内部的党争混乱的局面可见一斑。
综上所讲,种种因素促成了萨尔浒之战这一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综上所述这一战,明朝不是败给了努尔哈赤而是败给了自己。经此一战,明朝和后金的综合局势开始发生转变。
在这之后明朝对后金的战略措施由主进动攻变为被动防守,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前沿基地也逐渐被后金慢慢占据。
“萨尔浒之战”发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明朝和后金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努尔哈赤在萨尔浒附近向明军发起进攻的反击战,更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一战,更是明清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场战争拉开了大明王朝解体直至灭亡的序幕。在这场战争中,明朝投入了47万大军,努尔哈赤总共投入8万兵力。那么明朝47万大军,人数远胜于后金,为什么却会失败得如此彻底呢?
在军队方面,明朝自称雄狮百万,但是在战前,明军内部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没有系统的训练,装备也跟不上,还是用着以前老旧的武器。在这样恶劣穷苦的环境下,本来就无法系统训练的士兵,更加没有所谓的士兵素养。那么这样的一支部队只是拥有人数上的优势,从战斗力上来说,简直不堪一击。
当时的明朝腐败不堪,国库也基本上被掏空,从经济上来说,根本无法支撑长久作战。所以只能依靠增加税收、卖官和降薪这样的措施来支撑前线的战事。可是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之急,时间长了,民愤也就上来了。明朝更是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民心。
当时前线作战,后金已经占领了抚顺,可是明朝的兵部尚书的位置依然空缺。战事吃紧,一个那么重要的指挥官位置,居然没有人在上面坐镇指挥。还是到了后金部队已经逼近沈阳了,无奈之下临时让黄嘉善上任。也就是这空缺的一段时间,形势已经扭转,兵部都无法运作,怎么能打赢这样一场对方做好了准备的仗呢?
最后,明朝当时的主帅是杨镐这个指挥纸上谈兵的庸才,杨镐之前在官场沉浮三十年,多是靠周旋上位获取的官职,本身就没有才能,而且还有兵败的劣迹,自负的他还不把努尔哈赤看在眼里,制定了“四路出兵,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这样的战略就算了,还泄露了战前的机密,直接导致各路军队被伏击,铩羽而归。
黄仁宇先生曾经评价“明朝不能发挥自己本身的力量,不能应用军事科技,并不是表现于一时一事的,而是官僚组织和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而成。”明朝的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在这样一场战役中,彻底爆发出来了,就算打赢了萨尔浒战役,也依然抵不过明朝气数将尽,一样会失去整个江山。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何败给后金的原因分析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势力日渐崛起的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部落和势力日渐衰弱的大明朝。
萨尔浒之战起因一共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努尔哈赤的上台,使得女真部落有了进一步强大的可能,二是明朝与女真之间重重矛盾,使得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攻打明朝,三是明朝统治混乱,朝廷腐败,努尔哈赤认为这时候是对明朝用兵的最佳时机所以挑起了战争。
萨尔浒之战起因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努尔哈赤掌权,努尔哈赤是女真部落难得一见的杰出将领,在他上台之前,很少有人提及对明朝用兵,而努尔哈赤是一位天生的战略家。
在他夺得政权之后开始整顿军务,训练军队准备偷袭明朝,努尔哈赤的野心就是吞并明朝占据中原地区,所以在努尔哈赤的安排下女真部落有了强大的进步,开始不时骚扰辽东地区给明朝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萨尔浒之战起因还应该包括明朝统治的混乱,在战争爆发的前几年正是明朝朝廷党争十分激烈的时候,万历皇帝上台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摊烂摊子,上台之后的万历皇帝又经常不理政事,他任由朝臣们在下面争论不休。
而且明朝也爆发了很多场农民起义统治者没有精力去关注辽东防务和日渐崛起的女人部落,导致了敌人侵略。颖汝士人多结交朋党,且家族联姻比如苟氏就与同郡的辛氏、钟氏和陈氏相互联姻。
当这些河南士人离开故土去翼州(河北)辅佐袁绍,更需要与同籍士人抱团结党、维护共同利益,从而在冀州形成了颖川士人集团,与袁绍的河北本土势力发生矛盾冲突也就不足为怪。
其实努尔哈赤所在的部落和大明朝的矛盾是萨尔浒之战的直接原因,努尔哈赤在1618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发布了七大恨,他认为明朝不时派遣军队骚扰女真部落,使得女真部落损失惨重。而且明朝的外交官态度十分蛮横,使得两个地区之间矛盾进一步升级,所以导致了后来决定战局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明军为何失败
萨尔浒之战 明军为何失败? 明朝 衰亡,后金兴起,皆源于此战。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关键性 一战 。在这次战役 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6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 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一个出色战例。
后金是在明时由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建立的政权。 北宋 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朝后,由东北进入黄河流域,但女真族的另一些部落仍留在东北。明朝初年,这些居住在东北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
万历十一至十六年(公元1583-1588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后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步确立起了八旗军制。这些八旗士兵在平时是平民百姓,但在战时便是冲锋陷阵的士兵。
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后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始为八旗。女真人分编于八旗,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主要是骑兵。此外,还修筑了赫图阿拉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自称大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故址位于今辽宁新宾西)。
后金政权初具规模后,努尔哈赤便在万历四十六年二月召集贝勒诸臣讨论方略,具体制定了攻打明军、兼并女真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的战略方针。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计划,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明廷的作战行动。他以“七大恨”誓师,历数明廷对女真的七大罪状,来激发女真人的愤慨之情。战争开始后,后金部队长驱直入,直至七月,明抚顺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所占。
明朝政府在战场上接连失败,使得最高统治者十分恼怒,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企图将后金一举消灭。为达此目的,明朝政府对这次战争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以总兵杜松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称西路军;以总兵马林合叶赫兵。
出靖安堡攻其北,称北路军;以总兵李如柏经清河堡、鸦鹊关,从南面进攻,称南路军;总兵刘廷会合朝鲜兵,出宽甸攻其东,称东路军;另有机动部队保障后方交通,而辽东原巡抚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坐镇沈阳指挥。四路明军分头并进,最后于三月初二会师赫图阿拉。
明廷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部署,可谓是志在必得了。于是,这次战争的总指挥杨镐在出师前的二十四小时,派人向后金下战书。“师期已泄”,使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做出决策。他通过对双方情况的分析,较好地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认为,后金的八旗兵力一共只有六万余人,与明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明军采取的是分进合击的策略。
在四路军中只有西路对自己这一方威胁最大,其他三路因路途遥远,在短期内是绝不可能到达的,因此他做出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决策,决定先大破西路军,然后再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形,寻觅破敌之法。
于是,他将六万八旗兵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等候着西路军的到来。西路军由于冒进,孤军先行来到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这便让后金军队候个正着。
西路军遭到后金部队的袭击后,决定一分为二,一部在萨尔浒驻扎下来,另一部则由杜松率领攻打吉林崖,努尔哈赤针对西路军分兵情况,派遣、四贝勒率两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击杜松,使西路军两部不能互援,自己则亲率六旗兵力进攻驻扎在萨尔浒的西路军主力部队。经过激战,将西路军的主力部队击溃,接着又和代善合击进攻吉林崖的另一部。至此,明西路军全部被歼灭。
全歼西路军后,努尔哈赤将进攻矛头瞄准了明北路马林军。经过激战,马林部大败。击溃马林后,努尔哈赤立即南下,命人放出话来,说杜松的西路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东路军速进,引诱其入伏。东路军不知是计,加速行进,当部队进入到阿不达里冈时,后金军突然袭击,东路军大败。
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但对四路明军,却未能做出任何策应。及至三路失败后,他才慌忙命令南路李如柏军撤兵。李如柏军在回师途中,为后金军袭击,李如柏以为是对方主力部队进攻,因而惊慌失措,部队也阵脚大乱,士兵们自相踩踏,死伤千余人。至此,萨尔浒之战落下了帷幕。
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以劣势的兵力,在五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六万多人。战役以明军的失利、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终。通过此战,后金政权更加巩固,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而明军则因此次失利,陷入被动局面,战略上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由过去的盲目自大转变为软弱妥、消极防守。此战创造了 中国 战争史上的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
探究萨尔浒之战明军失利的原因,主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后金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对对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盲目行动,准备不充分,最终并没有达成分进合击的战略目标,反而被对方各个击破。
第二,主力部队孤军深入,得不到有效的补给,最终全军覆没,打乱了整个战局的部署,使得后来南北两路军陷入被动境地,同时也为后金军从容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创造了有利战机。
第三,杨镐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并没有统筹全局,对各路军做出策应。他远离前线,对战场的情形也不了解,因此并不能根据战局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所以萨尔浒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第四,明军盲目自大,竟然在作战之初,便将自己的作战意图泄漏给对方,这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军,指挥有方,在战略方针上更胜一筹。他们通过对彼此双方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的策略,从而扭转了战场的不利形势,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3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