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辽东的统治权是怎么被明朝丢掉的真相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25 12:35:09

辽东的统治权是怎么被明朝丢掉的真相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明朝是如何一步步丧失掉辽东统治的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辽东局势的恶化,事实上源于明朝经营辽东的策略失败,明初时期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但由于辽东汉人数量实在太少,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羁绊制度,而目的便是为了牵制实力仍然强劲的蒙古诸部。而随着永乐之后明朝的战略收缩,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最终致使了女真的崛起,而随着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两场决定性的战役,辽东问题最终彻底恶化

辽东虽属大明管辖,但实际却是“以夷制夷”

在明初时期,为了牵制和包抄北元残余势力,明朝开始注重对辽东的经营,并最终设立奴儿干都司。为了巩固对辽东的控制,改善当地汉人较少的面貌,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移民,但由于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收效甚微。

由于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面貌,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不过实际上实行的却是“以夷制夷”的方式,辽东官员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而且实行的是军管制度,大明在当地并未设置管理民政的官府,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女真人一直便居住在辽东地区,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或称东海女真),由于建州女真距离明朝最近,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大的原因,其成为了女真三部当中最强大的一支。其中,建州女真又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部,合称“建州三卫”。

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便是建州卫左都督,后来猛哥帖木儿被北方的兀狄哈部族所杀,建州部被迫南迁,并入建州卫,定居兴京。随着与明朝政府的交往逐渐密切,建州部开始迅速兴盛了起来。

隆庆四年(1570年),在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期间,由于建州右卫王杲父子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先后作乱,导致“建州三卫”瓦解,部落分散后各自为政。

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萨尔浒之战使辽东失控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任命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开始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同时建立了八旗制度。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努尔哈赤已经开始在内部自称国王,迁都至赫图阿拉,并开始逐步创造独立的文字。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之后,努尔哈赤认为明朝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怨恨,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

明朝方面起初对努尔哈赤的一系列动作并未在意,直到努尔哈赤正式反明,并先后攻掠多地,而当地守军对其无可奈何之后,明朝这才开始将目光转向辽东,开始从各地抽调军队,准备灭掉努尔哈赤,就此拉开了萨尔浒之战的序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神宗命杨镐率领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等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然而,在明军情报泄露、各军统辖不一、朝廷催战不断、杨镐指挥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四路明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明军大败。

此战过后,明朝开始丧失在辽东的主动权,开始进入被动的战略防御阶段。而就在萨尔浒之战的同年,努尔哈赤称帝,国号大金。

后金东征西讨平定后方,松锦之战明朝退守关内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重兵围围攻沈阳,由于城内降兵叛变,辽东重镇沈阳告破。同年,后金在攻破辽阳后,迁都至此,后又于天启五年(1625年)迁都至沈阳,并改名为盛京。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但并未攻克。同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八子皇太极在储君之争中胜出,成为后金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针对后金的种种不足,在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推行改革,在完成内部改革之后,开始再度攻打宁锦防线,意图破关而入,先后发动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不过均以失败告终。

两次失败之后,皇太极开始重新积聚力量,一方面整顿军备,开始装备包括红衣大炮在内的新式装备,提升军队战斗力和攻坚能力;另一方面则转战各地,在统一整个东北的同时,南下迫使朝鲜臣服,又通过结盟于科尔沁部、喀尔喀部等蒙古东部诸部,进攻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方式,开始向漠南地区渗透,从东、北两面开始全线威胁大明边防。

崇祯八年(1635年),随着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后金彻底确保了背后和侧翼的安全,并从东北和漠南开始全面威胁大明边防,并逐步蚕食宁锦防线。次年,皇太极在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周边明军多次前往救援均已失败告终。次年,锦州东莞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崇祯急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前往辽东解锦州之围,松锦之战爆发。

洪承畴率军到达前线后,双方初次交战互有胜负。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朝廷却以“兵多饷艰”为由,多次催战,崇祯甚至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于是,双方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结果明军因冒进而陷入重围,之后又因将领不听帅令擅自突围,最终导致明军惨败。

此战,宁锦防线告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明朝最后的精锐部队除吴三桂的三万残军退守宁远外,全部损失殆尽,山海关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而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三败俱伤,为何赢得和平?

在我国历史上,对日战争其实并不多,而且还主要集中在明清时代;但是明朝对日战争胜多败少,而清朝对日战争则是胜少败多;不光光是这样,明朝对日战争还是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明朝和日本最大的战争朝鲜战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明朝发展到了万历年间,因为一代名辅张居正的病逝,这时候的明朝就陷入了朝政斗争的漩涡中,再加上万历皇帝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不上朝了,每天就呆在寝宫里修道和玩乐;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开始瞥见危机隐患了。

丰田秀吉统一日本,殃及邻国

而这时候的东方岛国日本完成了统一,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全岛,但是这个统一是建立在个人权势鼎盛的基础上,事实上国内的各大名都还是口服心不服;丰臣秀吉这个人因为完成统一后,就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形势类似我国古代周朝,丰臣秀吉是关白,但是事实上对下面的大名控制力并不强)。

丰臣秀吉就想着开疆辟土,想要打败朝鲜、女真和明朝,然后再打到东南亚地区,完成东亚地区霸主地位;而邻国朝鲜也和明朝一样,国内朝政斗争十分的剧烈,并且常年的和平导致了武备极其的松弛,朝鲜军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以说朝鲜士兵就是为了拿份俸禄才当兵,大多数时间都是没事到处乱逛。

借道朝鲜攻明被拒,日本占领朝鲜

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国家现状也预示着三国必有一场战争;丰臣秀吉开始派使者告诫朝鲜国王,日本想去攻打大明,希望朝鲜能够让个道;朝鲜当然不同意,大家可能不知道朝鲜和大明的关系,朝鲜王国还是大明皇帝朱元璋册封的王国,一直以来朝鲜都是大明的附属国身份,那么自己的宗主国要被别人打,谁会愿意?

再加上朝鲜国王也不是愚蠢之人,大明这么大的国家,我跟你一样去反抗他,那这不是自己找死吗?于是朝鲜直接拒绝了,这下日本就有理由征伐朝鲜了,丰臣秀吉直接派人以拒绝借道攻明的名义,对朝鲜国王发了战帖。

朝鲜国王最初还觉得一个日本就想欺负自己,就也没当回事;但是朝鲜还是低估了日本的实力,日本直接带了15万人杀到了朝鲜,更是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的王城汉城,这直接给朝鲜国王吓尿了,他们仓皇逃到了平壤。

后来在平壤的朝鲜国王,依旧把希望寄托给剩下的军队,就派人收拢残兵准备决战,甚至还专门亲临现场鼓舞士气;于是二十多万的朝鲜士兵,被几万人的日本士兵给击败,这下平壤都待不下去了,朝鲜国王只能逃到了和大明交界的义州地区。

朝鲜国王求援明朝

在逃难的过程中,这时候的朝鲜国王就慌了,派了一波又一波的使者去请求大明增援。而大明王朝的态度是什么?最开始朝鲜使者到了顺天说明情况后,大明的官员们根本不信日本有这么强悍,不到几个月就占领了朝鲜大部分土地。

朝鲜使者甚至哭哭啼啼地讲述日本的凶恶,但大明从皇帝到臣子对出兵没啥想法;不过这也不是大明不愿意出兵,而是有没有必要出兵,大明从朝鲜使者到来的时候,就派了锦衣卫到处收集日本的情况,他们也知道日本目前丰臣秀吉一统,并且开始对外扩张。不过大明有个顾虑,就是日本会不会和朝鲜联合一起,当自己军队到达朝鲜,然后,两国直接把大明军队给歼灭了,也是这个顾虑大明才一直不愿意出兵。

是否出兵援朝,明朝犹豫不决

而当时驻守大明东北地区的精锐部队,是大明帝国大名鼎鼎的辽东铁骑,这支部队人数不多,但是实力非常的凶悍,辽东铁骑一半兵员都是由女真人和蒙古人组成,可以说组成了大明东北边防的顶梁柱;假设大明要出兵,那么辽东铁骑势必也要出动一半,假如被日本朝鲜坑了,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朝鲜国王得到了大明皇帝模棱两可的回答就慌了,他知道如果大明不出兵,那么朝鲜根本不可能复国;于是就想亲自去大明顺天请求援助,后来还是在群臣的建议下,留守义州。后来,朝鲜国王直接让使者把日本的书信交给大明,大明官员们看到了日本的书信如此嚣张,再加上锦衣卫的调查,大明的兵部尚书就打算亲自去一趟朝鲜。

当朝鲜国王看到了大明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类似国防部长),就感激得老泪盈眶,这让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很不好意思;但是石星虽然确定了朝鲜王国如今的窘况,但他还是不信朝鲜士兵有这么弱?当他视察了一下朝鲜的士兵,一个个都耸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样子,毫无战斗力,甚至朝鲜的武器好多都还没开封。

明朝决定出兵援朝鲜,取得统帅权

石星回国后汇报了情况,当万历皇帝听完后,就下令让内阁筹划援朝战争,于是大明正式开始出兵援朝,最初朝鲜和大明两军汇合的时候,朝鲜将领们和大明将领们还爆发争吵,争吵的原因就是统帅权究竟是朝鲜还是大明,后来大明直接要军饷、军粮,朝鲜将领们没辙,就把统帅权给了大明。

统帅权给了大明,但是大明迟迟不见出兵,这又把朝鲜大臣们给急疯了,就亲自来到大明的辽东巡抚这里询问,其实两军交战最忌讳的就是贸然出兵,大明这边的部队都还没集结完毕,根本不能够随意出兵;但是朝鲜的官员们哭哭啼啼实在没辙,这个巡抚就派了两千人先去出兵。

首次交锋,明军落败

不过虽然大明的辽东军队强悍,但刚开始时,朝鲜刚好连日的大雨,导致了辽东军队手中的火器用不上,再加上日本的作战方式实在从未见过,于是第一批军队就遭到了打败,2000多人被打散,第一次交锋让大明对日本有了最初的了解,大明了解到的日本作战方式新颖,并且非常灵活。

而日本了解到了大明军队作战个人实力强悍,团队联合稍弱,不过大明的火器是极大的威胁,好在下雨让火器失灵。而这次战役其实是2000人对战上万人,朝鲜给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于是大明就开始全方位的派出锦衣卫收集日本情报。

李如松采用新战法战胜日本

最初援朝战争的统治权是归辽东地区军务长官负责,因为失利,统帅权开始被朝廷的兵部掌控;大明陆续派出援军入朝,后来等到了军队集结,大明的反击战正式拉响;李如松主导这次大战,李如松是大明的名将,并且大明还抽出了一万的辽东铁骑归入管辖,李如松的军队有近4万多人,而日本军队有十几万人,不过李如松并不认为兵少就会输。

在平壤收复战中,李如松直接和日本的小西行长部队开战,而这次收复之战没有下雨,大明的火器开始派上了用场,这也是日本倭兵第一次看到大明正规军火器,各类大炮火铳轮番射来,平壤的日本军队直接被打懵了,李如松就很轻易的收复了平壤,事实证明,大明的炮火攻击后结合步兵冲击是很有效的战法。

日本所预定的陆上战略彻底告吹,后来的汉城之战,明军就阵亡不到1000人,日本却折损了近万人,于是大明直接收复了一大半的朝鲜土地;朝鲜国王听到连续的捷报后十分的兴奋。虽说明朝和日本的作战,在前中期是一直保持优势,不过后期李如松因为一些战术判断错误,导致了大明军队丧失了强悍的一面,也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日本也取得了连日失败之后的胜利,不过两军阵亡都很大。

水上战役,大明以惨胜而告终

随着战役的进行,日本已经发现陆战的优势完全丧失,日本根本无力应对大明的火器,于是日本的水军部队开始进发,水军之战最初是有朝鲜和日本开战,朝鲜名将李舜臣击败了日本的战舰,取得了水战的大捷,史称?鸣梁海战?。

不过后来李舜臣再也创造不了奇迹,大明水师开始进入战场,然而,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都低估了日本水师的厉害,大明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下,彻底的击败了日本;而日本也无奈地接受了和谈,朝鲜光复。

结尾

虽然说,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第二次同样燃起,不过明朝数次派出军队两次击败日本,终于丰臣秀吉扛不住压力,被德川家康给钻了空子,于是日本权力异主,不过这两次战役也导致了日本多年都不敢招惹明朝和朝鲜,并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大明在这两场战争中直接使得朝廷国库财政陷入赤字状态,原本张居正苦心经营的改革让国库丰盈的成果毁于一旦,经历两场战争后,国库直接陷入赤字;并且大明辽东地区大量的精锐丧失,女真最大的威胁辽东铁骑直接锐减一半,导致了后来的大明辽东危机。

而朝鲜也经过这两次战争,彻底国力不振,根本无力对付女真和日本;日本则国力大损,也没有实力在对外战争,这场战争可谓是三败俱伤,但却重新整合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赢得了朝鲜,日本,中国三国之间将近300年的和平。

看懂了哈密的归属问题,才知道明朝的“开拓进取”纯粹是一个谎言

作为一个《明史》爱好者,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

为什么明朝的疆域从永乐朝以后就不断缩水?

说实话,我在搜集完这些有关明朝疆域变化的资料后,内心也着实吃惊不小,或许是被那些博流量的“热血视频”先入为主的原因吧,我总认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应该拥有着十分庞大的疆域。

而事实上,明朝疆域鼎盛时期也就只有约700万平方公里( 百科里标注的997万平方公里是算上了乌斯藏和奴儿干都司 ),和汉唐全盛时期相比,足足缩水了近400万平方公里!

当然,拿不同 历史 时期这一横向维度作参考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毕竟汉唐距离明朝隔了好几百年,但是,领土大小无非也就是“开源”和“节流”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开源”——锐意进取,开疆拓土

“节流”——消极防御,以守代攻

按照正常的 历史 规律来说,若国家强盛则领土相对就大;若国家衰落则领土相对就小。这本无可厚非, 可奇怪的地方在于明明还在强盛时期,明朝领土却出现了大面积的缩水

这种情况在 历史 上是不多见的,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 如果说是外敌的因素,汉唐的外敌也不少,怎么就没出现这种情况呢?看来,除了外部原因以外,明朝内部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关键!

和汉唐全盛时期相比,明朝领土的缩水主要体现在西域地区,故而“西域”就成为了破解这一谜团的关键所在。

按照明初划分的卫所分布,明朝在西域地区的卫所以“哈密卫”为主。在此之前,哈密曾是西域地区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一切都要从元顺帝北遁谈起。

朱元璋攻陷大都后,元朝残余势力逃往了漠北,当时的西域正处于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察合台汗国衰亡后,西域也陷入了混乱之中,大大小小的王国先后而立,其中就有“哈密国”。

对于西域的局势,朱元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他认为西域是明朝西北地区的有力屏障,而要想让它起到这个作用,就必须先收服哈密。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朱元璋就将武力试探作为经略西域的重要方针。面对强大的明军,西域的诸多汗国纷纷投入明朝的怀抱,唯独哈密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对明太祖的“橄榄枝”不闻不问,甚至还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向朱元璋申请互市。

一个 尔小国敢主动向天朝提要求,这种僭越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朱元璋的自尊心——我主动跟你贸易那是赏赐,你主动跟我贸易就是对我的不尊重!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左军都督刘真亲征哈密,一向自恃强大的哈密碰上了真正的敌手,没过几个回合,哈密就屈服了:

但此时的哈密还只是和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外交,而让哈密正式成为明朝内政的人则是明成祖。

1403年,明成祖下诏允许哈密与明朝开通马市进行贸易,得到了这一巨大恩赐的哈密王立即向明成祖表示顺服,并向明成祖申请册封。

这个举动带有明显的政治信号——哈密有意归顺明朝!

Tips: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朝贡模式,接受册封就表示自己承认了对方作为宗主的地位,而实行册封的人则拥有对被册封人的绝对统治权。

不过,尽管“郎有情,妾有意”,但哈密和明朝的关系依然十分微妙,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层“窗户纸”——明朝没有足够的理由介入哈密的内政。

很快,机会就来了!

明朝前脚册封完哈密忠顺王,后脚就被哈密周边的势力鬼力赤下了黑手,忠顺王被毒死了。

明成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就借着质问鬼力赤的由头介入了哈密的内政。1406年,明朝政府以“维护哈密稳定”为由,诏令哈密国王归顺明朝,并在哈密正式设卫。

至此,哈密卫正式成立,哈密也从“外疆”变成了明朝的“内城”!

历史 事件到这里算是告了一段落,但是回到我们之前所提出的问题—— 明朝领土缩水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似乎研究出了一些门道。表面上来看,永乐皇帝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拓土的君王,但是从仁宣二帝开始,明朝的开疆拓土就终结了,这就意味着永乐皇帝并没有把“开疆拓土”作为明朝的基本国策,那么他的后世之君也就不会继承他“开疆拓土”的方针。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永乐皇帝开疆拓土不假,可实际出发点却不是因为“领土意识”,更多的是为自己博一个好名声!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臆想,但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从侧面佐证了我的这一观点!

明成祖将哈密置于明朝版图仅仅半个世纪,哈密卫就受到了另一股势力的强力冲击——吐鲁番。

从成化到正德,吐鲁番对与哈密卫的骚扰日益严重,除了吐鲁番本身的崛起以外,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从吐鲁番的视角来看,哈密卫并不在明朝长城防线之内,和蒙古人的想法一样,只要不在长城防线之内,那都是可以去“打草谷”( 劫掠的俚语 )的地方。

尤其是在成化年间,吐鲁番对于哈密卫的骚扰几乎贯穿了明宪宗执政的全部时间。成化十二年,在对“哈密忠顺王继承问题”上,明朝作出了让步——原本应该让亲顺明朝的阿尔察继位,结果却让哈密地方自立的罕慎做了忠顺王。

从这一刻开始,哈密卫作为明朝西北屏障的地位就逐渐丧失了。

果然,不久之后,哈密就发生了叛乱,这原本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可明朝的态度却有些出人意料——大臣对是否出兵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请注意!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逐步揭开“明朝领土缩水”的根本原因了!

这次争议的结果是——不出兵!

是不是很意外?这样的结果和明朝强硬的形象完全不符!大臣们的理由则是尽最大可能支持亲顺明朝的忠顺王继位,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态度问题了!

从永乐朝以后,边防的事务就不再以皇帝的个人意愿作为标准了,而是交给了内阁以及士大夫阶层去处理,所以边防问题的妥善与否直接取决于士大夫的态度,

明成祖设立哈密卫以后,士大夫就一直视哈密为”内城“,而到了成化时期,这样的态度发生了些许改变,虽然还是视哈密为明朝固有之领土,但是因为明朝国力的衰退,对于边防的经略更多地是以防守为主。

就拿上文提到的”群臣争议“为例。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永乐时期,那么我敢肯定,明朝政府绝对会出兵摆平的,但是现在是成化年间,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瓦剌崛起后,明朝政府面对的边患更加严重了,这就使得士大夫阶层开始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稳定地解决矛盾,毕竟单靠打仗是非常吃力的,一不小心就会酿成灭顶之灾。

所以,在面对吐鲁番的威胁时,明朝的士大夫们才会选择和平解决。

其次,就哈密本身而言,明朝士大夫对它的态度也有了不小的转变:最开始的时候,明朝政府视其为边防的重镇,希望依靠它来维稳边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边患事务发生了”由西到东“的转移,蒙古和辽东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哈密卫是无法处理这样的事情的,本着”先重后轻“的原则,哈密卫就逐渐失去了它作为重心的地位。

于是,在士大夫眼中,哈密就成为了一个政治象征,其实际意义慢慢地就被淡化了。

不过,即使被淡忘,哈密依然是明朝的疆域,可到了嘉靖时期,士大夫们的思想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嘉靖初年,吐鲁番攻取了哈密,在铁一般的既成事实面前,明朝不得不承认,自己彻底失去了哈密。

令人费解的是,明朝对此几乎毫无反应,甚至还有些大臣上书认为“哈密本来就对大明毫无意义,失去也就失去了吧!”

最开始我以为是“阿Q精神”在作祟,明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才这么说的,可是后来我发现——明朝真的是这么想的!

早在哈密失守之前,明朝内部就出现了“放弃哈密”的主张,理由则是固守哈密不如固守河套,固守京畿,大明应该把主要的力量用于关内的防守。

这样的言论出发点是好的,也相对符合当时明朝的国情,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首先,提出这些言论的人都是当时的主事大臣,其中就有内阁首辅杨廷和,他的朋党一提出这个意见就遭到了抨击,反对派认为是他们的懦弱无能才导致边患如此严重。

可千万别以为这些反对派是为国着想!

这些反对派真正的目的在于扳倒杨廷和。嘉靖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大礼议事件”,该事件的主要情节就是杨廷和等人想让嘉靖皇帝入奉大宗,放弃自己兴献王儿子的身份,嘉靖不同意,结果双方僵持不下。

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哈密就被吐鲁番所侵占,于是,反对派就以“边患不睦”为由肆意抨击杨廷和。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派的第一次弹劾主要是以“哈密失守”为主要对象,但是嘉靖皇帝并未理睬,接着又上了第二道书,弹劾杨廷和等人私结朋党,嘉靖皇帝这才重视起来。

这一细节很值得我们玩味!

哈密失守并没能让嘉靖皇帝重视起来,就说明这种事情在当时明朝政府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这也符合之前我们提到的“放弃哈密”的主张,一直到勾结朋党的罪名出现,嘉靖才重视起来。

原来,“哈密失守”之类的边患事务一直就被士大夫的朋党之争所左右!

终于弄清楚了根本原因之所在,从永乐时期之后,哈密就慢慢地沦为了一个政治象征,在主管边防事务的大臣心中,哈密的地位经历了如下的变化:

内城重镇——政治象征——可有可无——直接放弃

这样的规律不仅仅是针对哈密而言的,之后的辽东问题,建州问题等等都是依照这个作为参考的。

当我搞清楚了“明朝领土缩水”的根本原因后,我觉得 历史 开始变得讽刺了起来,虽然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快感,但是对于推翻我之前对于明朝的印象,还是有些不能释怀。

明朝领土的缩水其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领土意识”的狭隘,可事实上,对于越来越孱弱的明朝国力而言,这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了这样惨痛的教训,方才觉得“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这句话是如此的有分量,这不仅仅是 历史 给我们的教训,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要恪守的责任!

明末后金在辽东实行“杀穷鬼”和“杀富户”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

后金攻入辽沈地区后,辽东汉人愤起反抗,遭到屠杀。陷开原?城中士卒尽被杀?,下铁岭?士卒尽杀之?,据史载:?闻十三站等处,杀辽人之不顺者,又执少壮、夺妻子,是以啸聚林莽山谷间。?后金占领辽阳和广宁之后,控制了汉人聚居地辽河东西广大地域。女真族正式成为这里的统治民族。努尔哈赤曾为反抗明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而起兵反明,在夺取辽东统治权后,又对辽东汉人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


 第一,强令?剃发?。努尔哈赤每攻占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就下令?剃发?。后金汗袭破抚顺,李永芳剃发投降。努尔哈赤以?剃发?作为汉人降顺后金的标志。但强令?剃发?,改变汉族人民的民族习俗,侮辱汉族的民族尊严,必然引起了汉族人民不满。如镇江汉人不?剃发?、拒降顺,努尔哈赤派武尔古岱额附、李永芳福将率兵前往镇压。他们先宣布?汗谕?,对拒绝?剃发?投降的汉人进行威胁利诱,随后驱骑挥刀,将拒不?剃发?归降的男人惨杀,并俘获其妻子一千余人。努尔哈赤将这些俘获人口,分赏给官兵为奴。许多汉人宁肯自缢而死,也不愿?剃发?降顺。据朝鲜史书记载:?开元城中最多节义之人,兵才及城,人争缢死,屋无虚梁,木无空枝,至有一家全节,五、六岁儿亦有缢死者。?

 第二、夺取土地财产,满族贵族、八旗官兵等,分占田地,建立田庄。努尔哈赤汗谕:?计丁授田?,将许多所谓?无主之田?,按丁均分,每丁授粮田五日、棉田一日。大量汉民田地,被分而占。努尔哈赤汗谕设立田庄。每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编为一庄。备御以上,给庄田一所。而官将实占田庄,?多至五十余所?。努尔哈赤对辽东人民还不放心,令女真人与汉人在村屯同住,粮食同吃,牲口草料同喂,以加强对汉民的监视和控制。致使许多汉人田宅被强占,粮食被掠夺,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奸污,造成民族隔阂。他为防范汉人,又下令禁止汉人制造、买卖、携带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他甚至连死心踏地降顺后金的李永芳也不相信,怀疑李私通汉人。李永芳遭到后金汗的呵斥,其诸子也被大贝勒代善捆绑看禁。


 第三,大量迁民。努尔哈赤为对辽东汉民加强控制,防止叛逃,曾多次下令迁徒辽民。如二月初四努尔哈赤即强迫广宁等九卫居渡过辽河,迁往辽东。锦州二卫的人口迁往辽阳,右屯卫迁往金州、复州,义州二卫迁往盖州、威宁营,广宁四卫迁往沈阳,蒲河和奉集堡。除大规模地迁徒人口外,零星迁移,经常不断。

被迁地区的汉人,头一天得到迁移汗令,第二天就被驱赶上路。西起大凌河东迄鸭绿江,南自金州北至蒲河,河西居民前往河东,城镇居民迁往村屯,扶老携幼,扫地出门,城郭空虚,田地抛荒,哭声震野,背井离乡。稍有眷恋者,即惨遭屠杀。仅大贝勒代善在义州一次就杀死三千人。被驱赶的移民,男子遭鞭挞,妻女遭凌辱,老弱填沟壑,童婴弃路旁;白天忍饥饿赶路,寒夜露宿荒郊。他们被迁往陌生的村屯,无亲无友,无房无粮。命大户同大家合,小户同小家合,?房合住,粮合吃,天合耕?。这既扰乱了辽民的安定生活,又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被迁居的汉人,或为?记丁授田?的民户,或为?按丁编庄?的壮丁。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被降作后金的农奴。


 第四,清查粮食。后金本来粮食就不足,大量迁民后出现粮荒。努尔哈赤为筹措粮食,除派夫役搬运明仓粮谷外,还派人清查辽民的粮食。他下令汉人要如实申报所有粮谷的数量,然后按人口定量。他不许汉人私卖粮食,要底价卖给汗的官衙。汉人缺粮食,向官仓购买,每升银一两。粮食极为短缺,如杀耀州乔姓,得粮十三石一升,分给驻据当地的蒙古男丁,每人只得半升。辽民因缺粮食,饿死的人很多。粮食不足始终是努尔哈赤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粮食问题,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正月,努尔哈赤再命普遍清查粮食。对汉人的粮食,逐村逐户清查,全部进行登记,委派诸申看守。规定:凡每口有粮五升,或每口虽有粮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粮人?,每口有粮三、四升而并无牲畜的人,算作?无粮人?。努尔哈赤命将?无粮人?收为阿哈。不久,下令将各地查送的?无粮人?全部杀死。

明朝历史知识问答

1 朱元璋定祖训,规定自己的后代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偏旁必须是以五行为首,那么从他的孙子那代算起,这个五行偏旁是什么样的顺序轮回的? 火土金水木

2 郑和七下西洋是在明朝的什么时期?当时哪位皇帝执政? 永乐时期/成祖朱棣

3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 明英宗朱祁镇

4 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只有一位后宫的皇帝是谁? 明孝宗朱佑樘

5 请列举明朝比较有名的宦官(至少三位)。

王振、刘瑾、魏忠贤

6 请列举明朝比较有名的首辅(至少三位)。

解缙、杨士奇、张居正

7 明成祖朱棣总共几次亲征蒙古? 五次

8 请列举明朝历史上的盛世(至少三次)。

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 万历中兴

9 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哪位皇帝自缢身亡?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10 明朝的都城是在北京,但是明朝还有一座陪都,请问明朝的陪都是哪座城市? 南京

11 1619年明朝与女真展开了一场大战,这次战争的名称叫什么? 萨尔浒大战

12 明朝实行三种征兵制度,是哪三种? 世兵制、募兵制、征兵制

13 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共分几级?从级别大小顺序来回答。

共分五级/镇、卫、所、堡、路

14 明朝历史上使用年号最长的是哪个年号?使用了多少年? 万历/48年

15 明朝经济在万历前期是不是达到了最顶峰? 是

16 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是谁? 明武宗朱厚燳

17 明朝皇位继承的制度是什么?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无子嗣,兄终弟继

18 明朝存在的时间现在有争论,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灭亡,持这种说法的认为明朝存在了多少年?第二种说法是明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之后明朝灭亡,而持这种说法的又认为明朝存在了多少年? 277年(1368——1644)/316年(1368——1683)

19 崇祯皇帝当初封吴三桂什么称号? 平西伯

20 朱元璋建国后,派了两名大将北上灭元,这两名大将分别叫什么名字? 常遇春、徐达

21 请列举明朝的武将(至少十位)。

徐达、常遇春、秦良玉、戚继光、吴三桂、李成梁、刘綎、郑成功、满桂、赵率教、毛文龙

22 广宁之战后,明朝哪两位官员退保山海关,导致辽西全部沦陷? 王化贞、熊廷弼

23 李定国在清军侵入中原后与南明合作,誓死抗清,请问李定国原隶属于谁的部下? 张献忠

24 标志着明朝在关外的统治权全部丧失的一战是哪场战争? 松锦大战

25 请按在位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答出明朝皇帝的在位时间、年号以及皇帝的名字。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 48年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45年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 31年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 23年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 22年

明英宗正统/天顺帝朱祁镇 22年(两次登基)

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 18年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 17年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燳 16年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 10年

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钰 8年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7年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 6年

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 4年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 10个月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 1个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53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