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是什么让一代明君孙权变成了废黜能臣的昏君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09:48:30

是什么让一代明君孙权变成了废黜能臣的昏君呢

孙权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成为了一位昏君?这个原因很重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古诗词是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段,他还被放到我们课本中。这首词是宋朝辛弃疾所写,其目的就是为了赞扬三国时期的孙权,他认为三国中的真英雄便是孙权。江东孙氏从父亲孙坚到儿子孙策孙权,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一代比一代更强,所以孙权能得此凭借不过分。

孙权令人影响深刻一定是孙坚被刘表所杀,而九岁的孙权为了大局考虑独自一人前往刘表大营求和。当时刘表一看一小儿前来求和还十分瞧不起,可是在接触过程中发现孙权的不简单。最后孙权用自己的三寸不烂舌打动刘表,江东和刘表关系暂时缓解。

三国主公中活的最久的当属孙权,他比刘备和曹操多活了30年,孙权也就是多活这三十年导致了他晚年的性情大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发现晚年的孙权从一个明君慢慢变成了昏君,原因就在于他经历了这三件事情所导致。

第一:孙登之死

皇室后裔争夺皇位是历来皇家所必定经历的一件事情,可孙权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后裔发生互相残杀的局面,因此早早的就立孙登为太子,以此来打消其他儿子的念头。孙权选择也非常正确,孙登确实聪明好学,有着一副明君之相。奈何天妒英才,孙登33岁便因病去世了,那个时候的孙权才53岁。老来丧子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让孙权憔悴不已。

第二:争储位

孙登在世太子之位毫无悬念,因此其他孙权之子就没了争储 念想。孙登一死,其他太子也就有了希望。于是争储大战终于在孙权后裔中爆发了,孙权在众多大臣面前表示孙霸有自己的模样,因此大臣们纷纷开始了站队。孙权的手下也就分成了两派,一派太子,一派鲁王。两派之间的战争无休无止,弄得东吴不得安宁,所以东吴当时处在了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最后两派站队者皆没有好下场,死的死伤的伤。孙权也因此开始猜忌大臣,这不是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居然还将东吴的能臣罢黜,不重用他们。因此孙权晚年完全成为了一个昏君,弄得朝政完全无法正常运行,更别提和魏国争天下。

三国时孙权堪称英明有为之君王,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成了一个昏君呢?

大家看三国演义或者是三国时期的史书,就可以知道三国的三位开创基业的君主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当时之豪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其中曹操和刘备可谓都是自己上马打天下,最终成了天下豪杰,确实也值得人们称道。而另外一个孙权稍微有些不同,他并不是自己创业,而是由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帮他打下了一片江山,然后孙策意外的死亡,再加上孙策的儿子很小,所以就把他推到了台面上。

话说这样临时赶鸭子上架的人很多都谈不上多么优秀,有的甚至是败家子,最终把父兄给他的江山弄败亡了的也不在少数。不过孙权比较特殊,他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很好的掌控了当时的局势,并且在赤壁之战中一鸣惊人,打败了强大的曹操,最终稳固了江东的统治,后来曹操虽然屡次想打下江东,但是一直奈何不了孙权,因此最后孙权称帝,在三国中占有其一。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他和孙权虽然是对手,但是对他还是非常欣赏的。

孙权在皇帝位置上也是相当英明的君主,只不过到了晚年的时候,他表现的似乎非常的昏庸,甚至把当时立下巨大功勋的大将陆逊给逼死了。而且孙权到了晚年的时候还大开杀戒,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是在太子和鲁王之间来回不定,并且因此杀了不少所谓的忠臣,而且在托孤的时候也看中了当时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后来证明孙权是有眼无珠。总之暮年时候的孙权和早年比起来实在是差的太远,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昏君。

但是我觉得这样说孙权恐怕是不对的,孙权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完全符合他当时的位置。孙权从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开始登上了江东首领的位置,事实上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尤其是早年孙坚孙策打江东,事实上得罪了当时不少的地方大族,孙策当时拿下很多地方,事实上杀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的地方首领。在曹操到来的时候,地方大族甚至一哄而起,都准备投降曹操,根本就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孙权最后在周瑜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坚决和曹操对抗,打赢了赤壁之战,从而稳固了自身的统治。

一代雄主孙权,在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成为了一个无道昏君?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18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东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

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呢?

孙权是我很少谈到的三国人物,因为他太过复杂,每每讲到就需要大量的篇幅,

此文我只谈一点,讲透了,大家自有一些收获。

乱世之中的孙权继位后,面对的局面很艰难孙家的基业是孙权的父兄二人拿命拼下来的,孙权小时候跟随父兄四处漂泊,历经战乱,经历了父兄之死,十九岁时,兄长孙策死后,将光耀门楣的任务交给了孙权。

由于伟大小说《三国演义》提到的很少,所以我们很多人觉得孙权的上位是很顺利的,但其实大大不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不就,各方面的势力都还在观望天下局势,没一个真正信服外来的孙家。

所以,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极不明朗,动荡不安。简单谈谈当时的形势,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应该怎么办?年轻的孙权很迷茫,他只是读过一些诗书,从未真正带兵征战,而他的身边能够真正信任的人不多,这个时期只有和父兄一起创业的周瑜、程普可以用,可是

如果他们大权在握,自己将如何是好?孙权是非常矛盾的。

孙权是多么的缺少“安全感”?在周瑜摆平内忧外患之后,孙权面对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

这一切看似非常顺利,可是埋下了很多问题,士族做大了,会挤压平民的生存空间,怎么办?士族控制了人才梯队,那么自己日益孤立怎么办?国家大政战略的话语权都在士族这边,自己怎么做决定?孙权面对的就是这些问题,要依仗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可是也要打压。

孙权的办法是。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逐步遍布朝堂。孙权信任的从周瑜到鲁肃,从鲁肃到吕蒙,可是三个人都早逝,接下来孙权在怎么办?孙权的身边缺少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样一批有能力有铁关系的宗室啊!

接下来孙权无可奈何,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于是孙权只能仰仗四大家族的代表人,陆逊。

可是陆逊掌军事后,又急速的插手政治,军政一体,主导了整个东吴朝廷,并且触角伸向了孙权的立储禁区,没有安全感的孙权怎么办?他叫“权”,

他真正擅长的就是权术,于是逼死了陆逊,算是给四大家族一点颜色,可是立储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于是孙权又出了昏招。

纠结的孙权,无奈的选择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唯一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花甲之年的孙权心灵受到的重创可想而知。

那么,孙登死后,应该如何立储?孙权的方法就是继续纠结和逃避,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也就是说,两碗水端平,这也是古代史中处理立储问题最糟糕的办法!从此东吴朝廷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东吴永无宁日。

在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之中,孙权不堪其扰,于是他继续纠结,从两碗水端平,到摔碎两个盛水的碗,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曾英明神武,为何晚年性情大变成了昏君,据说是哪个人死得太早?

因为他的长子英年早逝,致使孙权悲伤过度。孙权的长子孙登继承了他的优良基因,在处理朝政上有自己的见解,和孙权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此优秀的子嗣早年就被立为世子,不幸的是孙登英年早逝,孙登的死打击了孙权。在孙权晚年,昏庸无能,性情大变,在选择继承人上,使东吴朝堂上变成一锅粥,无奈之下只能立孙亮为继承人。孙权曾英勇神武,但是他的长子去世打击到他,此后孙权开始了黑暗的统治。一代明君,死后只配?薨?。

在三国鼎立时,孙策的去世,导致东吴大乱。但谁知年轻的孙权站了出来,很快平定了东吴内乱。?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评价的孙权,曹操十分认可孙权。而孙权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赤壁之战,和蜀汉联手击败了曹军。在夷陵之战中,用人不疑,十分信任陆逊,陆逊也也不负重托,一把火打败了刘备。孙权的前半生,可谓说是英明神武,一代明君。

好景不长,在他的长子孙登去世后,打击到孙权。晚年的皇帝都基本上昏庸无能,做出了许多出格的事情。比如汉武帝,朱元璋等。我感觉这都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他的长子去世。之后在继承人上,孙权下了许多功夫,他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年长,聪慧的为太子。立孙和为太子,并且又给了鲁王孙霸优厚的待遇。

东吴的大臣纷纷投靠了两位皇子麾下,孙权看到后,十分大怒。他晚年多疑,怀疑每个人都是反贼。于是他废掉孙和,除掉孙霸。参加的大臣也遭到牵连,全部死于非命。一代明主,遭到了天下人的唾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