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路,这在封建时代早已成为共识。无数能人“成也帝王,败也帝王”。即便是大明王朝的肱骨重臣,被朱元璋赞誉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最后都没能寿终正寝。
而还有人深谙帝王心思,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生怕哪一天龙颜不悦,惨遭皇帝杀戮。而有人却能成功避险,实现完美结局。朱升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 倦于元末乱局的老学究
元末的安徽,无疑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朱元璋、徐达等自不用多说。而在文化界,朱升无疑也是一个代表。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朱升出身在休宁回溪(今安徽省休宁县回溪村)的一户清贫农家。不过他的家人十分支持朱升求学。同里的乡贡进士陈栎就是朱升的启蒙老师。而因为朱升天资聪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个性,所以夫子们也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元至正四年(1344),从外地求学归来的朱升开始在休宁郡城的紫阳祠讲学。同年,他还考中了进士。不过朱升并未就此步入仕途,而是继续在家乡办学。至正八年(1348)他被元朝廷任命为池州路儒学教授(或称“学正”),也是过了两年才赴任。
而在刚到池州路时,朱升面对的是官员严重贪腐之下的“学田富于他庠”,“弟子员日仅一饭,教养无方,师生解体”的学校几乎名存实亡的困境。于是求学数十年,又做了夫子好几年的朱升,一到任就对池州路的教育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晨兴讲授,以身示法”。
通过朱升三年的努力,池州路的教育成果十分显著:“江南北学者云集”。但可惜的是,当朱升任期满时,元代社会正陷入农民起义的动乱,就连朱升的家乡都被波及。所以朱升只得移居避乱,到歙县石门闭门著书,偶或讲学。不过这一闭门,就待到了朱元璋的亲自登门拜访。
二、 助力大明建立的奇谋士
元至正十七年(1357)秋,朱元璋兵临徽州。此时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邓愈,作为徽州人肩负起了同朱元璋介绍本地人才的重任。因而在邓愈反复强调朱升是难得的贤才的情况下,朱元璋亲自去往朱升家中,与朱升密谈,并邀请其同赴金陵。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朱升即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也正是在这一年,朱升开始奉命编修国史。而洪武元年(1368),朱升又晋升为翰林学士,坐实了朱元璋“智囊团”成员的身份。
细数朱升在投靠朱元璋以后的作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虽名气不如刘伯温,但重要性丝毫不差。朱元璋能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新安,靠的是朱升的计策。朱元璋能数次逢凶化吉,按照他本人的说法,都是靠朱升提前为他推演好了天象。破除在江口的困境,筹足鄱阳湖决战的粮饷,“收抚伪汉黎庶,擒张贼,取中原”……朱升给出的谋略几乎样样都行之有效。
此外,朱升还在明初的礼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升奉命制定宗庙时享之礼。三月,他与诸儒修订《女诫》。十二月,朱升再度草诏求遗书。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元璋让朱升确定斋戒之期,并撰写《斋戒文》。朱元璋封赏功臣们的册文,有很多也出自朱升之手……可以说,朱元璋是言行一致地表达着他对朱升“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的肯定。
三、 急流勇退的善政者
从朱元璋那,朱升得到了刘伯温都未曾得到的评价。且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曾亲自为朱升题写“梅花初月”四字名楼。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升就被“特免朝谒”。在《赐朱升诏书》中,朱元璋甚至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因二人同姓,朱升又比朱元璋年长二十九岁)……可以说,大明的开国谋臣没有谁受到的礼遇高过了朱升。刘伯温都难以比肩。
然而在洪武二年(1369)三月,也就是完成斋戒相关工作后,朱升竟然主动请求退休。此时他已年过七旬,因而朱元璋不但欣然同意,还想要赐给朱升爵位。但朱升以儿子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为由,不仅婉拒了爵位,还反过来请求朱元璋能在他死后给他留个全尸。
洪武二年(1369),这还是在朱元璋封赏李善长、刘伯温等开国功臣之前。但朱升此时就已经开始请求死有全尸,可见他对于朱元璋的了解和对于政局的敏锐。朱同后来都因卷入蓝玉案而自缢,但朱升却在退休后与妻子隐居于江苏北龙港镇,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相比刘伯温都在心寒与恐惧中病故,朱升的晚年可谓是大明开国功臣的好结局。
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体现时代的风雨。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杀他一个原因是,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手下,认为他是一个心地慈善的人。另一个原因,朱升是一个非常了解人性的人,在朱元璋准备祸害之前,提前退休了。
朱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八岁开始求学,19岁就考上了秀才。他的爱好是研究星座天下,写过很多关于星卦书,这说明他非常有学问,功底非常深厚。广阔的阅历,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洞悉事物的反复无常和人心的险恶。有一次朱元璋攻打城门,为了减少城中的老百姓伤亡,他主动劝降守城门将。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徐州,从此对朱升产生了好感,觉得他是一个仁慈的人。
朱升出名之后,朱元璋亲自访问他,希望他能辅佐自己。朱升没有摆架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给朱元璋提出了三个建议,就是后面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就是凭借这个策略,统一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所以说,他是大明王朝的功臣。
加上朱升为人低调,从来不向朱元璋邀功炫耀,只是安安静静的做好本分工作,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朱元璋也很放心。另一个原因是,朱元璋登上皇帝之后,朱升已经差不多70岁了,一个70岁的老人,构不成威胁。朱升看到周围的人被杀害之后,已经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于是请求朱元璋批准他告老还乡,朱元璋同情这个年老的功臣,于是批准他辞职。朱升也因此逃过一劫。
我个人觉得应该不是发现了什么,而是他比较聪明,知道朱元璋称帝之后自己的下场,所以为了避免自己惨死,所以他只好带着家人隐居。因为从古至今那些功劳比较高的开国大臣的下场都不好。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比刘伯温还胜一筹的人是谁?他就是朱元璋时期五大谋士中名气最小的一个朱升。虽然朱升在当时名气没有刘伯温大,但是他的才能比刘伯温不逊,甚至还要高一筹。当时朱元璋最著名的一个献祭叫做九字策,就是出自他之手。当年朱元璋率军攻打婺源,很久都攻不下,所以有人向他推荐了朱升。朱升给了朱元璋九个字,即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对朱元璋来说还是起了实质性的作用的,在后来的战争中朱元璋也一直没有忘了这九个字的原则,并且在朱元璋统一中原消灭元朝的时候,朱升又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谋略。这些计策和谋略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了,和所有的皇帝都一样,越是处于权力中心,越是想把控所有的权利。朱升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他能看不出来吗?
所以在朱元璋称帝之后,朱升以年迈为由申请回乡养老。其实朱升并没有回到自己的老家,而是带着自己的家人,云山游水,最终也不知去了哪里。跟他一样,识相的还有一个当时著名的谋士叫张中,也是在朱元璋称帝之后就隐退了,避免了一场祸事。
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避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中文名:朱升
外文名:ZHUSHENG
别名:朱允升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休宁
出生日期:1299年
逝世日期:1370年
职业:军事家、教育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决策
代表作品:《朱枫林集》
生平经历
书香门第
朱升生于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为其命名为朱升。
拜师求学
朱升八岁时,拜在迥溪开馆讲学的江敏求老先生门下,在江敏求学馆里求读四年,十二岁后,又拜在休宁海阳开馆讲学的金斋谕老先生门下,在金斋谕学馆里求读了四年,后因金斋谕老先生老迈年高才离开。十七岁初拜在休宁霞瀛开馆讲学的陈栎老先生门下,十九岁时,经陈栎推荐,在县里考上秀才。继而在故里开馆讲学,伴以务农。
编纂著作
朱升二十四岁时,采访民间的好人好事、千古传说,编写了第一本专著《墨庄率意录》,二十六岁时,将自己观察、研究的星象变化、占卜的方术,整理成《星卦提纲》一书,三十五岁时,将为亲朋好友看风水的实践经验写成《龙穴阴阳之诀》一书,三十九岁时,将历年研究的战国时《魏文征集》各国刑书,以及由他的老师李悝编就的《德经》,经过考证,辑订为《刑统赋解》一书,并自刻问世。元末至正癸末年伙同契友赵东山徒奔九江湓浦拜读在理学家黄楚望老先生门下,后归讲学于郡城紫阳祠。
隐居讲学
至正元年,登乡贡进士。过了四年,授池州路学正,但拖至五十二岁才赴任,因整治儒学腐败,制订校规,师生安心。三年后,便放弃官位,向南归去。池州兵荒马乱,于是移居歙县石门开馆讲学。
助明开国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致仕请归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升被授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出的北伐大军平定山东,南征大军兵降方国珍,天下大局已定。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建元洪武。朱升被召至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朱升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朱元璋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晋升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成为皇帝顾问,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因为年纪较大,他特免朝谒。他为官十多年,深受器重。
明朝开国颁赐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刘基、陶安、范常、秦中、陈德等的制诰文字、皇室礼乐制度及各种诏令大多由其执笔。他还受命收集古代后妃故事,与诸儒编修《女诫》一书,以防后宫干政败坏朝政。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病逝他乡
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葬于盐城西区北龙港镇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
主要成就
向明太祖献上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得朱元璋有立国之基。
为大明制定了礼乐制度,并收集后妃的故事,编修了《女诫》一书。
人物轶事
免死券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赐的爵位,十之八九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在大家还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梦之中时,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又顾虑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没想到,后来儿子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
人物著作
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小学名、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史书记载
《明史·朱升传》
《朱枫林集·学士朱升传》
人物评价
朱元璋曾有七言两句御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朱元璋称朱升“为人老实,是耆哲之英杰”。
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家族成员
父亲:朱秀
母亲:汪氏
长子:朱异
次子:朱同
后世纪念
朱升墓
朱升墓位于盐都区北龙港镇南龙港庄东首文曲沟北侧,其墓已有600多年历史,原墓为圆锥形土丘,高5.5米,底径10.5米,其墓的北侧筑有二条平行的飘带(名为飘带,实为二条长长的土圩,直至文革期间在条田化时被平整),每条宽二丈,长30丈,原墓身占地100多平方米。1999年6月被盐都区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初由朱氏后裔集资10万元进行动工修造,市文博部门、盐都区政府和朱氏后裔代表约三千人在朱升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竣工后的朱升墓,墓高7.2米,寓意朱升享年72岁,墓地直径13.70米,寓意朱升1370年去世,墓碑总高度为5.8米,寓意朱升在58周岁时向明太祖朱元璋进“九言策”,墓碑主体为汉白玉,其白色寓意朱升一生淡薄名利的高贵品质。墓碑正面刻有“明翰林院大学士朱升之墓”字样,背面刻有朱升生平约300多字。在墓体的形式上,墓墙主体形似粮墩,寓意为九言策中的“广积粮”,在墓道外墙上方建有城墙垛,寓意为九言策中的“高筑墙”,墓侧立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碑石,墓地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免死券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赐的爵位,十之八九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在大家还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梦之中时,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又顾虑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没想到,后来儿子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