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裕在军事上面的实力那么强,刘裕有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03:33:24

刘裕在军事上面的实力那么强,刘裕有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对皇帝刘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在诗词中高度评价,极力称赞的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定乱代兴之君”、“南朝第一帝”的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根据《资治通鉴》:“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和《宋书·刘怀肃传》:“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可知,刘裕自幼家贫,母亲生下他后难产而死,其父亲也曾想抛弃他,十足的社会底层人物。

图1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

但这么一个纯穷屌丝出身的人,却极具军事才干,从小胸怀大志。自从军以后,一路开挂,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从小小的军中司马成长为刘宋的开国皇帝,尤其是他的赫赫军功:

对内平定孙恩和卢循的起义,消灭桓楚、谯蜀、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之后又征服林邑国(今越南北部),先后杀了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等四个皇帝,当真是威震天下。

图2 永嘉之乱后移民南迁的路线和迁入地区的分布

刘裕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的北伐,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中原大地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偏安江南的东晋历代将领百年来不断进行北伐,如祖逖、庾亮、桓温、谢安等,但都以失利告终。

而刘裕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东晋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从刘裕控制的版图鼎盛时期来算的话,可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正是由于刘裕的军事成就太过耀眼,后世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刘裕到底有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图3 刘裕北伐南燕

虽然历史很难假设,但刘裕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朗的。综合这些因素,刘裕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裕的寿命问题。刘裕北伐的巅峰时期是在义熙十三年(417年),此时刘裕已经54岁,距离他因病去世的永初三年(422年)仅剩下了五年的时间。而此时的北方还存在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多个割据政权,刘裕即使军事才能再牛,也很难在这五年的时间里灭掉这么多政权吧,即使他本人不累,军队也受不了。

第二,后方不稳。刘裕亲自率兵北伐,建康大本营由其心腹谋臣刘穆之镇守。结果刘穆之在刘裕占领长安的同时因病去世,刘裕收到消息顿感后方不稳,十分着急地就赶回了建康,只让自己的幼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派大将王镇恶、沈田子等率一万兵士辅佐。结果这个安排酿成大祸,先是沈田子与王镇恶关系恶化,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导致留守长安的实力大损,接着胡夏天王赫连勃勃趁机偷袭长安,晋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和关中得而复失。

图4 曹操(155年-220年)

后世对于刘裕南归建康和他在长安的安排极为诟病,认为这是他失去统一天下机会的根本原因。同时期的北魏谋士崔浩甚至认为,刘裕北伐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篡位捞取资本,根本没想统一天下,所以才对于长安的安排草草了事。很明显,都忽略了几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刘裕的后方究竟是否稳固?他不返回建康是否可以?关于这一点,可以对比三国汉中之战时的曹操。

曹操在集结好军队到达汉中之后主动撤退将汉中放弃,就是因为后方不稳。曹操在封魏公以后,离当皇帝仅有一步之遥,但却引起了部分汉室忠臣的不满,发生了多起叛乱,如许都的耿纪叛乱。可以说,刘裕此时所处的环境与曹操及其相似。

刘裕寒门出身,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作为支撑,而东晋又是一个世族门阀占据主导的王朝。刘裕虽然靠军功威望稳住了朝局,但是以王谢桓庾为首的世族门阀依然残存着不少反对力量,伺机而动。

一旦建康出现祸乱,刘裕就会失去根据,自己都很难再立足,更不用谈统一天下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刘裕在长安的安排的确严重不妥,究竟为何,已很难去证实了。总之,刘裕生前必须兼顾稳固后方和出兵北伐两大任务,在有生之年无法做到统一天下。

图5 北魏、刘宋

第三,对手强悍。比起苻坚统一北方来说,刘裕可谓生不逢时。因为他要想统一天下的话,就必须除掉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这两个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

赫连勃勃是匈奴人,虽然他为人残暴嗜杀,但他颇具军事才能,而且他打造军械的标准极为严格;因此当时天下赫连勃勃所统帅的军队器械是最精良的,而且以骑兵为主,而且北方的山地条件也不利于刘裕日后的作战。

虽然刘裕在北伐攻灭后秦的过程中曾经凭借着独创的却月阵大败北魏,但这并不代表北魏和拓跋嗣对于刘裕没有威胁。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改革北魏官制,重用崔浩等汉臣,使得北魏国力大增,为后来其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北魏拓跋嗣是刘裕统一之路上非常难啃的一块骨头。

图6 三国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

第四,民族融合尚未完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时代,虽然结果是迎来了隋唐盛世,但过程却是无比曲折残酷的,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从开始的血腥屠杀,到后来的胡汉分治,再到后来的主动汉化,一直到北周末年、隋朝初年才彻底完成民族融合。应当说,隋朝统一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而刘裕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会导致统一战争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因为胡汉杂居的客观事实无法用军事手段去改变。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还达不到统一的条件。

刘裕的确是一代人杰,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必须去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任何过于急躁的做法终究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效,而无法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宋书·刘怀肃传》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呢?

场上留给刘裕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作为南征北战平定四方的大将,刘裕用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收拾旧山河。

距离生命结束还有仅仅3年时间,他似乎终于想通了。人这一生到底图个啥?功名利禄就哪样可以带到地底下?刘裕表示,名还真的可以,所以他就班师回朝篡位去了。

在刘裕眼中,似乎一统天下,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将朝中那个傀儡皇帝给取代了,自己建立新王朝,才更加具有吸引力。

01刘裕平定内乱,收复失地,成为东晋王朝的代言人。

刘裕出身比较艰苦,穷到了跟刘备一个档次的地步,所以跟刘备一样,在路边卖草鞋为生。这行当里容易出皇帝,难怪现在市面上看不到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了。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南史》

一直这么晃荡着也不是个事儿,所以刘裕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想法,那就是去当兵。对他们这种穷苦人家出身的人来说,只有去部队里才有官粮吃。

所以刘裕选择进入到了当时比较著名的北府兵中,开挂的人生也就这么开始了。在领导刘牢之的带领下,刘裕逐渐成为了军中的小领导。

让刘裕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也是个天生的战神。所以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转变。对内他开始了一系列治理内乱的军事活动,逐渐走上了东晋王朝的政坛。 尤其是在击败了桓玄集团以后,刘裕基本上成为了东晋王朝的代言人。他假模假样地扶持晋安帝复位,让东晋王朝对他感恩戴德。 这个时候刘裕又开始着眼于外面的世界,他派人到后秦谈判。扬言要后秦将占领的几个州郡都还给东晋。刘裕眼光独到,时机拿捏得非常准。因为后秦当时在西边打仗,根本不敢跟刘裕为敌,所以一口气把十二个郡都还给了东晋王朝。 因为平定内乱,又帮着东晋收复失地,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巅峰水平。被晋王朝册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在一年以后,刘裕获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了东晋王朝真正的掌权者。

02灭南燕,灭谯蜀,灭后秦,刘裕戎马天下。

不少人喜欢看三国故事,因为那里面英雄人物辈出,所以故事十分精彩。其实刘裕这个时代,也是有英雄的,不过真正的英雄,可能就他这么一位。

当时东晋王朝基本掌握在了刘裕手里,所以刘裕开始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大业。当然,最后并没有完全一统天下,原因太多。

001第一个瞄准的目标就是南燕。

南燕国主慕容超登基以后,打算南征。这个时候兵马已经进入江淮地区,而刘裕也不是吃干饭的,当即带兵北上。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慕容超自认为他们鲜卑族骁勇善战,压根就没把刘裕的北伐兵放在眼里,于是乎刘裕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攻城略地。

结果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刘裕已经把慕容超给团团围住了。无奈之下慕容超只能去请后秦保命。结果后秦的姚兴也只是个喜欢咋咋呼呼的家伙,他告诉刘裕,我们十万大军已经到了洛阳了,你要是不把慕容超放了,那我们可就要进攻你们了!

刘裕自率众讨毅,命王弘、王镇恶、蒯恩等率军至豫章口,于江津燔舟而进。毅参军朱显之逢镇恶,以所统千人赴毅。镇恶等攻陷外城,毅守内城,精锐尚数千人,战至日昃,镇恶以裕书示城内,毅怒,不发书而焚之。毅冀有外救,督士卒力战。众知裕至,莫有斗心。既暮,镇恶焚诸门,齐力攻之,毅众乃散,毅自北门单骑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缢。---《晋书》

刘裕北伐的历史疑团:宋武帝刘裕是否真有统一的机会?

疑点一

这次刘裕一生中唯一的重大失败,也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一、刘裕发起第二次北伐的主要动机何在?二、假如刘穆之不死,刘裕有统一中国的机会吗?

自从崔浩将刘裕比作晋室的曹操开始,到如今涉及此段历史的多数文章,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大同小异:刘裕为了篡位需要提升威望,所以借北伐立威,并无统一天下的雄心。不过,说得人多就代表正确吗?这个答案果然是无懈可击吗?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儿,不要只睁着刘裕一个人的事,用相似的历史作一下对比,那么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漏洞很大。

刘裕要取司马家而代之是肯定的,但这和北伐没有必然联系,北伐成功对他建立新朝只是一个有利条件,绝非必要条件。假如刘裕的目的仅仅是一个皇位,那他完全用不着发动这次战争。

在北伐后秦之前,刘裕已经对内平定桓玄与孙恩、卢循之乱,相当于两挽东晋这座危楼于既倒,对外则攻灭了南燕和谯蜀两国,并曾用外交手段就收复十三郡领土。这样的武勋实际上已超过了当年代魏的司马氏祖孙(即使把篡位前司马氏四代老板的战绩加起来,对内也没有可与刘裕相提并论的功勋,平定淮南三叛性质上仅与刘裕摆平刘毅和司马休之差不多,而对外也只灭掉了一个蜀汉)。

再看看刘裕之后,无论是南朝的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或是北朝的高欢、宇文泰、杨坚,论武功均不能望伐秦前的刘裕项背。

如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既然这么多道行不如他的篡位同行们,都可以顺顺当当地改朝换代,凭什么武功已经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刘裕就还得再灭一个后秦?

另外从刘裕回师后的具体行止,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二。刘裕东归后,他的常驻地仍是指挥北伐的战时大本营彭城,而并非国都建康。他也没有在其北伐成功,声望最高的义熙十四年称帝,而是又等了两年,那时晋军已在关中失利,刘裕的声望已然受损。这些事实也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刘裕回来后并没马上把改朝换代当成第一要务;二、他要称帝,其实已不需要更大威望的支持。总之,刘裕回来肯定是要篡位的,但他并不是为了篡位而回来,就像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一样。

至于说刘裕不想一统天下,就像说某位穷人白手起家,打拼半辈子创立一家公司,目的只是为了当老板,并不想赚钱一样,你信吗?对已经是国家实际元首的刘裕而言,假如能够完成统一,那么最大的受益人,正是刘裕及其子孙,故而仅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他也比那些渴望统一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有扫平列国的动力。

虽然在商战中,每一个神智正常的公司经营者(少数别有用心的诈骗犯除外),都是希望盈利的,但并不妨碍年年都有很多家公司亏损以至破产。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能不能盈利,并不是由公司老板个人的想法甚至能力所决定的,要受到里里外外很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营天下者,业务自然更加复杂,但原理与此类似。那么假设上天格外眷顾,让刘裕始终能后顾无忧,放手于北征,他能开创一个统一的王朝吗?

对于这个问题,北魏崔浩也作出了著名的回答:不能。他提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刘裕不能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无法巩固他占领的地区;二是由于兵种、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差异,晋军在华北作战将是以短击长,所以刘裕不能发吴越之兵与官军(北魏军)争夺河北。

这两条理由有道理吗?都有。但果然无懈可击吗?恐怕不见得。别的不说,就以崔浩服务的北魏帝国为例:当年拓跋称王于牛川时,它只是塞外一个落后的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与中原在经济、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较之江东与关中,恐怕只大不小,后来击败后燕,便成功入主发达富庶的河北之地,并且站稳了脚跟,这一成功,难道靠的是行塞北之教化于燕赵之地?

当然,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类比,要研究拓跋做到的事刘裕能不能做到,我们不妨仔细审看一下现存的资料,利用一些疑点进行推测,看看刘裕本来打算怎么做?

刘裕对关中人事安排的一大疑点是:他明明不信任王镇恶,手下也并非没有其他将才,为何还将关中防务这样的重任交给此人?最常见的解释,是说王镇恶在灭秦之战中功劳最大,所以这次任命属于论功行赏。

但这种解释,显然会在另一个重要人物身上碰钉子,这便是那位论行政职务还在王镇恶之上的安西长史王修(按两汉至魏晋的习惯,长史为掾属之长,而且后来王镇恶被杀后,王修未经刘裕批准,就能任命毛修之接任安西司马之职,也可见一斑)。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地位如此重要的王长史,却在《晋书》、《宋书》、《南史》等史籍中都没有传记,我只能确定,他并非出自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这两大政治豪门,而且就在下所看到的史料而言,在他被任命为安西长史之前,这个人就没在史书中露过脸。这就奇怪了,这么一个要名气没名气,要功绩没功绩,要后台没后台的三无人员,怎么就能平地一声雷,跃居众多名将谋臣之上?

好在史书在他头次出场时提供了一点线索:(刘裕)以太尉咨议参军京兆(人)王修为长史[2] , 京兆,就是晋朝时长安所在的郡名。看出来了吧,王修和王镇恶之所以让刘裕选中的共同点在哪儿?提示一下:并非都姓王。

疑点二

值得推敲的另一大疑点是:刘裕为何只给王镇恶、沈田子等人留下一万精兵?不管以哪个标准衡量,要守卫关中故土,一万人太少了。需知关中周边,强敌林立,即使不考虑东北面的北魏与西北面的西秦、北凉等潜在敌国,只要出长安北行不过二百里外,就有赫连勃勃的夏国军队。

参考夏国以前的战争经历,赫连勃勃能够动员的兵力肯定不少于五万,而且多是些机动性极强的凶悍铁骑,如果中途不受阻拦,跑快点的话,他们只用一天时间就可以冲到长安城下观光!难道刘裕对自己的儿子和百战而得的战果就如此漫不经心吗?

另外一条记载,从侧面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王镇恶被杀前,关中晋军内部出现他要杀尽南人,自立为王的流言。尽管这肯定是一条谣言,但一条谣言要能流传开来,它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潜在可能性,否则骗不了这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

这条谣言揭示了问题是,怎么杀?且不说王镇恶的武艺是出了名的差劲,就算他是东方不败或者独孤求败投胎,也很难相信他能自己动手,杀掉一万精兵。因此,在此时王镇恶手下的军队中,一定有不属于那一万北府老兵的新军存在,考虑到流言的内容和关中防务的需要,新军的数量上限无法确定,但下限应不少于一万人。

至此,综合这些零散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已经逐渐走近历史的真相了:

一、就像二十多年前,已故的总设计师认识到不能以大陆之教化施于港澳,从而出现了今天的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一样,刘裕出台的政策,是以关中人治关中。因此,他才会提拔了功绩、名声都不显赫的关中人王修,而不用有世家背景的谢晦、王弘等人,或与自己相识已久,关系更亲密的南方旧人如张邵、孔靖等。换句话说,刘裕并不打算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

二、刘裕要进一步北伐,完成一统,打下华北以至塞北,仅凭现有军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刘裕实际上已在北方人中着手编组新军,负责人就是在北方民众中拥有巨大号召力的王猛的孙子——安西司马王镇恶。假如不发生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刘裕仍是有经营北方打算的,那时他用于征战北方的军队,将不仅仅是吴越之兵;

三、结合上两条,崔浩预测正确的是结果,而非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不少迹象来看,崔浩作为一个 *** ,可能仍存在对南方政权的认同,他的话不一定完全代表其真实看法)。假如不发生刘穆之逝世和关中变乱的事,那么阻止刘裕统一最大障碍,可能是时间。此时夏和北魏都非国势混乱的将亡之国,刘裕并不具备明朝初年那样速定北方的条件,只有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逐个消灭。但要达成这一目标,起码先得把关中由占领区变成领土和后方基地,同时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特别是骑兵部队,这些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从刘裕离开关中之时,距离他寿终正寝之日,已经只有三年半了!总之,如果一切顺利,刘裕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非常微小,估计超不过一成;

四、在刘裕手下,既有北方人望,又有大将之才者,唯王镇恶一人。这使得刘裕只要还存有进取北方的念头,他对王镇恶就很难做到疑人不用。但在权术硬币的另一面,一个既有能力又有人望,而且不太听话的下属,又是让每个专制君主(刘裕早已是事实君主)夜不能寐的病根所在,再考虑到自身崛起的经历,要让刘裕对王镇恶做到用人不疑,也是不可能的!正是这一两难处境,将刘裕在关中的人事安排,逼上了一条危险的钢丝,并且最终因为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五、刘裕计划失败的关键,是王镇恶与王修的被杀。王镇恶被杀,使组建新军的努力告吹;王修被杀,使稳固关中的设想破产。而且这两人,原先都是关中 *** 心目中的骄傲,也是刘裕赢得关中人心的关键。然而,仅仅在不到一年间,这两个人就相继被害了,而且还是被与刘裕一样的南方人杀害的,这一事实极大的打击了关中人对南方政权的认同感,而彼此的不信任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于是北方人大批叛逃,南方人大肆抢劫。晋军与关中百姓的关系,终于由王镇恶入潼关时的鱼水交融,演变成朱龄石出长安时的水火不容!其中的教训,实在值得后人深思。

综上所述刘裕北伐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自己势力、趁机获取篡夺帝位的政治资本的途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