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桓温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东晋时期的桓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人,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枭雄,还有人说他是一个奸臣。因为桓温的生平实在是太让人大跌眼镜了。首先他出其不意攻灭了成汉政权,但是随后又发动三场轰轰烈烈的北伐,但是每一场北伐都是虎头蛇尾,随后又搞了一次遮遮掩掩的篡位,但每一件的结尾都是以失败告终。不管桓温最后的结局如何,他还是那个时代活得比较出彩的一个人,而桓温能够在东晋叱咤风云,都要从他消灭成汉政权说起。
桓温早年的经历
桓温是谯国桓氏的代表人物,在两晋时期,桓家还不是名门大族,桓温的父亲桓彝在东晋初期的王敦之乱中立有大功,使得家族地位有所提升。不过在桓温十五岁时,父亲就被乱臣贼子残忍的杀害了。他立志为父亲报仇,于是混入乱贼宾客中,找到机会手刃了仇人,至此桓温名扬天下,同样也得到东晋的皇帝晋明帝的赏识。
后来等到桓温成年之后,晋明帝将女儿也就是南康公主嫁给了桓温,桓温一下子成了皇亲国戚,这个时候的就开始发迹。公元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公元343年,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公元345年,执政司马昱为削弱已在荆州传承两代的庾氏,不准其父死子继,任命桓温镇荆州,都督西部六州之地,从这里开始,桓温的权势就进一步扩大。
桓温图谋成汉
这个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对于开疆拓土,恢复河山,一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和平:本来南方就没怎么发展,北方都是兵强马壮的异族,根本就不是北方人的对手,不如安心发展,等待天下有变再说以后的事情。而另一派则认为:东晋才是中华的正统国祀,北方也是中华不可分割的领土,必须要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即使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所以就出现了祖逖、庾亮、殷浩的北伐行动。
而桓温到了荆州,就发现了第三条路,那就在巴蜀地区的成汉政权。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这个时候是消灭成汉的最佳时期。于是桓温做了一番准备,就上书朝廷说他自己要进攻成汉,还没有等到朝廷的回复,桓温就带着大部队出发了。朝廷得知桓温攻打成汉的消息,纷纷表示桓温的脑子坏掉了,就桓温那点兵马无疑是飞蛾扑火,大臣们都在想桓温失败后,朝廷该如何处置桓温。
桓温奇迹拿下成汉
桓温突然带着部队进攻成汉,成汉虽然不堪,但是还是得到桓温进攻的消息,皇帝李势也阻止人手抵御桓温的进攻。但是成汉的战斗力实在太差,李势派出去的人,都被桓温打得大败,没多大功夫,桓温的大部队就杀到了成都城下。
都被打到家门口,李势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了,立马组织一切能够组织的人马,准备跟桓温死磕。成汉虽然此时的国力不咋地,皇帝也是一个不靠谱的皇帝,但好歹还是一个国家,认真起来,桓温一下还不是对手。
双方在成都城外的笮桥发生大决战,当时的战况十分惨烈,因为桓温的兵力比较少,所以前锋被成汉军杀得损失惨重,参军龚护也在乱军之中战死。成汉的箭支都射到了桓温面前,差一点点就要了桓温的性命。桓温知道如果再拖下去,这一仗可能会失败,就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修整一下,再继续攻打成都城。
但是这个时候却发生了意外,在古代没有通讯设备,如果需要快速传达命令,一般是通过旗语或者击鼓传达。当桓温给那个鼓手下达撤军的命令,也不知道那个鼓手是不是太紧张,把撤退的信号敲成了进攻的信号。
本来晋军已经失去了斗志,突然接收到进攻的号角,以为自己的援军到了,瞬间斗志昂扬,一个个不要命似地冲向成汉的军队。成汉军本来优势很大,看到晋军节节败退,警惕性也放松了些。但突然看到晋军发了疯一样冲杀过来,瞬间士气大减,被晋军杀得人仰马翻。就这样,桓温就突破了成都的防线,进入成都城,并且俘虏了成汉的皇帝李势,成汉自此灭亡。
因为桓温灭亡了成汉政权,桓温的名声由此大噪。后来桓温又发动了三次北伐,虽然结果不怎么样,但是东晋的朝政也牢牢掌握在桓温的手中,最终萌生了篡位的野心。
写在最后的话
桓温攻灭成汉,看似是因为鼓手敲错了命令,才使得桓温成功,其实背后的原因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桓温起兵的地方是荆州,荆州在三国时期就是联络天下的中枢,占据荆州无论是西征还是北伐都是有利的。庾氏已经掌控荆州多年,已经将荆州发育得不错。奈何东晋朝廷忌惮庾家的势力,让桓温成了荆州的一把手,桓温才有了灭成汉的实力。
再看看东晋北方的势力,这个时候北方最强的是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桓温是公元346年开始出兵攻打成汉,这一年后赵掌权的石虎在跟前凉政权发生摩擦,并且被前凉打得大败。而后赵国内呢,因为石虎是篡位掌握的权力,国内并不太平,所以在这个时间点,石虎根本就没有精力管东晋的事情,也不可能派兵攻打守卫空虚的荆州。
再说成汉政权,成汉的开国君主李雄虽然雄才大略,将国家井井有条,但等到李雄死后,成汉就没有太平过,造反的事情都是经常发生。等到李势当上皇帝后,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一派亡国的景象。如果桓温不去攻打成汉,也会被其他势力灭了。
正因为一切有利的条件,成就了桓温,也为桓温日后野心膨胀埋下了伏笔,东晋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门阀士族逐渐衰弱,最终由寒门出身的刘裕终结了东晋的统治。
从《晋书》推断,桓温应该是个相貌不凡的美男子,他的美不是秀气,而是雄伟。他刚生下来的时候,父亲的好友温峤就认为他有奇骨,啼哭声也很好听,十分赏识他,便取自己的姓氏“温”给他起名叫“桓温”。成年后,桓温更是相貌魁伟,豪爽有风采,好友刘惔称赞他“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眼睛像紫色石棱般刚毅有神,头发胡须似浓密的刺猬毛一样向外张开,像传说中孙权、司马懿的样子。别人夸得多了,桓温的心气自然就高了。渐渐地,他把自己的风采气度同司马懿、刘琨画上等号。后来,有人偶然间将他比为王敦,他便心中异愤愤不平。有一次,桓温征战归来,从北方带回来一个手很巧的老婢女,这个老婢女一看见桓温就开始哭,桓温很奇怪,便问她因何哭泣,这个老婢女就说:“我年轻时曾是刘琨的歌女,我看到你长得很像刘琨,不觉想起往事,因而感伤。”刘琨是东晋时代出了名的“帅哥”,这个人文武双全,通诗文懂音律,既是少男心中的楷模,又是无数少女倾慕的偶像。有人夸自己像刘琨,桓温心中怎能不高兴?桓温听完老妇人的话,按捺住狂喜激动的心情,马上到外面去把帽子衣服上上下下、认认真真重新整理了一番,又把这个婢女叫来,详细问道:“老人家,你要诚实回答,我到底哪里像刘琨呢?”
当桓温第一次提议西征蜀国时,他的呼吸立刻在宫廷里乱飞,希望淹死他。把桓温的脸擦干净,把这些无聊饶舌的名人都当“鸟人”,说话都当“鸟语”。
在没有中央任何支持的情况下,他抛弃了大后方,孤注一掷,千里远征。俗话说:“强弩之末进不了鲁;桓温能成风不成,不能有毛羽吗?
拿不定主意
建康为了扩张地盘,一般分为两派。反对派认为,南方本身就脆弱,一折腾骨头就散架了。亲派认为我们是中华正统,为统一全国的理想而奋斗,不会怕被打得体无完肤。他们吵架的时候有一个主题:“要不要北伐?”因为对于逃到江南的贵族来说,收复中原才是真正的“还我山河”。
桓温跳出旧框框,选择了第三条路:平定蜀。
他的思路是:北方石虎国力太强,蜀国弱小,应该先易后难。即先攻敌弱的农村,后攻大中城市。
大臣们听到桓温的建议,反应都是“呸”、“滚”、“弱智”、“脑子进水”。原因如下:1.兵力不足,桓温承担了以荆州之力灭国的重任。白日梦太奇妙了;2.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路途遥远,粮草运输困难;3.石虎可能会白攻荆州。
桓温被骂“昏了头”,他傻。这时,乔媛,任江夏,推开其他下属,走到前面说,施立是一个坏国王,认为地形陡峭,他没有准备。轻敌一万,快速进攻,一定能成功。石虎以为我们有防备,我们当然不敢南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桓温听了,下定决心要灭蜀。
在一片唱衰声中,吕布摇着羽扇说:桓温这次一定会成功。
其他名人不解,问:为什么?
吕布说:桓温是个赌徒,赌博手段非常高明。他只有在正确的时候才会出手。我担心的不是他不能攻下蜀国,而是攻下蜀国之后,朝廷就管不了他了。
1946年11月,桓温上书建康讨伐蜀。没等回话,他就带着一万精锐部队,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西征之路。他今年35岁。
金军一路没有遇到抵抗。
浩浩荡荡的船队先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蜀腹地,然后弃船登陆。军队过三峡的时候,桓温看着两岸的群山,看着脚下汹涌澎湃的河水。他感慨万千,叹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他的意思是可能没有回头路了。
施立日夜在宫中饮酒作乐,整个国家乱作一团,无人过问。桓温没有遇到敌人,轻松抛下天险,挺进巴蜀腹地。
当李得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从那堆风流女人中爬了出来,命令自己的部队进行抵抗。但高级将领意见不一,争吵不休,完整的作战方案一直没有拿出来。金军一直畅通无阻,直抵成都南部的彭墨,距离成都只有几百里。
桓温打算兵分两路,同时北上。乔媛说:我们孤军奋战,一分为二,兵力分散;如果第一军失败,大势将失。不如全军前进,每人只有三天的干粮,与敌作战,必胜。
桓温听从了他的建议,留下几支部队驻扎在彭墨,主力直奔成都。沿途蜀军毫无斗志,节节败退。桓温的军队在上帝的帮助下,士气高涨,打了三个胜仗。蜀军数量远多于金军,但指挥不统一,
桓温也绝望了,再不撤退可能全军覆没,下令鸣金收兵。
当先驱看到崩溃迫在眉睫时,他被吓傻了。听到命令后,我不知所措。极度恐惧和紧张之下,我发错了——单。我没有鸣金退兵,而是击鼓前进。鼓声隆隆,响彻群山。金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道情况。以为敌人输了,金军赢了,总攻开始了。所有人都兴高采烈,疯狂进攻,喊杀声直冲云霄。
当乔媛听到鼓声时,他勒住马,冲进了敌人的防线。所有的士兵都死了。蜀军也被对手的孤注一掷惊呆了,士气大乱。它掉头就跑,一败涂地。
这一次,蜀军主力全军覆没。施立带着几个亲信急匆匆地冲出成都。先是狼狈北逃。后来他也知道没办法了,把桓温送上了台。桓温赦免了他的家人。
施立被送到建康,被封为归义侯,又活了14年,死在建康。这个位于蜀国的“韩成”国从此灭亡了。如果从李特算起,它已经经历了六个主人,共计46年。
回顾桓温灭蜀,历时五个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大战最后是绝境,堪称“史上最错误的胜利”。
桓温攻陷成都后,蜀地再次并入东晋版图,成为益州。但桓温心里忐忑不安,总担心自己的大后方荆州会出差错。他前后只在成都呆了一个月,就赶回了江陵。因其对灭蜀的贡献,被提升为西将军、府第三司、和县公。
桓温还留下了两个与灭蜀战争有关的经典故事。
对于桓温的人生,功过参半。史家见仁见智,议论大不相同。小时候的桓温为了给母亲治病,桓温白天拼命干活挣钱,养活家人,晚上跟人习武。无论刮风下雨、酷热寒冷,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多。
桓温的死终归是自己的性格导致的,首先他是一血气方刚之男、有仇必报之人。他的父亲是宣城内史桓彝,苏俊作乱时他的父亲被叛军杀害。于是桓温立志要为父亲报仇雪恨,最后也确实达到了报仇目的。其次,他战功赫赫、军事才能卓越。他最为人称道的功绩应该是平定成汉,这一举成功将蜀地重新纳入了晋国的版图中。
桓温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越发集内外大权于一身。他掌权期间,改善吏治、抑制土地兼并、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给东晋政坛带来一股新鲜空气。只是这种个人的成功,最终却给东晋稳定的政治模式带来了重大危机。
桓温在朝廷绝大多数官员都反对的前提下,带兵深入四川,一鼓作气,打下了成都,灭掉成汉李氏王朝,将天府之国重归晋朝,功勋盖世。桓温两次北伐失败,为了挽回名誉,便开始大杀异己,独断朝纲,废掉皇帝,图谋篡位。在宰相谢安的周旋之下,他的野心没有得逞,至死都没能当上皇帝。
在东晋那个特殊时期,桓温也是个令人惋惜的人物,如果单从能力、前期的贡献来看,他称得上是一位能臣,但随后却犯了大部分能臣常犯的错误:能力提升了地位和权力,却也滋生了不加控制的野心,在利令智昏之下,从一个能臣走向了逆臣。这就是桓温,不能用英雄或奸雄来形容桓温。回望回温这一生,既有豪情万丈,也有金戈铁马,还有野心勃勃。他就是这样的桓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