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为何一直到死都没有把兵权给过诸葛亮呢

以史为鉴 2023-06-25 00:07:32

刘备为何一直到死都没有把兵权给过诸葛亮呢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不少的君主,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厉害的角色,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等等都是一代枭雄。三国时期虽然是一个乱世,可是也只有在这种乱世中才能诞生出真英雄,刘蓓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最后成为了一方霸主,要是没一点本领,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从他手下的那些文将和武将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个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将。

如果仔细观察刘备的用人之道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关于诸葛亮和赵云这两个人的安排,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身份一直是一个谋士,所以他在帮刘备做事的时候一直是帮他把持着朝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内,一直到死的时候都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而对于另外一员大将赵云却是另外一种安排的方法,明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武将,可是在招揽了诸葛亮之后,赵云就从前线特许到了后方,基本上诸葛亮在什么地方,赵云就在什么地方,当然,这绝对不可能是巧合,刘备这么安排也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刘备专门为赵云量身定制了许多的官职,比如留营司马就是专门为赵云设定的,主要是负责处理一些后方军事还有城市治安这样的问题,而诸葛亮这时候正在管理着荆州,荆州这个地方的兵权则掌握在刘备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的手里,城防这方面则交给了赵云,这样来看,赵云和诸葛亮两个人离得够近了吧?

后来刘备因为攻克不下益州,就把自己的好兄弟全部召集到了一起,这也是诸葛亮在刘备在位期间唯一一次独自带领着军队进行军事活动的经历,攻克下成都以后,诸葛亮就成为了军师将军,主要是帮助刘备处理一些内政上的问题。

后来刘备又专门把诸葛亮留在了成都这个地方,把赵云派到了江州,了解中国地理的人应该都知道,江州是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而且离成都也很近,如果成都有什么危险,赵云也可以第一时间赶过来,这样看来,他的安排也是别有用心。

可以说,刘备这一生对于诸葛亮和赵云这两个人的人事安排都特别的诡异,基本上诸葛亮在哪,赵云一定就离他不远,刘备的识人用人水平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所以他这样的安排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也许是因为知道诸葛亮对于自己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所以需要赵云这个重要的武将来保护他吧。

刘备为何不把兵权交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是因为怕他篡权夺位吗?

诸葛亮流传千古的聪明人士,他的知识渊博,为人正直,衷心。可刘备是一介俗人,正是因为他是没有文化,而且他是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所以他要更加小心,他又是一个谨慎的人群。他不会把实权交给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不放心,他怕别人谋权。

草船借箭显示的诸葛亮的聪明,他的才华,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的战胜敌方,再者说诸葛亮没有一统天下的欲望,即使他的才华再横溢,他也没有想过要自己称王管理天下,可见他的不争不抢,他没有被欲望冲昏头脑,他不想生灵涂炭。


诸葛亮还是一个非常注重朝纲要求的,在他的心里始终主仆有别,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他的心里,只要是认定的就要坚持下去,不能改变,要不然那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

刘备是一个谨慎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以往的朝代之所以不安定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权力的集中,孰能无过,一个人总有出错的时候,这就要求权力不能太集中,刘备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并不是不信任他,或许再也没有人比诸葛亮追随刘备更忠心了,可是权力只有均衡分配,才不会引起任何一方的不满,才不会起内讧,国家才能更安定,才能更繁荣。另外,诸葛亮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他并没有领兵经验,毕竟兵力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虽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转了东州派、本土派、荆襄派、元老派这四大蜀汉政治派系,临终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综合了诸葛亮与李严的能力特点,以及派系之间的制衡约束,说白了就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刘备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书。

近水楼台说

其实说刘备托孤将军权交给李严主要是要先于诸葛亮的,这个军权的交付是否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因素呢?章武三年,刘备?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是因为李严本身就任职永安,刘备病卧永安宫一年之久,在感觉时日不多的最后关头,一面召诸葛亮前往永安宫,一面先将军权交付李严,这是其近水楼台的猜测。但李严在一年前就刘备被拜为尚书令,这可以看作刘备对李严的考察,为之后的交付兵权埋下伏笔,可以说这是刘备预先就已经思虑再三的谋划,并非是李严的近水楼台。

那么为何将军权交给李严呢?

首先李严的能力值得肯定,特别是军事能力,他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以本部五千兵马平定了马秦、高胜五万之众的叛乱,还成功斩了这两位叛乱头领;之后的高定作乱也是李严加以平定,也是这两次出色的战场发挥,让刘备拜其为辅汉将军,只不过李严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这时候蜀国的军事一哥是法正!

派系是主要原因

说到法正,就不得不说一下蜀国的政治派系,其实法正是蜀汉政权东州派的核心大佬,这个派系是刘焉入蜀的时候带过来的,成为刘焉政治集团的骨干,其中还有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这些名臣,从这些名单中能看出刘备是有多么倚仗这个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汉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派,以关张赵、简雍、孙乾、糜竺等为代表;荆襄派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为代表。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法正传》

从这个派系划分就能看出刘备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刘备最亲近的势力,文挂高层虚职,武挂高层实职,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层文职的实权分属荆襄派与东州派,这其中穿插着?军事高参?,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战的军事高参庞统与法正以及汉中之战的绝对军事灵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无论是刘焉时期还是刘备时期,都成为打压的目标,他们代表着益州士绅利益,又相对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维护地方团结,如张翼这种名将也在刘备时期都没有较高建树。

在权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刘备最想倚仗的就是东州派,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因为元老派与荆襄派暴露出很多问题。元老派属于早衰问题,关张死后军事无所依靠,元老派后辈们集体衰落,出现人才断层;荆襄派属于没落与不和并存,诸葛亮是荆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缘并不太好,早期的黄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将对他并没有亲近,文臣倒是都成为诸葛亮的心腹,这与刘备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治内之臣确实无法与各军事官僚骨干达成默契,毕竟一个是赚钱的,一个是花钱的,这种情况自古皆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而人才断层于关羽被杀之后,荆襄地区的招贤纳士人、才引进计划宣告永久性破产。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许靖传》

元老派先于荆襄派没落,故而蜀国政权各大要职中都由荆襄派占据,这是一个政权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政权架构也是其他派系最难以接受的,故而东州派与荆襄派的矛盾逐渐产生。刘备为何娶刘章的寡妇嫂子吴氏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东州一派,赢得吴懿、吴班等东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许靖、刘巴这些人的官职虽皆为虚,但名分上都高于诸葛亮,这就是刘备的制衡手段,名与权是分离而设的,自古以来的厚黑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

刘备的理念

问题回到李严这里,刘备托孤之时,李严是先被授予了军事大权,随后诸葛亮到达永安宫被托付了政治大权,并成为首辅。有人说这是刘备为了扼制诸葛亮一家独大,其实我更认为是为了扼制荆襄派与东州派结党。

刘备给予诸葛亮的权力已经不是李严能够节制的了,因为诸葛亮的为人刘备心里很清楚,不然也不会说出取而代之的肺腑之言,那么他最担心的不是诸葛亮本人,而是诸葛亮代表的派系。一个忠义之人也许不会对政权根基造成威胁,但其身后的团体利益就不好说了,毕竟诸葛亮身后还有蒋琬、费祎、杨仪等力量,这些人如果逐步将东州派聚拢成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后果将难以想象。事实上诸葛亮在开府治世之后确实是在拉拢东州集团,诸葛亮首次北伐便开始任用东州派吴懿、吴班、李严等人为骨干,这是蜀汉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所以说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什么疑心,只是极具政治眼光的看到了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李严在此战中表现了不愿意配合的一面,这也是刘备托孤分权的一个直接影响。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其实也致力于整合蜀汉政权各势力派别的工作,这是刘备未尽的而又必须完成的事业,但这个工作如果是刘备来做就顺理成章,如果是诸葛亮在做就成为后主刘禅的威胁。故而刘备整合未达成,便也不想让诸葛亮达成,如果诸葛亮达成这项工作,也许他本人没有野心,但难保后来者依然能本本分分,所以刘备整合不成,那就分化吧,这才是刘备临死前军政分离的内涵。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军政分离又恰到好处,因为李严本就是军事能力更强一些,诸葛亮也更善于内政,再者是刘备占据益州的根基就是荆襄派与东州派,这二者中,前者是为刘备起家做出贡献,后者是迎刘备入了益州,两者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分化的同时又安排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是合理的。参照曹丕托孤时也是如此,四位托孤大臣中,曹真、曹休是宗亲,司马懿、陈群又代表了士族门阀,这两者也是曹魏政权的根基和中流砥柱。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李严)之短,莫若褒之?《三国志.李严传》

刘禅的庸弱刘备心知肚明,这种人事安排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刘禅留下一个稳定的班底,各大派系中老谋深算者众多,刘禅搞不定这些人是板上定钉的,诸葛亮治内,李严治军,至少两派的核心人物能够为刘禅稳定局面,且又不会结党营私。这一点上,李严的政治野心被刘备看的非常透彻,李严掌兵权就是刘备激发其政治野心的另外一手,后来李严要求设巴州,并怂恿诸葛亮?加九锡?足以显示他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东州派与荆襄派不会结党的理由,这种政治局面也许是刘备觉得最理想、最安全的。

综上,刘备托孤以李严掌军,一是看重其军事能力,二是维护派系之间的稳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刘禅提供良好的统治环境。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权谋并不逊色,他在临死之时仍将政治体系安排的如此得当,对的起一代枭雄之称。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把兵权交给了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刘备戎马一生,辛苦了一辈子创下一代基业,他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份基业给自己孩子留下来。所以我觉得刘备其中的寓意无非以下几个。

首先刘备带着自己的荆州派打下蜀中之后,为了更好的管理蜀中,就启用了一大批的蜀中的人才以及势力,刘备在俩个政权之间的平衡确保了政权的稳定,蜀汉朝廷的两大政治势力,分别是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势力,和李李严为核心的蜀中势力。刘备当然希望他去世后,这两大势力能团结一心,辅佐幼主刘禅。所以李严也是托孤重臣,让诸葛亮掌握政权,而李严掌握兵权。

其次就是帝王的心机了。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与李严,是要均衡朝中的势力,以免一方做大,即使无法长期平衡,也要在刘禅成人之前,这两种势力是相对均衡的,刘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诸葛亮与李严的政治斗争横跨了近十年,等到了这种均衡力量失去平衡而倾斜的时候,刘禅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刘备的深谋远虑,知人善任,知道刘禅继位后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持,但是这股力量不能过于强大而失去制衡后无法控制,所以刘备托孤李严与诸葛亮,而且还有汉中魏延,这两种力量制衡着诸葛亮,刘备的托孤之举可谓深谋远虑,心思久远。

最后我觉得刘备觉得李严的能力出众,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就让诸葛亮为丞相,而李严为尚书令,一正一副相互辅佐刘禅。

刘备临死前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为何是交给了降臣李严?

其实刘备也是害怕诸葛亮会造反,虽然诸葛亮帮助了他非常的多,但是刘备本人的疑心就非常的重,所以他也有点不信任诸葛亮,所以他害怕自己死了之后如果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很有可能会造反。

而且在刘备快要不行的时候,他的儿子年龄还非常的小,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留下很多大臣来辅佐他,但是如果只留诸葛亮一个的话,那么刘禅的位置可能也会变得很尴尬,因此刘备就多找了几个大臣,让他们相互制约。

在古代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托孤但是皇位却被威胁的局面,例如在西汉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况,所以刘备就非常害怕自己死后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不能让诸葛亮一个人独揽大权,而且当时蜀汉也分了好几个集团,这个时候刘备也是需要稳定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虽然非常的足智多谋,但是他还是缺少带兵打仗的经验,其实诸葛亮一直都非常适合做军师这个职位,但是如果让他来当军队的领导人就有点不行了,而且当时的诸葛亮年龄也很大了,所以刘备害怕诸葛亮不能够胜任。

而且李严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曾经跟随着刘备参加过非常多的战争,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功劳,因此刘备是非常信任李严的,而且李严还对刘备非常的忠心,所以刘备才会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了李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7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