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动、官商联结、时代动荡。一开始因为创建一个严格的制度,所以就能够迎来大好的时机。后期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选择官官相护,最终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只是很可惜,后期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最终也导致倾家荡产。
顺时而动:晋商之兴
当时明朝政府根本就没有稳定,而且也会有残余的蒙古势力,一直都在不停的影响北方重镇,为了能够有效确保政权的安稳,朱元璋就会选择把所有的兵马全部都放在山西大同一带。可是北方物资相对比较匮乏,会出现粮食不足,这就导致将士的军饷也会成为一个难题。另外一方面,晋商内部也会创建严格的制度,比如谦恭礼让以及长幼有序,将孝忠、诚信作为道德规范。这种制度能够很快的在内部形成强大的力量,所到之处更是所向披靡,迅速的扭转不利的局面,迎来大好时机。
官商联结:晋商危矣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要想有效获得最大的利益,自然就需要官官相护。根据当初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能够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和政府之间都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这必然就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到清朝末年发生连续的战争,在风雨中飘摇的政府,已经没有办法去偿还贷款,等到去催债时早就已经人去镂空。
时代动荡:晋商陨落
快速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受到时代的要挟,铁路的引进,战争的摧残,还有来自于外国银行的挤压,这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是大山,一般全部都压在身上,逼迫的只能够选择投降。在1840年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日俄战争,全部都会造成毁灭一般的灾难。商铺早就已经被抢资金已经被掠夺,所有的商业活动都会直接进入到瘫痪的阶段,无数的商人都因此倾家荡产,深受其害,没有办法和其他人去争抗。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历史上的晋商是如何发展以及覆灭的
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就开始发生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赞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
隋唐五代又出现了漳州、太谷、平定、大同等新兴商业城镇。
"李唐起兵太原,定太原为北都,跨汾河两岸,商业繁荣.唐诗人韩愈有诗描绘:"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从周秦到隋唐,尽管山西已出现一些大商人,但比较其它地方商人,并无突出地位,无一定组织.还未形成一种商人势力。
宋代"蜀南、南商、北商等都是有名的地方商人,其占近世商业中坚的山西商人、徽州商人,也大体在这时显出身手。
"宋代,山西地处北东边防,宋王朝所需战马大都依靠北方的辽来供应,而辽更需要宋的手工业制品。
公元996年在山西"边州置榷场,与藩人互市,"而"沿边商人深入戒界"进行贸易。
后来赵宋王朝怕危及自己的政权,曾几度下令闭市,但是事实上无法办到。
元代.虽然战争对工商业有一定破坏作用,但是元朝政权结束了宋、辽、金的割剧局面,特别是元代驿站的完备,使商业活动的地域扩大了。
从《马可波罗行记》可以看到"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
晋商的兴起,首先是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此外,由于晋南一带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的出现虽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其重要标志就是会馆的设立。
会馆刚开始是为联络同乡感情的,到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同行或同乡利益的组织。
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商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而且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多少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他们都说"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
茶庄票号正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行业。
这一时期,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晋商称雄过程中,晋商一共树有3座丰碑,那就是驼帮、船帮和票号。
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
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
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
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其后还孕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
当然这是后话。
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
晋商的辉煌人物有乔致庸等。
晋商由于种种原因在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衰落了,山西也开始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变的较为平淡,勉强说来自山西的商人也只能说一下孔祥熙、李彦宏、陈年和郭台铭了 。
晋商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保留,以致山西在全国范围来说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后金政权与晋商的关系
早在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
据《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
山西商人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山西商人也给予礼遇和重视。
山西商人对清统治者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后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极曾命满族贵族带领100名内地汉族商贾,携带货物到归化城贸易。
清兵入关,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
”因此,后金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顺治初年,清 *** 将山西旅蒙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人在内务府,赐产张家口,受朝廷委托,往来关内外,岁输皮币内府。
清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朝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大都得到过山西商人的财力资助。
康熙中叶,清 *** 在平定准噶尔部封建主骚乱期间,曾组织一部分汉族商人进行随军贸易。
他们跟随清军,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品,同时与蒙人做生意。
这些“旅蒙商”绝大多数是清廷命名为“皇商”的山西商人,还有一部分是直隶(河北)等地的汉族商贾。
他们为清军的军事行动保证了后勤之需。
当然,清 *** 也给予了这些商人独占其利的经商特权,使他们大获其利。
清 *** 与商人这种非常形式的结托关系,自然对清 *** 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相当影响。
清代晋商的发展及衰落
清兵入主中原后,蒙古地区归入清王朝统治,归代城商业开始蒸蒸日上。
康熙中年,山西商人进入外蒙古草原贸易,松辽平原和内外蒙古草原,成为山西商人贩运贸易的新市场。
当时,蒙汉贸易必须经过张家口和杀虎口(后改归化城),俗称东口和西口。
张家口的八大家名商都是山西人,其中最大的企业是祁县人范家开设的“兴隆魁”,这个商业性的企业有职员 290多人(有的则说共有职员1000人左右),是清代中国对外蒙和俄国贸易的第二大型企业。
在对蒙贸易的西口——杀虎口,山西的行商经常在大青山和西营一带贸易,并得到清 *** 的特殊照顾,获得了很高的利润。
这些行商会说蒙语的被称为“通事行”,其中最大的“通事行”就是山西人开办的“大盛魁”,从业人员达六、七千人,人们曾形容“大盛魁”的财产能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伦到北京铺一条路。
在宁夏,著名的大商号多是万荣、平遥、榆次、临猗一带的山西商人开办,宁夏的名药材枸杞半数掌握在山西人开的“庆泰亨”手中。
在青海,山西商人以西宁为根据地活动于各州县。
在北京,粮食米面行多是祁县人经营;油盐酒店多是襄陵人经营;纸张商店,多是临汾和襄陵人经营;布行多为翼城人经营,鲜鱼口以西有布巷,全为翼城人;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乐仁堂”等都是浮山、临汾等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
此外,山西商人还到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
广州的濠畔街,多数房子是山西商人修建的。
“广生远”、“广懋兴”、“广益义”等实际都是山西人在广州开设的企业。
由海上出口茶叶,比如运往印尼的茶,都是由山西人在产地收购,运往广州,由潮帮商人从山西商人手中购进再转运南洋的。
至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扬州的盐商、江西和福建和茶商以及由长江口出海与日本的贸易,也数山西人最为活跃。
山西商人还开拓了国外市场,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
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榆次常家从中国输出夏布,从朝鲜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介休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
在清朝统治期间,能够兴旺发达二百余年的商业世家,最有名的是:榆次的常家、聂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渠家,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冀家,临汾的亢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等。
他们既是大商人、大高利贷者,又是大地主,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
清代晋商衰落自身、内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明清晋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
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代又因为清 *** 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一言以蔽之,明清山西商人始终靠结托封建 *** ,为封建 *** 服务而兴盛。
但当封建 *** 走向衰亡时,山西商人也必然祸及自身。
如志成信票号,庚子事变后,曾将资本运往南省放贷,但辛亥革命中运往南省资金大多散失。
而清廷提银刻不容缓,结果账面上有应收银 400万两,有应付银 200万两,但实际上已无法周转,被迫倒闭。
民国初年,债权人大多在山西太谷、平遥、祁县坐索欠款,财东因票号损失惨重,已无力偿还,只能卖房卖地,甚至逃匿他乡,有的还沦为乞丐。
2、“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晋商的发展。
晋商资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屡见不鲜。
入清后,晋商购置土地者很是普遍。
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此谓“大褥套”是指形同褥子的布套,也可搭在牲口背上供人骑坐。
这句民谣反映了晋商外出经商致富后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的传统观念,在这一传统观念支配下,其商业资本是不利于向近代资本发展的。
3、墨守成规,思想保守。
如前所述,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旧有的商业模式被打破,加快改革,适应潮流,是求得自身发展的途径。
但是,由于晋商中一些有势力的财东和总经理思想顽固,墨守成规,以致四次失去票号改革机会。
4、近代企业的投资见效周期过长。
20世纪初,晋商中一些有识之士以高度热情投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但由于当时保矿运动的影响,其资本主要投入了投资额大、见效周期长、管理要求高、并受运输条件制约的煤矿业,而不是投资少、周转快、利润高的棉纺、面粉、卷烟等轻纺工业,致使资金大量积压,陷入困境。
晋商的衰落也离不开战争,晋商辉煌时,作为晋商代表的山西票号遍布全国,曾依靠战乱而崛起的晋商,最后也在时局动荡中损失惨重。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持续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战争。富庶的江南地区工商业极其发达,是晋商倚重的茶叶和纺织品的重要产区。太平天国战争严重打击了江南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晋商的货源枯竭,商路中断。大量贷出去的款项无法收回,票号损失惨重。1864年,左宗棠出兵西北,镇压“回乱”收复新疆,国库空虚,大量军饷都由晋商提供。据记载,晋商前后捐输五六次,数逾千万白银,而这些投资最后换来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官位,都是虚职,最多是一种名誉象征。到了腐朽的清末,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因清政府财政日益拮据,许多赔款都由晋商垫付,如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山西票号又成了冤大头。这些欠账后来因清廷覆灭而成了一笔死账。对“亦官亦商”的晋商来说,一旦沦为官府的命运共同体,随着清朝的覆灭,亦官亦商的晋商也逐步走向没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多尔衮为什么没有选自立为王
下一篇: 吕不韦的自杀真的是因为嬴政一封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