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诸葛瞻和邓艾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227年),这年诸葛亮已经46岁,上《出师表》,准备开始第一次北伐。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病逝五丈原出;临终前作《诫子书》,8岁的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延熙六年(243年),17岁诸葛瞻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开始正式步入官场。
此后,诸葛瞻先后担任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景耀四年(261年),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军队前往抵抗;最终,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全部战死;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政权灭亡。
“诸葛瞻七万雄兵败于邓艾的两千残兵”的说法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演义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形象生动,添油加醋是避免不了的。正史确实没有记载诸葛瞻、邓艾双方对阵各有多少兵马,也无从考究;不过诸葛瞻此战战败阵亡确实事实。
绵竹之战发生在三国后期,是魏灭蜀之战中的关键一战。癸未六年(263),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开战。本来魏军兵分三路,由邓艾主攻姜维,诸葛绪负责断姜维后路,而钟会则趁机去攻打汉中。魏军计划不错,然而姜维却让魏军出乎意料,他在与邓艾交战后,又晃飞诸葛绪,接着去阻止钟会的主力军进攻汉中。如此一来,双方主力对峙,僵持不下。
邓艾提议,自己率精兵绕道阴平,突袭江油,打开局势。邓艾的奇袭,让江油守将不战而降,刘禅这才派诸葛瞻率兵迎击邓艾。诸葛瞻受命与邓艾作战,但最终失败,这其中几点原因不得不提。
首先,诸葛瞻本身非将才,并不适合带兵打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心北伐完成大业,但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蜀汉百姓感念丞相鞠躬尽瘁,而对诸葛瞻赞誉颇多,凡是朝中有好的政策颁布,就将其功劳归为诸葛瞻。事实上,诸葛瞻精通书画,又博闻强识,属实是才子,但却对带兵打仗并不在行。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仅八岁。年纪尚小的他,无法跟随其父南征北战,诸葛亮的经验自然也难以言传身教。其后,北伐一事又由姜维主持。纵观历史,诸葛瞻并未在军事上获得过骄人成绩,突然派他迎战,难免败北。
除不善征战这一缺点外,诸葛瞻还不愿察纳雅言,导致错失良机。诸葛瞻带兵前去迎战,到达涪县后便不再前进。此时,尚书郎黄崇劝他要抢占先机,先占领险要之地。诸葛瞻对此却不以为然,犹豫之下,最终错失良机,让邓艾得以长驱直入。邓艾打败蜀军前锋,导致诸葛瞻不得不退守绵竹。除此之外,蜀将李球也曾给过诸葛瞻建议,提议蜀军分兵出城,扼守险要隘口。
不过,此建议也同样未被采纳。这些提议皆有可取之处,若是采纳,虽然未必获胜,但至少可以拖延一段时间。
相较之下,蜀军确实人数众多,但士兵却未必精良,将士未必能战。魏军兵力属实不多,但却是邓艾精挑细选。邓艾偷渡阴平前,便精选了三万士兵,这些士兵本就是精英。而从阴平到江油,虽然蜀汉没有设防,但高山阻碍,人迹罕至。其间七百余里,想要跨越此地,难度极大。魏军经历这些,所剩下的与其说是残兵,不如说是精兵。
这也难怪江油守将见魏军宛如神兵天降,不战而降。而蜀汉的精兵更多的则被姜维带领,诸葛瞻所率领的士兵军事素质相对较差,就连将领李球都是临阵受命。
作战之时,除客观因素外,士气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绵竹之战的前一年,姜维的第十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蜀军转为被动防御态势。蜀军上下对战争态势的看法并不乐观,这也是江油不战而降的原因。绵竹开战前,诸葛瞻曾自责,对内无法除去奸臣黄皓,对外也不能制衡姜维,进军也无法守卫国土,自己身有三罪,无颜回去,决定与魏军决一死战。由此可见,诸葛瞻要与魏军决战,所抱的不是必胜之心,只是想要逃避。将领尚且如此,何况士兵?
蜀军低沉,魏军却是斗志昂扬。绵竹之战开始时,邓艾派其子邓忠自右进攻,而派师纂从左包抄,结果都被打败。两人报告难以击破,邓艾勃然大怒,呵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没有不可以。于是要将两人斩首,后来两人将功折罪,再次出战,大败蜀军。
可以看出,邓艾所存的是背水一战的心,作为将领立场坚定,所下的军令又及时有力,士兵自然士气高涨,魏军能胜并不奇怪。
绵竹之战,蜀军战败,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局,使得姜维陷入孤立无援,导致最终蜀汉被灭。绵竹之战固然令人惋惜,不过将错全部归结到诸葛瞻身上也是有失公允的。诸葛瞻着实失策,但即使他获取了短暂的胜利,蜀汉的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魏,灭亡只是早晚。
因为当时诸葛瞻率领的部队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战斗能力非常差,而邓艾的军队虽然人数少,但是战斗经验丰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士,所以诸葛瞻的军队败给邓艾也不足为奇。当时诸葛瞻的军队中多数都是囚犯和御林军,只有少数部分是一直跟随他作战的将士,多数人根本没有战斗经验,所以在战场上才会让敌军打的落花流水。
就两军的将领来说,诸葛瞻是大名鼎鼎的军事诸葛亮的儿子,不过他却没有什么实际的作战经验,而且性格也没有诸葛亮那般杀伐决断,所以在攻打邓艾的时候根本不听周围人的劝告,只遵从自己的意愿来攻打邓艾,当时有将领建议诸葛瞻应该占据有利地形在城中死守,不过诸葛瞻却觉得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代,要和敌人正面交锋,所以就让大军出城迎战。
其实从诸葛瞻的排兵布阵就能看出,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不过却是个十足的草包,最开始诸葛瞻因为人数的优势,还真把邓艾击退了,不过后来邓艾孤注一掷放下话一定要打胜仗,所以就率军猛攻,最后诸葛瞻被邓艾手中的残兵给击败了,邓艾在胜利之后就把诸葛瞻在内的几十个将领给杀了。
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其实诸葛瞻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不过他也没有那么不堪,只是在军事谋划上没有什么能力而已。
司马昭发兵灭蜀时,蜀汉军师将军、羽林中郎将诸葛瞻率军在绵竹阻抗偷渡阴平后冒险深入的邓艾孤军,最终却被兵微将寡的邓艾一举击溃,几乎全军尽没,瞻与其长子诸葛尚皆战死。
邓艾则长驱直入成都,逼降刘禅,灭了蜀汉。这些都是史有明载的事实。题干唯一与史实不符的是彼时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他率领的是蜀汉御林军,也就是负责保卫成都的禁军,最多只有两、三万人。
诸葛瞻,字思远。他是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蜀汉皇帝(应为后主刘禅之女)的公主为妻,官拜骑都尉。因祖荫庇佑,次年即为羽林中郎将,之后屡获升迁,先后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诸葛亮生诸葛瞻时已年近五十(47),可谓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对诸葛瞻却从不溺爱。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成长、生活、学习要求异常严格。他曾在戎马倥偬之余,写下著名的《诫子书》,他在信中告诫诸葛瞻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诸葛瞻虽无乃父那般超拔流俗的禀赋与才华,但成长也很快,他擅长书法绘画,博闻强识,为官清正,对蜀汉忠心耿耿。蜀国人追思诸葛亮,爱屋及乌,对才思敏捷的诸葛瞻也另眼相看,什么善政、功劳、好事都记在他的功劳簿上。《三国志》记载: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
和登高望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诸葛瞻只是德胜于才,其声望、美誉有拔高之嫌 。
在军事才能上,诸葛瞻更是远不如乃父诸葛亮。公元263年4月,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令诸军大举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出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自祁山攻阴平附近的桥头,以切断姜维的退路 ;大将军钟会则统十万魏军主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邓艾在阴平出动两千的兵力突袭攻打诸葛瞻,当时诸葛瞻率领数万的将士前去抵抗,最终在邓艾的指挥下,曹魏大军战胜了蜀军,蜀军的诸葛瞻、张遵等将领战死,诸葛瞻的数万将士可以说是蜀军的王牌,而邓艾的两千士兵只不过是疲惫的大军,但是却邓艾却战胜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蜀军将领不合,诸葛瞻和姜维两人心怀芥蒂。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资质平平,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而姜维确实半路冒出来的,被诸葛亮欣赏并把平生的才学都传给了姜维,本来诸葛瞻和姜维可以和平共处的,但是他们在政见却是不一致的,导致他们在作战的时候的意见往往也不一致。当邓艾突袭蜀军需要翻山越岭,当时邓艾的两千兵力可以说是非常疲惫的,但是诸葛瞻并没有听从黄崇?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的建议,把蜀军往不利的一面带去了,是因为黄崇以姜维为首,诸葛瞻心怀芥蒂就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导致蜀军兵败。
二、诸葛瞻的实力远不如邓艾。诸葛瞻的资质平平,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他之所以在蜀汉有很高的地位,几乎是仰仗父亲诸葛亮的光环而已。诸葛瞻之前还没有带军作战的经验,面对邓艾的突袭根本没法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诸葛瞻的数万将士长期驻守成都,平时也没有其他作战的经验。邓艾长期带领着曹魏大军跟蜀汉以及东吴作战,他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知道如何去打垮菜鸟级别的诸葛瞻。
邓艾突袭阴平之后,蜀汉的防守就溃败了,不久之后刘禅投降曹魏,蜀汉灭亡。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诸葛瞻听从了黄崇的建议或者跟姜维没有芥蒂,或者蜀汉还能挣扎很多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