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明宣宗朱瞻基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形象,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祖父为明成祖朱棣,父亲为明仁宗朱高炽,他是朱高炽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
明宣宗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
这时,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可能会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曰:”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父亲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瞻基成为皇长孙。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为帝,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
明仁宗死时,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得知消息后,派人在南京到北京的必经路口等候,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然而却扑了个空,朱瞻基早已平安到达北京,像是提前知道明仁宗的死讯。因此,有一种说法,说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炽传位,就谋杀了他。
朱瞻基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是为明宣宗,第二年改元为宣德元年,时年二十七岁。
戴纶,高密人,永乐年间,曾给还是皇太孙朱瞻基讲书,仁宗登上皇位后,朱瞻基成为太子,戴纶升任洗马,仍然侍奉讲读。朱瞻基还喜欢武功,不时出去骑马射箭。戴纶却认为从事游玩打猎荒废学问,时时写成报告向皇帝进谏。朱瞻基知道后,十分憎恨戴纶。
明宣宗即位,加恩于官僚,提拔戴纶任兵部侍郎。不久,戴纶又因劝谏游猎触怒皇帝,命令参赞交趾军务。不久,因心怀怨恨获罪,被逮捕到京城,关进锦衣卫监狱。皇帝亲自审讯他们,戴纶直接申辩,激怒明宣宗,被乱棍打死,并没收其家产。戴纶叔父河南知府戴贤、太仆寺卿戴希文皆被抄家系狱。
明宣宗的二叔朱高煦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靖难之役之中战功显赫。朱瞻基不放心,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他利用舆论说自己的叔叔要造反,最终御驾亲征把二叔一家抓到北京,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最后将其杀死。
明宣宗弑师杀叔甚至被传弑父,为何仍是人们口中的好皇帝呢?
明宣宗延续了父亲的一系列政策,重教化而轻刑罚,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明宣宗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仁宣之治”。
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仁宣之治,指的就是朱瞻基与其父明仁宗朱高炽所在位的11年。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朱瞻基延续父亲的一系列政策,重教化而轻刑罚,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仁宣之治,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朝国力强盛,因此,虽然朱瞻基有不少荒唐行径,但瑕不掩瑜,他对明朝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历来,都认为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康熙和乾隆,康熙和乾隆的民间传说也比较多,尤其受影视剧的影响,大家都对康熙、乾隆印象更深刻。
至于雍正,他是康熙的四皇子。康熙比较了解他,知道他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是中国古代皇帝中勤政第一大帝,大年初一都不休息。他以铁腕手段扭转朝纲,整肃吏制。
勤政 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在位十三年, 坚持每日亲自批阅奏折,在已保存下来的数万件奏折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语甚至高达一千多字… (友友们若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中国华侨出版的《雍正御批》),平均睡眠时间每天只有四小时,工作狂的节奏。 不住乾清宫,将养心殿作为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以节省时间。
不好女色 既没有继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儿子乾隆那样滥情。 而且雍正不好色,其实也应了我们说的人生有追求了,其他就不重要了。起初他热衷于皇位的继承,即位后又热衷于国家的治理,这使得他的生活富有政治色彩,冲谈了他的浪漫色调和色欲。
厉精图治,铁腕反腐 设立军机处,将君权最大化;改土归流,大大巩固了对西南的统治;“摊丁入亩”实现土地均匀化,割富益贫的举措有力合理化了税负,既给乾隆攒够了零花钱,同时又加强城乡间的联系,有利于 社会 稳定;
审美水平高,个人品性好 其实,雍正在生活品质和文玩艺术的追求上的完美精致,在清代历届皇帝中首屈一指。尤其对于文玩,容不得一点瑕疵。 他对文玩的改造均提出了十分特色的鲜明观点,并将其付诸行动,变成令其自己无可挑剔的一件美品。 雍正对文玩的最大品评也基于“俗”和“雅”之间,审美眼光极高极挑剔,这其中有其宫廷成长的豪奢环境有关,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性格所致。所以说,雍正的艺术情操也是很好的。
在位操劳,尽心 雍正的皇位来之不易,很多人都觉得他的位置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有些看不惯他,为了能证明自己就是天选之子, 雍正只能用政绩来为自己说话,而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说一下他的小心眼了,雍正的身边并没有多少亲信,很多人他是不信任的,所以不管大事小事都是他一个人来做的, 这就加重了他身体的负担。当然,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相对英明的国君肯做事,却是有好处的。
总得来说,就是给老爸擦了屁股,又给儿子留下了金矿挥霍。
因为我国绝大多数人的 历史 知识不是从论文和学术著作中学习的,而是从电视剧、小说获得的。
只要是电视剧和小说里说这个 历史 人物是好人,那么这些人就会觉得这个 历史 人物是好人。
雍正就是典型的暴君被电视剧洗白为好皇帝的例子。
从 历史 资料里看,雍正帝根本不是什么好皇帝。
首先来说,他推行的“耗羡归公”就是一种面向所有老百姓征收的新税。
耗羡是什么?
其实就是官吏在向老百姓征收钱粮时捞取的一点个人好处费。
雍正帝决定把这种灰色收入转为合法收入,于是宣布“耗羡归公”。
但即使在当时,就有亲近大臣告诉雍正帝,这么干一定会导致“耗羡之外再添耗羡”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把官吏灰色收入归公,官吏还会继续想其他名目搞灰色收入。
果不其然,在宣布实行“耗羡归公”之后四川等省份就出现了“余平银”名义征收新的耗羡。
这些情况雍正帝不清楚吗?他当然清楚,但是他的目的就是压榨老百姓搞钱,所以他其实根本不在乎。
其次,雍正帝是康雍乾三代皇帝里赈灾最抠门的皇帝。
当然这不是雍正朝灾害少,根据 历史 学家统计,平均来看雍正十三年,平均灾害是康雍乾三代里最高的,接近一年一次大灾害(0.9)。
但是雍正帝十三年里一共直拨了一百三十万两白银的赈灾款,而他儿子乾隆帝在乾隆十八年以前已经花了2000多万银子赈灾了。
最后,雍正帝是对老百姓最吝啬的皇帝
明清两代各省欠税款最大的原因都是朝廷税收分配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康雍乾三代里康熙和乾隆都是采取“每隔几年一笔勾销”的政策,只有雍正帝,坚决不“一笔勾销”,而是让各省老百姓分二十年偿还(最后还是被乾隆帝一笔勾销了)
雍正帝未必是暴君,但是他绝对是清朝皇帝里对老百姓压榨最厉害的皇帝,这样的皇帝都被洗白成了“清朝最好的皇帝”。
有的时候真的不能不感慨,谁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纵观一下大清的这些皇帝们,优点最多,工作能力最强,雍正都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位了,可谓俘获了很多粉丝的喜爱,咱今天细细的扒一扒四爷到底有那些人格魅力在闪耀着光芒,结合史实来盘点一下:
这第一先说他的本职工作,上班做皇帝这事儿,那真是尽心尽力极为勤政,他满打满算的一共在位了13年,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在第一线,就是审批各种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密档,小报告等等,据大清的起居注记载,雍正几乎每天都是5点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才休息,每天睡眠时间才四五个小时,他在13年中用朱批批阅过的奏折在故宫都还有留存,据统计,这老兄日均七八千字,而且留下了很多网络流行语,一如朕就是这样汉子,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就是这样的秉性,朕躬甚安,不必挂朕,你好么?好生爱惜身体”。。。 简直是劳模般的神级存在,最狠的事他一年365天就放假1天(在自己生日那天),其余364天全部开足马力连轴转。
这第二点呢说说他的后宫私生活,一般的清代皇帝都多情,后宫充斥了极多老婆,但雍正在这个事情上做的比较中庸,保证了够用的后代就不在这个事儿上耗费太多精力了。
第三呢便是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慧,他上位后是苍蝇老虎一起打,整顿了整个官场,肃清了一大批贪官蛀虫,并且合理的设计了军机处,把皇权的体系更加的集权化,在经济上也任用大批的能干之臣,采用改土归流的方法,大大巩固了对西南边疆的统治,这样不但使得政治清明,疆土稳固,而且在经济上大大的充斥了国库的存银,给大清的鼎盛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底子,(虽然后来被其儿子乾隆祸祸的差不多了)。
第四呢就是在执政的期间,废除了一些没必要的劳民伤财的出巡,避暑山庄避暑,木兰围场打猎等大型活动,全身心的扑在了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努力之中,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在位期间,对艺术的追求也没有松懈,雍正年间的瓷器是大清中最有品味,最有艺术feel的巅峰杰作,以至于在后来的乾隆都很难追赶上他老爹的艺术品味。
雍正的水平在清朝绝对进不了前三!
确实现在有不少的人都对雍正皇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还认为雍正是清朝最好的皇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无外乎两点原因:
一、受影视剧的影响。
二、有些人表面上捧雍正,其实另外一层意思是在说康熙和乾隆不行,他们会认为康熙没有雍正来为他收拾烂摊子,清朝将由盛转衰,甚至亡国;乾隆,如果没有雍正给他留下一笔丰富的家底,他什么都不是!
我的观点是:雍正是一位优秀的帝王,但如果把他抬高到清朝最好皇帝的高度,那显然言过其实了,至少同康熙和乾隆相比,雍正是逊色不少的。
我们先来说说,雍正优秀的一面。
雍正在内政方面,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在位短短十三年,内政上的建树颇丰,如大力整顿吏治、清理亏空、改土归流、实行摊丁入亩、废除贱籍、实行养廉银制度等等。
但雍正在内政上也并非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雍正依旧有着相当浓厚的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是雍正的基本经济策略。而与之相比,康熙和乾隆则是农商并重,是恤商的,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商业资本的措施。
而且,雍正这人,封建迷信思想浓厚,非常热衷于搞符瑞;对于符瑞这种迷信活动,康熙本人是十分厌恶反感的。
应该说,雍正在内政上同康熙、乾隆相比,并不逊色太多。但是,在武功上,则大为逊色!
诚然,雍正在位期间,清军也取得了平定青海的辉煌胜利,但就是这一场胜利让雍正错误地认为他的军事能力很牛,其实平定青海的胜利,主要是年羹尧和岳钟琪出色的临机应变能力,跟雍正关系并不大。而雍正朝中后期,对准噶尔部的持续用兵,则打得相当的糟糕,期间更有和通泊的惨败。
而雍正,他并没有多少军事经验,于兵略一窍不通,却一个劲地在北京后方遥控瞎指挥,是和通泊惨败的最大原因!西北的用兵不利,使得雍正朝的国库存银急剧减少。雍正朝的国库存银在雍正八年达到最高峰的六千二百多万两,而随着对西北的持续用兵,到了雍正十三年则直线下滑到三千四百万两!
那些认为乾隆败光雍正家底的人请看仔细了,雍正留给乾隆的家当就只是三千四百万两银子,指望这些银子吃六十年?那乾隆早饿死十回八回了!
我们不妨将雍正朝的武功同康熙、乾隆两朝做一下对比:康熙朝,平定三藩、收台湾、北击沙俄、荡平噶尔丹、以及安藏之役等等,是不是比雍正朝辉煌得多?
乾隆,平定准噶尔与回疆,使得清朝的疆域直接暴涨两百多万平方公里,这也是雍正难以企及的。
小结:雍正最大的功绩在于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及时地纠正了康熙晚年依稀出现的一系列弊端,使得清朝的国势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整个雍正朝所达到的高度,是远不及康熙朝与乾隆朝的。
雍正是位优秀的帝王,但如果说他是清朝最好的皇帝,则言过其实了!
(全文完)
雍正是勤政和整顿吏治的清朝皇帝中第一人。
雍正的勤政在 历史 资料记载中可查,可以说雍正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皇帝。
雍正当皇帝的时间不长,批改奏章却是最勤勉的。而且办事效率也是比较高的,雍正还喜欢对那些不听话的臣子亲自写回批骂他们。
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曹寅的儿子死后,在康熙帝的过问下,给曹寅过继了一位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父亲。
当时因为亏空,雍正继位后在曹家的折子上批复,批的很严厉。
可见,雍正很多工作都亲力亲为,非常累。最后也算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是清朝比较勤勉勤政的皇帝,没有之一。
随着 历史 知识的普及,还会有更多的人认为雍正是清朝的一个好皇帝,是不是最好难以准确评估,但至少是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多少年来雍正皇帝之所以一直处于被“抹黑”状态,背离他本身实际形象,与他前半生深陷夺嫡之争有密切关系。古代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其实就是个大染缸,沾上就没个好。即使世所公认的千古明君李世民,也因玄武门之变而背上了弑兄杀弟的恶名。
康熙晚期旷日持久的储君之争,对每个参与者而言,都好比一次炼狱般的经历。在这场只会产生一个胜利者的激烈角逐中,每个竞争者都被迫进入一种近乎泯灭人性的疯狂状态,种种暗室欺心违背人伦之丑恶手段、险恶居心,都成为常态。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一度给雍正的心理投下了浓重阴影,也让他的形象严重受损。
当他登基之后,无论是往日竞争对手“阿其那”“塞思黑”等人,还是为帮他登基而竭忠尽智的年羹尧、隆科多等人,陆续都被他无情铲除。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实际代表了他内心对这段夺位之争的一次全面否定和割裂,也可以视为他的一种自我救赎之举。
当他彻底从这段往事中走出之后,雍正的人生豁然开朗,方正贤良的本性日益明晰。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社稷,雍正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他老爸康熙也曾六下江南,儿子乾隆也曾六下江南,只有他在位十三年,几乎足不出户,“ 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 ”,民国史学家孟森甚至说,“ 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 ”。
在个人享受方面,雍正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 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乾隆仅仅南巡期间就在江南兴建精美奢华的殿堂楼阁5154间,而雍正呢?“ 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 ”。
更为难得的是,雍正是清代罕见的一个把“爱民如子”四字真正落到实处的皇帝。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对不合理的赋税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得千万农民受惠。他的贱民脱籍为良行动,让千百年来处于封建 社会 最底层的“贱民”得以成为拥有合法权益的平民,彻底摆脱了被歧视压制的困境。他实行的养育兵体系,在八旗额定兵员之外再度增加五千多名额的“预备役”,让数千个贫苦家庭得到救助。以“福泽苍生”用在雍正身上,绝非虚言。
雍正当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能做到以上几点,足以配得上一个好皇帝之称。
在清朝的 历史 上,最强大的皇帝并不是雍正。那么是谁呢?就是皇太极
清朝前身是后金,而后金努尔哈赤造反,后自命为天命汗,而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太极继位,自命天聪汗,后来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后金迅速发展,并且建立国家,就是清王朝,其实清王朝是皇太极建立的,是清朝第一任皇帝,年号崇德。可惜皇太极在死前没有完成统一明朝心愿。所以皇太极是清朝 历史 上最强大的皇帝。
皇太极死后由顺治皇帝继位,当时顺治还小,由摄政王多尔衮监国,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基本完全继承明朝的国土,并且逐步完善国家体系。
在清朝中期,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康乾盛世,那么雍正夹在中间,为啥没有雍正的名字呢,原因不言而喻。虽然雍正以勤快著称,也在清朝内部作出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其实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步骤,只要皇帝不是太昏庸都能看到发展步骤,所以雍正是继承了他上面皇帝的遗产,并且顺势而为,而皇太极就不一样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明朝虽然比较腐朽,但是在皇太极的领导下,打的明军节节败退,并且最终建立清朝,可见其强大的能力。
这个与认为包拯是最好的官员一样。根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在大家眼里,什么是好官呢?平民出身(越贫穷越好)、清廉、为民请命、不畏强权。这样的官就是好官。那么包拯就符合大家的平定标准。
大家平定一个皇帝是否是好皇帝,只需要把平定官员的词语换个同义词即可。
1、有过拼搏或者不顺的经历,能引起大家的同情。
这点雍正是符合的。雍正刚开始并不为康熙所看好。这点乾隆就不符合,乾隆一辈子太顺利了。这导致乾隆成了纨绔子弟的形象。
2、勤政
一年休息三天,一天之睡几个小时,批阅一万字。这样的勤政,老百姓喜欢
3、得民心者得天下
老百姓吃饱穿暖就满足。雍正的一系列改革,无疑是减轻了人民疾苦和增加了收入。
4、肃清官场
强力反腐、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将几千年的士族阶级一下子弄的跟老百姓一个级别。老百姓喜欢。
就喜欢这样的清官,就喜欢这样的皇帝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他的后宫确实是一片风平浪静的,而且,表现得出奇地安静。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确实没有发生明显的宫斗事件。宫斗事件是指不仅发生在后妃与后妮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等级的嫔御之间。我们观看《甄燥传》 ,看到最多的是那些后妃们之间的钩心斗角,几乎无处不在。
我们常人眼里呢,皇宫中宫斗一定在所难免,一群女人侍奉一个男人,肯定会发生争宠斗争也是人之常情。妃嫔位低级的吃高级的醋,平级的吃得宠的醋,互相之间争斗不断。可是,这种争斗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很严重的,甚至是震惊朝野的大事件。所以,会在各种典籍中加以记载,比如《清实录》《起居注》等就有记录。
可是,关于雍正帝后宫的妃嫔之间宫斗事件,却真的没有一点儿线索,无论官书或是私人笔记,均不见记载。
第二,没有发生明显的储位之争。储位之争,是最令皇帝头疼也最揪心的事情。在《甄媛传》中也会有所涉及。康熙朝发生了很多争夺皇储的大事件、比如,康熙帝两废皇太子事件,比如康熙帝的皇八子结成党羽,觊觎储位,等等.
已经让精明的康熙大帝心力交痒了。雍正帝他是亲历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可是,那是皇家的血脉之间互相残杀的结果。雍正帝最最不想看到这种残忍的事件再发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于是,雍正帝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但是,有人可能会说,雍正朝也发生了雍正帝“杀子”的事件,被杀掉的是雍正帝的皇三子弘时,在康熙大帝电视剧中演得淋漓尽致。原因是弘时争夺皇储之位。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弘时何以知道雍正帝所立皇储不是自己,而贸然行动,被皇父处死了呢?史学家列举了几个事例,比如,在雍正元年,康熙帝头周年祭祀之际,雍正帝派遣自己中意的儿子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前往景陵代替皇帝祭祀,向世人暴露了雍正秘密立储的人选;第二年,康熙帝二周年之际,雍正帝再次派出了弘历前往景陵祭祀,这更加证实了弘时的担心。因而,弘时铤而走险,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惹恼了雍正。
但是,也有史学家证实,并不是雍正帝真正处死了弘时,其史料依据是:
一、《宫中档雍正朝奏折》中允禄的奏折,里面提到弘时被雍正帝处罚之后,由于弘时自己心境不佳,仅仅过了一年半,就抑郁而亡。他属于自然死亡。
第三是雍正帝的后宫相对简单,是非少。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后妃很少。按照清宫规定,皇帝的后宫要分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每个等级都有定数,比如皇后和皇贵妃都是一位,但是贵妃以下就不是一位了,尤其是贵人、常在、答应就没有定数了,按照档案记录,雍正后宫的妃子有记载的仅有10位,其中皇后2位,皇贵妃2位,妃子3位,嫔1位,贵人2位,其他的有常在、答应等没有记录。
雍正的后妃少,他的子女就不会太多。雍正帝一生之中有皇子10人,公主4人。而在这10个皇子之中, 只有4个存活下来,其他6个都早夭了。
大家想一想,为数不多的后妃,皇子又不是很多,他的后宫相对来讲是很简单的,因为人少,是非就一定会少。
第四呢雍正帝非常勤政,很少留恋后宫。雍正帝的勤政是最有名的,他是中国 历史 上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大概在清朝诸帝中,他是名列前茅的了。《甄媛传》里也反复出现这样的镜头,说:“皇帝又十几天没有临幸后妃了,太后又要过问了。”这种情节渲染是符合 历史 史实的。雍正帝最可称道的就是他的勤政。
第五是雍正帝心力不济,不想后官之事。年轻的时候,胤镇一直致力于储位之争,直到康熙帝病逝。角逐储位成功,做了皇帝,还要致力于清除异己的艰难斗争,劳心之事, 自不必多说。他树敌太多,有政敌,甚至由于皇位之争,发生了兄弟相残,等等。所以,他深感心力不济,也就很少想到后宫之事了。
第六是雍正帝信道教。还喜吃道士们炼的丹药。他深信这些丹药可以长生不老,因而,不仅自己吃,还不时赏给宠臣们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对后宫的态度,
第七是雍正帝严苛和狠戾的性格特征,使得那些甄嫖们噤若寒蝉。他有弑父、逼母、谋兄、弑弟、杀子嫌疑。这些传说不可能不对后妃产生影响的,和这样一个狠虐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只有小心谨慎,甚至战战兢兢,谁还敢于铤而走险呢?因为,一旦事发,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处死。就这样,雍正帝的后宫里面,那些多事的甄嬛们,一律三缄其口,谁敢乱来!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重情重义、爱护子民的好帝王。朱允炆在位期间为大明江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政治方面,他改革法制、实行削藩,在经济方面减轻税收、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但也是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引发了他们对朱允炆的不满。
有史料赞颂朱允炆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从这段史料记载中我们都能看出建文帝朱允炆是怎样的一个皇帝。他天资聪慧、亲贤臣、致力改革、爱护百姓。
建文皇帝朱允炆登基后,就和一些臣子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朱允炆因为过于重视文官而放弃了朱元璋的一些政策,而且在措施推行期间和燕王朱棣产生了矛盾。燕王朱棣建立在明朝北方的边境上掌握着一些权力,这些权力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武将的支持。
建文帝朱允炆主要掌握的是明朝的南方的权力,所以朱允炆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而这些阶层的人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认为国家重视武将的话,会危机到明朝的统治,所以他们就认为重视儒家文化和文官的权威,把拥有封地的藩王的权力削去,才能江山稳固。
建文帝实行削藩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燕王朱棣的权力,所以两人之间肯定会发动一场战争。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至今都是一个谜。
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熙被杀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作死”!让我们来看看朱高熙同志的作死历程:
一、恃宠而骄,不肯就藩
其实说起恃宠而骄这个事情也有一部分责任怪他父亲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熙多次救朱棣于水火之中,朱棣很高兴,和朱高熙说了一句“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妥妥的画饼高手啊!单就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说,朱棣并未给出明确的承诺,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但朱高熙一听这个高兴啊,这父王不是在暗戳戳的暗示我吗?于是挥起袖子加油干,反正以后打下的江山都是自己的,但后来事成之后,只封为了汉王。
被封为汉王时,肆意妄为不肯前往封地,甚至说出“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军”当他护卫,朱棣觉得自己确实亏待了老二,既然他要就给了吧。但是朱高煦却拿着这个大做文章,因为李世民在夺嫡之前就是“天策将军”。他经常见人就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朱棣一听就十分不满了,你小子自以为是唐太宗,唐太宗是如何夺位的,你想让我当唐高宗,你怕是没有睡醒吧。后来朱棣强行将他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
二、起兵造反,伸腿绊倒朱瞻基
在被父亲赶到封地去后的朱高熙应该就明白了,他这辈子是没有办法光明正大的坐上皇位了,于是开始了造反一条路。可能老朱家血统中天生造反因子吧。朱瞻基在进京准备继承他父亲朱高炽皇位的时候,朱高煦准备在半路上伏击朱瞻基,想把朱瞻基给杀掉。可惜他天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造反派,因为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人家早对他有所提防。结果好好的藩王做不了,直接降级为阶下囚。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这谁能忍得了,那怕是个普通人也气啊,更何况造反的时候已经饶他不死了,于是愤怒异常的朱瞻基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盖住的意思是让你不要动了呗,谁知大力士朱高熙扛着这扣大缸东倒西歪,见证完这喜剧般的一幕的朱瞻基下令将炭火放在大缸四周,最终朱高熙同志结束了他作死的一生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写尽自己驱除鞑虏,恢复大宋千里江山的决心。但事与愿违,1142年1月27日,秦桧上报奏状,数落岳飞造反的莫须有之罪,宋高宗赵构当日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朝野遗记》:其毙于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
岳飞因为是赐死,并未公开行刑,而是直接受“拉胁”之刑而亡。
“拉”字本义摧折、折断,摧枯拉朽中的拉枯就是摧毁枯朽之物。“胁”字,《说文解字》注为“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即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因而岳飞的死状应该是非常惨烈的,被行刑者活活地猛击胸胁骨而亡。
一代名将死得莫名其妙,死状窝囊至极。为后世留下“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的无限感叹,民愤至今未消。
然而不分青红皂白,处死忠心于他的岳飞,并重用秦桧这种奸邪之臣的宋高宗赵构,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受到过多的横加指责,甚至部分学者将其追捧为“好皇帝”。
元朝宰相脱脱在修《宋史》的时候,曾对宋高宗赵构进行大肆的赞美,称其是可以跟汉光武帝相提并论的“好皇帝”。理由有2个点:
1、赵构登基的时候,大宋朝廷已经呈现土崩瓦解之状,金国铁骑肆意践踏大宋国土,大宋的武装力量毫无招架之力。但是赵构并未放弃抵抗,就算是在金兵穷追猛打下,只能狼狈逃亡,他的抵抗之精神依旧不消散,死扛到底的决心让人敬佩。
《宋史》:高宗之立也,当天下狐疑、强寇肆虐之时,时危势逼,兵弱财匮,恢复之业固难矣,故播迁穷僻,流转河海,艰辛忧苦,形神俱羸。
2、当江南地区的兵力得以集中,赵构也展露出自己异于常人的魄力,以一己之力,聚拢李纲、张浚等文臣,宗泽、岳飞等武将,积极备战于长江一线,最终守住南宋半壁江山。可见赵构凝聚人心之能也是超乎常人。
《宋史》:……君子睹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时之势,四方勤王之师日集,海内忠义之士大起,李纲、张浚之臣为之谋划,宗泽、岳飞之将为之经略,若倚而用之,亦大有可为者,可追少康、光武之业。
对于《宋史》的肯定,美国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历史系教授贾志扬所著《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也给予采纳,称: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
综上可见,古今都有人肯定赵构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双眼无法辨善恶的赵构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吗?从南宋的成立、稳定来看,赵构确实是好皇帝。
收拾江山残局,并使其长存的难度非常大,古今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明朝时,北京沦陷,南方这么多诸侯王,且南京还有完备的中央职能建制,却没有一个王爷能成功聚拢各路反清武装,最终使清军得以逐个击破。
很多人说南宋成立是因为岳飞、宗泽这类能打的草根名将给力,赵构只是捡便宜。但是南明也有张煌言、黄公辅、史可法、郑成功等人,他们也都曾大破清军,对清是有一战之力,结果如何?纷纷自焚殉国、英勇就义、含恨而终。
人心最难控,明朝不是没有力量,而是缺少一个能聚拢各方的主心骨。南宋反金力量,可以瞬间集结,并始终以一个号令作战,齐心协力扛住金军南下,赵构的个人魅力以及统筹人心的能力是功不可没的。
与此同时,当赵构判断南宋朝廷与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他难忍国恨家仇,以割地赔款的方式在1141年签署《绍兴和议》,换取宋、金之间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为南宋争取到了喘息之机,也是一种“魄力”。
《绍兴和议》是功是过虽有争议,但是金国1125年发动金灭宋之战,截止1141年和谈,金宋共计打了16年仗。近代的一战是4年,二战为6年,整个世界就都已满目疮痍了,可见赵构议和养息的预判,是有他的合理性,那时的南宋可能真的已经“强弩之末”了。
1161年金国再次南下的时候,赵构面对国内对他议和政策失败的指责,毅然选择退位安抚百姓,皇帝位是至高权力,愿意主动退下来,其中所需克服的心理勇气是巨大的,但赵构做到了。
宋孝宗继位后,急需将江南百姓抗金之心凝聚,于是立马宣布为岳飞平反,“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追谥号“武穆”。此时作为太上皇,依旧有权反对的赵构,没有丝毫的反对,愿意承担被举国痛骂。在父母在世,需要避讳的古代,赵构的不作为,体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包容。
对于南宋来说,赵构这位开国之君是称职的,他有他为了大宋的牺牲。但是赵构在手段上,冷血的以牺牲忠良岳飞换取自己的战略目标是让人愤慨的。
赵构是个冷血的君主,无情的领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