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宋曹家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提起北宋的武将家族,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来的是杨家将,但是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家族,世代为将,一门忠烈,为守护赵宋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就是曹家。
第一代:北宋第一良将曹彬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也就是《清平乐》中曹皇后的祖父。曹彬在后汉时任成德军牙将,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姨母,郭威即位后对曹彬很器重,让他跟随柴荣镇守澶渊,后历任潼关监军、西上门合门使、晋州兵马都监、引进使等。
北宋建立后,曹彬历经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深受皇帝器重,先后领兵作战数十次,俘虏敌军无数,先后平灭后蜀、南唐,参与征伐北汉、攻辽国,立下赫赫战功,任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平卢军节度等职。
曹彬
曹彬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中从未违抗过旨意,也从不谈论别人的过失。讨伐后蜀、南唐时,秋毫无所取。即使做到枢密使,也从不以威势压人。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对手下官吏也很尊重,从不直呼其名,每次与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衣冠才接见。他做官的俸禄,都分给宗族之人,自己家里并没有多少积蓄。
咸平二年,曹彬去世,宋真宗追赠其为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赠谥号为武惠,配飨太祖庙庭。宋真宗亲自致祭,每次与大臣们说到曹彬时,必定痛哭流涕。
《宋史》评价曹彬:“曹彬以器识受知太祖,遂膺柄用。平居,于百虫之蛰犹不忍伤,出使吴越,籍上私馈,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钱;则其总戎专征,而秋毫无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
第二代:曹璨、曹玮、曹琮
曹彬共有7子,其中曹璨、曹玮、曹琮均为武将。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评价:“诸子皆贤令,玮、琮、璨继领旄钺”。
曹璨,曹彬长子,也就是曹皇后的大伯父,曹璨经常跟随曹彬出征,曹彬认为曹璨最像自己,特别钟爱他,遇事也多征求自己长子的意见。
曹璨为人孝谨,虽生于贵胄之家,但是从小自强、勤奋,擅长骑射,熟知兵法,喜欢读《左氏春秋》,善抚士卒,待人和厚,颇有其父之风。
曹璨多次领兵抵御契丹入侵、出兵邀击李继迁部,立下战功,历官供奉官、东京旧城都巡检使,彰国、保静、武宁、忠武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去世,赠中书令,谥号武懿。
曹玮,曹彬四子,也就是曹皇后的四伯父,沉勇有谋,喜欢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其是《左氏春秋》。
曹彬病重之时,宋真宗亲自探望,问以后事,曹彬言其子曹璨、曹玮皆可为将。真宗又问二人谁优谁劣,曹彬说"璨不如玮。"
曹玮
与曹彬、曹璨待人和厚不同,曹玮治军严明有部署,赏罚立决,对犯令之人绝不宽待。曹玮招降外族,破李继迁,破章埋族,剿灭拨臧,大破吐蕃,屡立战功。在三都谷之战中,曹玮率军打败吐蕃军队,追击二十里而还,共斩首千余级,缴获马牛、杂畜、器仗三万三千,宋军只有两百余人伤亡,此战之后,曹玮威震四海。曹玮镇守西北近四十年,为加强北宋西北边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宋理宗时,钦定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其中多为著名文臣,武将只有5人,分别是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及韩世忠,曹玮能与父亲曹彬位列二十四功臣,足见其功勋。
天圣八年,曹玮去世,宋仁宗为此辍朝二日,追赠曹玮为侍中,谥号“武穆”。后配享仁宗庙庭。
曹琮,曹彬第七子,也就是曹皇后的七叔,曹琮年幼时跟曹彬入皇宫,宋太宗把曹琮抱到自己膝上,说:“曹氏有功我家,此亦佳儿也。”曹琮的妻子是秦王赵德芳(赵匡胤之子)的女儿兴平郡主。
曹琮为人小心谨畏,御军整严,历任环庆路马步军总管、知邠州,迁秦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兼知秦州,同州观察使,陕西副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曹琮因病去世,仁宗与曹皇后亲临祭奠,赠曹琮安化军节度使兼侍中,谥号忠恪。
第三代:曹佾、曹皇后
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北宋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入宫,景祐元年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生性慈善、节俭,重视农事,经常在皇宫种植稻谷,亲自养蚕,擅长飞白书。
既是出生于武将世家,曹皇后当然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庆历八年,宫中卫士作乱,趁着黑夜,直奔宋仁宗寝宫。当时是曹皇后侍奉在侧,她得知消息,阻止了想要出门查看的仁宗,然后关闭殿门,命人唤都知王守忠率兵入宫平叛。曹皇后料到贼人必然放火,提前派人准备水。还亲自将派出去的宦官宫女的头发剪下,对他们说:明日论功行赏,以此为据。派出去的人因此都争相尽力,乱军很快就被平息了。
曹皇后
曹皇后是北宋乃至宋代难得能称上贤德的皇后,为人谨慎宽容、贤德昭彰,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丰二年病逝,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曹皇后的兄弟辈中,最有名的是曹玘之子曹佾,也就是曹皇后的亲弟弟。提起曹佾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提起他的另一个称号,相信所有人都熟知,那就是曹国舅,没错,就是八仙中的曹国舅。
历史上的曹佾通晓音律,性格平易近人,长得一表人才,善长围棋和射箭,喜欢作诗。,刚开始担任右班殿直,累迁殿前都虞候。出知澶、青、许三州,后知郓州。保静、保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加兼侍中,封济阳郡王。
曹佾作为外戚贵宠数朝,宋神宗每次都要专门向他问以政事,但曹佾知进退,退朝之后绝口不提及公事,宋神宗对大臣说:“曹王虽用近亲贵,而端拱寡过,善自保,真纯臣也!”曹佾去世后,赠太师,追封沂王。
另有曹璨之子曹仪,官至耀州观察使。曹琮之子曹牷,至皇城使、嘉州防御使。
第四代:曹评、曹诱
曹评,曹佾的长子,也就是曹皇后的亲侄子。历任知审官西院、温州防御使,宋徽宗即位后,又升为相州观察使,后历任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宁远军留后、平海军节度使、佑神观使。曾四次出使契丹。
曹评喜爱文史,擅长楷书且书法造诣很高,曾书写屏风奉以皇帝,受到神宗赏赐。曹评还非常善于射箭,而且左右手箭法都很出众,能够一箭灭烛。曾经陪契丹使者一起骑马射箭,箭法之准令契丹人都感到惊悚。去世后赠开府仪同三司。
曹诱,曹佾之子,曹皇后的亲侄子,性情谨慎,熟读典故书籍。以父荫官至左藏库副使,后历任阁门通事舍人、文州刺史。
出使契丹时,到了宫门口,契丹官员就下马邀请曹诱一同走路进宫,曹诱说你们契丹使者来宋,都是骑马一直到朝堂门,现在两国交好许久,我不想无妄生事,于是也骑马进入宫门,一直到朝堂门。
后又历任庆州团练、恩州防御、晋州观察使,保庆军留后、安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曹诱当时与其兄曹评同立白虎节堂于家中,荣耀一时。去世后,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曹氏家族从曹彬开始,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等数朝而不衰,显赫一时,家族数代均为北宋将领,堪称北宋时期最显赫的武将世家。
出国留学为您我整理天波杨府导游词,欢迎阅读。更多导游词请关注导游词栏目。
天波杨府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们现在参观的是北宋杨业府邸天波杨府。天波杨府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杨家西湖北岸,南大门外的湖泊叫杨家西湖,又名杨六郎宅水泊。
下面,我先把天波杨府的概况给大家介绍一下:明代《汴京遗迹志》记载:?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里城就是现在的开封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清代《宋东京考》进一步指出:?本杨六郎宅外湖泊,故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杨业归宋,举家迁居都城东京(开封),其府邸就在这里。因位于里城西北的水门?天波门?内,故名?天波府?。杨业归宋7年后壮烈牺牲,天波府成为杨六郎宅。明清水患之后,清代时遗址上仍修建有纪念性建筑?杨氏庙?,直到1927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废除。但人民喜爱和怀念杨家将,正如明代唱本所言:?文官只说包丞相,武官好个姓杨人。?小说、戏曲中的杨家将演义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今日的天波杨府,是为了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依据史籍记载,于1994年在杨氏故宅附近建成的纪念性建筑。来源:考试大
好了,大家请随我进入府内参观。天波杨府占地90亩,是一座仿宋古典园林建筑。坐北面南,由东、中、西三个院落所组成。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操兵练武的场所。中院杨家府衙,是天波杨府的主体部分。我们大家现在进入的这个院子就是西院杨家花园,这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花园,北区有一座硬山式楼房,有回廊连接,天波碧潭之水从杨家西湖引入,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和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在拱桥旁的合欢树下立有?天波碧潭?字样的立石。往前走,可看到假山、水池、曲桥、小亭、水榭和密密的竹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
穿过西院我们就来到了?碧波染翠?景区,在这里我们大家看到的反映杨家将爱国主义精神的三座雕塑分别是:?世代忠烈杨家将?、 ?忠烈千秋?、?浩气长存?。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高4米,宽15米,为钢筋水泥材质,整个浮雕,场景宏大、气势恢宏。雕塑《忠烈千秋》设置在白虎桥南端,是一组杨家男将手持杨家枪、忠心报国、一心杀敌的群体形象;在演兵场大门入口处塑有《浩气长存》金刀杨令公塑像。雕像为钢筋、钢网骨架、水泥圆雕材质,像高2.4米、宽3.2米。景区中心有一座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的汉白玉制三拱桥,名曰?白虎桥?。桥的东面有长达60米的仿古花架亭。
我们现在到天波杨府中院,去参观反映杨家将故事的大型民间泥塑。
中院大门高悬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天波杨府?金匾,门前有下马石,宋太宗曾下旨,凡经杨府门前通过的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杨家的敬仰。进大门有照壁,浮雕着梅、兰、竹、菊、荷的图案。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定制建筑,节庆大典中鸣钟击鼓成为古代之惯例。然而天波杨府的钟和鼓,在战乱年代却有着特殊的用途,钟叫?聚将钟?,鼓为?催战鼓?,分别为聚集将士,鼓舞士气之用。开封民间相传,杨家聚将钟有两处:一处在龙亭之东,曾被日军炸断盗走,后来有关专家依据照片分析,似为周王府独柱亭之柱。另一处在杨家湖北部,曾露出水面,年长目睹者称极似钟纽。因位置在杨府范围附近,较为可信,可惜此物在解放初期已失去踪影。
往前为过厅,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厅前是威风凛凛的守门武将焦赞、孟良的塑像,像高2.7米。后部是20余种仿宋兵器展览,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宋代火药兵器展览,还有杨排风用的烟火棍等。杨家枪举世闻名,殿内有三十六式杨家枪的枪谱,大家可以一试身手。
穿过过厅是主体建筑?天波楼?,该楼为带夹层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4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为条石台基,室内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装油漆彩绘,非常雄伟壮观。此楼即太宗赐予杨业的?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二楼正中檐下天地云斗匾上刻有?天波楼?3字,由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亲笔书写。天波楼一楼大厅为议事厅,有一大型群雕演义故事?杨业发兵幽州救主?,当时杨七郎因打擂闯祸,太宗听信谗言,竟不念杨家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战立下的战功,将杨业贬谪雄州之后,辽国乘机出兵,设计困宋太宗于幽州城,这是杨业手捧诏书,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的情景。六郎、七郎站出请命,杨业派七郎为先锋先行一步,杨业带领众人押运粮草星夜向幽州进发。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七郎八虎闯幽州?。天波楼二楼大厅名报国厅,内有群雕演义故事?佘太君杨门选将?,当时杨家热血男儿战死沙场,边关告急,朝中无将出征,为报国家,佘太君命老家人杨洪击鼓撞钟,杨门女将聚集厅内,佘太君亲自选将,被选中的是七娘杜金娥,八姐、九妹随军出征。显示了杨门女将满门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东配殿展出的是五组杨家男将的英姿,居中是金刀杨令公杨业。杨业原名杨崇贵,少时随父杨信出征,后北汉帝刘崇赐姓,故改名刘继业,归宋后恢复本姓。杨业之死,是史有明载的大事,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潘美、杨业分别被任命为伐辽西路军的主帅和副帅,他们与监军王侁、刘文裕率部接连攻下4州,但东路军的失利,造成全线溃退。宋太宗下令将几州百姓迁往内地。在如何保护百姓安全撤退问题上,杨业与王侁发生争执。杨业认为辽军势气正盛,只要适当出击牵制西进,即可保边民撤离。王侁却要正面大张旗鼓地进攻,指责杨业说:?将军平素号称?杨无敌?,大敌当前却阻挠我等作战,莫非另有心思和打算不成猜忌之心,溢于言表。作为北汉降将的杨业,只好抱着?先死于敌?的决心,去执行宋军主帅们最后做出的错误作战计划。他唯一的要求是要潘美等领兵在陈家谷的谷口左右两翼埋伏、接应。约定之后,杨业出兵。潘美、王侁、刘文裕各自率部下在陈家谷布阵。在等待了4个时辰之后,王侁(shen) 就以为杨业已胜去抢头功,竟擅自带兵离谷,潘美拦不住,与刘文裕跟着撤退。战事正如杨业所料。杨业率部奋力作战,从中午打到傍晚,筋疲力尽,终于打到了陈家谷,却不见宋军一兵一卒,悲愤之极,与辽军决战,终因寡不敌众,杨业之子延玉及士卒皆战死,杨业身上几十处负伤,最后因战马重伤被俘。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biao)历,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虽然监军一职在军中起很大作用,但主帅潘美支持错误,指挥不力,是违约撤兵的主要责任者。宋太宗对当事人都作了处分:大将军潘美降官3级,监军王侁除名发配金州,监军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南部有演义故事大郎替主龙棚赴宴,这是大郎用袖箭直穿天庆王咽喉。有杨业在黄土坡与辽军大将韩昌大战三天三夜后被俘,三日不食而死,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杨业在受到宋方敬仰的同时,也得到辽方的称赞。杨业死后,辽国即在长城北古口建立了一座杨无敌庙。宋太宗对杨业赠官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特加抚恤,诏书中这样写道:?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北部有演义故事五郎斧砍萧天佐。五郎出家为僧仍不忘报效国家,这是在大破天门阵。还有七郎闯幽州,这是突破三关来到幽州城门楼下在喊城的情况。接下来请到后殿参观游览。
我们现在来到北殿孝严祠,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处。孝严祠原名孝严寺,《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五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孝严寺,1927年为冯玉祥所废。今日孝严祠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家将三代英雄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现在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的杨氏后裔每年都要组团到天波杨府寻根访祖,观光游览。所以说,天波杨府威震四方,也有利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
现在请大家到最后一个大殿西配殿,里面展示的是五组杨门女将的演义故事。首先看到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排风自幼失去父母,流浪街头,后被杨洪捡到府内,并跟大家一起练兵习武。所以当排风十八岁时,武功高强,边关告急时,排风一马当先,这是她带兵到战场与辽国兵将交战时的情景。第二组故事是?七娘迎战马吐温?,佘太君选将,七娘随军出征,行至瓦桥关下同辽军马吐温相遇,马吐温见来的是位女将,顿时垂涎三尺,七娘故意丢个破绽,步步后退,马紧追不舍,七娘在马将要追上时,猛然回头,照准马吐温的脸面挥手一团粉雾,马吐温双眼被迷疼的?哇哇?怪叫,七娘手起刀落砍下他的首级。第三组?百岁佘太君?杨业之妻佘氏,乃将门之女,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依(yi)都是抵御外侵的英雄。佘氏受家庭影响,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后跟随杨业,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安危,相传曾百岁挂帅。这边两组故事说的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八姐九妹前去破天门阵的黑风阵,首先按穆桂英画好的天门阵阵图巧妙地避过阵中的暗道机关,顺利进入阵内,与阵主耶律方交战,排风趁此机会攻上指挥台,耶律方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便落荒而逃。穆桂英作为破阵的主帅,勇破中阵玉皇阵,阵主萧天佑二柄锤迅猛如风,两人直战二十几个回合,萧天佑求胜心切,举起双锤狠狠向穆桂英砸来,不想穆桂英人急马快躲过,萧天佑收锤不及,甩落下马,桂英回手一刀,砍下了萧天佑的首级。泥塑故事讲解到此结束。
东院为演兵场,内设点将台、跑马场及宋代兵器展示,还有射箭等项目,等一会儿大家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参观,拍照留念。
朋友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希望天波杨府的美丽风光和杨家的浩然正气能带给您愉悦和启迪,请记住把天波杨府的祝福带给您的亲朋好友,我们欢迎更多的朋友到天波杨府来!
讲解到此结束,给大家30分钟自由参观的时间,半个小时后,我们在车上集合。
天波杨府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天波杨府,我是你们的导游**。
天波杨府建筑布局由东、西、中三个院落组成,其建筑规格按当时正一品武官级别修建,与杨业受封太尉和大同节度使的官职相一致。
杨业(俗称令公)的祖先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人,到杨业时迁往太原,其父杨信是五代时抗辽的著名将领,曾镇守过河曲(今山西河曲)和麟州。杨业原名重贵,是五代末年割据太原一带的北汉政权的将领。由于他勇敢善战,人称?杨无敌?。北汉统治者刘继元替他改名刘继业。在北汉时期,杨业做过建雄节度使,镇守今山西代县。由于契丹的侵扰,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北宋政权建立后,杨业一度劝说刘继元归附宋朝,共同抵抗契丹,刘继元没有答应。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围攻太原,北汉割据政权垮台,杨业恢复原姓,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名将军。这时,他已五十多岁。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边疆情况,委派他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剌史。
杨业的妻子折氏,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她出身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大族。她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是边关将领,在后周和北宋先后镇守过府州(今陕西神木东北),多次与契丹交战,保护北方的边防门户。出身于武装世家的折氏,善骑射,能征战,曾帮助丈夫杨业镇边建功。今山西保德折富村还有折太君墓。在传统戏曲中,都作?佘太君?,是由于?折?、?佘?读音相近的关系。
七朝古都开封,自北宋以来素有?文包武杨?之美称,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也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八野竖,皆能道之。?杨家将的故事千百年流传下来,家喻户哓,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光荣的爱国斗争传统。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抗敌爱国的英雄人物。当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洁为后人树立了吏治的典范,因而受到历史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满门忠烈捍卫祖国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是我们宣扬爱国主义的榜样。
杨家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他们的英雄业绩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永存史册,光照后人。
好,游客朋友们,天波杨府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我认为杨家将是北宋第一武将世家,因为杨家将不管从作战地区看还是从个人战功知名度上都有很大的贡献,而折家将的作战地区不在中心地带,应该难度上更容易些,但是他们的个人战功荣誉却是一般般。
杨家将是对凶猛的辽国作战,辽是宋朝最主要的敌人,在河北、河东。而两河又是直接关系首都开封百姓的安危,因而朝廷对杨家更为器重,除了世代忠烈为国守边之外,还有一门勇敢的女将,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真的很令人无比的敬佩和尊重。
所以杨家将是忠义的代表、战神的化身,宋代第一武将家族印象根深蒂固。战死的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以及大名鼎鼎的杨延昭。后来杨业在作战中也被潘美的用兵失误连累而死。在战功上杨业、延昭是最高,他们被宋真宗皇帝及名臣包拯相、著名诗人欧阳修称之为名将、骁将。欧阳修为了记录杨家的光辉历史,写下了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再说到折家将是对夏作战为主,主要在府州一带。折家还曾经出过一个叛将,就是第七代的折可求。在对战金兵中,他轻敌被金兵从太原打回老家府州,金兵拿他的父亲、儿子和族人要他投降,折可求无奈之下就放下了武器投降金国,最终被金人给毒死。从这场失败的战役上宋朝不会原谅折家将,是他们的一个致命污点,也败坏整个家族的名声。所以折家将的名气战功上自然比不上杨家将,杨家将是靠对国家人民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拿命换来的。
杨家将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忠臣良将,杨家对北宋的尽忠,是世人都看到的。但是既然杨家父子和女将都这么尽忠能打,为什么北宋还会灭亡。杨家将为什么没在关键时候出来拯救北宋呢?
其实杨家对北宋的尽职一直在持续,是无可厚非的。杨继业率领儿子们,血战金沙滩。这一战让杨继业碰壁自尽,七个儿子,最后只有六郎逃出生天,继续为北宋建功立业,其余六子,老四和老五失踪,剩下的全部被杀,是满门忠烈。而北宋的灭忙,与杨家将的鼎盛时期,有不少的时间间隔。
杨继业死的时候是公元986年,而北宋灭忘是1127年,中间相隔100多年,杨家的后代在杨延昭之后再没有强大起来,是很大的原因。杨家七子之时,这几个儿子都能文能武,武功非凡,每次上战场都是勇猛杀敌,器宇不凡。但是到了后期,整个北宋都是重文轻武,杨家在遭遇了重创后,人口锐减。再加之后来的国家重文轻武,很多子嗣都没有在武将方面发展,即便发展,也很难再像当年杨继业一样,坐到观察使和节度使的位子。
杨家最有名的几个人分别是杨继业,和儿子杨延昭,及孙杨文广。杨文广去世的时候是1074年,当时他的官位是步军都虞侯。在他之后,杨家在朝廷中做武官的人,几乎都没什么名气,有传闻说杨志也是杨家将的后人,他在朝廷中供职的时候,也仅仅是个殿帅府制使,官位并不高。
因此,杨家后人没有再出现做高官的武将是一个原因,并不是说杨家后人不救国,只是官微言轻,人们看不到罢了。另外,北宋后期重文轻武,是一个大的社会原因。
杨继业在归顺北宋皇帝之前,是跟随北汉君王的,之前姓名也随北汉皇帝刘崇改更为刘继业,直到归顺北宋后才改回自己的姓氏。建朝初期,国家边疆动荡不安,因此武将对于国家非常重要。而当江山稳定后,国家肯定是要以发展经济为主,因此在中后期,北宋的文官比武官更加吃香,武官们都没什么发展机会。这也导致,后期有的杨家后人,为了仕途,弃武从文。
国家稳定后,北宋君主便不允许武将手握重兵,这就是为了防备有武将的权力过大。在皇帝有意消除武将的兵权后,更加重视文官的人才。北宋时期有很多有名的文官比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寇准,但是武将自从杨家将后再没有什么有名的将领出现。
靖康之变,是这个朝代灭亡的关键。钦宗二帝都过于轻敌,人家金兵都打到都城了,皇帝还一点防范意识没有。由于长期的重文轻武,北宋的140万士兵战斗力都弱成渣了,武将又长期受不懂战斗的文官制约,导致北宋后期虽然有兵士,但是无战斗力。最终鼎盛时期的北宋居然被7万金兵打败,连皇帝带妃子,全被人俘虏了。
这么说来,北宋的灭亡,完全是几任皇帝对武将的不重视加上过于自信导致的。没有远见的北宋皇帝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末期的北宋,别说是杨家将重生,就是再加上两倍的杨家将,也无法挽回败局。就算武将再强盛,也架不住士兵没有战斗力,皇帝看不清战局,就是累死将军也阻止不了金兵的入侵,毕竟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呢。因此北宋的灭亡,根本找不到杨家的头上,完全是领导者的失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