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国扩张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虽然是秦国笑到了最后,由秦始皇来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但是,在战国的数百年时间中,秦国并非一直强大。特别是在战国初期,魏国可谓牢牢压制了秦国,并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在战国初期率先崛起之后,魏国南征北战,实现了疆域上的明显扩大。那么。问题来了,魏国全盛时期的地盘,到底有多大?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巅峰时期的疆域,在战国七雄中仅次于同时期的楚国。
一
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因为三家分晋后的压力,促使魏文侯率先推行了“李悝变法”。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这些人才在魏国获得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也为魏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三家分晋之初,魏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西省、河南省一带,疆域面积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自魏文侯开始,魏国在疆域上不断增长。一方面,吴起在河西之战中重创秦国,陆续占领了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由此,这意味着魏国的地盘扩张到今陕西省一带,也即河西之地。
二
另一方面,在中原战场,魏国也是不断获胜。在战国中期,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值得注意的是,大梁原本不是魏国的疆域,是魏国在和郑国、楚国的较量中夺取的地盘。公元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
在此基础上,魏赵韩三家攻取楚国的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楚国在中原之地的势力进行清除。原本在春秋时期,楚国已经将势力扩大到今河南省一带了。但是,经过三晋的重创,楚国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了中原地区。在此基础上,魏国得以获得了今河南省一带的大部分疆域。除了对楚国用兵,魏国还攻占了原本属于齐国、赵国的疆域。
三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西边重创秦国之后,调集大军消灭了中山国。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一带,处在齐国、燕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包围之下。魏国在消灭中山国的时候,还顺势夺取了赵国的部分疆域,也即魏国的地盘,成功扩张到今河北省一带。比如西门豹治理的邺城,就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到了魏文侯四十二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赵、魏、韩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其中,就魏国来说,将山东省冠县等地纳入到自己的疆域中了。由此,在战国初期,在和赵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的较量中,魏国都获得了不少好处,尤其是扩大自己在东边的疆域。基于此,魏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在魏武侯在位时形成了。
四
最后,魏武侯是魏国第二位君主,他在位期间,魏国继续攻打秦国、齐国,巩固了魏国在东西两侧的疆域。比如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魏武侯联合鲁国、燕国、卫国讨伐齐国,其中,魏国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综上,魏国巅峰时期的疆域,横跨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五省之地。当然,魏国的地盘实际上是包含了这五个省的部分地区,比如在今山西省一带,魏国、韩国、赵国都有部分疆域。但是,即便如此,魏国的疆域,在当时也是十分辽阔了,在战国初期,齐国主要被压制在今山东省,秦国则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赵国还没有进入到胡服骑射后的崛起阶段。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因为地盘横跨五省之地,所以在疆域面积上仅次于同时期的楚国。因为春秋时期积累的实力,楚国的疆域在战国七雄中,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不过,对于魏国来说,巅峰时期的地盘,仅仅维持在战国初期,等到魏文侯、魏武侯去世后,即位的魏惠王没能守住这么庞大的疆域,先是丢掉了河西之地,然后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输给了齐国,所以,在战国中后期,魏国的疆域基本上集中在今山西、河南一带了。
强大的魏国之所以仅存在了百年。那是因为一开始的魏国很强大,屡战屡胜,过度的自信让他们不断的发起战争,虽然胜利,但是也消耗国力,再加上后来魏国高层都在追求争权夺利,魏国的国主用人不利,最后导致了魏国的消亡。
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很强大,是七国之首,是中原的霸主,他们有着强大的魏武卒,走到哪里都所向披靡,很少有败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魏国,在历史上却只存在了百年时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魏国初期,君王英明,将领神武。
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二位君主,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君王,重用有才之人,为魏国积攒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再加上吴起的魏武卒,对外他们所向披靡,对内,魏文侯重用李悝 实行变法,使国家越来越强大,再加上他们的地理优势,秦国被他们打压的越来越弱。
第二,魏国中期,战争频繁。
在魏武侯统治时期,魏国的国力已经很雄厚了,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魏国都很稳定,然而这个时候魏国的高层班子们开始争权夺利了,魏武侯也开始仗着自己的强大,招收小弟,为小弟出头,比如说卫国,作为卫国的大哥,在卫国和赵国产生矛盾的时候,魏国直接出兵替卫国出气,而卫国仗着有魏国的支持,占领了很多地盘,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第三,常年的战争让魏国走向衰亡。
在魏武侯期间,魏国几乎每年都会发起战争,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常年的战争让魏国国力越来越弱了,后来甚至支撑不起魏武卒的培养,再加上朝廷内部争斗愈演愈烈,魏武卒的领头人吴起离开了,再加上因为之前的战争,魏国得罪了好几个国家,所以魏国的衰亡已成定局,魏武侯没有成为亡国之君,但是在他手里,魏国已然摇摇欲坠,再加上魏武侯的继承人只会争权夺利,所以很快魏国就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说起战国七雄,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初中课本提到过的齐,楚,燕,韩,秦,赵,魏,是这七个国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秦国,最后秦国把这些国家逐步消灭。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战国初期首先兴起的并不是秦国,相反是存在感最低的魏国。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开创者便是大名鼎鼎的魏文侯,又叫魏斯。从现在开始,小殷来分析一下魏国前两代君王为后世打下的基础,魏惠王时期很快走向衰落。
第一:魏文侯重用吴起,李悝等人变法,国力蒸蒸日上,一跃成为七国之首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来是智伯这一边的人,后面临阵倒戈投靠赵氏共同消灭了智伯。从此晋国一分为三,也已经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魏斯等三人为诸侯,脱离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1:军事方面任用吴起变法,多次改革后国力蒸蒸日上
魏国最让人闻风丧胆的便是强大的魏武卒,魏文侯考取魏武卒的要求很严苛。要求里面能穿三层盔甲,拉开十二石的弩,身上带50支箭,三天的粮食能日行百里。任用吴起变法,达到战场后,能够立即投入战斗。同时还得具备非常高超的格斗技能,因此每次能入选魏武卒的人员,免除魏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
魏武卒最大的功绩便是开疆拓土,当时吴起率领魏武卒百战百胜,不管是楚国还是秦国都不是其对手。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已经完全占领了河西之地,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另外还向北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部分土地,国力蒸蒸日上。
2:经济方面重用李悝变法,推广农副业
要知道先秦时代开始,农业生产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魏文侯当时重用卫国人李悝,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储存的粮食适当卖给农民,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吃不上饭而颠沛流离。
另外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魏国人的行为。由于魏文侯带头遵守这套法律,使得他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3:文化方面除了对秦进行军事打击,文化渗透尤为关键
魏文侯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志向在于如何统一。秦国位于西北,战略位置极其关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仅如此,如何将自己的魏国文化传到秦国等地,这才是要紧大事。
他知道秦国人不会以武力屈服,对中原文化很向往。于是派当时的大儒子夏,他曾经是孔子的学生。邀请他到西河讲学,本来魏文侯对儒生不重视。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魏文侯深知文化带来的重要性,盼望各国的人才汇聚到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第二:魏武侯南征北战,国力再一次达到鼎盛,不过不怎么会用人
魏武侯是魏文侯的儿子,带兵作战方面与其父不相上下。不过在治国用人方面很明显比魏文侯差的多,其父统治期间都是任用贤才。到了魏武侯这里,重新回到了春秋时期,任用一些比较亲近的人,有家庭显赫背景的人。
如此一来,魏国在魏武侯时期看似强大,实际上强干弱枝,已经走向衰败。本来其父魏文侯在位时期,韩赵魏三国联盟势不可挡,当时的秦国想要东出根本没有机会。
赵国方面,经过赵烈侯时期的变法,国力逐渐上升。原本就对魏国强势态度不满,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将国都前往邯郸,意味着赵国要和秦国一起争霸。与此同时,魏武侯不但没有其父魏文侯时期的高瞻远瞩。
就在赵侯迁都的同时,公子朝不满。想要率领军队和赵成侯血拼,魏武侯得知此消息过后,派遣军队协同公子朝攻打邯郸叛乱。最终赵胜残胜,从此魏赵联盟就此破裂。不得不说,这是魏武侯最大的败笔!
第三:魏惠王丧权辱国,不断丢失土地,魏武卒不敌秦国铁骑
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的孙子。其才能远远不及祖父两代,就是在他的手中,河西之地被秦国重新夺取。不但如此,当时最大的贤才商鞅便是从他的手上逃脱。他的叔父公叔痤曾经劝说他:“对于商鞅这个大才,你要么就重用他,要么就杀了他。”
可惜,魏惠王一点也没有听进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一代贤才商鞅从魏国逃跑,听说秦国招贤纳士,便来到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持续发展,不可一世的魏武卒首败于大秦铁骑。
孙膑和庞涓都是战国中期有名的大才,师从鬼谷子。庞涓是魏国将领,对自己的这个师兄一直怀恨在心,用宫刑来侮辱他。来到齐国后,帮助齐威王变法图新,围魏救赵兵败魏国,庞涓自杀。从此,魏国逐步走向衰落,再也没有兴起的机会。
公元前425年,魏斯接任赵襄子的权柄,成为了晋国的正卿,此时韩赵魏三家还并没有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但此时的魏斯已经看到了能强大国家的秘密武器变法,魏斯启用李悝,大力支持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此时的晋国魏氏已经开始崛起。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联名请求周天子册封自己为诸侯,没有实权的周天子顺水推舟,把实力雄厚的三家封为诸侯,魏斯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魏文侯,这时虽然晋国公室的土地还没有被完全瓜分,但实际上,魏国已成。
魏文侯是一代明君,他立志要强大魏国,于是广纳贤臣,他任用用李悝、翟璜为宰相,在国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任用乐羊、吴起等为将,训练出让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并进攻中山国、秦国、楚国;而又以李悝教授的法经,以法治代替人治,魏国呈现出让周边诸侯为之惧怕的旺盛生机。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这是强大魏国如同一台战争机器,开启了疯狂的攻城掠地,一度让魏国登上了最高顶,但盛极而衰,魏武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惠王继位,这已经注定了魏国将跌落霸主神坛,也就是在这时候魏国的战略方向出现了问题。
魏国处四战之地奉行四处开战。
按理来说,晋国一分为三,魏国只占其中之一,曾经的晋国打秦国,还有点够呛,但魏文侯时期强大起来的魏国却凭一己之力把秦国压制在函谷关以西不能东出,并且魏国以强盛的武力,拿下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东部,将秦国本土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傲人的战绩。
但这对于魏惠王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
就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而言,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其疆土和东齐、西秦、南楚、北赵、中韩都有接壤,无论从哪个方向往外突破,都要经历和诸侯的大战,战国末期的秦国还只能用远交近攻来统一华夏,而魏惠文王不仅交恶了同根之源的韩赵,而且开始奉行四处开战的战略方针。
他没有看出此时的魏国已经如同日中的太阳,过多的武力消耗会迅速让综合国力大损,事实也正是如此,强大的魏国,就在魏惠王手里彻底打没了,尤其是与齐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战国时期再也没有了魏国的话语权,直至被秦国攻灭。
魏国能完成大一统的战略方向。
那么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如果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结好周边诸侯,彻底灭亡了秦国,魏国将秦国的本土占为已有,然后依托秦国的的地理位置,魏国就能从四战之地中解脱出来。
战国初期魏国打秦国有哪些优势呢,一来秦国并未变法,国力不强好打,二来秦国被中原诸侯鄙夷,魏国攻打秦国,中原诸侯不会有太强的干预。
但秦国却不好打,因为有函谷关和崤山作为天险,魏国的几代领导正是看到了这点而畏难了,而选择了让秦国猥琐发育,而和中原诸侯却打的不可开交,结果魏国被自己打残了,而秦国却发育成为了中原西部的大鳄。
你可能会说秦国那么难打,魏国不去打也是正常,当时的秦国真难打吗,其实未必,如果魏国能联合韩赵,从秦国北部渡过黄河,那么秦国旦夕可下,后来赵国庞煖组织的联军,不正是这样攻打秦国,而直接攻进秦国腹地了吗?
战国初有能力完成一统的魏国,为何只强大了2代半?只因方向错了,就好比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即便再好的马,备了再多的粮食,方向不对,一直往北走,无论如何都是到不了楚国的。
魏国对外的战略方向,其实魏国从迁都到大梁那一刻,就已经大错特错了,大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也更方便对中原的战争,但这也让魏国再无退路,一旦四面战争的号角吹响,大梁原本以为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结好韩、魏,集三晋之力,进攻秦国,然后变秦国为腹地,稳固了后方之后,再图谋中原,方可取代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但,话又说回来了,事在人为,魏国从魏文侯、魏武侯之后,再也没出现一个像样的君主,多少人才都弃魏入秦,这也是魏国越来越弱的直接原因,其实,秦国的统一,魏国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毕竟给秦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就是魏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3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