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空城计,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在编者看来,当时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狡兔死,走狗烹,只有放走了诸葛亮,司马懿才能继续率领大军在外,摆脱魏主的控制。魏国在面对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时,曾反复启用司马懿。这就说明当时的司马懿是不被魏主所信任的,当时的魏主在刻意打压雪藏着司马懿,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魏主才会拿出司马懿用一用。一旦魏国外在的威胁不存在了,那么魏主必然不会留下自己所不信任的司马懿。咱们来看看空城计的几处细节。
首先,当时司马懿的麾下有十五万大军,而诸葛亮这边却只有两千多人。司马懿不敢攻城,是担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那他为什么不派人进城去探明究竟呢?其次,当时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到城下,眼见诸葛亮高坐于城楼之上,气度从容。肉眼都能看见诸葛亮了,说明二人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远,司马懿为何不让军中的神射手射诸葛亮一箭呢?即使城中有埋伏,诸葛亮死了蜀军不也会大乱吗?
再次,司马懿认为城中有诸葛亮设下的伏兵,但明面上也是司马懿在人数上占优啊。司马懿为何不围城一段时间呢?最后,曹军探马探明西城外的情况后,立即将情况禀报给了司马懿。当时率大军疾驰而来的司马懿,先是笑了笑随后又下令三军止步。随后司马懿又告诉儿子司马昭:诸葛亮恐怕在城中设下了伏兵。而司马昭却回答司马懿道: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不曾用险计。
司马昭的言外之意便是:城里应该没有伏兵呀?但“空城计”,又很不符合诸葛亮,一贯谨慎的行事作风?这就说明司马昭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虚张声势了,难道司马懿会看不出来?最终沉思良久的司马懿,下令三军撤退。这时司马懿身边的人却又提出了疑问,何不派人进城去试探一番虚实?司马懿当即怒道:汝辈岂知?宜速退。这就说明当时的司马懿,是不允许手下人质疑自己撤退命令的,他怕攻城会发生变数。这一变数就是蜀军失去诸葛亮。当时另一边的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先是让两名童子,打开城门清扫城门前的尘土,随后他自己在城楼上抚琴给司马懿听。
诸葛亮在用琴声向司马懿表达着什么意思呢?咱俩可是战场知音,不应该在此刻决一生死呀!占尽优势的司马懿之所以会放诸葛亮一马,其实和当时的大背景有关。此时正是诸葛亮第一次主持北伐,马谡刚刚在街亭兵败。而司马懿也是刚刚领魏主之命,率军前来支援曹真。
被曹家雪藏多年的司马懿,会希望战事尽早结束吗?自己捉了诸葛亮,战事很快结束,司马懿会不会再次被魏主雪藏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此时张郃已经解了陇右之困,作为不被魏主信任的臣子,司马懿急需要去做的事,是为自己谋利。诸葛亮活着,司马懿以后还有领兵外出的机会。随之有了活动空间的司马懿,才能为自己家族谋划。
司马懿在临终之际曾有过一番感叹:我在魏国做官多年,人皆称我心怀异志。对此我总是感到十分惊骇,行事越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说明司马懿一直被魏主防备,打压着。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能有摆脱魏主控制的机会。纵观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数次相斗,只有一次诸葛亮对司马懿下了狠手。那次便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的,上方谷之战。当时的诸葛亮已经老迈,自感时日无多的他,终于对司马懿下了狠手。
司马懿和诸葛亮彼此都是希望对方存在的。因为诸葛亮活着,司马懿能外出接触兵权。司马懿活着领兵会被魏主所猜忌,这位老对手的用兵方式也是诸葛亮也是十分熟悉的。上方谷一场大火拯救了司马懿,让诸葛亮感叹蜀国时运不济并吐了血。但当时曹军士气低迷,诸葛亮何不乘胜追击?大火虽然熄灭了,诸葛亮也可以命人放箭,射杀了司马懿呀?与其说诸葛亮是在感叹蜀国时运不济,不如说他是在感叹自己时日无多。终于对司马懿下了死手的诸葛亮,是想趁着自己还活着,一战竟全功。自己多年培养的对手,是魏主多年的依赖。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所求的不只是杀了司马懿,他还要劫灭曹军主力。这样诸葛亮才能借势攻破魏主的心理防线,让蜀国吞掉魏国。
提起空城计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次对弈了。首先先说下空城计的背景和由来。在那个片段中,由于蜀方的马谡失守了街亭,那时诸葛亮不得不派大量的兵去西城运粮。只是他没想到,在他的军队运粮期间,对面的司马懿预测到诸葛亮的战略动作,于是司马懿带领着自己的数十万大军,将诸葛亮围堵在西城内。而这时,诸葛亮镇守的西城,只有老弱妇孺却要对战当时战力极强的司马懿,和他带领的十万兵力相抗衡,本来这场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并没什么悬念,一旦开打诸葛亮的一方将必死无疑。
但在当时情急之中诸葛亮计上心来。他命人打开了城门,自己带领着两个书童坐在了城楼上,优哉游哉的谈起了古琴,底下还安排了老弱病残扫街,如此的从容不迫让司马懿一方疑窦丛生。他们猜不出来诸葛亮到底在做什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也不知道诸葛亮下面的计划是什么,面对眼下的这种这种境况,司马懿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大手一挥,选择了退兵。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听到父亲选择退兵,非常疑惑和不解。司马昭认为就算诸葛亮后续再有诈,也打不过他们带来的数十万兵马,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可以消灭诸葛亮的绝佳机会,他不懂父亲为何非要退兵,留诸葛亮一条生路。其实司马懿心如明镜,他知道他如果选择硬上是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这里就要简单说一下司马懿这个人了,他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政治军事家,擅长谋略,对军事战法了解颇深,自己本人更是西晋王朝的创始者,但他有个缺点,就是疑心过重。
正因如此,他在当时看透了诸葛亮的计谋,再三思量下还是选择了撤兵。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明白,那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曹操已经心怀不满,若司马懿强攻杀了诸葛亮,天下再无人与他抗衡,曹操一方必然会卸磨杀驴,他的结局也就只有死亡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世上,他自己也才安全。这就是他选择退兵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的经典故事已经数不胜数,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格外精彩,还有他与司马懿棋逢对手之间的种种博弈。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真的就这么被诸葛亮的空城计骗了过去吗?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回中,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先是击败马谡得到街亭,然后又趁势夺下三座城,一直逼近到诸葛亮的后方大营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在危急关头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名为“空城计”。
司马懿带领部队兵临城下,却看见诸葛亮休闲地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一时间惊疑不定。最后下令撤退。因为司马懿认为其中有诈,“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若兵进,中其计也。”
然而司马懿退得太快了,仅仅凭借对诸葛亮性格的判断就退兵也有些太过谨慎。如同他的儿子司马昭所说:“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在已经有如此猜测的情况下,更加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会想不到?就算是怀疑有埋伏,也可以派一些人去打探虚实,但是他没有。
因为司马懿除了对诸葛亮的性格判断以外,还有一重更加深层的考虑。两个人之间的过招,是高手之间的过招。司马昭思考到的可能性司马懿也能思考到,如果诸葛亮真的没有兵马,故意这么做的。他为什么会确定自己一定不会出兵攻打?
不,诸葛亮还是能想到这一点的,一旦自己派人查探或者是出兵攻打,他没有兵马就只能被擒。既然这样,那么他为什么还如此悠闲,如此笃定呢?司马懿不禁思考两人之间的局势,他毕竟思维缜密,瞬间得出了一个不那么乐观的结论。
从司马懿本身的局势来看,一旦他将诸葛亮彻底打败,他就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反而会因为打败诸葛亮而被魏明帝忌惮。魏明帝为何要再度启用他?不过是因为诸葛亮连连获胜,威胁到了曹魏政权,只有他出山才能与诸葛亮一较高下。
“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语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转瞬之间,司马懿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诸葛亮之所以那么笃定,不仅仅是因为了解他,而是已经看出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关联,司马懿如今在曹魏的政治形势,所以才那么悠闲。
也或许诸葛亮真的有埋伏,也可能是诸葛亮知道他生性多疑,在故意诈他。但无论如何,攻打西城对自己都不是有利的选择。若是诸葛亮有埋伏,他便会中计;若是诸葛亮已经没兵,故作姿态,他进去便可以生擒诸葛亮。然而一旦生擒诸葛亮,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一瞬间,司马懿想遍多种可能性,但是每一种结果都不好。于是他决定“将计就计”,既是放诸葛亮一马,也是放自己一马。所以这一次看似是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上的博弈。若说诸葛亮是赢家,司马懿也未必是输家。
司马懿没有上当,但他必须上当。
城门大开,楼上孔明抚琴,楼下尘土飞扬,明显是刻意所为。司马懿一句有诈便下令众将士撤退,难道他不知道有没有诈?以司马懿敏锐的军事嗅觉,仅凭眼前的这一幕,就能断定此城为空,无论其表还是其里皆为空。倘若真是孔明设伏,为了全歼魏军,那城门关闭,魏军不是定会进攻从而中埋伏?司马懿深入骨髓的军事嗅觉让他顷刻间就明白这是座空城,只要一声令下便可斩获孔明项上人头。但是直觉告诉他,没这么简单。
琴声悠悠,司马懿闭上双眼,似乎在搜寻着什么。作为当时顶尖的权谋大师,司马懿不同于其他军事将领,只考虑带兵取胜,领取朝廷俸禄。他更渴望的是万人之上的地位,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就是那金光闪闪的王位。
司马懿如同一个围棋大师般,步步为营,生怕满盘皆输。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一声令下,众将士冲锋陷阵,轻取孔明人头,蜀汉实力大减,东吴信心削弱,曹魏独自称王的局面。而此时他是什么,他此时只是一介打江山时的统帅,无仗可打之时,他的命,一文不值。想到这不禁猛然一抖,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司马懿也决不可能让这个场景实现。因此,他必须上当。
司马懿睁开双眼,凝视着城楼上抚琴的孔明,琴声表面悠扬,实则刺耳。宛如一个说客在嘲笑司马懿:你看看杀了我以后你的处境,是你想要的吗?司马呀,这世间唯有孔明识君。因此,为了“保住诸葛孔明”,司马懿力排众议,以城中有诈为对曹魏的交代,下令撤了军。
司马懿没有上当,但他必须上当。这出空城计,只有孔明赢,司马懿才不会输。
“只有对手存在,我才有存在的价值。”
诸葛亮空城计实际上是被司马懿识破了的,只不过反应慢了一拍,等他反应过来再去改成,已经晚了,诸葛亮已撤离了。还用得着试探吗?敌人来攻打了,城头上是不是应该布满士兵,士兵们手持弓箭,箭在弦上等待着将军一声令下,万箭齐发,把攻城之敌射死或射退?正常现象绝对应该是这样的。最起码,守军也必须严阵以待啊。
司马懿果断地退兵了。原因是怕有埋伏。城里有埋伏的话,怎么埋伏?也就是在城门后埋伏吧,能埋伏多少人?如果攻城的部队就一万人,那可能是怕埋伏。可是司马懿带来了十五万大军,岂怕什么埋伏?另外,司马懿可以把十五万大军分成三路,从三个城门攻打。难道,诸葛亮还能在三个城门都设有埋伏?
司马懿也可以指挥士兵将西城包围的水泄不通,然后架起云梯,直接从城墙上攻打。诸葛亮怎么埋伏?城墙的垛口后边可以埋伏一名弓箭手,这个军事常识无人不知,再其它的地方,没听说还可以埋伏人。
司马懿如果抓住了诸葛亮怎么办?带回去交给朝廷,那司马懿的政治军事生涯就都到了尽头了。曹魏早就想解决司马懿了。曹魏对司马懿的防备之心,由来已久。早在曹操时代,曹操就一直对司马懿是疑神疑鬼,从来没有推心置腹过。直到曹操临终的时候,还不忘提醒曹丕要对司马懿有所防范,不可掉以轻心。
曹丕的继承者曹睿更是智慧过人,刚上任不久,就借着视察工作的机会把司马懿给罢免了。司马懿当时觉得此生再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这不,诸葛亮的北伐使司马懿的政治生命起死回生了。
那么,怎么顺顺利利地放走诸葛亮,又不至于授人以柄,免得被朝中大臣扣上“养寇自重”的大帽子。这才是司马懿的当务之急。所以诸葛亮打,司马懿就抵挡;诸葛亮退,司马懿就追赶。挡就要挡的诸葛亮知难而退,下次再来;追就要追的诸葛亮从从容容,自鸣得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如意公主的历史原型是什么人她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