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陈庆之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带兵打仗的传统由来已久,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就有了,但是最著名且最成功的带兵打仗的文人,绝对是清朝末年的曾文正公,曾文正公即曾国藩。
曾国藩虽然从未学习过任何军事思想和兵法,而且他亲自组建的湘军跟太平天国战斗时已经是40余岁的中年人,但他在战斗中注意积累经验,并结合每一场战斗的双方形势,最终力挽狂澜,灭掉了太平天国,挽救了统治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不过本文要介绍的历史人物绝不是曾文正公,虽然他带兵打仗的经历跟曾文正公很像,但是两人的所处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王朝的陈庆之。
陈庆之因为每次上战场都身穿白袍,所以他得到了“白袍将军”的绰号,他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带兵打胜仗的典范。
陈庆之生于公元484年,在江南地区土生土长的汉人,出身贫寒的农家,既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机会习武,而且从小身体就相当文弱,简直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
根据史料记载,十岁出头的陈庆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不知在哪里结识了还没有在政治上发迹的梁武帝萧衍,他比梁武帝小20岁。当时,中国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方是南齐王朝统治,北方是北魏王朝统治,梁武帝有感于华夏大地长期分裂,决心要让华夏大地重归统一,所以他托关系进入了南齐朝廷,做了一名军队将领,并且带上了陈庆之,让陈庆之做自己的贴身随从。
后来梁武帝在南梁朝廷得心应手、平步青云,他不甘心给他人作嫁衣,于是在公元502年逼迫齐和帝退位,至此南齐灭亡,南梁建立,他让年仅18岁的陈庆之负责皇宫内的文书工作。
其实梁武帝跟陈庆之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两人也只是萍水相逢,但是不知为何梁武帝却很关照陈庆祝,处处对他照顾,自己当了皇帝就给他很好的差事,陈庆之倒也过得休闲。不过,随着陈庆之跟随梁武帝的时间越来越久,他不甘心在历史上做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是像梁武帝那样驰骋沙场、北伐中原,做个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可惜的是,陈庆之从小身体文弱,连士兵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比如拉开弓箭射击,他都做不到,另外陈庆之没有练过武功,更谈不上做个武将,所以陈庆之这样的情况,根本受不了艰苦的沙场生活。
因此,陈庆之唯一能够上战场的办法,就是做一个出谋划策、统筹战局的将军,所以陈庆之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了古代兵书,从中学习军事思想和兵法。这一学,就学了十几年。
后来,陈庆之认为自己可以上战场了,他跟昔日的主人、今日的当今皇帝梁武帝说明了自己希望报效国家的理想,尽管梁武帝不放心让他上战场,但陈庆之坚持自己的理想,最后梁武帝还是同意让他带兵。
公元525年,已经是41岁中年人的陈庆之第一次上战场,陈庆之带着梁武帝给他的两万名精兵,向北魏发起进攻。
当时北魏军队听说带兵的是一名文弱儒将,都在耻笑南梁无人,沦落到要文人带兵,所以非常看不起陈庆之。但是,陈庆之上演了他的文人带兵神话,他善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更善于掌握战机和鼓舞士气,经常打北魏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就连经久战场的北魏将领都吃过人到中年才上战场的他的亏。
十数年下来,只要是陈庆之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为南梁王朝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由于陈庆之总是穿白袍上战场,所以他在世时就得到了“白袍将军”的绰号。当时,华夏大地流传着一句民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非常形象生动得表现出白袍将军陈庆之带兵打仗是多么厉害。
直到公元539年,解甲归田的陈庆之在家中病逝,终年55岁,南梁朝廷以陈庆之对国家有功,赐予谥号“武”。
陈庆之历来都是后世高度称赞的人物,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军事生涯的时候,也对陈庆之有过高度称赞,原话是:“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由此可见,陈庆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文人带兵打仗的典范。
七千白袍军
我们常用“常胜将军”来形容军事将领用兵技术高超,百战百胜。白袍将军陈庆之也是个常胜将军。那么这个陈庆之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武将呢?陈庆之七千白袍军有多厉害?
陈庆之是哪个朝代的武将
首先我们来看看陈庆之的生卒年代,这样根据年份就可以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了。根据历史记载陈庆之出生于公元484年死于公元539年,一查资料就明白了,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时期,在公元484年还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在那个时期北魏实行官员俸禄制度,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北魏逐渐衰落,南梁等国家崛起。陈庆之正是一直跟随南的,起初他一直都是干的参谋之类的文职,最后才慢慢独自掌兵成为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将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陈庆之的战役中得知他生活的朝代。天监元年也就是公元502年,登上皇帝位,派陈庆之率领2000人护送萧综到徐州去。公元526年,陈庆之在涡阳大败魏军,在北伐洛阳时,率领七千人大败丘大千的7万守城军队。当然还有许多,从这些著名战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陈庆之是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效力于南梁,中年才带兵打仗,成为一代名将的。所以陈庆之是南朝梁国的武将。 陈庆之生逢乱世,虽然不善武功,没人过人的勇力,但他凭借着自己的足智多谋,善于谋划,加之治军严明,打败了许多强大的敌人,战功赫赫,也为南梁的统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陈庆之七千白袍军
喜欢研究我国古代著名军事战役和军事将领的人,对陈庆之这个人物一定不陌生,陈庆之被称为长胜将军以及南朝战神,他效力与梁朝梁武帝手下,年少就跟随做刺史的萧衍,但直到自己中年才真正开始了辉煌的军事生涯。那么大家可曾听说过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呢? 故事还要从北魏后期的时局说起,在北魏末年,天下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各方面的矛盾不断激化。先后出现了萧宝寅、葛荣、等割据一方的军阀,萧衍为了帮助元颢称帝,派陈庆之率领七千军队护送他到洛阳去,于是便有了七千白袍军的雏形。 之后,元颢称帝后便不思进取了,陈庆之只能带着这7000人继续向洛阳进发,当他到了睢阳时,当时的守将叫丘大千,手中握有七万大军。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陈庆之在精心谋划和准备下,打败了他们。之后对方的各路援军都陆续赶来,当等他们到达的时候,陈庆之就攻下了守军众多的荥阳。等到援军到了之后,陈庆之面对二十多万的敌军,没有选择拒收,而是主动出击,结果还是出乎人们的意料,陈庆之再次获胜,随后陈庆之又率领这七千白袍军先后攻下了虎牢关,大梁等城池,一时间,陈庆之在敌军眼里就成了天神一般,一时间投降的非常多,大多军队都不敢和他们接战。 由于陈庆之率领的这七千人马都和他一样,穿着白袍,所以被称为白袍军。最后,陈庆之由于洛阳守将都向元颢投降了,所以他也就没有机会攻打洛阳了。 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在当时名震天下,被人们广为传诵,非但如此,他和这只军队也成为后代军事将领的楷模和效仿对象。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陈庆之虽然算是个文将,但他善于谋划,治军也很有方法,在军中威望是非常高的,所以士卒都愿意跟着他打仗。当然我们从他的战绩就能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厉害了。陈庆之初次领军就在涡阳之战中,仅用2000人的军队就击溃了北魏宗室元延明的2万大军,以少胜多,之后只带领七千军队进行北伐,当陈庆之攻打到北魏都城洛阳的时候,陈庆之又以自己的七千人马,战胜了睢阳守将丘大千的7万大军。之后陈庆之又多次打败了北伐路上的许多大军。在整个北伐过程中,陈庆之只有这七千人马,前后作战几十次,也攻下了好几十座城池。
?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的确是当时傲视群雄的大将;不过,他的战绩有很大程度的水分,说白了,他被史书夸大了。在中国数千年的冷兵器战争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用兵如神的名将谋臣,而?陈庆之?就是谈论这些名将时,永远绕不开的一个名字。这位南朝的白袍将军在当时可谓是横行天下,据说到了?名师上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地步,在短短数年之内,带领七千人,攻城三十二座。他到底有多厉害?
陈庆之确实是当时天下少有的名将。陈庆之是当时的梁武帝萧衍最信任的重臣之一。本来他对打仗这件事,并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书童而已,但他的围棋棋力非常高,据说和萧衍经常杀的难分胜败。后来时局变幻,萧衍手下无人可用,就死马当活马医,把这位书童派上了战场。可能天才放在哪里都是天才吧:陈庆之领军出征之后,不仅在数日之内攻克了当时城高池深的寿阳城,更是在数年之内,横扫天下,成了萧衍手上最亮眼的王牌。
不过这位陈白袍的战绩被注了很多的水。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记载陈庆之事迹的《梁书》是一本货真价实的?秽史?,上面有很多编造,杜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这位陈庆之的记载,有的时候夸大,歪曲事实简直到了离谱的地步,陈庆之攻克一座县城,他就敢说县城本来屯兵?十万之众?,数年下来,陈庆之打下的地方不大,歼敌却有数十万之多,试想一下,这不是很可笑么!据现代学者考证,陈庆之数年打败的北魏军队,总数不超过五万。这位?白袍将军?,还远远没有一些人吹嘘的那么神。
综上所述,陈庆之的确是一代名将。不过,他被很多人高估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3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