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一句话让大明硬气200多年,他到底说了啥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18:02:05

朱棣一句话让大明硬气200多年,他到底说了啥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朱棣的故事。

众所周知,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汉人最后一个王朝,还有一个特点和历代中原王朝不同,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明,他驱逐元朝,恢复汉人衣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江山稳固,他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世代为大明镇守国土。

可惜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打空了,在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削藩,企图加强中央集权,但北方的宁王,燕王势力强大,而且燕王朱棣更是精通兵法,谋略过人,他不甘心侄子登上皇位,就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他上台后5次亲征蒙古,打的北方草原部落心惊胆战,还平定安南,发展经济,修编永乐大典,让郑和7下西洋,大大地增强了明朝的国力。

朱棣作为朱元璋最有出息的儿子,他一生也说了很多霸气的话,朱棣第2次御驾亲征蒙古,最后凯旋而归时在京城对大臣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番话非常霸气,为了江山稳固,他还下令迁都北京城,以天子防守国门,直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可以说朱棣比起汉朝,唐朝,宋朝的皇帝更有骨气,不会因为国家强弱而向外族卑躬屈膝,在之后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没有向外族低过头,虽然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建立大顺政权,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并没有逃跑,而是在煤山自尽,履行了君王死社稷的承诺,这就是大明皇帝。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多尔衮辅佐顺治皇帝入主紫禁城,他在皇宫中看到朱棣留下的诏书非常钦佩,也说了一句话,多尔衮说:丢尺寸之地,减一分版图,既非我爱新觉罗子孙,但他说的话并没有贯彻下来,康熙在位期间就曾经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使清朝丧失了几百万的国土,后来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更是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相比之下,明朝要比清朝有骨气得多。

明朝十六帝之朱瞻基,世间若是江湖,他像风一样来过,却流芳千古

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以来,它在 历史 上整整经历了276年的腥风血雨,统治期间总共有十六位皇帝,在这些岁月里,大明朝经历了崛起,也经历的衰败,同时也有繁盛时期。

在大明朝最鼎盛的时期,当时在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在位仅仅十余载,但是开创了盛世,世间若是江湖,他像风一样来过,却流芳千古!

永乐二年,朱棣的一道圣旨呈到了朱高煦的面前,圣旨的内容是封朱高煦封为汉王,并将云南作为他的封地。这道圣职对朱高煦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半天都没缓过神来,表面看起来是封赏,实则是直接让人他远离了皇位。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一直跟随朱棣在前线奋勇杀敌,并且多次冒死救下自己的父亲朱棣。朱棣很欣赏他的所作所为,一次作战结束后,朱棣还曾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老大多病,你可要好好努力。

朱高煦听了这话,以为父亲有换自己当继承人的意思,精神倍增,战场上更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想到朱棣在登基后,不但没有让他当太子的意思,反而将他发送到了万里之外的云南。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不仅又丑又胖,而且腿脚也不好,因此朱棣并不喜欢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是如何当上太子?那是因为他有个好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时恰好朱棣梦见太祖朱元璋赐予了它一块大圭,圭上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朱棣有一天醒来以后,这时有人传来消息,长子朱高炽刚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朱瞻基。他联想到刚才做的梦,以为是太祖给自己托梦,要让朱瞻基继承未来的皇位,于是注定他一直格外宠爱这个孙子。

朱瞻基也没有让爷爷失望,他从小就聪明机灵,文武双全。也许朱棣为了把皇位交到朱瞻基的手中,而最终放弃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念头。朱高煦由希望变为失望,心里的怨恨也是与日俱增。

他不满于父亲朱棣这样安排,暗地里招兵买马,铸造兵器,就等着一个合适的时机起兵谋反。1423年八月的朱棣御驾亲征,途中病逝。不久朱高炽即位,但在短短十个月后也因病去世了,27岁的朱瞻基即将登上皇位。

多年善战的朱高煦意识到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他再也坐不住,凭自己多年的征战经验,年轻的侄子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

于是他开始联络各地都督、指挥作为策应,公开发放刀箭、旗帜,并将周边郡县的马匹全部掠夺过来,一场叛乱即将爆发。

新皇帝朱瞻基得到消息后,为了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毅然决定御驾亲征,就这样由当朝皇帝率领的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奔向了乐安。

令人出其不意的是,看起来声势浩大的平叛事件,朱瞻基没有动一兵一卒,朱高煦却却出城乖乖投降了。

原来从小跟随爷爷朱棣多次出征的朱瞻基精通军事,熟悉战场士兵心理。因此军队到达乐安城后,朱瞻基并没有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想了一个主意,就是不断往城里射箭,这弓箭上还绑着东西,就是一道赦令。

凡出城投降者,拿着这条赦令就免罪,凡将叛贼朱高煦活捉的必有封赏。如此一来,城内的叛军一时全都乱了阵脚。

既然打也打不赢,逃又逃不走,那就只好主动投降了,就这样朱瞻基率领的十万大军,不动一兵一卒就完成了这场平叛。

朱瞻基解决完叛乱后,就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执政。刚刚登基时的明朝,其实是千疮百孔的,因为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北方的征战。

朱棣登基后也是五次北伐,还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兴修北京紫禁城。要知道这一桩桩的事哪一项任务不需要金钱,而明朝才刚刚建立,虽说朱元璋和朱棣都制定了许多让百姓休 养生 息的政策,都只是杯水车薪。

实际上百姓终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在一些地区时常会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

有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如果明朝真的是史书上写的那样国泰民安,百姓都丰衣足食,那他们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干那些杀头的勾当?事实证明,明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繁荣。

仁宗虽然有心图治,可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大明朝能不能延续下去,就全在朱瞻基手里了。好在朱瞻基叫停了朱元璋和朱棣劳民伤财的行为。

朱瞻基从实际出发,结束了明王朝的大量对外战争,这些措施大大节约了军费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百姓从根本上真正可以休 养生 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对民生看的比任何事都重。

根据史料记载,朱瞻基在一次出门调查时,看到路旁有农夫在耕地,朱瞻基也走下田去和他们一起耕地,还没耕两下就感觉十分疲劳。

旁边的大臣也很焦虑,害怕把朱瞻基累出好歹。他却说自己推了两下就感觉很累,农户们常年劳作那要多艰辛啊。

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朱瞻基派官员们去解决蝗灾,但又担心到了地方会欺压百姓,因此他专门写了首诗送给官员,绝不允许救灾的官员造成比蝗虫更严重的伤害。

据 历史 资料记述,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位,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断,朱瞻基在位的这段时期,是明朝政治最为开明的时期,百官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即使是一个爱民如子,又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却也在浩瀚的 历史 上留下了一些缺点,他个人酷爱斗蛐蛐,而且在执政后期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朝政也都荒废了。

朱瞻基为了在全国上下找最强的蛐蛐,还掀起了一场蛐蛐风波,很多人投其所好的花重金买蛐蛐,为的是能够巴结这位蛐蛐皇帝,让自己升官发财。如果你穿越到明宣宗时期,看到人们在角落里寻找蛐蛐,那一点也不足为奇。

朱瞻基在位期间全国政治一片开明, 社会 一片安定祥和,明朝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朱瞻基作为一代皇帝,虽说被人称为“蛐蛐皇帝”,但在治理好国家的同时,难道就不能满足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朱棣篡位后废建文年号,一大臣说了什么把他鼻子都气歪了?

朱棣篡位以后,废建文年号,有一个大臣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非常的生气。这句话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朱棣不懂人伦,所以他不配做皇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成王败寇?,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谱写的,所以自古以来,有多少事实被扭曲已经无从考证,在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以后,也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废除建文年号,但是当时有一位大臣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非常的恼怒,鼻子都气歪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明成祖朱棣的上位之路。


朱元璋开创了明朝以后,太子朱标是他明确的继承人,可是后来发生了变故,太子朱标突然离世,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一位继承人,朱元璋的儿子很多,为了避免儿子们互相争夺,朱元璋直接越过儿子,选择了孙子朱允炆,也就是我们的建文帝,建文帝继承皇位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削藩,这个时候朱棣坐不住了,做不成皇上,藩王也不让做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反了,于是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且还取得了成功。

第二,朱棣想要废除建文帝年号

朱棣胜利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可能就连朱棣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太好,所以就想做一些小动作,就比如说他认马皇后做自己的母亲,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正统性,后来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名正言顺,他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直接改成洪武三十五年,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抹除建文帝的存在。


第三,勇敢的人出来指正朱棣的错误做法。


朱棣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很多人都不认可朱棣的做法,可是碍于朱棣的权势,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但是总有一些正直,勇敢的人,有一位臣子公然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还说了一些对朱棣来说,很不好听的话。?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这句话是在讽刺朱棣,不懂人伦,不配做皇上,甚至还在公开场合祭奠建文帝,这让朱棣的内心更加恼怒,于是直接将这位大臣处死了。


明成祖朱棣,是如何让自己名正言顺夺取天下的?

打仗都要有个口号,如果师出无名则名不正言不顺,士气就提不起来,朱棣起兵反抗当时的皇帝朱允炆,自然要提出个正当的理由,标榜自己是正义之师,这样打起仗来才能提高士气,名正言顺的夺取天下,坐上皇位也要有个说法,那么朱棣是如何让自己名正言顺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伤心之余也在想着储君的问题,最后决定让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来接棒,史书上说朱允炆天性仁厚,孝顺正直,跟他的老爸朱标很象,或许是朱元璋太过喜爱朱标,或许是朱元璋想让继任者能够改变他的暴政行使仁政。

朱元璋因此选择了朱允炆,为了让朱允炆减少威胁,朱元璋又搞了个大狱,将功臣又清洗了一遍。

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最大的威胁却是他众多的叔叔们,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疑心病很重的他对功臣们几次清洗,胡蓝案被牵连而死的人高达数万人,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却实行分封制,将众多儿子分到各地用来抗击蒙古和镇压叛乱。

在1370年后,朱元璋就陆续分封了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朱元璋的设想是靠宗族力量来使大明江山千秋万代,让儿子们分别驻守全国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拱卫王室。

这种分封制的弊端早已为人们熟知,当时有个叫叶伯巨的人向朱元璋上疏,却被下狱折磨而死,洪武九年(1376年),因天象出现异常情况,朱元璋遂下诏,要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

叶伯巨是国子监学生肄业,读诏书后就起草了《奉诏陈言疏》,说当今天下可患者有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叶伯巨提出以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经验为鉴,采取?强干弱枝?的原则,来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权势,还批评朱元璋错误的对待有知识者和文人,没想到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上疏后,说叶伯巨这是在挑拨离间,气的大叫:?速速把他抓来,我要亲手用箭射死他。?

叶伯巨被抓后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朱元璋分封制的弊端,在他死后尸骨未寒,他建立的明王朝再次陷入战火,他的孙子朱允炆和他的儿子朱棣大打出手,百姓深受祸害,朱元璋寄以厚望的孙子朱允炆被赶下台,下落不明。

朱允炆看着仁慈孝顺,却太过书生气,在削藩这件事上优柔寡断、又操之过急,说他优柔寡断是有人提议想削藩就从势力最大的燕王开始,然而朱允炆却选择从较小较弱的藩王开始,这个给实力最强的朱棣有了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另一方面朱允炆为了达到尽快削藩的目的。

第一个目标选择了周王朱橚,很快就派兵包围了周王王府,把朱橚贬为庶民,迁往云南,其后又利用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不法行为,废除了他们藩王爵位,一年内就将五位藩王废除。

有人向朱允炆建议削藩不宜过于匆忙,以免引起巨变,应该效仿西汉实行过的?推恩令?,逐渐瓦解藩王,使其难以抗衡中央,然而朱允炆对这一建议置之不理,一意孤行。

燕王朱棣看到弟弟们死的死废的废,自己再不反抗就要步入他们的后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迎头痛击,于是决定起兵造反,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怕权臣篡权,所以在《皇明祖训》里说道:

?朝中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也就是说藩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所以朱棣就以此为理由,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皇帝受到他们诱惑才对诸皇子进行迫害,1399年8月,朱棣举兵诛讨,称自己的举动是?靖难?,意为平定祸乱,并将军队命名为?靖难军?,所以这场争夺皇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战争,朱棣成功攻进了南京城,在《皇明祖训》中也规定了藩王在?拨乱反正?驱逐奸佞后仍应返回封地,不过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后下落不明,朱棣传出建文帝被?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已经自焚而死。

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现在皇帝死了,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排位最高,于是在大臣们的?劝进?下,朱棣就?名正言顺?的坐上皇位,夺取了天下。

其实朱棣已经打赢了,谁还敢阻止他登上皇位?那些不服的人结局都很惨,拳头大就是名正言顺,不过不得不说朱棣这个皇帝当的还是很称职,让大明走上了一个盛世!

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 靖难,把朱允炆从皇位上踢下去,这个什么影响实在不好说,但我觉得对大明王朝来说朱棣当皇帝是好事。
2 让宦官干政,这个不是某些人说的那样糟糕。
要了解朱棣这一举动的目的,就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
朱元璋设立言官,是为了监察百官,但是最终言官集团和朱元璋的希望背道而驰,完全沦为朝中大佬打击对手的工具,言官干政现象严重。
朱棣让宦官干政,就是为了平衡文臣的势力,否则必然臣强君弱。
明朝出了不少权阉,但也有很多正直的宦官,如郑和、张敏、张永、冯保,总体来说宦官集团对明王朝是功大于过的。
3 迁都北京,这是决定明朝276年国祚的重大举措,是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棣敏锐的发觉明朝最大的威胁就在北边的蒙古部落,所以迁都来加强北边的防御,如果没有明成祖的迁都,让蒙古骑兵那么闹,100年明朝也就完蛋了。
4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交流,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收入,那些说下西洋耗尽国库的纯属睁眼说瞎话,修紫禁城和北征的钱都是靠下西洋弄来的,后来海禁了明朝中央就穷嗖嗖了。
5 五征塞北,将北元正规军打成了蒙古游击队,为明朝争取了比较长的太平时期,但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是朱棣的失误。
6 修《永乐大典》,文治200年所未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